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药学院373名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燕芬;李廷杰;邹宇华;李丽霞;潘松敏

关键词:睡眠障碍,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药学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提供资料.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自制的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大学生373名进行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匹兹堡睡眠质量总平均得分为(6.75±2.86)分,男生为(6.42±2.77)分,女生为(7.01±2.92)分,女生高于男生(u=1.993 6,P<0.05);42.9%的学生在睡眠质量上存在问题;除入睡时间与日问功能、睡眠时间与安眠药物、睡眠质量与安眠药物、日间功能与安眠药物之外,其他的各成份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31项相关因素中,有10项因素对睡眠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大学生睡眠质量存在问题的比例较高,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较多,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HACCP在学生饮用豆浆生产中的应用

    豆浆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由于其营养丰富,制作工艺简单,目前荣成市的许多学校都选用豆浆作为学生的课间营养饮品.为指导各学校做好学生课间饮用豆浆的卫生管理,确保学生课间饮用豆浆的安全卫生,笔者于2003年1~5月在某校办豆浆加工厂中进行了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的应用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明胜;刘仁昌;王文强;杨英华;连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包头师范学院学生干部艾滋病知识培训效果评价

    目前,全世界50%以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都在25岁以下.在艾滋病防治问题上,需要对青年人给予特殊的关注.笔者于2003年对包头师范学院大学一年级学生干部进行了艾滋病预防知识培训,目的是通过培训使青年学生了解艾滋病,提高他们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学校及今后教师工作中预防艾滋病的作用.

    作者:王彦超;贾文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东北电力学院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性教育问题的认识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教育的佳方式、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东北电力学院选修性教育的大学生169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1.1%的学生认为现行的性教育方式较好,15.4%表示不好;大学生较为喜欢的性教育方式依次为电化教学(65.1%)、心理咨询(48.5%)、传授式教学(33.1%)、同伴教育(28.4%)、院报知识窗(25.4%)、宣传板报(21.3%)、问题解答式(18.3%)和自我学习(13.0%).95.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性教育课,75.2%的学生需要相应的教材.有82.8%的学生在中小学上过性教育课,但仅有10.1%的学生认为学得较好.结论高校必须尽快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完成教材体系,紧密结合社会,联系学生实际,分对象、有重点、分层次、多方式地实施性教育.

    作者:迟淑艳;焦淑丽;邹强;谷来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影响因素

    WHO已经将反吸烟列为21世纪卫生领域三大主要行动目标(抗疟疾、反吸烟和助贫困)之一[1].据估计,全世界每天有8.2万~9.9万名年轻人开始吸烟并面临着迅速成瘾的危险.青少年期开始吸烟的吸烟者有50%死于烟草,而这些死亡者中的50%是在中年丧生[2].此外,早期的吸烟、饮酒等滥用行为可能与青少年后期乃至成年早期的问题行为有关,如暴力、过失行为、体质不良、精神问题等[3].

    作者:郑频频;傅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农村学校综合卫生监督实施方案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颁布,使学校卫生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进人到有法可依的新局面.学校卫生监督涉及学校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等许多法律法规和专业学科.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因职能设置等原因,使得专业监督常有交叉和重复管理现象.近几年来,如东县针对农村中小学校较为分散,设施、设备条件参差不齐,卫生状况相对较差状况,调整卫生监督模式,实施学校综合卫生监督,拓展了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捷;许庆忠;徐春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西部地区实施营养教育策略探索

    开展营养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1].因此,营养工作者应该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大力开展营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营养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营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营养行为.然而,能否开展好营养教育,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西部不发达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营养知识较为匮乏,营养意识较为淡薄.同时,营养教育的人员不足,尚未建立健全社区营养教育工作网络,各种营养教育的硬件建设也不完善.重庆医科大学的营养学专业人员认识到在这一地区开展营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营养教育过程中做到营养教育与强化食品干预相结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有重点、有评价,多方参与、多层次、多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赵勇;李廷玉;李继斌;杨小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贫血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延边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终期考评结果分析

    为预防和控制学生常见病,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根据<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终期考评方案>,延边州卫生局、教育局于2001年5~6月联合对延边州8个县市的中小学校进行了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终期考评,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朴明友;金香兰;李松花;兰淑华;金姬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海南省大学生1985与2000年形态发育和体质状况比较

    目的了解城市与乡村大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1985年和2000年海南省大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5 a间,海南省大学生反映机能水平的肺活量下降,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速度、下肢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提高,但柔韧性、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下降;身体形态发育有所改善,身高、体重显著增加,胸围出现负增长.结论应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作者:龙碧波;莫燕娜;黄锁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校贫困生的情绪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高校贫困生的情绪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抽取天水师范学院得到困难补助的大学生126名和一般大学生11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心理防御方式问卷(DSQ)等分别对2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贫困生中抑郁、焦虑症状较为严重,其SDS,SAS的总分和标准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回归分析表明,较多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对缺乏和不成熟防御方式是影响贫困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因素.结论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将有助于减轻贫困生的情绪问题.

    作者:李艳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学生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自杀意念量表,并对其效度、信度进行检验.方法在综合现有自杀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由研究小组反复讨论选编条目,再经专家评审后小范围内进行预试验,形成初稿.经检验与修改,形成后量表,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共选编条目102条,进入量表初稿90条,人选后量表83条.83个条目分为9个维度,分别为负性生活事件、自杀意念、抑郁、焦虑、恐怖、偏执、人际关系、精神病性及躯体化.问卷的信度、效度均达到统计学要求.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基本符合理论构想,在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仍需进一步加以测量和修订.

    作者:王礼桂;于情;黄艳;陈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目的了解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及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家庭环境调查表,对沈阳市2所普通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1 060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75%,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13.35%)高于女生(7.99%),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有关;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有关,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亲子关系等有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其中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迪;白春玉;刘番;周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我国托幼机构中儿童和工作人员体检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托幼机构中儿童和工作人员体检现状,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信函调查方法,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 966所托幼机构进行调查.结果开展儿童入园体检、回园体检以及儿童定期体检、工作人员定期体检的托幼机构分别占67.0%,61.8%,83.6%和82.6%,且均表现为省市级>县级>乡级>村级.不同类别幼儿园中,体检率低的是乡镇办幼儿园,其次是私人办幼儿园.不同地区中,西南地区的体检率低.结论目前我国托幼机构儿童和工作人员的体检率与<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存在差距.尤其要重视农村、西南地区、乡镇办园和私人办园的健康体检的制定与执行.

    作者:连光利;陈晶琦;王惠珊;宫丽敏;马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080例大学生急腹症临床分析

    急腹症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紧急处理的腹部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范围广,牵扯多系统、多专业,一旦延误诊断,将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河南大学医院自1985年以来,共收治1080例大学生急腹症,现报道如下.

    作者:席子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福州市2001~2003年中小学生贫血状况

    福州市卫生防疫站自2001年4月~2003年4月,根据<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和<检测细则>的要求,对福州市7~17岁中小学生进行了贫血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红润;陈爱玉;吴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为寻找人格障碍与环境的因果联系提供线索.方法使用一般情况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人格诊断问卷调查武汉市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共2 205人,对人格诊断问卷阳性者进一步用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PDE)评定并按ICD-10诊断系统进行临床诊断.对确诊的55名病例按1:4配比,确定220名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检出率为2.77%.与人格障碍形成有关的危险因素有父母拒绝、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收入低、独生子女,父母过度保护、父母偏爱、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文化程度、民族与人格障碍之间无显著关联.结论父母应改变不良的养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

    作者:万方华;向寒英;程日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三峡地区某高校学生性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资料.方法抽取三峡地区某高校不同专业大学生840名进行性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答卷799份.结果799名大学生中有自慰性行为的占85.98%;有异性间性行为的占47.06%,主要表现为爱抚和接吻,其中有46人曾发生过性交行为,占5.76%;未发现同性间性行为.大学生心身症状阳性者118例,阳性检出率为14.77%.有性行为和无性行为组学生心身症状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筛选出神经症106例,占13.27%.结论大学生性行为方面的问题较多;心身症状阳性检出率和神经症检出率均较高,但均与性行为无明显关系.

    作者:程启秀;王虹敏;王晓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宁夏2003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食品安全涉及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食物中毒事件的集中发生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为加强饮食行为食品卫生管理工作,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现将2003年宁夏自治区发生的食物中毒情况作一分析.

    作者:惠玲;邹建民;魏凤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江苏省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江苏省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现状,使之更适应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卫生工作的需要.方法对江苏省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现状及有关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结果目前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的课时缺乏保障,使用的教材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的需要,尤其是个人卫生习惯与健康、传染病的预防、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亟待加强.结论应保证健康教育课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的位置,现有的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尽快更新,通过健康教育课更好地推动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

    作者:王湘苏;王东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安徽医科大学学生禽流感防治知识与心理焦虑关系

    目的了解医学生禽流感防治知识与心理焦虑的关系,为禽流感防治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1870名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结果医学生对禽流感的防治知识令人满意,平均得分(11.08±3.21)分且心理状况基本稳定,SAS焦虑量表评分为(32.37±7.50)分,焦虑阳性检出率为14.2%.结论医学生对禽流感知识的掌握较全面,面对疫情不恐慌,政府及学校的健康教育已见成效.

    作者:张秀军;王琦;陶芳标;苏虹;程慧;倪进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