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从我院内科门诊接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8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90位.遵照医嘱给对照组服用降压药,除进行常规护理外不做其他特殊的处理,干预组在服用降压药的基础上,进行维期3个月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是否发生变化.结果 根据研究者记录的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有70.53%的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而对照组有32.63%的患者控制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有71.58%的患者依从性评分达到了优秀,而对照组只有42.11%的患者达到了优秀,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同时采用综合护理进行干预,提高了血压控制有效者的比例,使患者更好的按照大夫的医嘱主动进行自我血压的控制,患者依从性明显好转.
作者:陈玲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依那普利联合苯硫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的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依那普利组、苯硫酸氨氯地平组和联合治疗组.回顾性分析单用或联合应用依那普利与苯硫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疗效.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3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联合治疗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19.4±3.4)mg/L低于依那普利组患者(31.2±5.3) mg/L和氨氯地平组患者(46.4±7.8) mg/L,血压较依那普利组和氨氯地平组患者更加正常.依那普利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氨氯地平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联合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具体症状为头痛.结论 依那普利、苯硫酸氨氯地平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的保护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和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秀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南昌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队伍的全科素质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法,对南昌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及全科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 截止2010年底,南昌市20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数占临床医师的16.73%,接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人数占31.20%.通过国家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者占13.21%,接受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人数占护士人员总数的36.47%.结论 南昌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医护比仍需完善,全科素质有待提高,全科培训需要加强.
作者:刘颖;李琦;周小军;杜雪平;李丽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特点以及急诊救治正确方法.方法 研究组患者给予急诊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首先采用兴奋迷走神经法进行急救,若未使其病情停止,则及时给予药物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研究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急救成功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急救成功率53.85%,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经非药物方法急救失败后转用药物方法进行治疗均成功停止病情.结论 临床医师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急救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急救措施,从而避免在施救过程中发生异常反应造成严重后果,实施非药物治疗无效应立即采用药物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急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志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上的重症疾病,多同时存在肠麻痹等临床表现,胃肠道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效果息息相关.近些年研究发现,胃肠激素的改变和急性重症胰腺炎引起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密切关系.分析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改变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这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及治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苏永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和探讨大剂量硫酸镁治疗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于2012年3月-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大剂量硫酸镁治疗,同时进行整体护理.结果 99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母婴安全,没有1例胎儿和孕妇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存在中毒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9%,1例患者有较高子痫发作率,临床医生立即对其进行治疗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后行妊娠终止.结论 对大剂量硫酸镁治疗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不良反应防治等整体护理干预,能够使中毒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得到降低,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改善和优化母婴的身体素质,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何之秀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经盐酸多奈哌齐医治老年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110例患老年痴呆症者分组:A痴呆症组(55例)与B照痴呆症组(55例),对A痴呆症组经痴呆症基础医治,对B痴呆症组经基础医治+盐酸多奈哌齐.随后,对比A痴呆症组与B痴呆症组的ADL及MMSE评分、药物耐受性.结果 诊治之前与随访90d时,A痴呆症组与B痴呆症组的MMSE评分相当,P>0.05,随访730d(2年)之时,A痴呆症组与B痴呆症组的MMSE评分差异大,P<0.05.A痴呆症组与B痴呆症组的ADL评分比较情况同MMSE评分比较情况.A痴呆组的不良情况和B痴呆组情况相当,P>0.05.结论 经盐酸多奈哌齐医治老年痴呆,能强化痴呆症者的生活能力,优化痴呆症者的精神状态,不良反应少,且有效安全,非常值得医疗推广.
作者:李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析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9年5月-2012年5月我院诊治的8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属于使用磺脲类组,对照组属于没有使用磺脲类促泌剂组.观察两组在使用药物之后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营养障碍的不良反应损害率为15.1%、神经系统损害率为9.30%.结论 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有许多禁忌症,相关医务工作人员在对降糖药物的使用上要加强安全性认识,尽可能使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低,从而保障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
作者:金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3年2月间56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2周进行6min步行测试(观察组:平均大的步行距离为(371.96±32.13)m;对照组:平均大的步行距离为(282.49±43.11)和25m步行测试(观察组:步频(92.12±7.29)步/min,步速(0.91±0.19)m/s;对照组:步频(78.59±5.42)步/min,步速(0.59±0.1)m/s,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快速地恢复髋关节的基本功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韦英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研究颅脑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几率以及危险因素.方法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进行颅脑手术的病人512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颅脑外伤手术位置发生感染的例数有17例,发生感染几率为3.3%.根据手术部位感染(SSI)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包括有0分、1分以及2~3分,它们依次为1.3%(5/367)、8.52%(11/129)、18.7%(3/16).其中出现手术位置感染的危险原因其中有临床手术时间在4h以下,手术以后采取引流导管,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原因评分在零分以上,所有病人在这次手术之前全部有既往颅脑手术史.结论 颅脑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有三点,其中有手术时间在4h以下、手术以后采取引流导管以及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原因评分在零分以上,其发生颅脑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为3.3%,因此,要对以上危险因素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使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减少,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作者:冷基勇;丛培雨;熊文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中胰岛素与促炎性细胞因子(IL-6、CRP)的水平.方法 选取本院确诊为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50例为疾病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35~73岁;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33~70岁.收集所有参与者血清,测定其血清胰岛素、血糖、IL-6和CRP的水平.结果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血清胰岛素、IL-6和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血清胰岛素水平与IL-6(r=0.481)和CRP(r=0.442)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胰岛素水平会明显上升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而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促炎细胞因子(CRP、IL-6)的水平也会明显上升.
作者:王倩;礼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肝癌介入术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23例肝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治疗后不良反应有发热16例(69.6%)、胃肠道反应19例(82.6%)、疼痛12例(52.3%)、肾功能损害1例(4.3%)、皮下出血2例(8.7%),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对肝癌介入术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是顺利进行手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作者:徐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能量模式对角膜以及视觉质量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500例(520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50例(260眼),观察组运用爆破超声能量模式治疗,对照组给予连续超声能量模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角膜厚度以及视觉质量,并比较两组在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手术之后1d的中央角膜厚度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手术之前、术后1d以及术后1周,观察组的前房深度均明显浅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佳矫正视力以及眼压上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爆破超声能力模式可以使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超声能量以及有效时间得到明显降低,并减少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的几率,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术后的恢复速度快.
作者:刘元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在胃肠镜检查术中的应用.方法 本次共选择80例胃肠镜检查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8月至10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观察组)与单用依托咪酯麻醉(对照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依托咪酯总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肌痉挛率、体动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镜检查中取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可提高安全性,既可防范丙泊酚单用引发的呼吸与循环抑制,而且可以降低依托咪酯单用引起的肌痉挛率,保障检查成功实施.
作者:王明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药的安全性及临床合理应用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中药治疗的临床患者72例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临床使用中药前后的措施异同分为观察组(中药干预应用组)和对照组(中药常规应用组)各36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差异,分析中药的安全性及临床合理应用问题,指导临床中药使用实践.结果 通过分析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各种因素后,制订相应方法对策,中药干预应用组的患者在临床治愈、不良反应及差错率方面好于中药常规应用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随着中药不良反应的增加,中药安全性的评价应予以重视,中药安全性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使用各个环节采取正确合理的用药干预机制,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疗程使用,有利于保障临床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避免差错事发生,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作者:呼家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为慢性盆腔炎妇产科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际效果,总结其医学价值.方法 回顾2012年10月-2013年5月慢性盆腔炎妇产科患者47例,将其分成实验组24例(给予西医临床治疗法),对照组23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法),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临床治疗有效率以远期预后.结果 两组盆腔炎患者的治疗均成功进行,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对比,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5%)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更佳,经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后期随访,实验组患者3例复发,对照组10例复发.结论 为慢性盆腔炎妇产科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缓解患者不规则出血、腹痛、下腹坠胀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中西医综合治疗法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王美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麻醉效果.方法 本次共选取40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老年组)和40例中青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青年组)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全部在全身麻醉下行急诊手术,回顾两组预后.结果 两组低氧血症率无明显差异,低血压率老年组高于中老年组,输血率及死亡人数均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特点,在急诊手术中行针对性的麻醉处理,可保障手术成功实施,并降低不良事件和死亡率,确保生命安全.
作者:李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胆囊结石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急性胆囊结石的病人,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开腹手术疗法,实验组对病人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疗法.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手术当中出血量、手术以后首次肝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明显要比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满意率为93.3%;对照组病人满意率为76.6%.结果表明,实验组病人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胆囊结石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不但使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同时也使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使病人生活质量得到保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作者:安应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比接受华法林治疗3个月与6个月时的临床效果,以探讨华法林对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住院的42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人院顺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抗心力衰竭治疗,20例(A组)使用华法林治疗3个月,22例(B组)使用华法林治疗6个月,调整华法林剂量将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0~3.0,观察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和出血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B组的下降效果明显好于A组,随访发现B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A组,两组出血率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华法林对围产期心肌病抗凝效果明显,持续治疗时间可能是影响抗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夏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分析对支气管喘息急性期发作患者给予不同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急性期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因治疗时间不同,采用的用药方案也不相同,研究中根据此标准将其分为三组:对照组患者50例,临床期间给予常规治疗;Ⅰ组患者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0.5mL布地奈德混悬液+沙丁胺醇行雾化吸人治疗;Ⅱ组患者5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0mL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均发生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各组间比较仅显示出Ⅱ组患者的PEF%pred及FEV 1%pred水平优于Ⅰ组,且Ⅰ、Ⅱ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支气管哮喘急性期发作患者给予不同剂量布地奈德混悬剂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均可对其临床症状和肺功能产生一定的改善,其疗效与采用糖皮质素治疗的效果相近,且临床不良反应明显降低.使用足量的布地奈德混悬液疗效更佳.
作者:徐俊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