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师范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分析

潘运;全小山;林伟民

关键词:学习, 适应, 心理学, 时间, 组织和管理, 回归分析, 学生
摘要:目的 考察师范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为师范类大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的贵州省3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学习适应性方面,除学习动机外,其余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均高于女生;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能力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学习态度与管理倾向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 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对师范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都具有明显的预测力和影响力.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学历层次医学实习生职业认同感比较

    目的 了解医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的差异,为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安徽省某医学院469名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学医的原因和现状评估、医学生协作或交流情况、医学生个人感受等,按照分组进行分项登记和统计.结果 3组实习生在选择学医原因、学医具体动机、继续深造与否、与患者沟通能力、与同学教师相处能力、协作精神、学医是否有助于朋友交往、患者的依赖感、对待挑剔的态度、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学医是否令人羡慕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研究生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与师生的相处能力及协作精神等方面明显强于专科生和本科生;专科生学医更主要是便于找工作,同时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愿望也为强烈.在路人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医学生能够进行救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学历层次医学生在职业认同感方面有明显不同,研究生在大多数方面强于本科生,本科生强于专科生.

    作者:张振华;王秋霞;靳艳艳;熊自忠;李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南京市2010年7~17岁学生肺活量现况分析

    目的 了解南京市城乡7 ~17岁学生肺活量现况及变化趋势,科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及体质健康状况.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专职医务人员,采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规定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器具,对南京市4 232名中小学生的肺活量进行测量,每人测量3次,选大值记录.结果 2010年南京市7 ~17岁学生肺活量较2005年显著降低(P值均<0.05);2010年学生肺活量及肺活量/体质量指数乡镇学生大于城区学生(P<0.05),男生大于女生(P<0.05).结论 南京市7 ~17岁学生肺活量存在逐年下降趋势,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应该减轻学生负担,适当增加发展肺功能的训练.

    作者:林慰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大学生浏览黄色网站与性行为性态度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暴露于黄色网站对已经发生性行为的大学生性行为、性态度的影响,为减少大学生的危险性行为,制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5所大学艾滋病/性病行为干预研究基线调查.选择过去3个月发生性行为的大学生776名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因特网黄色信息暴露与大学生性行为、性态度的关系.结果 过去3个月发生性行为的学生中51.9%的男生和7.5%的女生暴露于黄色网站.暴露于黄色网站的男生更可能与多个性伴发生性关系(OR=2.45),商业性关系更为活跃(OR=6.48),性行为更频繁(OR=1.88),更多地在网上寻找性伴(OR =9.91)和网恋(OR =2.71),更多同意付钱发生性关系(OR=2.72);女生则更可能发生非固定性伴性行为( OR =4.48),一个时间段内与多个性伴发生性关系的更多(OR=2.30),为钱发生性关系的女生也更多(OR =5.72).结论 网上黄色信息暴露对有性行为大学生性行为、性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校园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性病行为干预工作应特别关注暴露于黄色网站的已发生性行为的学生.

    作者:马瞧勤;丛黎明;潘晓红;蔡高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湘西州土家族苗族中学生营养状况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关系

    目的 探讨日常生活方式对湘西州土家族、苗族中学生营养状况的影响,为少数民族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土家族、苗族中学生共1 131名进行体格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喜欢或积极参加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营养状况优于不喜欢或不积极的学生;从不或很少食用早餐、每天吃零食、每天睡前加餐的学生拥有较高的肥胖率,分别为12.12%,9.22%,11.52%;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h的学生超重率高,睡眠时间多于9h的学生营养不良率高(9.76%);每天没有余暇时间锻炼的学生低体重率和超重率高.肥胖率也偏高.结论 湘西州土家族、苗族中学生的营养状况与日常生活方式多数呈显著相关,提倡中学生应将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体育锻炼相结合,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福兰;张天成;文理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河南省1991-2010年学生超重肥胖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河南省城乡7~22岁在校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及发展变化状况,为学生肥胖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河南省1991,1995,2000,2005及2010年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对其中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1991 -2010年河南省学生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在年龄、城乡、性别和整体上均呈现出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长的趋势,超重、肥胖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40%和9.32%;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呈现出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的规律,但1995年后乡村超重和肥胖的年增长速度超过了城市学生;无论城乡还是学段,学生肥胖年均增长率均高于超重,且乡村部分学段学生的超重、肥胖年均增长率高于城市;速度增长快的为城市大学生,年均增长率高达14.50%.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应及时跟上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动员家长、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膳食,促进学生健康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者:何健;杨汴生;孙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南京市2005年和2010年中小学生龋患动态分析

    目的 了解南京市2005年和2010年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为防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5年和2010年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龋齿患病情况数据,对2a的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生2010年乳龋患率(36.31%)较2005年(37.20%)无变化(P>0.05),恒龋患率(11.85%)较2005年(6.67%)增高(P<0.05).2010年乳牙、恒牙填充率(21.59%、18.42%)均低于2005年(34.73%,40.27%)(P值均<0.05).结论 目前南京市中小学生龋患率及龋齿填充率的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大龋齿防控力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学校口腔保健网,开展综合干预.

    作者:吴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杭州市学校桶装饮用水卫生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桶装饮用水逐步进入了千家万户[1],不少学校也因便捷而选择桶装水作为学生日常饮用水.为了解杭州市学校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杭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于2010年6-9月对全市提供桶装饮用水的学校进行了监督检查和抽样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士根;应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城市儿童1998年和2008年食物喜好及购买情况比较

    目的 分析中国部分城市1998-2008年儿童食物喜好及食物购买的变化,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1998年和2008年在广州等城市开展的儿童饮食行为现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2次调查均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8 ~14岁儿童6 189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对食物的喜好特点及食物购买的信息.结果 儿童有特别喜欢吃某种食物的比例从1998年的78.9%下降到2008年的69.6%,有特别不喜欢吃某种食物的比例从65.5%下降到51.7%.喜好水果类的比例下降了11.3%,喜欢零食(不包括饮料)类的比例上升了9.9%.仍有40.0%的儿童特别不喜欢吃蔬菜.10 a间总是与家人一起购买食物的比例基本不变,而从不与家人一起购买食物的比例从2.4%上升到4.1%.结论 城市儿童中仍存在不合理的食物喜好倾向,参与食物购买的情况10 a间变化不大.仍需加强儿童及其看护人的健康教育,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作者:胡小琪;张倩;张俊黎;杜琳;宋文东;马冠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宿州市4113名儿童血钙铁锌水平分析

    钙、铁、锌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不但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而且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为了解宿州市儿童全血钙、铁、锌元素水平及不同年龄段的变化规律,探讨综合防治措施,笔者于2008年1月-2009年4月对在某医院就诊的4 113名0~ 15岁儿童进行血钙、铁、锌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慧敏;苏英;郑义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探析

    新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健康教育陷入迷茫状态:有健康教育之名,无课程设置之实;体育教师无法承受《体育与健康》替代健康教育课带来的巨大压力,全面渗透的方针形同虚设;中小学校健康教育从课改前初具规模的独立课程进入到放任自由的时代.从目前中小学健康教育现状来看,主要是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健康教育实现的途径、形式、方法认识不清,更主要的是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片面性理解和对中小学健康教育体系的构成认识模糊.为认真开展好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笔者对中小学健康教育体系构成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让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对中小学健康教育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落实,全方位、多形式的实施.

    作者:苏立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校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及体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是由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据报道,甲流病毒主要攻击群体为青壮年,疫情主要以学校暴发为主[2].为进一步做好甲流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9年8月3日,策划组织了甲流应急处置模拟演练.现将演练的过程与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吴正;傅雷;严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措施探讨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深化,以求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安全的饮食.当前,在各级政府和卫生、教育部门的重视下,高校食品安全管理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学生群体食物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关键在于人,重在落实.

    作者:曹朝清;杜楠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我国中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近10 a来中国中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情况,为减少中小学生交通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2000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中国中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的研究文献,参考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研究质量评价准则评价文献质量,用广义倒方差模型估计交通伤害的Meta合并发生率,并对性别、年级、地区和病例定义标准执行亚组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类型和研究质量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文献共53篇,总样本量为2 023 082人,交通伤害人数和人次发生率分别为4.58%和5.65%.亚组分析显示,交通伤害人数发生率男生(5.35%)高于女生(3.55%),不同学校类型、地区、病例定义标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交通伤害人次数男生发生率(5.00%)高于女生(4.37%),发达地区(0.10%)低于较发达地区(5.52%)和中等发达地区(8.56%),不同学校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1996年版伤害定义标准的交通伤害发生率(7.11%)高于采用2004年版伤害定义标准的发生率(0.58%).通过敏感性分析删除文献质量评价得分低和监测数据分析的文献之后,Meta分析的结果稍有改变.结论 中国中小学生不同性别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交通伤害发生率存在差别.

    作者:胡国清;王琦琦;朱松林;陈田木;谭爱春;何琼;胡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广东农村留守学生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由于不能直接得到父母的温暖和照顾,对健康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1].为了解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课题组于2010年10 -11月在广东省韶关南雄市、茂名化州市和肇庆怀集县开展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夏燕琼;秦祖国;苏胜华;刘贵浩;汤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青少年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联

    目的 了解青少年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绍兴市1所大学、2所高中、2所初中2 34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 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2.0%,12.3%.男生抑郁检出率(44.7%)高于女生(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焦虑的检出率(15.0%)高于男生(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呈负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呈正相关.结论 绍兴市青少年抑郁、焦虑流行情况不容乐观,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关联.

    作者:邢超;屠春雨;谈荣梅;傅利军;方益荣;李明;周国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在校中学生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生活技能教育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作用,为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青州市高中、初中学校各1所,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00名学生进行艾滋病、性病的有关知识培训,并在培训前及培训后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开展艾滋病、性病有关知识培训后,在校中学生对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掌握有明显提高;对于防范艾滋病有信心、愿意接受更多的艾滋病知识、认为学校增加艾滋病教育非常重要的比例分别由培训前的59.8%,63.1%和91.8%提高到培训后的91.6%,90.5%和98.6%;培训后学生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培训前.结论 运用生活技能对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促进正确态度和健康技能的形成.

    作者:刘晓庆;刘洪庆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当前大学生健康保障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作为国家发展后备人才的大学生,其健康必须得到切实保障.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大学生的健康保障力度却没有同步跟上[1].政府对大学生的医疗经费拨付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水平,且只有计划内招生的学生才有此享受,计划外招生和地方办高校的学生则没有该项拨款[2].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3],开始大学生医改工作.现代生活方式与食品、环境等问题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健康面临着各种挑战,也对大学生的健康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的健康保障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各方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作者:蒋华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中生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艾滋病教育效果评估

    目的 了解项目学校开展的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参与式预防艾滋病教育活动的效果以及目前高中生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现状,以更好地促进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的开展.方法 采用封闭式问卷,于2008年6-7月对随机分层整群抽取的8个项目省的18所高中共2 280人进行调查.结果 项目学校高中生的“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中的8条核心指标知晓率为78.8%,明显高于非项目校学生的61.0%;项目学校高中生对艾滋病病人不歧视态度拥有率为83.5%,明显高于非项目校学生的67.7%.从项目学校总体的现况来看,以知识、态度、技能总分的60%作为衡量学生合格与否的标准,项目学校高中学生技能的平均合格率较低,仅为68.4%.结论 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参与式预防艾滋病教育活动的效果明显,但技能发展不足,提示今后的项目工作应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作者:庄丽丽;马迎华;吕晓静;李融;胡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广州市小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小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小学生自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结合儿童期虐待问卷( CTQ - SF),对广州市10所小学的全体五、六年级小学生3 04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4%的广州市五、六年级小学生制定过自杀计划,1.3%的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多因素分析显示,父亲年龄大(OR=1.05)、重组家庭(OR=8.90)、被同学排斥(OR =1.47)、遭恐吓打骂(OR=2.48)等8个因素是小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小学生自杀行为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刘伟;刘伟佳;张维蔚;林琳;吴家刚;麦锦城;何秀芳;杜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知识和理念、行为、技能水平及其关系,为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卫生部编制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对广东省1 74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内容的正确回答率为65.6%,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技能三方面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68.8%,60.1%和69.8%.正确回答率低于40%的项目为“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13.4%)、“孕妇产前检查次数”(16.3%)、“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识”(11.0%)、“肺结核病病人可以享受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32.1%)、“癌症早期信号的认识”(20.6%)、“成年人食用盐日摄入量”(26.3%)、“认识药品说明书”(34.5%).健康知识和理念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知识和理念与健康技能、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与健康技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0.437,0.438.结论 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技能三方面健康素养存在正相关关系.

    作者:许雅;叶小华;曾转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