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学院广东籍大学生足部真菌感染状况

李波;甘春葆

关键词:真菌病, 足, 横断面研究, 学生保健服务
摘要:目的 了解广东籍大学生足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状况,为开展相关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某学院639名大学生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广东籍大学生真菌镜检阳性率为55.4%,培养阳性率为43.7%.菌种分布分别为皮肤癣菌178株(27.9%),酵母菌93株(14.6%),以念珠菌属为主,占92.5%(86/93);霉菌8株(占1.3%).男、女生真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癣菌和酵母样菌的阳性率男生分别为43.7%,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为10.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真菌的镜检阳性率(61.2%~63.4%)高于秋冬季(45.9%~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四季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省大学生足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皮肤癣菌感染所占比例高,春夏季是足部真菌感染的高峰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九江学院医学院学生非处方药知识问卷调查

    WHO倡导的自我药疗(self-medication)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据调查,我国只有17%的人健康意识较强.非处方药是指可以不需要医生的处方,自己能到药店购买的药物.我国实施药品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自我用药.但是,群众在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时,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用药现象.有学者呼吁,在学生中进行非处方药知识教育[1].笔者通过对大学生非处方药的认知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非处方药的认识程序,以便制定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药疗水平.

    作者:黄爱君;李雪芹;饶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胜利油田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胜利油田2~13岁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儿童血铅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胜利油田2~13岁儿童3 419名进行血铅测定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同时对商业区和生活区幼儿园的水、空气、食品、灰尘、玩具及儿童手表面铅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儿童血铅水平均值为57.54 μg/L,血铅值≥100 μg/L的检出率为13.02%,血铅值≥200 μg/L的检出率为1.14%.油田基地商业区儿童血铅平均值为58.69 μg/L,明显高于生活区和外围地区.男童血铅平均值60.85 μg/L明显高于女童血铅平均值53.75 μg/L(P<0.01).与儿童血铅水平相关的因素有不良卫生习惯(啃咬手指、玩具,洗手不认真等)、偏食(喜食皮蛋、膨化食品、罐装饮料,不喜欢吃蛋、奶等高钙食品)及居住环境污染等.结论 应重视对儿童血铅水平的控制,积极防治铅中毒.

    作者:孙立臣;鲁京浦;宋淑敏;孙淑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女性青春期性征发育的影响

    目的 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女性青春期性征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女性青春期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学校登记为基础,募集6~18岁女性双生子180对,其中单卵双生(MZ)132对,二卵双生(DZ) 48对,按Tanner标准进行青春发育分期,询问有无月经初潮及月经初潮年龄.结果 乳房开始发育的年龄为9~12岁,阴毛开始发育的年龄集中在9~13岁,月经初潮年龄多集中在11~13岁.月经初潮、性征发育一致率均为MZ>DZ,月经初潮的遗传指数为0.71,乳房和阴毛发育的遗传指数分别为0.34,0.45.月经初潮年龄的组内相关系数MZ>DZ(P<0.001),偶内均方MZ<DZ(P<0.001).遗传度为0.78.结论 月经初潮的发生受遗传因素的作用较大,月经初潮年龄也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而乳房、阴毛等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在时间上的表达则受环境因素的作用较大.

    作者:李红娟;季成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现状,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自评量表对3所院校2 010名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 在大学生中,男生上网率(95.94%)明显高于女生(79.93%)(P<0.01),大一年级学生上网率明显低于其他年级(P<0.01).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4.17%,男生(16.73%)明显高于女生(6.65%)(P<0.01).家庭因素中,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和睦程度及每月零用钱与网络成瘾率有关(P<0.01).网络成瘾者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全身颤抖、视力减退、眼红流泪、头晕头痛、轻生念头、烦躁不安、闷闷不乐、情绪亢奋、影响学业、人际关系和他人抱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成瘾者(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对大学生的社会功能、身心健康已产生明显影响,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采取干预措施.

    作者:姚应水;高尘;周访华;金岳龙;王珥梅;叶冬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中学生集体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

    目的 编制中学生集体效能感量表,为今后实证研究提供可靠的工具.方法 在漳州某中学166名学生中施测初步编制的85项集体效能项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项目筛选和因子提取;在609名学生中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4个学生集体效能感因子,即对班级正向联合力的感知和评估、对成员自我效能的感知和评估、对优秀成员效能的感知和评估、对班级负向联合力的感知和评估,4个因子共解释了62.04%的总方差.4个因子构成该量表的模型拟合良好.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2,3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587,5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564.结论 《中学生集体效能感量表》的信度、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作者:陈顺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杭州市中小学校设计卫生现状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其设计卫生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为找出学校设计中存在的卫生问题,进一步改善学校卫生环境,保障学生健康提供依据,笔者对2001-2003年杭州市中小学校设计卫生现状进行了调查.

    作者:金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移动电话对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为采取预防措施措施依据.方法 对238名拥有移动电话和95名无移动电话的医学生进行调查.以问卷的方式对其一般情况、移动电话的使用情况、睡眠质量、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每日使用移动电话次数和失眠呈正相关(OR=1.92,P<0.05),每日使用短信的次数和服药、睡眠中易惊醒均呈正相关(OR=2.70,3.40,P值均<0.05).结论 使用移动电话对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可能有不良影响.

    作者:戴伏英;王雁冰;吉秀亮;邢玉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安徽某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无为县2所农村小学三~六年级小学生884名(男472名,女412名),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总检出率为14.7%,男、女生分别为12.9%,16.7%;随着年级的增长,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社交焦虑影响因素有年级、健康状况、零花钱、学习困难程度、父亲教育方式、其他家人教育方式、是否为留守儿童、教师教育方式.儿童社交焦虑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儿童社交焦虑的因素有性别、零花钱、学习困难程度、是否为留守儿童、教师教育方式、其他家人教育方式.结论 农村地区儿童存在较严重的社交焦虑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给予相应教育和正确的引导.

    作者: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医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现况及需求,评价健康教育讲座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医学低年级学生,集中研究对象,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后分别填写事先统一设计的相同问卷,统计分析有关数据,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基本知识及传播途径、个人防病态度及行为意向的正确认知均有所提高(P值均<0.05).医学生有较强的公共卫生意识,但部分观念和态度没有改变.结论 健康教育讲座对在校医学生具有适应性、有效性,但仍存在局限性.

    作者:裴泓波;李莹;杨坚;苏峰;贺琴;徐吉哲;刘立荣;胡晓斌;屈燕;殷小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联合用药治疗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

    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内科的常见病,胃炎及溃疡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治疗后1 a内复发率也相当高.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患者14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文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南京市某中学高中生及其家长性健康教育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门的开放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性意识、性成熟已有逐渐提前的趋势.加强对青少年进行规范的性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为探讨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范围和教育模式,笔者对南京市东方艺术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家长共97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董姬春;冉建玲;孙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自我催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1-2].为使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笔者于2004年9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自我催眠干预训练,探索自我催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松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同一性状况量表、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411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测试.结果 同一性完成状况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一性延缓状况和早期闭合状况与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同一性完成状况和自尊的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同一性延缓状况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与自尊水平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影响.

    作者:叶景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柳州市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现状

    目的 了解柳州市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流行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柳州市部分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学共4 023名学生进行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调查.结果 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违规过马路、骑车违章闯红灯、骑车带人和1 a内打过架、到非游泳区游泳等危险行为发生率分别为36.54%,20.11%,40.89%,13.20%和19.66%;15.66%的学生在过去1 a中曾感到非常悲伤和无望并持续2周以上;20.71%的学生在过去1 a中曾想过自杀,6.71%的学生制订过自杀计划,2.59%的学生在过去的1 a中曾有自杀行为;37.28%的学生目前吸烟,39.78%的学生经常吸烟;29.89%的学生近期饮酒;5.25%的学生承认曾经服用可引起依赖的药物;各项危险行为的报告率在不同类别学校和不同性别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少年学生存在多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应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

    作者:黎明强;王萍;蒙进怀;曾宪柳;严志玲;扬兵华;廖志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家庭因素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倾向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倾向的影响,为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及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长沙市普通学校和私立学校分层整群抽样,共调查四~六年级小学生485名,进行学习能力倾向测验,并调查其家庭一般情况及父母的养育方式,同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家庭影响因素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对早期教育重视程度以及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等养育方式均与学习能力倾向相关,而这些影响在普通学校和私立学校间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应根据小学生学习能力倾向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张汾染;赵淑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某学院广东籍大学生足部真菌感染状况

    目的 了解广东籍大学生足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状况,为开展相关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某学院639名大学生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广东籍大学生真菌镜检阳性率为55.4%,培养阳性率为43.7%.菌种分布分别为皮肤癣菌178株(27.9%),酵母菌93株(14.6%),以念珠菌属为主,占92.5%(86/93);霉菌8株(占1.3%).男、女生真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癣菌和酵母样菌的阳性率男生分别为43.7%,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为10.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真菌的镜检阳性率(61.2%~63.4%)高于秋冬季(45.9%~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四季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省大学生足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皮肤癣菌感染所占比例高,春夏季是足部真菌感染的高峰期.

    作者:李波;甘春葆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甘肃省农村小学生近视现状调查

    近视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给患者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眼部并发症.近年来, 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不断上升, 且发生年龄提前,已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1995年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与1985年相比,低年级的视力低下者中,近视比例增加.目前,全国弱视儿童约有2 000万,小学生视力低下发病率为25%~35%.为了解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农村小学生的近视情况,探寻影响农村小学生视力低下的原因,以便为早期近视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4年6月对甘肃省部分农村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司宏宗;王爱国;格鹏飞;Albert Park;胡之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宜春市农村初三学生艾滋病知识与态度调查

    目的 了解农村欠发达地区初中学生艾滋病(AIDS)认知状况,以指导农村中学开展AIDS健康教育.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宜春市袁州区农村初三学生1 30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获得AIDS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平均为80.61%);仅有19.39%和14.60%的学生分别回答愿意接触艾滋病患者和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同班上课;对AIDS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平均为9.33%,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平均得分为(3.81±1.41)(满分为8分),男生平均得分为(3.92±1.46),女生平均得分为(3.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3,P<0.05).结论 应尽快在农村中学开展AIDS健康教育.

    作者:张思明;李松柏;施少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我国四城市部分小学生肥胖控制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学校群体活动模式控制学生肥胖的效果,为有关干预模式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在长春、乌鲁木齐、西安和厦门四城市各选择1所学校作为干预学校,三、四年级全体学生为重点干预对象,选取同一城区条件基本相近的1所学校作为对照学校.将肥胖控制与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结合起来,采取以群体干预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播与运动/饮食行为干预相结合、学校干预与家庭干预相结合、学生行为改变和学校健康环境改变相结合的综合策略开展肥胖干预.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学校学生肥胖控制知晓率、正确膳食及运动行为形成率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学校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学校肥胖率和超重率分别从15.6%和14.1%下降到10.4%和14.2%;其中干预学校三、四年级男生肥胖率从21.5%下降到13.6%.结论 学校群体活动控制模式对于小学生的肥胖控制是有效的.

    作者:田本淳;吕书红;钱玲;张巍;张继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肥胖与体重正常7~15岁儿童身体成分变化比较

    目的 比较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身体成分及其随年龄变化趋势,以便为肥胖儿童体重控制效果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356名,不同性别各年龄组儿童约10名,采用DEXA法测定身体成分.结果 肥胖儿童身体成分中的脂肪组织和去脂肪组织实测值均高于体重正常儿童(P值均<0.05).肥胖儿童脂肪组织和去脂肪组织在四肢和躯干分布的差异较体重正常儿童小.肥胖儿童腹部脂肪百分比和臀部脂肪百分比的比值高于体重正常儿童,肥胖男生该比值除8岁组外均超过1,而肥胖女生仅有9岁和13岁组该比值超过1.结论 肥胖儿童脂肪组织与去脂肪组织含量、比例和分布与体重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在进行儿童体重控制中,需要考虑儿童身体成分特点和年龄趋势.

    作者:马军;冯宁;张世伟;潘勇平;黄永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