范舒云;张彩峰;梁海峰
在世界性出生队列的研究中,英国1958年出生队列研究( 1958 British birth cohort)又称英国儿童发育研究(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NCDS),是较早的且特色鲜明的队列研究之一.NCDS是一项持续性的、多学科的纵向队列研究,始于1958年,2008年进行了近一次的测量和评价.NCDS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环境与出生结局,童年期到青春期的健康、教育和社会发展,健康的代际关系,健康的社会不均等性以及健康相关行为等,其研究结果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人类发展、社会不平等、健康不均衡的理解.
作者:江澜;陶芳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医学生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为指导合理膳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24h膳食回顾法,对广州市某高校461名医学生进行膳食调查.结果 男、女生水果与奶类摄入量,女生谷类摄入量和男生蔬菜摄入量偏低,蛋白质、脂类、尼克酸、抗坏血酸、铁和磷基本能满足人体需要,但能量、膳食纤维、钙、维生素A、硫胺素和核黄素的摄入量不足,钙磷比例偏低.男、女生每日三餐能量分布不平衡,早餐能量摄入量偏低,晚餐能量摄入量偏高,膳食结构不合理.结论 医学生膳食结构及营养水平存在较多问题,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广泛的营养健康教育.
作者:张少莲;叶菊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城乡7 ~17岁学生肺活量现况及变化趋势,科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及体质健康状况.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专职医务人员,采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规定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器具,对南京市4 232名中小学生的肺活量进行测量,每人测量3次,选大值记录.结果 2010年南京市7 ~17岁学生肺活量较2005年显著降低(P值均<0.05);2010年学生肺活量及肺活量/体质量指数乡镇学生大于城区学生(P<0.05),男生大于女生(P<0.05).结论 南京市7 ~17岁学生肺活量存在逐年下降趋势,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应该减轻学生负担,适当增加发展肺功能的训练.
作者:林慰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丹阳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为学生健康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2010年丹阳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丹阳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形态发育正常,6种学生常见病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视力不良、龋齿、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沙眼.城乡不同性别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发育评价比较,除中小学生体重下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种学生常见病患病率,除城乡中小学生肥胖率、男女生沙眼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城乡不同性别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而控制学生体重,减少超重、肥胖发生将是重中之重.
作者:陈红芬;应洪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知识和理念、行为、技能水平及其关系,为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卫生部编制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对广东省1 74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内容的正确回答率为65.6%,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技能三方面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68.8%,60.1%和69.8%.正确回答率低于40%的项目为“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13.4%)、“孕妇产前检查次数”(16.3%)、“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识”(11.0%)、“肺结核病病人可以享受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32.1%)、“癌症早期信号的认识”(20.6%)、“成年人食用盐日摄入量”(26.3%)、“认识药品说明书”(34.5%).健康知识和理念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知识和理念与健康技能、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与健康技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0.437,0.438.结论 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技能三方面健康素养存在正相关关系.
作者:许雅;叶小华;曾转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义乌市学龄前儿章850名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抚育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等.采用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义乌市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率为24.9%,影响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家庭人均月收入(OR=1.22,95%CI=1.01~1.47)、母亲生育年龄(OR =0.95,95% CI =0.91 ~0.99)、哮喘(OR =2.05,95%CI=1.15 ~3.68)、佝偻病(OR=3.91,95%CI=1.88 ~8.13)、零食(OR=1.54,95%CI=1.18 ~2.02)、孩子平常出行的交通方式(OR=1.34,95%CI=1.03~1.74)、同住者是否吸烟(OR=1.59,95%CI=1.16 ~2.20).结论 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应建立良好健康习惯,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邹艳;金洪星;王荣山;金培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我国农村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较高,经济落后地区学生蠕虫感染率可高达50%[1],直接影响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威胁身体健康[2].同心、海原、西吉、泾源四县地处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是世界银行贷款卫生项目实施县.为探讨该县乡村学龄儿童寄生虫感染情况,笔者对2007 - 2010年四县小学生蛔虫感染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玲;赵锦霞;张志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师范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为师范类大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的贵州省3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学习适应性方面,除学习动机外,其余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均高于女生;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能力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学习态度与管理倾向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 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对师范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都具有明显的预测力和影响力.
作者:潘运;全小山;林伟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青少年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绍兴市1所大学、2所高中、2所初中2 34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 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2.0%,12.3%.男生抑郁检出率(44.7%)高于女生(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焦虑的检出率(15.0%)高于男生(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呈负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呈正相关.结论 绍兴市青少年抑郁、焦虑流行情况不容乐观,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关联.
作者:邢超;屠春雨;谈荣梅;傅利军;方益荣;李明;周国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日常生活方式对湘西州土家族、苗族中学生营养状况的影响,为少数民族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土家族、苗族中学生共1 131名进行体格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喜欢或积极参加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营养状况优于不喜欢或不积极的学生;从不或很少食用早餐、每天吃零食、每天睡前加餐的学生拥有较高的肥胖率,分别为12.12%,9.22%,11.52%;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h的学生超重率高,睡眠时间多于9h的学生营养不良率高(9.76%);每天没有余暇时间锻炼的学生低体重率和超重率高.肥胖率也偏高.结论 湘西州土家族、苗族中学生的营养状况与日常生活方式多数呈显著相关,提倡中学生应将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体育锻炼相结合,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福兰;张天成;文理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作为国家发展后备人才的大学生,其健康必须得到切实保障.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大学生的健康保障力度却没有同步跟上[1].政府对大学生的医疗经费拨付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水平,且只有计划内招生的学生才有此享受,计划外招生和地方办高校的学生则没有该项拨款[2].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3],开始大学生医改工作.现代生活方式与食品、环境等问题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健康面临着各种挑战,也对大学生的健康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的健康保障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各方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作者:蒋华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合肥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网络直报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描述并分析合肥市2005 - 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0年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3起,一般事件21起,未分级事件52起,分别为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类事件;传染病类事件为主,占86.30%.4-5月为发生高峰,占50%;小学和中学占80.82%;各地区事件分布不平衡,农村报告事件起数占43.83%,城市占56.17%.结论 以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学校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疫情报告是否及时、病例隔离措施是否落实及强化免疫措施的采取是影响疫情处理效果的关键.
作者:吴金菊;胡明霞;张俊青;刘怀珠;赵科伕;吴思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项目学校开展的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参与式预防艾滋病教育活动的效果以及目前高中生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现状,以更好地促进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的开展.方法 采用封闭式问卷,于2008年6-7月对随机分层整群抽取的8个项目省的18所高中共2 280人进行调查.结果 项目学校高中生的“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中的8条核心指标知晓率为78.8%,明显高于非项目校学生的61.0%;项目学校高中生对艾滋病病人不歧视态度拥有率为83.5%,明显高于非项目校学生的67.7%.从项目学校总体的现况来看,以知识、态度、技能总分的60%作为衡量学生合格与否的标准,项目学校高中学生技能的平均合格率较低,仅为68.4%.结论 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参与式预防艾滋病教育活动的效果明显,但技能发展不足,提示今后的项目工作应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作者:庄丽丽;马迎华;吕晓静;李融;胡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社区学龄儿童步行安全状况,为儿童步行者交通伤害的干预提供依据,降低儿章的伤亡发生率.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区各3个区,在所选区内各随机抽取同一社区的小学、初中各1所,共抽取6所小学、6所初中3 884名学生进行儿童步行安全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64.3%的学生步行上下学,14.3%的学生第一次独自过马路年龄低于6岁;上学时过马路不能等待信号灯指示、放学后经常在外玩耍的学生分别为7.4%和23.0%,平时过马路不能停下来观察、没车就过的学生分别为6.8%,8.6%;学生步行或过马路时曾观察到人行道被占用、破损或缺失、绿灯持续时间短来不及过马路等问题;26.7%的学生感到步行或过马路时有困难,而在家、校附近步行没有安全感的学生分别有18.7%和29.6%.结论 社区学龄儿童自身及社区环境中存在诸多易引发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应根据儿童年龄、性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周月芳;陆茜;罗春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伤害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青少年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1].伤害是儿童青少年的首位死因,而学生是伤害的高危人群[2].笔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大学生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许珊丹;向兵;曾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对学生健康知识的影响,为日后健康教育项目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为调查工具,对四川、甘肃、陕西3省项目地区共1 633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不记名的横断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参与情况.结果 6道健康知识题均回答正确的学生占24.1%,小学生健康知识得分为(4.05±1.67)分.参加讲座、获得宣传材料、参加知识竞赛和健康教育课的学生属于健康知识高得分组者分别是没有参加相应干预活动的2.242,1.593,1.591和2.295倍(P<0.01).结论 4项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有助于小学生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应在日后的健康教育项目中加以推广.
作者:王东旭;常春;纪颖;王燕玲;史宇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成都市中学生吸烟行为,为针对性地制定控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730名来自21所中学的一年级学生开展为期3 a的追踪问卷调查,分析其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规律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中学生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规律吸烟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尝试吸烟率从一年级的24.52%上升到三年级的43.29%,上升了76.55%;现在吸烟率从一年级的9.32%上升到三年级的19.45%,上升了108.69%;规律吸烟率从一年级的3.01%上升到三年级的6.85%,上升了127.57%.不同学校学生被动吸烟率呈波动趋势.结论 成都市中学生吸烟人数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应加大青少年控烟干预的力度.
作者:王琼;魏咏兰;何燕;鹿茸;廖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普通高校医院是高校内设的医疗机构,承担着维护师生健康、促进校园和谐和保障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已全面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畴,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医疗服务正在积极的推进过程中.此外,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学校原有的格局发生变化,校区增加、学生增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爆发概率增多.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医院如何进行功能定位关系到怎样为师生做好医疗保障服务,也关系到高校医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笔者对普通高校医院功能定位与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讨,以期为校医院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钱伊凡;项红雨;洪虹;陆晓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近10 a来中国中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情况,为减少中小学生交通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2000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中国中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的研究文献,参考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研究质量评价准则评价文献质量,用广义倒方差模型估计交通伤害的Meta合并发生率,并对性别、年级、地区和病例定义标准执行亚组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类型和研究质量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文献共53篇,总样本量为2 023 082人,交通伤害人数和人次发生率分别为4.58%和5.65%.亚组分析显示,交通伤害人数发生率男生(5.35%)高于女生(3.55%),不同学校类型、地区、病例定义标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交通伤害人次数男生发生率(5.00%)高于女生(4.37%),发达地区(0.10%)低于较发达地区(5.52%)和中等发达地区(8.56%),不同学校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1996年版伤害定义标准的交通伤害发生率(7.11%)高于采用2004年版伤害定义标准的发生率(0.58%).通过敏感性分析删除文献质量评价得分低和监测数据分析的文献之后,Meta分析的结果稍有改变.结论 中国中小学生不同性别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交通伤害发生率存在差别.
作者:胡国清;王琦琦;朱松林;陈田木;谭爱春;何琼;胡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1998 - 2008年中国部分城市 8~14岁儿童零食消费行为变化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1998年和2008年在广州等市开展的儿童饮食行为数据进行分析.2次调查均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8~14岁的儿童6 189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凋查方法收集零食消费行为.结果 2次调查中城市儿童零食消费比例始终在98%以上,常食用零食种类选择冷饮类的比例从59.5%上升到75.7%;新鲜蔬菜水果类从85.1%下降到74.5%;饮料的人均日饮用量从1998年的329.1 mL上升到528.8 mL,碳酸饮料饮用比例从1998年的78.5%下降到57.1%,其他含糖饮料饮用比例则从1998年的25.7%上升到60.5%.结论 儿童吃零食的比例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饮料的饮用量有所上升,零食种类的选择有所变化.应加强儿童及其家长营养知识教育和干预,培养健康的零食消费习惯.
作者:刘爱玲;段一凡;胡小琪;邹淑蓉;秦爱萍;马冠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