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吉福
原发性高血压病多发于成年人,但始于青少年时期.为了解影响本地区中学生血压的相关因素,笔者对滨州市部分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分析如下.
作者:韩吉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为了解高校新生军训期间发病特点、规律及主要病因,以便为开展相应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枣庄学院2005年军训期间新生就诊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隋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2004年12月20日至2005年3月13日,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生突发一起以发热、头痛,继而出现神志不清、皮肤淤血点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作者:姜道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自2004年1月济南市实行错时工作制,中午休息时间缩短为1 h,许多家长无法回家给孩子准备午餐,小学生中午就餐问题日益突出.随之,供小学生午餐和休息的家庭式小饭桌大量涌现.为确保广大小学生身体健康,笔者于2004年3~5月对济南市小饭桌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张朋才;石福增;刘旭光;原九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0~14岁儿童伤害发生原因及其分布特征,为伤害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期间首次就诊于安徽省10个市(县)33家监测点医院的0~14儿童伤害病人为研究对象,由接诊医护人员询问调查对象,填写统一的调查表.结果 共调查0~14岁儿童伤害病例6 103人,男女性别比值为2.21.伤害原因以跌落(41.86%)、刺伤(18.78%)、交通事故(16.24%)和钝器击打(11.65%)为主.男性跌落、钝器击打和溺水等伤害构成高于女性,女性交通事故、烧烫伤和中毒的构成则大于男性;城市除刺伤和中毒外,其他伤害原因构成均高于农村;交通事故(96.9%)多发生在公路/街道,跌落(50.7%和31.5%)和钝器击打(42.5%和34.5%)多发生于家里和学校.溺水、窒息/上吊和中毒等引起伤害程度较重.影响伤害程度的因素为伤害原因、性质和伤害发生时的地点.结论 儿童伤害以发生跌落和交通事故为主.开展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已迫在眉捷.
作者:贾尚春;谢建嵘;谢文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2003年5月18日~6月18日,河北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生一起麻疹爆发流行.邢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疫情迅速得到控制,51名发病学生均痊愈.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新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历来都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对南宁市2002~2004年学生食物中毒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向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卫校)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职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求他们心理健康,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作者:刘治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阐明儿童青少年时期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利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结果,应用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146211名7~17岁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和体重指数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SBP和DBP均值均呈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趋势;男生体重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为1.6%,超重组为4.2%,肥胖组为9.9%,女生高血压患病率也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BMI与SBP及DBP进行相关分析,BMI与SBP的相关系数为0.392,BMI与DBP的相关系数为0.305(P<0.05),与SBP和DBP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和0.171(P<0.05).同时,对各省城乡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偏高患病率与超重肥胖患病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省城乡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的患病率与肥胖患病率都有显著相关.结论 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有显著的相关性.预防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应从预防超重和肥胖做起.
作者:常素英;季成叶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痤疮又称青春痘,是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常患的一种皮肤病.临床表现有:(1)多发于青春期;(2)好发于颜面、上胸、背部、皮脂分化较多处,对称分布;(3)皮疹为多种损害,有粉刺(黑头、白头)、毛囊性丘疹、脓疮、结节、囊肿或脓肿,可形成疤痕,呈慢性经过.
作者:赵秀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生长长期变化主要指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和生长速度的变化,成人身高的变化,青春期提前到来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国内外在分析这一生物现象时,多以身高作为代表.
作者:刘宝林;杨宝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药品知识掌握现状,为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某学院不同专业一~三年级6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多数学生对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对常见药物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为59.36%,不良用药行为率为26.07%.男、女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及不同年级学生不良用药行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加强药品知识教育,以改变大学生的不良用药习惯和不良就医行为.
作者:偰志平;王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青少年自杀意念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7所深圳市大、中学校学生4 000名,进行《广东青少年自杀意念》的调查.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深圳市大、中学生近1 a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0.1%,初中/高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高于大学生(χ2=21.5,P=0.000).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包括性别、父亲文化程度、在过去1 a中孤独感、在过去1 a中因学习/成绩的压力感、在过去1 a中失眠的次数、在过去1 a中连续2周感到伤心或绝望、有网络成瘾、在过去1个月中平均每天的吸烟量、在过去1个月中平均每天的饮酒量.结论 深圳市大、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初中/高中生更高,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消除危险因素和加强健康教育可大限度地预防自杀的发生.
作者:袁碧涛;杨建明;周丽;黄广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合肥工业大学教职工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为制定高血压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合肥工业大学1 662名教职工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校教职工2004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7.80%,高于第4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70岁以上为发病高峰;男性教职工患病率高于女性.结论 该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制定相应防治对策.
作者:刘平;张丽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青岛市中小学生被动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岛市1 785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岛市儿童被动吸烟率为50.7%.其中市区为53.1%,郊区为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0,P<0.05).与儿童被动吸烟负相关的因素有:父母经常不让其他人在孩子面前吸烟,如果有人在家里当着孩子面吸烟,孩子会采取措施(离开、打开窗户、要求他们不要吸烟).孩子曾经主动提出过不让其他人在自己面前吸烟的要求.结论 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儿童被动吸烟率,以提高儿童身体素质.
作者:纪锋颖;刘志红;朱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性科学研究的发展,大学生的性健康问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由于性生理成熟的提前和性观念的不断变化,青少年已成为性病/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需要.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及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的、立体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学校的共同作用,开展正规的、系统的、科学的性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洁身自爱,自重自律,避免婚前性行为,从而促进性行为的健康发展,并成为抵御性病艾滋病的生力军.
作者:吴扬;尹铁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为了解江汉大学学生近20 a来体质变化情况,以便为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提供资料,笔者对江汉大学1984年和2004年在校本科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资料中的可比性指标进行了分析.
作者:万琼 刊期: 2006年第08期
20世纪80年代,随着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及学校卫生状况的改善,青少年传染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脊髓灰质炎、白喉等传染病已基本消灭.
作者:陆朝国;高岚;李学;袁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儿童的智力结构、生活质量、家庭环境状况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为心理咨询和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儿童少年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对90对LD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智商、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并采用自拟家庭环境问卷调查他们的家庭环境状况.结果 LD组儿童的知觉辨别能力、类同比较能力、比较推理能力、系列关系能力、抽象推理能力得分及智商均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P<0.01);LD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总量表分和认知及情感成份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儿童(P<0.01),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和焦虑体验的得分亦低于对照组儿童;LD组儿童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且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人际关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LD儿童智力结构存在缺陷,主观生活质量较差.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儿童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LD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李娟;余毅震;黄艳;王礼桂;吴汉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哈萨克族中学生吸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在哈萨克族中学生中开展控烟干预活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进行现况调查,描述哈萨克族中学生的吸烟状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因素与吸烟之间的关系.结果 哈萨克族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9.45%,吸烟率为3.4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哈萨克族中学生吸烟的因素有性别、年龄、是否饮酒和父亲是否吸烟.结论 哈萨克族中学生吸烟状况不容忽视.应针对中学生与吸烟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在中学生中及早开展控烟干预措施是控制人群吸烟率的重要途径.
作者:阿达力别克;巴合提古丽;瞿世和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