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误诊分析

戴晓宁;赵义刚

关键词:继发性,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病, 临床出血, 形态学诊断, 免疫介导, 临床表现, 病因, 实验室, 骨髓象, ITP, 治疗, 制造, 血象, 相似, 误诊, 疾病, 基础, 分析, 处理
摘要: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有明确病因或在某些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的由免疫机制造成的血小板减少伴随临床出血的一组病变.它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原发病的一种临床表现,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论临床、血象、骨髓象与ITP都十分相似,实验室形态学诊断常会误诊为ITP.从而忽视了原发病因的处理与治疗.我院五年来收治11例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进行分析如下.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伴有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肾活检病理分析

    糖尿病肾病(DN)泛指由于糖尿病(DM)导致的肾小球病变,明显的变化是细胞外基质增生,所以又称DM肾小球硬化症,是DM导致肾损害的病变中特色的病变,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1].DN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是蛋白尿.但并非所有出现蛋白尿的DM患者均属DN,在接受肾活检的DM患者中,约有12%-81%[2]合并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NDRD).目前国内对此报道甚少.我院自1984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对210例伴有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进行了肾穿刺活检,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树军;崔英春;樊敏;刘声茂;周文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创伤外科常见感染菌调查分析

    抗感染类药物在创伤外科中的应用必不可少,但随着近年来抗感染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分析感染原因,确定病原菌类别,针对不同细菌,正确选择给药方案,实行个性化给药十分有用[1].

    作者:杨军;王冠;张兰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杨梅黄酮降血脂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杨梅黄酮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血脂作用机制,为杨梅黄酮作为高血脂治疗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喂食高脂饲料建造高脂模型小鼠,以杨梅黄酮毒性实验为依据,按0.5 g/kg(药物/体重)灌胃给药,12日后,观察小鼠体征,眼球取血,检测阴性对照组、高脂组、给药组及对照组血清中血脂指标(TC、TG、LDL-C).结果 灌胃给药实验后,对照组与给药组血清中血脂指标有明显差异,尤其是TG、LDL-C差异显著(P<0.05).结论 杨梅黄酮对高血脂小鼠具一定降血脂作用,为其作为降脂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梁铁;王燕燕;张陈;凌海利;赵树华;房学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48例HBsAg、HCV-Ab阳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常见病因是病毒感染.我国肝炎病毒(以下指乙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病率高,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 9.75%,HCV-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3.2%[1].本文回顾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HBsAg或HCV-Ab 阳性患者48例,报告如下.

    作者:国巍;白欧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误诊椎动脉起始闭塞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分析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与椎动脉闭塞性疾病均大多由于动脉硬化或动脉炎所致,均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现报告6例误诊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椎动脉起始闭塞并分析原因.

    作者:李彤;何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62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电图分析

    近年来,因饮酒而引起的慢性酒精中毒和酒依赖者呈逐年增多趋势.对我院诊治的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脑电图分析.

    作者:吕晓民;吕晓萍;吕洋;叶国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肾活检标本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对肾活检标本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影响.方法 将20例肾活检标本分别制成石蜡切片(实验组)及冰冻切片(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石蜡切片分成应用胰酶抗原修复组;高压加热抗原修复组及无抗原修复组,后行免疫荧光染色,并与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相比较.结果 石蜡切片胰酶抗原修复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基本符合;高压加热抗原修复组出现较多的假阴性结果;无抗原修复组染色效果较差;以上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石蜡切片胰酶抗原修复免疫荧光染色可以作为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标本无肾小球时较好的补救措施.

    作者:李兵;苗里宁;刘树军;吴曼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106例反复输血患者血清中抗HLA抗体检测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部分临床反复输血和未输血患者血清中HLA抗体检测,以了解该抗体产生情况.为临床医生正确合理输血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马悦;朱丽遵;王忠利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孕母血型抗体与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产前血型抗体与ABO新生儿溶血病发病(HDN)的相关性.方法 对132例O型母亲行产前血型抗体效价检测,新生儿出生后检测血型血清学及胆红素水平,综合评价孕母血型抗体与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32例夫妻ABO血型不合调查中,O型妻子,A型、B型、AB型丈夫各组发生HDN阳性率分别为38%、38%、26%(P>0.01),无统计学意义;孕妇IgG抗-A(B)效价为≤32、64、128、256和≥512各组HDN阳性率分别为3%、25%、57%和86%、90%(P<0.01);132例非O型新生儿组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分别为42.06±15.02 μmol/L和34.56±16.82 μmol/L,60例O型新生儿组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分别为33.04±7.3 μmol/L和26.99±9.32 μmol/L(P<0.05).结论 HDN的发生与丈夫血型无关.孕妇血清中IgG抗-A (B)效价越高,ABO-HDN的发生率越高,且随抗体效价增高而增高.发生HDN,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也相应增高.

    作者:马晓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与研究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结核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肺结核患者25例,对比观察肺恶性肿瘤患者25例,行螺旋CT灌注扫描,计算肺部病灶的灌注量(perfusion volume,PV)、血容量(blood volume,BV)、增强峰值(peak height,PH)和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的数值.结果 结核PV、BV、PH均值分别为12.15±4.12 ml·min-1!ml-1、10.36±5.87 ml/100 g、18.21±5.58 HU.恶性肿瘤PV、BV、PH均值分别为37.33±15.22 ml·min-1·ml-1、22.34±9.36 ml/100 g、38.05±13.21 HU.二者PV、BV、PH均值比较,结核明显低于恶性肿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MTT均值分别为30.33±14.36 s、26.36±13.53 s,无明显差异(P=0.917).结论 螺旋CT灌注成像可作为肺结核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辅助方法.

    作者:许国宇;李红;敖国昆;程新伟;田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长春市2007年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监测

    目的 了解长春市2007年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情况.方法 用PAGE和/或ELISA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方法对2007年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婴幼儿粪便标本399份进行检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出率58.64%;轮状病毒感染平均年龄11.12月龄,96.57%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2007年长春地区轮状病毒流行优势型为G3(68.8%),其次为G11型(2.99%),然后是G1(2.16%)、G13(2.16%)和G31型(0.85%),未分型为23.1%;2007年1、2月发病率较高,10月发病人数再次增加12月达高峰,一年内有2个发病高峰.结论 轮状病毒是长春市2007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作者:张晓杰;王承训;孙利炜;李丽红;赵艳玲;刘愉;邓琳菲;贺岩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临床科室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分析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医学水平,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包括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中质控主要是检验科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分析前质控涉及到患者检验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检测时间的选择及标本保存、运送等,分析后质控涉及到结果解释、与临床表现及其它检查相符性等.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与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关系密切,其操作处理直接影响检验质量.

    作者:王素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血液系统损害100例临床分析

    本文将我院2007年1月-2008年5月期间收集的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血液系统损害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王玥;薛露;梁东;李春怀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从急性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罕见的韦太夫雷登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日本、中国等均常有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及食物中毒发生[1].目前世界上有沙门氏菌2200多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00多个血清型,并不断有新的血清型检出.2007年夏秋季,从我院一名急性腹泻病人大便中检出一株韦太夫雷登沙门氏菌(Salmonella Welterreden),经鉴定,该菌生化特性符合沙门氏菌定义.

    作者:许爱萍;吴林;沈瑞菊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检测r-谷氨酰转移酶mRNA-H亚型及AFPmRNA的临床分析

    研究表明人体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在肝细胞癌变时重新大量表达[2],我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CC患者外周血GGTmRNA-H亚型,同时检测患者的甲胎蛋白mRNA (AFPmRNA)水平,探讨检测外周血GGT mRNA-H亚型和AFPmRNA对肝癌诊断的意义.

    作者:张锐;李晓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HIF-1α及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和VEGF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了解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作用及相互关系.结果 HIF-1α和VEGF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Ⅱ组织、CINⅢ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5.8%、11.1%,40%、50%,66.6%、72.2%,随着宫颈疾病的进展两者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宫颈癌组织中HIF-1α和 VEGF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坏死密切相关,HIF-1α和 VEGF蛋白的表达与年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及组织学分级无关;宫颈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与VEGF阳性表达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HIF-1α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可诱导VEGF的过表达并与宫颈癌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并可判断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期望为宫颈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立岩;许晓艳;盛敏佳;佟晓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骨骼组织的生物力学与骨科临床思维

    生物力学是活跃在自然科学领域前沿的边缘学科之一,它涉及到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临床医学、物理、数学以及工程学等多个学科,具有彼此渗透、相互交叉、紧密联系的特点[1,2].生物力学,顾名思义,一是用力学的观点去解释生物的某些现象,并运用经典物理力学、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知识去解决医学科学的问题;二是指利用生物固有的力学性能合理地与工程学相结合,如人工假体、假肢、以及矫形器(支具)等.

    作者:张远鹰;王文军;来颖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儿童EB病毒感染与异型淋巴细胞相关性的分析

    目的 了解儿童感染EB病毒(EBV)后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异淋)是否升高.方法 分三组EBV感染组、住院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各100例,取外周血涂片染色,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统计异淋比值.结果 EBV感染组异淋为(3.7±3.8)%,与住院对照组(3.0±2.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9.241,P<0.001);与健康对照组(1.0±1.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1.469,P<0.001);住院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0.442,P<0.001).100例EBV感染组中有8例异淋高于10%,100例住院对照组中有1例异淋高于10%,100例健康对照组没有一例异淋高于10%,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3.058,P<0.01).在EBV感染组,有50.0%(50/100)异淋≤2.0%,也就是有一半的EBV感染者异淋没有升高.结论 在EBV感染患者中多数并没有引起异淋的升高,只有少数导致异淋的异常升高.

    作者:陆丹;胡兴文;曾菊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情况探讨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循环核酸,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p53基因5-8外显子,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检测其突变情况.结果 检出原发性肝癌患者p53基因突变率为40.3%,显著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的5%,二者存在显著差异(χ2=15.35,P<0.05).结论 p53基因突变可能是肝细胞癌的病因之一,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可以作为肝癌诊断一种辅助手段,为基因治疗的开展提供依据.

    作者:许吉一;张柏秋;于海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清铁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的探讨

    目的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清铁蛋白浓度和糖尿病肾病相关性探讨.方法 89例住院治疗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58例)和肾功能异常组(31例),分别采集血和尿标本,使用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等方法测定血清铁蛋白、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等项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肾功能正常组的血清铁蛋白浓度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分别是226.21±126.65 ng/ml和10.09±7.17 mg/day,肾功能异常组分别是355.09±254.16 ng/ml和160.64±166.85 mg/day,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清铁蛋白浓度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成正相关(r=0.22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铁蛋白浓度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指标.

    作者:蒙绪标;闻智鸣;郑地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