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滨州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分析

孙殿凤;衣明纪;李敏;李彦丽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 精神卫生, 危险行为, 对比研究, 儿童
摘要: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为ADHD儿童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滨州市4 263名6~16岁儿童,通过家长填写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问卷和CBCL量表来完成儿童ADHD和行为问题的评估,比较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 筛查出ADHD儿童273名,6~16岁儿童ADHD的总患病率为6.4%,其中男童(8.9%)高于女童(4.1%)(X2=32.06,P<0.01),6~11岁组(7.7%)高于12~16岁组(5.3%)(X2=9.900,P=0.002).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55.29%)明显高于对照组(9.78%)(X2=214.749,P(0.01),不同性别和年龄段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均高于非ADHD儿童(P值均<0.01).除6~11岁女童的性问题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表现为ADHD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ADHD儿童易伴发多种行为问题.诊治ADHD时应重视伴发的行为问题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一起学校乙型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突然、蔓延迅速等特点,易在学龄儿童和小学生中形成聚集性发病[1-2].

    作者:王瑞平;郭晓芹;吴毅凌;陆红梅;沈金花;罗珍;黄中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某市小学生皮肤病患病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某市学龄儿童皮肤病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抽样调查法,对某市18所小学10 582名学生进行皮肤病患病状况调查.结果 发现皮肤病共41种,皮肤病患者1 143例,总患病率为10.80%,其中男生693例(12.93%),女生450例(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病患病率较高的是荨麻疹、单纯糠疹、湿疹、头癣、瘙痒症、雀斑、疣、足癣、毛周角化症、痤疮;复合感染率为0.88%.学生皮肤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应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降低学龄儿童皮肤病患病率.

    作者:黄建平;朱柳宾;孔鸿权;普正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农村中学生焦虑情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目的 了解农村中学生焦虑情绪与其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改善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自拟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湖北农村初、高中学生979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焦虑情绪的检出率为20.33%.女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男生;高中生的检出率高于初中生,单亲家庭学生检出率高于完整家庭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父母教养方式为惩罚否定、亲子关系紧张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较高.结论 农村中学生焦虑情绪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庭结构有关.

    作者:姜志红;韩娟;杨森焙;赵丽娜;王丽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某医科大学学生冲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索医科大学生冲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变大学生冲动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冲动量表、家庭功能问卷、Beck抑郁问卷、生命质量量表,对整群抽取的某医科大学8 46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冲动量表总分平均为(35.77±11.50)分,计划冲动、行动冲动、认知冲动3个分量表平均得分分别为(37.34±15.42),(33.36±14.98)和(36.60±11.99)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命质量、家庭功能、抑郁、恋爱状况、学制和年级等对冲动总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计划冲动、行动冲动和认知冲动的影响因素和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不完全一致.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生命质量和家庭功能是保护因素,抑郁是危险因素;正在恋爱中的学生更容易冲动;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冲动;对专业满意度越高,冲动性越低;高年级的学生冲动得分较高.结论 需采取必要措施,缓解大学生冲动状况,从而减少因冲动造成的危害事件.

    作者:钮娟娟;孙业桓;虞晨;杨林胜;蔡标;王锋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滨州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分析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为ADHD儿童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滨州市4 263名6~16岁儿童,通过家长填写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问卷和CBCL量表来完成儿童ADHD和行为问题的评估,比较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 筛查出ADHD儿童273名,6~16岁儿童ADHD的总患病率为6.4%,其中男童(8.9%)高于女童(4.1%)(X2=32.06,P<0.01),6~11岁组(7.7%)高于12~16岁组(5.3%)(X2=9.900,P=0.002).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55.29%)明显高于对照组(9.78%)(X2=214.749,P(0.01),不同性别和年龄段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均高于非ADHD儿童(P值均<0.01).除6~11岁女童的性问题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表现为ADHD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ADHD儿童易伴发多种行为问题.诊治ADHD时应重视伴发的行为问题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作者:孙殿凤;衣明纪;李敏;李彦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延边朝鲜族学生1991-2005年患龋状况动态分析

    目的 了解延边朝鲜族学生龋齿患病状态,为开展龋齿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1991-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5年朝鲜族学生随年龄增长,乳龋患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恒龋患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同年龄组1991-2005年朝鲜族学生龋患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朝鲜族学生随年龄增长,乳龋均总体呈下降趋势,恒龋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2005年延边朝鲜族学生龋蚀情况有所改善.应针对延边地区含氟量较高的地质特点,进一步加强延边地区朝鲜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及行为指导.

    作者:李成文;李成军;高扬;牛福;侯宽;鲍九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宁海县民工子弟学校儿童免疫现况与管理模式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强,宁海县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区,流入人口迅速增长.了解民工子弟学校儿童免疫现况及预防高效管理模式,亦成为目前紧迫的工作任务之一.

    作者:刘世科;黄美林;赵丽丽;曹品元;张峰;葛宝湘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目的 了解2006-2008年全国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况,为制定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6-2008年网络直投的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8年全国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全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的85.64%.呼吸道传染病占91.09%.事件起数排在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在所有报告的事件中,乡小学占52.67%.结论 全国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全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例中仍维持在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

    作者:韩俊锋;王子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中学生社会比较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社会比较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法,调查重庆市某中学392名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和学业成绩.结果 不同学业成绩水平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业成绩优异中学生更倾向于上行认同、平行认同的比较方式,而学业成绩较差中学生更倾向于上行对比、下行认同的比较方式.中学生更倾向于作出认同反应,且偏好反映在上行、平行和下行方向上.性别因素在社会比较倾向和具体比较方式上的选择主效应不显著;年级因素在社会比较倾向和某些具体比较方式上主效应显著,表现为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和对上行认同、平行认同、下行认同的选择随年级上升而趋于降低.结论 中学生的社会比较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特定对应关系,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作者:张保;徐跃红;赵玉芳;孔凡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自杀意念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1 0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近1 a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19%.不同性别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质学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积极应对、家庭和谐、性格外向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儿童期被忽视、人际关系紧张、记忆中有深刻的自杀印象(媒体报道或亲眼目睹)、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值得关注.消除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提高其保护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作者:巢传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青春期单纯性肥胖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脂联素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肥胖超重青少年患者血清脂联素等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为预防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40名肥胖青少年、37名超重青少年和42名体重正常青少年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3组间的水平变化、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肥胖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超重组、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超重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肥胖青少年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厚,肥胖青少年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顺应性功能下降.

    作者:胡小蓉;许诚;张忠新;赵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外用跌打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高校校医院服务的大部分患者为在校学生,平时医院接待因剧烈体育活动而致跌打扭伤的患者机会较多,用市售止痛消炎膏外敷,其疗程长、疗效不明显.

    作者:卢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高校学生感染HIV风险与艾滋病相关教育策略

    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患者呈现低龄化趋势.截至2007年底,全球3 320万HIV感染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为1 000万人;在当年全球新增的270万HIV感染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占40%.

    作者:胡芳;马迎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大学生体质量指数切点理论构建

    目的 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对成都市8 889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身高、体重指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身高体重等级大学生人数呈明显的偏态分布;不同身高体重等级大学生体重指数(BMI)分布范围大,且不同等级间学生BMI值交叉严重.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新公布的BMI分级标准,建议统一采用BMI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身体形态学评价.结论 建议以17.0,18.5,23.0,25.0 kg/m2作为我国大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BMI分级切点.

    作者:朱斌;张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初中生预防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比较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初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情况,评价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安徽省某农村地区2所初中的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相关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定性与定量(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分别于干预前、后收集调查问卷.结果 基线资料显示,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全面和不够深入,尤其对非传播途径认识比较模糊;学生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教师讲解、播放录像、知识竞赛等)获取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教师建议以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高(P值均<0.01);且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一起学习的学生较干预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值均<0.01).结论 对初中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良好.提高知晓率、消除初中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的歧视,是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者:常微微;苏虹;伍佳玲;徐志伟;陈明春;赵科伕;何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南宁市某城区中小学教师糖尿病患病现状调查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据报道,在过去10 a里,糖尿病病人增加了3105%,现有病人超过4000万[1].据WHO预测,至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0%,糖尿病患者将超过1亿[2].

    作者:甘志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余姚市中学生口腔卫生状况及保健知识与行为

    为了解余姚市城乡中学生口腔卫生情况,调查学生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现状,从而指导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工作,笔者对余姚市部分中学生进行了口腔健康状况和卫生知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作者:俞合琼;贺晓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浙江省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浙江省30个县区221个学校249个班级的11 638名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进行集中调查,采用自我管理式问卷调查方法.结果 63.65%的调查对象曾经上过艾滋病预防的课程.15.46%的学生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握手传播,84.74%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81.60%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52.86%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31.02%的调查对象和父母谈论过艾滋病相关话题.58.53%的曾和同学或朋友谈论过艾滋病相关话题.结论 浙江省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有待提高,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同伴教育.

    作者:王浩;俞敏;胡如英;王立新;张新卫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离异家庭初中生亲子沟通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离异家庭初中生与父母亲子沟通的特点.方法 采用自编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学生版)和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家长版),采用亲子双向报告,从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和父母与子女的沟通2个方面对242名初生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其中,离异家庭子女108名,完整家庭子女134名.结果 与命令、争论等方式相比,民主型是离异和完整家庭父母与子女亲子沟通的主要方式,学生和家长报告结果一致;学生报告显示,离异家庭的父亲亲子沟通主动性差,但离异家庭父亲并没意识到其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主动性的缺乏;在沟通内容上,完整家庭家长与孩子关于时事新闻等3个方面的交流多于离异家庭,完整家庭比离异家庭亲子沟通内容更丰富.结论 离异家庭父母应对子女加强了解,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丰富亲子沟通内容.

    作者:张慧杰;郭瞻予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集体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干预效果

    目的 研究集体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干预效果,为预防青少年抑郁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淮北市区4所中学2 158名学生进行SDS自评量表问卷调查,再以ICD-10为标准作精神检查.确诊有抑郁障碍的104名中学生中自愿入干预组23人,运用集体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在其余的81人中19人自愿列为对照组,2组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0周)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 筛选出抑郁障碍104人,抑郁障碍检出率为4.8%.干预组干预前男女生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由(14.91±6.71)(13.58±6.13),干预后下降至(3.18±2.32)、(3.67±2.42).对照组汉密顿量表评分(0.27±0.51)下降低于干预组(0.72±0.19,F=76.195,P=0.013).结论 集体心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范春玲;唐登华;赵德明;汪春花;王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