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贫困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分析

黄海;邱欣红

关键词:社会异化, 幸福, 对比研究, 学生, 贫困
摘要: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疏离感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某高校524名大学生,采用疏离感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施测.结果 贫困生疏离感显著高于普通生,主观幸福感较低,表现在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及紧张因子上;高、低疏离感组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情感行为的控制、城乡和年级因素对疏离感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 贫困生有高疏离感,低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城乡和年级因素对疏离感有一定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厦门市托幼机构2002-2008年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做好传染病的管理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解厦门市托幼机构儿童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现对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分管托幼机构2002-2008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许立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检验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付方式问卷和压力反应问卷(SRQ)对河南2所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主要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男生生活事件部分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一学生人际关系得分高;主要采用成熟应对方式,男生求助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大学生应激反应符合正常水平.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间显著相关;不成熟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应激反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5.8%),成熟应对方式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 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应激反应间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

    作者:曹亚杰;司继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的初步编制

    目的 通过编制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为测评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提供工具.方法 结合开放式问卷所获资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学生学习压力的理论维度,编制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并用此问卷施测于315名中学生,使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分析.结果 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可以提取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父母压力、自我压力、教师压力、社交压力;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各分问卷的信度在0.63~0.76之间,各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9~0.76之间.结论 自编的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作者:徐嘉骏;曹静芳;崔立中;朱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深圳市3所学校共计1 33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进行调查、评估、对比.结果 流动男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总焦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男童(P值均<0.05).流动女童的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女童(P值均<0.05).结论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常住儿童差,流动男、女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同,需要给予针对性干预.

    作者:韩煊;吴汉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校医院医疗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高校医院在承担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卫生防疫、传染病及常见病预防等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性治疗,工作任务繁忙.

    作者:杨中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9年8月28日至9月8日,兰州市某民办中学发生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疫情波及该校初一~高三复读班共33个班3 453名学生.经各级卫生、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疾控中心详细地调查与科学地处置以及学校的积极配合,终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本次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曹向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宁波高校园区大学生营养素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高教园区大学生营养素养现状,评价营养健康教育效果,为有效改善大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07年中国公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自制问卷,于2008年3-6月对宁波高教园区4所院校中参加选修课的120名学生,在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 教育后学生得分显著提高.教育前后比较,营养知识(t=48.19,P<0.01)、态度(t=7.05,P<0.01)和行为(t=16.9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对营养素养健康教育普遍满意.结论 借助选修课开展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和健康饮食行为的引导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严小惠;姚苏宁;周菊芝;冯敏华;胡苏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学生2039名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量表对4所大学共2 0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得分仅为(31.12±11.38)分,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态度较为积极,但饮食行为仍不理想,得分为(11.62±5.03)分,女生高于男生,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大学生营养知识较为缺乏,普遍存在不合理的饮食行为.

    作者:王运良;孙翔云;万修伟;张振霖;任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某高校大学生违纪行为特点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剧增[1],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并呈现出违纪性质渐趋典型化[2]、新的违纪行为不断出现等特点.

    作者:王成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北京市106436名初中毕业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初中毕业生的健康状况,笔者对北京市体检中心2008年106 436名初中毕业生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季建英;唐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唐山市低视力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中学生低视力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心理护理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46例中学生低视力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状态焦虑问卷(S-AI)测试.结果 (1)中学生低视力患者状态焦虑得分高于一般人群(P<0.01);(2)中学生低视力患者状态焦虑与性别、家庭关怀、学校关怀和眼外伤种类有关(P<0.01);(3)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影响中学生低视力患者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关怀、学校关怀和眼外伤种类.结论 临床降低中学生低视力患者状态焦虑水平应注意患者的性别及眼外伤种类的差异,充分借助家庭关怀和学校关怀的力量.

    作者:张艳丽;王茜;高志华;杨美荣;张艳茹;苑杰;徐应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超重肥胖中小学生糖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研究肥胖和超重学生糖脂代谢紊乱的特点,为干预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营养监测点学校546名肥胖、超重、正常学生,按照1:1:1配对,检测空腹血糖(FG)、胰岛素(Fins)、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肝脏B超检查脂肪沉积,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代谢异常的年龄、性别分布以及检测结果与BMI值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超重学生的Fins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未出现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肥胖、超重学生的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IR).肥胖、超重学生的TG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出现明显异常;肥胖学生的HDL-C降低,但未出现明显异常.肥胖、超重学生肝脏脂肪沉积率及ALT明显高于对照组,肥胖学生出现明显的ALT异常,超重学生尚未出现明显的ALT异常.IR异常、TC异常、肝脏脂肪沉积、ALT异常中学生高于小学生.肝脏脂肪沉积、ALT异常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HOMA-IR,TG,ALT与BMI值呈正相关,HDL-C与BMI值呈负相关,未发现FG,TC,LDL-C与BMI值相关.结论 肥胖、超重学生存在明显的IR和TG升高、肝脏脂肪沉积,代谢紊乱对肝脏的损害男生高于女生.年龄越大、BMI值越高,代谢紊乱越明显.必须尽早干预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才能有效预防代谢综合征.

    作者:郭亚文;姜庆五;罗春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吉安市留守儿童情绪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吉安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特征,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吉安地区3所中学3所小学共1 009名儿童,采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进行情绪特征评定.结果 留守儿童积极情绪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显著低于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各类留守儿童在消极情绪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5);男生的情感变化要小于女生,留守男生与女生在消极情绪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双亲在外的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亲在外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在积极情绪方面,初中和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显著高于小学低年级;在消极情绪方面,初中显著高于小学高年级,小学高年级显著高于小学低年级.结论 留守儿童教育状态与情绪特征有密切关系.

    作者:周怡娟;秦晓云;王利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南宁市536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分析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的相关行为问题,为流动儿章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南宁市536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20%,高于非流动儿童组的18.40%(P<0.05);公立小学流动儿童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私立小学(P<0.05);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转学次数、搬家次数为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 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流动频率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伟源;覃玉宇;吴俊端;唐峥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某市468名一年级小学生龋活跃性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龋活跃性试验在筛查龋易感儿童及反映龋患现状方面的有效性、可靠性,为研究简便、有效的防龋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深圳市罗湖区2所小学468名一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计算龋补牙数dft(decayed and filled teeth)及龋蚀指数CSI(caries severity index).用Dentocult SM法检测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含量,记录等级分值;用Dentobuf Strip法测定唾液流速和缓冲力.结果 小学生患龋率、龋均、CSI在Dentocult SM各度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entocult SM各度与患龋率、龋均及CSI均有高度相关性,即变形链球菌水平越高龋危险性越高,龋患越严重.男、女生间唾液缓冲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龋活跃性试验能真实反映龋病的现状,在筛查易感患儿、开展有效防治工作方面有参考价值.

    作者:武剑;阮世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什邡市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需求的定性调查

    目的 了解什邡市中学生和教师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需求,为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访谈提纲,采用专题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对什邡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2所学校的高和低年级中学生分学校、年级、性别进行专题小组访谈;对授课教师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什邡市中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错误认识;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热情较高,对课堂的形式和方式见解不同.结论 对什邡市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持欢迎态度,有必要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

    作者:李航;邹俊;杨景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杭州农村小学生裂头蚴病知信行及感染状况调查

    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官绦虫的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和器官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国内已有21个省市报道了500余例[1,2].2007年初杭州淳安县发现首例眼部曼氏裂头蚴病患儿,并对患儿居住地蛙体感染情况进行调查,蛙体内裂头蚴感染阳性率高达45.63%[3].

    作者:王佳;徐卫民;朱素娟;王衡;汤益;吴黎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贵阳市中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掌握贵阳市中小学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现患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为探寻预防和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贵阳市中小学生3 016名为调查对象,用Conners量表(家长问卷)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ADHD初筛阳性率为2.19%,男、女生分别为3.19%和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学生ADHD初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ADHD的可能相关因素为父母能否理解孩子的想法、父母婚姻关系、儿童性格等.结论 应关注儿童青少年尤其是ADHD儿童的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以及儿童社会心理良好适应状况.

    作者:朱焱;张碧昌;邓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贫困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分析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疏离感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某高校524名大学生,采用疏离感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施测.结果 贫困生疏离感显著高于普通生,主观幸福感较低,表现在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及紧张因子上;高、低疏离感组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情感行为的控制、城乡和年级因素对疏离感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 贫困生有高疏离感,低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城乡和年级因素对疏离感有一定影响.

    作者:黄海;邱欣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DHD的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前后视听整合连续测试结果分析

    目的 评价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治疗效果,为开展ADHD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西昌市33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并采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IVA-CPT)训练前后的成绩变化来评价其训练效果.结果 训练2个疗程(40次)后,ADHD儿童在反应控制商数中的谨慎(听觉和视觉)商数、一致性商数(听觉和视觉)、毅力商数(听觉和视觉)均比训练前明显提高(P值均<0.01);在注意力商数中ADHD儿童的警惕性商数(听觉和视觉)、注意力商数(听觉和视觉)、反应时间商数(听觉和视觉)均比训练前有明显提高(P值均<0.01).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训练效果是肯定的.

    作者:黄远春;吴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