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传宣
为了解儿童的屈光情况,沈阳市铁西区妇幼保健所眼科2003-2006年对辖区部分幼儿园的900名3~6岁儿童进行了连续数年的屈光状态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作者:陈杰;张悦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团体心理咨询效果,为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江苏大学8 595名学生进行Young网络依赖问卷进行评估,对Young网络依赖量表得分超过40分并符合网络依赖的临床界定标准人群再进行分层抽样,结合面谈甄选出16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人为试验组,80人为对照组.试验组进行2 d的集中团体咨询(20 h)和每周1次的强化咨询(5 h/次)4次,3个月后用Young网络依赖问卷测查和行为测查问卷进行评估;对照组给予学校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 咨询后,试验组(50.40±13.13)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总分均低于咨询前(36.92±12.79)(P=0.000),也低于对照组(45.18±7.56)(P=0.01).结论 连续、集中式团体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干预大学生网络依赖方法.
作者:刘伟;温斌;姚冠新;鲍喜燕;谢刚;李晓波;周杏林;周海燕;崔金贵;庄蕾;吴立平;陈权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系统了解阿拉善盟地区高中学生常见病的现状、发生发展规律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卫生、教育部门的宏观管理和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笔者对阿拉善盟一中2000-2007年在校高中学生部分常见病检出情况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作者:李洁;张晓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了解余姚市城乡中学生口腔卫生情况,调查学生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现状,从而指导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工作,笔者对余姚市部分中学生进行了口腔健康状况和卫生知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作者:俞合琼;贺晓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修订的性别角色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68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在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和未分化占多数;部分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异性父母的养育方式进入大学生性别角色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异性父母的养育方式影响子女性别角色的形成.
作者:卢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某市学龄儿童皮肤病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抽样调查法,对某市18所小学10 582名学生进行皮肤病患病状况调查.结果 发现皮肤病共41种,皮肤病患者1 143例,总患病率为10.80%,其中男生693例(12.93%),女生450例(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病患病率较高的是荨麻疹、单纯糠疹、湿疹、头癣、瘙痒症、雀斑、疣、足癣、毛周角化症、痤疮;复合感染率为0.88%.学生皮肤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应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降低学龄儿童皮肤病患病率.
作者:黄建平;朱柳宾;孔鸿权;普正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随着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特别是大中学校学生等重点人群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显得愈来愈突出[1].近年来,各地屡有学校结核病集中发病报道[2-6].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以集体生活为主,一旦发生结核病,极易引起暴发流行[7].为了解沧州市学校肺结核病发病和感染现状,预测学校结核病高发的潜在危险程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2007-2008年笔者对沧州市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为学校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作者:张顺三;尹爱华;姜元亮;张庆;崔海龙;赵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初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情况,评价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安徽省某农村地区2所初中的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相关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定性与定量(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分别于干预前、后收集调查问卷.结果 基线资料显示,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全面和不够深入,尤其对非传播途径认识比较模糊;学生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教师讲解、播放录像、知识竞赛等)获取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教师建议以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高(P值均<0.01);且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一起学习的学生较干预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值均<0.01).结论 对初中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良好.提高知晓率、消除初中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的歧视,是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者:常微微;苏虹;伍佳玲;徐志伟;陈明春;赵科伕;何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自杀意念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1 0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近1 a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19%.不同性别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质学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积极应对、家庭和谐、性格外向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儿童期被忽视、人际关系紧张、记忆中有深刻的自杀印象(媒体报道或亲眼目睹)、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值得关注.消除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提高其保护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作者:巢传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北京生源与外地生源大学生吸烟现状之间的差异,为制定可行的学校控烟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10所高校大学生3 509名(北京生源1 596名,外地生源1 913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尝试吸烟率北京生源男生(50.74%)低于外地生源男生(5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2,P=0.041);北京生源女生(21.03%)与外地生源女生(23.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63,P=0.327).现在吸烟率北京生源男、女生(20.10%,4.87%)与外地生源男、女生(22.13%,5.10%)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151,P=0.283;X2=0.043,P=0.836).北京生源学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要迟于外地生源.北京生源学生吸烟数量高于外地生源学生.结论 应从小学开始开展控烟工作,降低儿童青少年尝试吸烟率.
作者:刘峥;郭欣;符筠;曹若湘;耳玉亮;吕若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了解石嘴山市学校卫生工作及学校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预防学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2008年石嘴山市卫生监督所对该市35所学校进行了调查.
作者:耿敏;张秀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艾滋病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青少年的性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成为艾滋病感染传播的重点人群.
作者:马骥雄;张飞雄;李彦强;刘志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据报道,在过去10 a里,糖尿病病人增加了3105%,现有病人超过4000万[1].据WHO预测,至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0%,糖尿病患者将超过1亿[2].
作者:甘志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于都县城乡中小学生贫血状况,为贫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对于都县城乡6所中小学校7 545名学生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按照WHO推荐的贫血诊断标准进行贫血筛查.结果 中小学生贫血检出率为15.1%,以轻度贫血为主,占贫血人数的97.5%.男、女生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3.5%和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贫血检出率分别为9.6%、15.8%和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区与乡镇学生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3.1%和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于都县城乡中小学生贫血以轻度为主.应采用普及营养知识,改善膳食结构,进行营养干预等综合性防治策略.
作者:廖小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的主要场所.而校医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校医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及卫生服务的质量.
作者:原家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突然、蔓延迅速等特点,易在学龄儿童和小学生中形成聚集性发病[1-2].
作者:王瑞平;郭晓芹;吴毅凌;陆红梅;沈金花;罗珍;黄中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相关情况,验证情绪智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方法 采用Schutte等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主观幸福感问卷(ICS),分层随机抽取太原地区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自我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预测大学生整体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整体情绪智力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感知能力都进入了对大学生消极情绪的回归模型中,但其交互效应的预测效果优于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对大学生消极情绪的预测效果.结论 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和不平衡性.情绪智力的不同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不同.
作者:潘明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ADHD儿童冲动行为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不良情绪与冲动症状的关系.方法 以2005年1月~2007年7月就诊的187名(8~12岁)ADHD儿童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年龄相当的126名为儿童对照组.2组儿童分别完成Barratt冲动性量表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结果 冲动组、ADHD非冲动组和对照组焦虑、抑郁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冲动组在除社交恐怖以外的焦虑各分量表及总分、抑郁总分上高于ADHD非冲动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在学校恐怖和抑郁总分上高于ADHD非冲动组(P值均<0.05);ADHD非冲动组的躯体/惊恐和分离焦虑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Barratt冲动性量表的3个因子及总分与除社交恐怖外的焦虑各分量表及焦虑总分、抑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ADHD儿童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焦虑抑郁情绪越强烈,冲动行为越显著.
作者:耿耀国;苏林雁;王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专女生性行为发生情况,探讨中专女生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2005年对北京、河北、辽宁5所中专二年级女生有关健康问题调查数据,对693名女生性行为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有37人(5.3%)报告有过性交行为.其中有8人报告首次性行为是非自愿的,这种非情愿的性行为发生在与男朋友交往关系中的有6人.童年期有被父母躯体暴力伤害经历的女生,其性行为发生率明显偏高.结论 中专女生性行为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约会中的性暴力问题.
作者:邱辰;马玉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苏州外来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征,为制订外来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CBCL)对苏州外来儿童1 750名进行调查,并与苏州城市小学生、宿迁农村小学的儿童(分别为2 360和1 007名)进行比较.结果 苏州外来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8%,女童为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26,P<0.05);不同年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273,P>0.05);3组儿童总体检出率、异常因子≥1个以上的检出率、按性别或年级分层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均为外来儿童检出率高于其他2组儿童.结论 苏州外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陈宝林;赵继;卢平;徐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