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娜;梁惠宁;陈广昭
计算机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1].它对青少年课堂学习、语言教学、友谊培养和疾病治疗等具有积极作用[2];但也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症、生理综合症、社会隔绝和攻击性行为,并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形成和发展[3,4].由于玩游戏可能产生因果作用,因而人们更多地关注它所产生的消极作用,笔者所要关注的是计算机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作者:彭志启;罗增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浦北县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区.为掌握该县小学生乙肝感染情况,以便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笔者于1997~2002年对浦北县某小学进行了连续6 a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温传佳;陈明波;谢兰书;吴艳满;卢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泌尿外科常见多发病之一.为了解高级知识分子BPH的患病状况,笔者对浙江省某高校副高职称以上男性教工350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德友;陈蓓;潘云珍;姚绣琴;徐绣凤;李慧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人类对肛门疾病的认识已有数千余年的历史,但由于主观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对此类疾病未加重视.为了解太原理工大学教职工肛门疾病患病情况,笔者将全校教工的体检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郝爱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江苏省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现状,使之更适应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卫生工作的需要.方法对江苏省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现状及有关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结果目前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的课时缺乏保障,使用的教材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的需要,尤其是个人卫生习惯与健康、传染病的预防、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亟待加强.结论应保证健康教育课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的位置,现有的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尽快更新,通过健康教育课更好地推动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
作者:王湘苏;王东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铅是全身性毒物,具有高蓄积性与多亲和性,可通过消化、呼吸等途径被机体吸收,对人体无任何生理功能.铅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而且又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多种用途的有色金属之一.在我国,铅和精炼铅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主要用于蓄电池制造、颜料、合金等行业.也正是由于铅的使用,以致在空气、土壤、食品、餐具、玩具中都能寻其身影,觅其踪迹.铅污染状况已不容忽视.
作者:章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25年前,辽宁省沈阳市在全国创造了第1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开辟了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事业的先河.25年来,他们在着力构建学校卫生保健体系,全面提升专业机构工作水平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结如下.
作者:张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生活应激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对军校大学生13102名进行测试.结果不同的学生群体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应激源和做出的应激反应有很大差异,学生生活应激问卷中的绝大多数因子分与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军校大学生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应激源和产生的应激反应是影响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作者:梅清海;李俊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高校上网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PIU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长沙地区高校中随机抽取20个班级,对所选班级的上网大学生进行现场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上网大学生PIU患病率为1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周上网时间多、在网吧上网、上网浏览色情为危险因素,上网目的是学习为保护因素.结论长沙地区上网大学生PIU的患病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从多方面进行针对性防治.
作者:谭三勤;李增庆;吕媛;曾腊初;杨挚英;任翔;李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医学生个性特征与焦虑、抑郁状况的关系,以便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本科生639名,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的测评.结果医学生的焦虑、抑郁状况与人格特性之间显著相关;不同性别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明显.结论塑造健康的个性是降低焦虑、抑郁,减少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梦龙;黄旭;静进;刘建安;李秀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开展营养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1].因此,营养工作者应该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大力开展营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营养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营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营养行为.然而,能否开展好营养教育,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西部不发达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营养知识较为匮乏,营养意识较为淡薄.同时,营养教育的人员不足,尚未建立健全社区营养教育工作网络,各种营养教育的硬件建设也不完善.重庆医科大学的营养学专业人员认识到在这一地区开展营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营养教育过程中做到营养教育与强化食品干预相结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有重点、有评价,多方参与、多层次、多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赵勇;李廷玉;李继斌;杨小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提高儿童对眼保健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笔者开展了学生沙眼综合防治工作,现将防治效果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以1996~2002年高州市6所中小学在校学生为对象.沙眼防治按照<全国学生沙眼综合防治方案>进行.
作者:潘知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单纯性肥胖症儿童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以便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陆良县3~12岁儿童进行单纯性肥胖症的群体调查,应用全自动血黏度分析仪和生化仪,检测中、重度单纯性肥胖儿童(肥胖组)80例和正常体重健康儿童(对照组)70名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结果肥胖组儿童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LDL-C分别为(0.92±0.1)mmol/L,(5.1±1.0)mmoL/L,(1.93±0.3)mmol/L,对照组相应为(0.72±0.1)mmol/L,(4.1±1.0)mmol/L,(1.73±0.3)mmol/L;肥胖组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分别为(1.77±0.25)mpa·s,3.89±0.55,对照组相应为(1.52±0.20)mpa·s,3.54±0.48,2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指标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值均<0.05),表现为肥胖组的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低及血脂增高.结论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出现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脂代谢紊乱,提示单纯性肥胖症对心血管功能有潜在的危害,是成人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孔广生;孔文妍;孙琼华;邹乔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兰州市中学校园侵害的现实状况,制定科学而有针对性的预防校园侵害措施,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安全、良好的成长环境.方法调查兰州市24所普通初级、高级中学教室设备、卫生状况,评价无意侵害行为.同时抽取其中1所初级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在校侵害经历及学校教学设备卫生不良感受.结果被调查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校园侵害现象.无意侵害在校园内普遍存在,79.17%的学校由于班级人数过多造成教室内课桌椅布置无法达到国家标准,影响学生出入活动,致使学生上课时正常教育受顾机会减少.有意侵害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发生情况男生多于女生(P<0.05).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干预教育,对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必要.
作者:李嵘;刘宗宝;马珺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生命质量干预建议.方法按照生命质量程度的高低,自制45项问卷,按1~5级评分法对大学生430名进行调查.结果男生的生命质量总分主要受健康环境、交通状况、教师、教学环境、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朋友支持、时间支配等因素及其满意度影响,女生的生命质量总分主要受睡眠质量、行动能力、性问题及其满意程度的影响.结论男女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存在不同特点,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李广宇;刘立军;孙德荣;方向丽;路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2002年10月~2003年6月,德州市第一中学某班先后有3名学生被确诊为肺结核病.为控制疫情发展,阻断传播,笔者配合德州市结核病防治所对该班学生、任课教师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采取了预防和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可欣;陈英杰;刘迎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以便开展对行为问题儿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用表对沈阳市2所小学一~六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学生进行行为测试,采用EPQ个性问卷手册(儿童用)对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个性测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75%.经t检验,行为问题与神经质和掩饰性2个因素有关;经Logistic分析,儿童个性不稳定倾向为行为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个性特征有一定的关系.行为问题儿童个性趋向于神经质且掩饰性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性别有关,男孩检出率明显高于女孩.有必要培养儿童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作者:白春玉;张迪;穆颖;吴惠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