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贫血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关键词:贫血, 高血压
摘要: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云南省中缅边境小学生卫生知识与卫生习惯

    目的了解云南省中缅边境小学生卫生知识与卫生习惯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边境贫困地区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卫生知识与卫生习惯调查问卷>,整群抽取云南省澜沧县4所乡村小学部分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卫生知识总知晓率为44.4%,五、六年级学生知晓率为47.5%,三、四年级学生知晓率为40.5%,差异无显著性(P>0.05);卫生习惯总形成率为23.7%,五、六年级学生形成率为27.1%,高于三、四年级学生的19.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边境小学生卫生知识缺乏,卫生习惯较差.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

    作者:张晓琳;贾金海;刘勖;尹秋雨;王立军;蔡建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某小学学生1997~2002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浦北县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区.为掌握该县小学生乙肝感染情况,以便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笔者于1997~2002年对浦北县某小学进行了连续6 a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温传佳;陈明波;谢兰书;吴艳满;卢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医学生个性特征与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医学生个性特征与焦虑、抑郁状况的关系,以便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本科生639名,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的测评.结果医学生的焦虑、抑郁状况与人格特性之间显著相关;不同性别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明显.结论塑造健康的个性是降低焦虑、抑郁,减少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梦龙;黄旭;静进;刘建安;李秀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云南某高校学生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um,UU)是引起生殖道感染的主要支原体,在人体的定植可有2次上升趋势.UU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传播.McCormark[1 ]报告,女性阴道UU携带率随性伙伴增加而上升,可由30%上升到77.5%.临床中,约有40%~60%的非淋病性尿道炎由UU引起[2].笔者通过对37名在校二年级大学生的尿沉渣进行UU培养和PCR检测,以了解UU在大学生泌尿道中的感染情况及不同检测方法对UU在泌尿系统感染中的辅助诊断一致性.

    作者:申元英;王涛;王晶;白丽;郭利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读写保护镜对预防控制学生近视效果的研究

    全国学生近视眼防治专家组于1998年提出,青少年看书时配戴低度凸透镜是目前预防近视的理想方法,应继续在试验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1].以前的近雾视镜存在技术缺陷,主要是采用固定的屈光度与光学中心的镜片,忽略了调节与辅辏的关系,而且白色镜片不能保护色觉.笔者采用读写保护镜改变环境光学因素对学生近视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近雾视法的光学调节技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波;谢强;杨斯雷;李宇;国正盛;胡忠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着力构建学校卫生保健体系全面提升专业机构工作水平--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创建25年来工作简介

    25年前,辽宁省沈阳市在全国创造了第1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开辟了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事业的先河.25年来,他们在着力构建学校卫生保健体系,全面提升专业机构工作水平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结如下.

    作者:张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嘉兴市学校食品及饮用水卫生状况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2003年9月笔者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和幼托机构(以下统称学校)的饮食及饮用水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吴小龙;邹忠明;马才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校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转轨的角色适应

    我国普通高校的医疗机构承担着高校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工作,为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困扰,严重制约了高校医疗机构的发展.随着高校后勤改革、城镇医疗保健制度改革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大部分高校医疗机构依然存在管理理念陈旧、服务意识不强、竞争意识淡薄、成本/效益的负比值等现状,显示出高校医疗机构自我生存能力处于低水平状态,难以适应当前改革要求.

    作者:孔瑞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南宁市93所学校教室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南宁市中小学校教室卫生状况,促进学校学习环境的改善,保证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相关卫生法规,笔者于2003年3月对南宁市93所学校教室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丽娜;梁惠宁;陈广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国儿童铅中毒现状及其原因

    铅是全身性毒物,具有高蓄积性与多亲和性,可通过消化、呼吸等途径被机体吸收,对人体无任何生理功能.铅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而且又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多种用途的有色金属之一.在我国,铅和精炼铅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主要用于蓄电池制造、颜料、合金等行业.也正是由于铅的使用,以致在空气、土壤、食品、餐具、玩具中都能寻其身影,觅其踪迹.铅污染状况已不容忽视.

    作者:章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广西壮族自治区14起学校重大伤寒、副伤寒疫情分析

    目的了解学校发生伤寒、副伤寒重大疫情的原因及其流行因素,为控制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和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各地、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学校重大伤寒、副伤寒疫情调查处理报告.结果1996~2002年广西共发生14起学校内重大伤寒、副伤寒疫情,其中甲型副伤寒11起,伤寒2起,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混合流行1起;发生在大专院校3起,高级中学3起,初级中学8起;农村10起,城市4起.各学校学生罹患率1.9%~31.1%,平均10.3%,教职工平均1.6%,差异有显著性(P<0.01);流行时间短15 d,长115 d;传播途径水型11起,食物型3起.每年5~6月和10~11月为流行高峰期.学校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状况恶劣,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疫情迟报、误诊和缺乏预警机制是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伤寒、副伤寒已成为广西各级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标本兼治和针对性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作者:唐振柱;林玫;曾峻;董柏青;李翠云;王鸣柳;谭冬梅;权怡;龚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烧伤认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烧伤的认识状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以便为高校大学生开展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4所大学的8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烧伤认知水平平均得分为(17.83±3.83)分(总分30分),影响得分高低的因素有专业、来源地和是否接受过烧伤相关知识的教育.结论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大学生对烧伤认识的教育,重点是非医学专业和来自境外的学生.

    作者:刘刚;吴赤蓬;刘国宁;王声湧;范存欣;王惠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包头师范学院学生干部艾滋病知识培训效果评价

    目前,全世界50%以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都在25岁以下.在艾滋病防治问题上,需要对青年人给予特殊的关注.笔者于2003年对包头师范学院大学一年级学生干部进行了艾滋病预防知识培训,目的是通过培训使青年学生了解艾滋病,提高他们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学校及今后教师工作中预防艾滋病的作用.

    作者:王彦超;贾文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营养教育对广州市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

    目的了解和提高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培养小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方法抽取广州市城区8所小学10~12岁小学生共1600名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对其中4所小学的800名小学生在调查基础上进行针对性营养知识教育(教育组),以其余4所小学的学生800名为对照组,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营养教育后,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组知道蛋白质、碘、铁、钙的食物来源及蔬菜水果提供的主要营养素的学生比对照组分别高21.3%,14.1%,13.7%,9.0%,26.5%(P<0.05);学生食物选择及消费趋于合理,教育组学生早餐食物选择中牛奶、鸡蛋所占比例分别比对照组高9.8%,15.6%(P<0.05);学生挑食、偏食、零食行为改善.结论营养教育能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其营养醒为.营养知识进入课堂是受学生欢迎的营养教育形式.

    作者:苏宜香;王玲;陈超刚;冯翔;郭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HACCP在学生饮用豆浆生产中的应用

    豆浆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由于其营养丰富,制作工艺简单,目前荣成市的许多学校都选用豆浆作为学生的课间营养饮品.为指导各学校做好学生课间饮用豆浆的卫生管理,确保学生课间饮用豆浆的安全卫生,笔者于2003年1~5月在某校办豆浆加工厂中进行了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的应用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明胜;刘仁昌;王文强;杨英华;连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郑州市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活消费及膳食结构

    目的了解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与膳食结构状况,为开展膳食与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郑州大学医学院、郑州轻工学院225名经济困难学生为观察组,再随机抽取该校225名非经济困难学生作配对比较.采用5 d称重法和发放膳食调查表及每日三餐消费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经济困难和非经济困难学生三餐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经济困难学生摄人钙、视黄醇和核黄素低于RNI标准的50%以下.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比可以看出,特困生和贫困生碳水化合物产能比分别达到70.35%和65.77%,均高于非经济困难学生.膳食中的蛋白质来源经济困难学生以粮谷类为主,占总摄入量的63%以上,而非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动物和豆类的优质蛋白质占摄入量的50%以上.经济困难学生的脂肪来源70%以上来源于植物,而非经济困难学生有46.89%来源于动物脂肪.结论经济困难学生三餐消费明显低于非经济困难学生,而且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钙、视黄醇、核黄素较非经济困难学生缺乏.

    作者:王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儿童行为问题(Behavior Disorder),亦称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正常范围5%~15%的非正常行为,包括儿童在行为和情绪两方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

    作者:吴汉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计算机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计算机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1].它对青少年课堂学习、语言教学、友谊培养和疾病治疗等具有积极作用[2];但也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症、生理综合症、社会隔绝和攻击性行为,并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形成和发展[3,4].由于玩游戏可能产生因果作用,因而人们更多地关注它所产生的消极作用,笔者所要关注的是计算机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作者:彭志启;罗增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目的了解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及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家庭环境调查表,对沈阳市2所普通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1 060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75%,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13.35%)高于女生(7.99%),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有关;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有关,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亲子关系等有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其中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迪;白春玉;刘番;周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单纯性肥胖女童血清瘦素与雌二醇水平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含量对雌二醇(E2)分泌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15岁单纯性肥胖和正常女生各60名进行血清瘦素、雌二醇含量测定.同时调查月经初潮时间.将肥胖组与正常组按年龄划分为8~10岁、11~13岁和14~15岁3个年龄段.结果肥胖组女生血清瘦素水平为(34.20±5.06)ng/mL,显著高于正常组女生[(9.00±3.06)ng/mL](P<0.01);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时间为(11.78±0.78)岁,早于正常组女生[(12.93±0.96)岁](P<0.01);肥胖组女生雌二醇水平为(61.08±36.21)pg/mL,低于正常组女生[(75.94±41.76)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瘦素与雌二醇呈负相关(r=-0.54,P<0.01).结论血清瘦素浓度过高可能会抑制卵巢分泌雌二醇的功能.

    作者:耿敏学;陈姜;陈琴;张德甫;胡巧云;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