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抗 CCP 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陈琳;姜国平;王晓红;吕英春;李慧颖;付堃;陈晶;韩梅

关键词:葡萄糖, 磷酸, 异构酶, 抗原, 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 检测诊断,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血清, 异常升高, 危及生命, 并发感染, 风湿病, 致畸, 致残, 脏器, 危害, 身体, 评估, 临床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病,对健康的主要危害是致畸致残,累及主要脏器或并发感染时可危及生命。在 RA 患者的身体中存在各种自身抗体,除了类风湿因子外,近些年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原受到较多关注。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 GPI 抗原在部分 RA 患者尤其是活动的 RA 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具有诊断和评估疾病的意义[1]。因此,我们在临床中对拟诊早期 RA 患者进行了GPI、抗 CCP 抗体、RF 等检测,进行分析和总结。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10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抗核抗体和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一类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泛指机体免疫效应细胞或免疫效应分子针对自身组织或细胞产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由自身免疫反应参与发病机制,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深入研究,医院已广泛开展了抗核抗体(ANA)和自身抗体的检测。其中ANA 主要用于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而自身抗体则主要针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和鉴别。

    作者:谢璟;张小莲;李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负压闭式引流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价值分析

    骨创伤往往会造成周围软组织损伤、骨筋膜室综合症及感染等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清刨、换药、固定及修复等,不仅治疗时间长、费用高、患者痛苦多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负压闭式引流技术(VSD)自1992年由德国医生 Fleischmann 首刨,以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已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后慢性和急性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中。笔者通过对22例骨创伤感染的患者采用负压闭式引流技术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孟春力;周成亮;白玉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淀粉酶和C反应蛋白在有机磷中毒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有机磷农药管理的不规范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 organopho-rus pesticides poisoning,AOPP)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化学物质中毒之一。据报道,AOPP 的病死率在10%以上[1],故如何早期明确诊断,对有效评估中毒程度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收集了我院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58例进行了血液淀粉酶(hemodiastase, AMS)、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研究,以探讨 AMS、CRP 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大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诱导蒙古沙土鼠肥大细胞瘤2例

    据报道肥大细胞瘤可在人类和动物,诸如猫、马、牛、猪、雪貂身上自然发生[1-3]。研究发现某些化学物或放射辐射可导致小鼠发生肥大细胞瘤[4,5]。研究发现,肥大细胞瘤与遗传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高致病能力的菌株,它在炎症启动及调节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6]。肥大细胞是一种可以清除细菌炎症细胞之一。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粘膜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该菌被根除后,肥大细胞密度明显降低[7]。目前,关于蒙古沙土鼠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肥大细胞瘤病例,尚未见报道。

    作者:朴瑛;柳云恩;谢晓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浆中内皮素-1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浆中内皮素-1(ET-1)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84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损伤较严重眼的视野结果分为轻度视野受损组(A 组)、中度视野受损组(B 组)、重度视野受损组(C 组),同时选择28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D 组),比较四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 ET-1水平。结果A、B、C 3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 ET-1水平均明显高于 D 组(P <0.05)。A1、B1、C13组的全血粘度及 ET-1水平均明显高于 A2、B2、C2(P <0.05)。A1、B1、C13组的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虽然高于 A2、B2、C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改变影响了视神经血液供应,而 ET-1水平的增高参与了血管功能失调过程,两者均为原发性青光眼的重要发病机制。

    作者:李爽;郑慧君;陈君明;严共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抗 CCP 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病,对健康的主要危害是致畸致残,累及主要脏器或并发感染时可危及生命。在 RA 患者的身体中存在各种自身抗体,除了类风湿因子外,近些年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原受到较多关注。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 GPI 抗原在部分 RA 患者尤其是活动的 RA 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具有诊断和评估疾病的意义[1]。因此,我们在临床中对拟诊早期 RA 患者进行了GPI、抗 CCP 抗体、RF 等检测,进行分析和总结。

    作者:陈琳;姜国平;王晓红;吕英春;李慧颖;付堃;陈晶;韩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从老年病房分离菌构成及耐药性探讨抗菌素使用和配备

    感染性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耐药菌株引起感染问题日趋严重,现代感染类型的变化表现在病原体种类的变迁、细菌耐药性的变迁和机体易感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条件致病菌在免疫低下的机体内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感染这一现代感染的典型模式。而老年病人随着增龄,各器官功能呈生理性减退,免疫功能低下;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其中部分疾病影响机体的抵抗力,导致老年人感染发病率增高、病死率增高。医院感染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抗生素的使用不当促进了耐药菌在机体内和医院环境中的定植繁衍,进而导致交叉感染和内源性感染日益增多。为了解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房细菌的构成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给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药物选择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中心老年病房分离的致病菌构成及耐药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程鎏;徐洁;周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检测临床意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发展到晚期时,可导致孕妇的肾功能受损,严重的可导致患者死亡。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期诊断早期处理,有助于提高母婴安全。在对肾功能相关指标检测中,发现血清胱抑素是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本文选择我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妇女,观察血清胱抑素 C 水平在此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液病患者外周血未染色大细胞与血涂片镜检间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未染色大细胞(LUC)检测与外周血涂片镜检结果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12例已确诊为血液病的患者的外周血标本,以190例非血液病住院患者为对照组。使用 ADVIA212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 LUC,并制备血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用 u 检验评价血液病患者与对照组的 LUC 差异;用 Kappa 系数评价LUC 与血涂片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病例组 LUC 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前者的 LUC 高于后者(P <0.05)。血液病患者中髓细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 LUC 阳性率较高,分别为60.87%、69.64%;而在贫血及其他血液疾病中 LUC 阳性率较低,分别为15.15%、16.67%。与骨髓涂片检查相比较,其敏感性为78.9%,特异性为84.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为0.833。病例组 LUC 与血涂片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567,P<0.05)。结论LUC 对血液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LUC 可以用于评价疾病的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作者:王柏山;孙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SP70检测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 SP70检测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经临床明确诊断为良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各90例,采集患者胸腔积液标本,检测 SP70、CEA、Cyfra21-1和 NSE 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组患者 SP70、CEA、CYFRA21-1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2.2%、58.9%和53.3%,显著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的10.0%、13.3%和22.2%(P <0.05);恶性胸腔积液组NSE 阳性率(31.1%)与良性胸腔积液组(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恶性胸腔积液组 SP70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72.2%、89.2%和81.6%,CEA 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58.9%、84.9%和74.2%,Cy-fra21-1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53.3%、67.1%和58.4%,NSE 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31.1%、78.0%和50.2%。两组患者血清 SP70检测率分别为5.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胸腔积液 SP70检测率分别为10.0%、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P70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潜在的辅助作用,可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作者:邓石雄;刘映云;李尔凡;白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伤口分泌物的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外伤后处理不当、污染手术、大型手术、糖尿病、烧伤等,都是易造成伤口感染的因素,不合理的预防用药也是伤口感染的原因之一。院内的伤口感染的常常是由多重耐药的细菌引起,给治疗带来相当的难度。以下笔者对2009-2011年度的伤口分泌物标本的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有效应用。

    作者:林楚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甲状腺异位胸腺瘤1例超声误诊分析

    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体检发现甲状腺右叶肿物2个月,未进行治疗,为求明确诊断而入我院。查体:甲状腺右叶触及一结节,大小约3 cm4 cm,双侧颈部及锁骨上区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①颈部超声所见:甲状腺右叶中下部腺体内可见大小4.9 cm3.2 cm4.3 cm 的分叶状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该团块下极位于胸骨后方,下极边缘未显示,内血流信号丰富、紊乱。双侧颈鞘周围及胸锁乳突肌深面均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低回声团块,性质待查。②术前胸部 CT 平扫示右肺中叶内侧段少许炎症。③甲功八项、TPO(发光免疫)等术前化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时佳宏;王辉;潘奇正;李闯;孙志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临床意义

    手足口病是常见的儿童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5岁儿童群体。手足口病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基础检查、病原体核酸检查等确诊。超敏 C 反应蛋白指标检测是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较常规的 C 反应蛋白检测敏感[1-3]。为了探讨超敏 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本文选择我院手足口病患儿,观察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在此类患儿中改变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俊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采用 DSA 观察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情况,深入分析血清胆红素含量与与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合格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对照组为无狭窄或轻度狭窄患者,例数为100例。根据颅内动脉有无狭窄分成两组。同时进行狭窄程度的亚组分析。比较不同组间及其亚组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的差异与变化。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狭窄组和对照组间总胆红素 STB、间接总胆红素 SIB 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狭窄组的总胆红素 STB、间接总胆红素 SIB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重度狭窄及闭塞组的总胆红素 STB、间接总胆红素 SIB 均显著低于中度狭窄组。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胆红素、高血压、糖尿病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结论血清胆红素含量偏低有可能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具有相关性。

    作者:王鸫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无精少精弱精子症男性不育与染色体核型异常关系的探讨

    为了解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男性不育与染色体核型异常关系,对124例确诊为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男性不育行染色体核型检查,统计染色体核型异常状况分析如下。

    作者:邓国生;张炬光;何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白塞病合并肺栓塞1例诊断分析

    白塞病是一种以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可以累及多系统的慢性疾病,本院于2013年收治1例以白塞病为病因的肺栓塞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男;赵宗兴;唐文芳;孟广平;张捷;刘晶;王珂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细胞T-bet和GATA-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T 细胞 T-bet、GATA-3以及下游细胞因子 IFN-Y 和 IL-4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 Ficoll 分离和直接贴壁、传代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 Fi-coll 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的 T 淋巴细胞;以5×104个/孔的 MSCs 作为基底层细胞,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细胞共培养4天,收集 T 淋巴细胞和培养上清,采用 RT-PCR 法检测 T 细胞中 T-bet 和 GATA mRNA 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干扰素- Y (IFN-Y)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浓度;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5×10-5 mol/ L)。结果实验中未检测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分泌 IFN-Y 和 IL-4;与 T 细胞+PHA 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 T 淋巴细胞共培养组在接受PHA 刺激后,IFN-Y 的表达明显降低(P <0.05),IL-4表达升高(P <0.05);同时显著降低 T-bet(P <0.05)和升高GATA-3(P <0.05)的表达,这与地塞米松治疗组结果相似(P >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调节 T 细胞 T-bet 和 GATA-3的表达对 ITP 患者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姜铧;龙志国;张霞;夏云金;章正华;万楚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脑梗塞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06月至2012年05月脑梗死患者205例及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共228例。分别为脑梗塞组和正常对照组,检测收集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收集脑梗塞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相应指标。结果脑梗塞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梗塞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高血糖或肝、肾功能损伤有相关性。ALT、GGT、性别是脑梗塞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塞发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血糖或肝、肾功能异常及性别可影响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报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于秀娟;欧超伟;于海华;毕继红;吕晓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速度滑冰运动员运动创伤特征的调查分析

    速度滑冰是我国冰上运动的传统项目,运动员受运动创伤后受到各方重视。运动员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运动创伤的危害性表现的越发明显,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越大,而运动创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决定了疾病愈后转归情况。在运动创伤学中,它融入了临床医学、运动医学等相关学科,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速度滑冰的运动创伤特征,分析运动创伤的病因机制,从而达到采用更科学方法训练的目的。笔者通过跟队调研、追踪训练,研究了因运动量超负荷所形成的各类急慢性损伤,从而为运动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预防、诊治和康复训练指导。

    作者:安刚;付英姿;刘万廷;李宏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清β淀粉样蛋白与 tau 蛋白在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血管性痴呆主要是因为脑血管疾病而引起的智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血清β淀粉样蛋白与 tau 蛋白水平改变在阿尔茨海默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选择我院血管性痴呆患者,观察血清β淀粉样蛋白与 tau 蛋白在此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仁琳;唐智敏;张细六;黄天志;张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