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生;张炬光;何娟
目的:探讨 SP70检测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经临床明确诊断为良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各90例,采集患者胸腔积液标本,检测 SP70、CEA、Cyfra21-1和 NSE 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组患者 SP70、CEA、CYFRA21-1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2.2%、58.9%和53.3%,显著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的10.0%、13.3%和22.2%(P <0.05);恶性胸腔积液组NSE 阳性率(31.1%)与良性胸腔积液组(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恶性胸腔积液组 SP70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72.2%、89.2%和81.6%,CEA 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58.9%、84.9%和74.2%,Cy-fra21-1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53.3%、67.1%和58.4%,NSE 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31.1%、78.0%和50.2%。两组患者血清 SP70检测率分别为5.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胸腔积液 SP70检测率分别为10.0%、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P70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潜在的辅助作用,可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作者:邓石雄;刘映云;李尔凡;白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 Bcl-2、VEGF、MMP-2在结肠黏液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资料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芯片技术,对91例结肠黏液腺癌及癌旁组织 Bcl-2、VEGF、MMP-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结肠黏液腺癌中 Bcl-2、VEGF、MMP-2的表达率分别为68.13%、53.85%和60.43%,癌旁组织中三者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26%、30.76%和25.27%,三项指标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cl-2、VEGF、MMP-2在结肠黏液腺癌中的表达与癌组织病理分化程度、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 >0.05)。结论结肠黏液腺癌的发展,侵袭,转移与 Bcl-2、VEGF、MMP-2的过度表达相关,三者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可以判断结肠黏液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作者:张剑虹;张飞;张晓丽;林媛媛;刘君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超声引导下颈部、腹部、盆腔及皮下软组织实性病变的诊断活检现在已很普遍。由于超声不能透过空气成像,CT 导引下胸腔内病变活检一直被应用,然而,由于外围肺组织与胸膜相邻,及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的衬托,使得在周围型肺部疾病的诊断中,超声介入下组织活检的应用日趋广泛。
作者:许雷;于海翔;孙宏斌;韩振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病,对健康的主要危害是致畸致残,累及主要脏器或并发感染时可危及生命。在 RA 患者的身体中存在各种自身抗体,除了类风湿因子外,近些年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原受到较多关注。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 GPI 抗原在部分 RA 患者尤其是活动的 RA 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具有诊断和评估疾病的意义[1]。因此,我们在临床中对拟诊早期 RA 患者进行了GPI、抗 CCP 抗体、RF 等检测,进行分析和总结。
作者:陈琳;姜国平;王晓红;吕英春;李慧颖;付堃;陈晶;韩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化疗是卵巢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晚期和复发性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控制腹水和预防复发的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骨髓及免疫功能抑制等,影响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本文通过观察43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首次化疗期间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从免疫角度为卵巢癌患者化疗提供一个疗效评估的方法,希望减轻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损伤。
作者:杨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脑梗死(CI)患者血清 IL-1β、IL-6及 hs-CRP 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0例 MHD 合并 CI 的患者纳入 MHD+CI 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合并 CI 的 MHD 患者20例纳入 MHD 组,并选取与 MHD 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 IL-1β、IL-6及 hs-CRP 水平。结果MHD 组及 MHD+ CI 组中血清 IL-1β、IL-6及 hs-CRP 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MHD+ CI 组中血清 IL-1β、IL-6及 hs-CRP 含量明显高于 MH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HD 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且血清 IL-1β、IL-6及 hs-CRP 在 MHD 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胡学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PAD)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到15%-20%以上。大量研究表明,人体的血压昼夜节律特征也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1-2],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老年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系。
作者:宓宇仙;李冬梅;韩英;苗辉;汤为民;李岩;景影;张美艳;姜海荣;崔晓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血流感染发病率高,在院内获得性感染中,原发血流感染列第三位,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1]。原发血流感染目前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增加病死率,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花费增加,是临床比较棘手的感染性疾病[2]。能够快速诊断,及时控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探讨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三者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希涛;王俊香;谢一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慢性咽炎患者耐药基因分布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本院门诊收治的慢性咽炎患者360例,采集患者咽后壁分泌物,提取质粒 DNA 并进行 Solexa 高通量测序,通过比对在 NCBI 质粒基因组数据库进行物种鉴定,通过与 ARDB 数据库进行比对进行耐药基因鉴定。结果本研究共鉴定出307个质粒,分属25种病原菌,所占比例高的为α-溶血性链球菌(12.87%),其次为副流感嗜血菌(9.86%)。通过与 ARDB 中已知的380种 ARG 比对,共有4015条序列与已知耐药基因序列一致。其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及四环素类耐药基因占较高的比例。同时我们也检测到一个多重耐药基因 lsa。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高效、准确地检测慢性咽炎患者中咽部细菌的耐药基因,为临床慢性咽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汪常伟;魏妍慧;李彦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有机磷农药管理的不规范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 organopho-rus pesticides poisoning,AOPP)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化学物质中毒之一。据报道,AOPP 的病死率在10%以上[1],故如何早期明确诊断,对有效评估中毒程度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收集了我院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58例进行了血液淀粉酶(hemodiastase, AMS)、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研究,以探讨 AMS、CRP 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大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新的一项 COPD 大型横断面调查(BOLD 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中 COPD 总体发生率为8.2%[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易发生微血栓栓塞,加重病情,甚至死亡。血液流变学检测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D-二聚体是反映机体存在血栓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的敏感指标,为了解 AECOPD 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本研究随机选取2011年-2013年在青浦区中医医院内科治疗 AECOPD 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戚春辉;施国华;汪永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速度滑冰是我国冰上运动的传统项目,运动员受运动创伤后受到各方重视。运动员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运动创伤的危害性表现的越发明显,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越大,而运动创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决定了疾病愈后转归情况。在运动创伤学中,它融入了临床医学、运动医学等相关学科,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速度滑冰的运动创伤特征,分析运动创伤的病因机制,从而达到采用更科学方法训练的目的。笔者通过跟队调研、追踪训练,研究了因运动量超负荷所形成的各类急慢性损伤,从而为运动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预防、诊治和康复训练指导。
作者:安刚;付英姿;刘万廷;李宏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据报道肥大细胞瘤可在人类和动物,诸如猫、马、牛、猪、雪貂身上自然发生[1-3]。研究发现某些化学物或放射辐射可导致小鼠发生肥大细胞瘤[4,5]。研究发现,肥大细胞瘤与遗传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高致病能力的菌株,它在炎症启动及调节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6]。肥大细胞是一种可以清除细菌炎症细胞之一。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粘膜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该菌被根除后,肥大细胞密度明显降低[7]。目前,关于蒙古沙土鼠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肥大细胞瘤病例,尚未见报道。
作者:朴瑛;柳云恩;谢晓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体检发现甲状腺右叶肿物2个月,未进行治疗,为求明确诊断而入我院。查体:甲状腺右叶触及一结节,大小约3 cm4 cm,双侧颈部及锁骨上区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①颈部超声所见:甲状腺右叶中下部腺体内可见大小4.9 cm3.2 cm4.3 cm 的分叶状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该团块下极位于胸骨后方,下极边缘未显示,内血流信号丰富、紊乱。双侧颈鞘周围及胸锁乳突肌深面均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低回声团块,性质待查。②术前胸部 CT 平扫示右肺中叶内侧段少许炎症。③甲功八项、TPO(发光免疫)等术前化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时佳宏;王辉;潘奇正;李闯;孙志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浆中内皮素-1(ET-1)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84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损伤较严重眼的视野结果分为轻度视野受损组(A 组)、中度视野受损组(B 组)、重度视野受损组(C 组),同时选择28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D 组),比较四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 ET-1水平。结果A、B、C 3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 ET-1水平均明显高于 D 组(P <0.05)。A1、B1、C13组的全血粘度及 ET-1水平均明显高于 A2、B2、C2(P <0.05)。A1、B1、C13组的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虽然高于 A2、B2、C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改变影响了视神经血液供应,而 ET-1水平的增高参与了血管功能失调过程,两者均为原发性青光眼的重要发病机制。
作者:李爽;郑慧君;陈君明;严共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了解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男性不育与染色体核型异常关系,对124例确诊为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男性不育行染色体核型检查,统计染色体核型异常状况分析如下。
作者:邓国生;张炬光;何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一类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泛指机体免疫效应细胞或免疫效应分子针对自身组织或细胞产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由自身免疫反应参与发病机制,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深入研究,医院已广泛开展了抗核抗体(ANA)和自身抗体的检测。其中ANA 主要用于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而自身抗体则主要针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和鉴别。
作者:谢璟;张小莲;李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中 IL-6及 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168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按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和非他汀治疗组,另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非他汀治疗组(102例)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他汀治疗组(66例)加用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 IL-6及 IL-10水平变化,并统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感染后致 SIRS 患者入院时三种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治疗组治疗后4 d 及7 d 血清 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0.05),但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 <0.05);两治疗组治疗后4 d 血清 IL-10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 <0.05),治疗后7 d 血清 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 <0.05),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上升更为明显(P <0.05);他汀治疗组发生 MODS 为16例(24.2%),非他汀治疗组发生 MODS 为25例(2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 =0.969>0.05);他汀治疗组病死为17例(25.8%),非他汀治疗组病死为43例(4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694,P =0.030<0.05)。结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能促进 IL-6水平下降和 IL-10水平升高,进一步改善全身炎症反应,但仍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作者:张静;张素艳;耿晓妍;王爱田;高景利;李晓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2006年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1],乙肝患者目前尚无根治的有效方法,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并发症和肝细胞癌变是治疗乙肝的关键,因此,早期识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尤为重要[2]。甲胎蛋白(AF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血清 AFP 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判别肝病严重程度和进展的重要指标[3],本研究通过对乙肝患者血清 AFP 水平检测,探讨血清 AFP水平升高对乙肝患者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和控制乙肝病情提供依据。
作者:李宏峰;刘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又称肾炎,是儿童泌尿系统较为常见的肾脏疾病,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其基本特征,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1]。在我国,引起尿毒症的病因常见的是肾小球疾病,约占54.2%[2],而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70.56%。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 GBM 抗体)是早用于检测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PS)的特异性抗体,近年来,发现人类肾小球基底膜(GBM)存在许多抗原成份,一些学者也发现在部分以往被认为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可存在与抗 GP(Goodpasture)抗体不同的GBM 抗体,即非 GPS 抗 GBM 抗体[3]也具有一定的致肾炎性,是各类肾小球疾病易复发因素之一[4]。对此,我们对诊断为肾小球肾炎患儿进行抗 GBM抗体检测,探讨发病机制、分析病情、评估预后。
作者:司宇君;季红;魏岚;赵学良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