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岩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PPAR-γ)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结直肠癌及20例癌旁相对正常结直肠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PPAR-γ蛋白在不同结直肠癌病理组织类型中的表达.结果 PPAR-γ在结直肠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3.16%(24/38),在相对正常结直肠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30.00%(6/20),PPAR-γ在结直肠癌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相对正常结直肠组织(P<0.05).未发现PPAR-γ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组织类型相关.结论 PPAR-γ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PPAR-γ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分子标志.
作者:舒振波;操海萍;盖宝东;王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内皮细胞抗体(AECA)及炎性细胞因子,观察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AEC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糖尿病肾病(DN)患者AECA的结果,将DN患者分为AECA阳性组和阴性组,并设健康组和糖尿病初诊组为对照,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化学发光法测定P-选择素(P-selectin)、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健康组及糖尿病初诊组中未检出AECA,DN组检出率为19.1%;DN患者三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糖尿病初诊组(P<0.01);糖尿病初诊组高于健康组(P<0.05);AECA阳性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也显著高于AECA阴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炎症造成血管损伤,同时诱发机体产生自身免疫;AECA介导的免疫损伤又加重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二者相互作用是DN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黄加忠;王小晋;徐晓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重PCR技术在筛查慢性胰腺炎患者的易感基因即胰蛋白酶原基因(protease serine 1,PRSS1)和胰腺囊性纤维化基因(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Kazal typel,SPINK1)突变的情况.方法 对26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蛋白酶原基因和胰腺囊性纤维化基因应用多重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并与NCBI公布的标准序列比对.结果 扩增产物与NCBI公布的序列相吻合,而且在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发现PRSS1基因存在新的突变形式,4号外显子区32位碱基存在C→T杂合性突变,而未发现SPINK1基因突变的患者.结论 多重PCR技术可以用于筛查目前常见的慢性胰腺炎相关的基因突变.
作者:王凤清;刘奇才;洪国粦;李雯;徐美华;林咏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pcDNA3.1-flag-pygo2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6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 从小鼠脑胶质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法反转录合成c DNA,设计引物,调取目的 片段,与pcDNA3.1-flag载体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DH5a,LB平板筛选菌落,提取质粒.重组质粒pcDNA 3.1-flag-pygo2经过酶切鉴定及测序后,阳离子脂质体法转染C6细胞并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蛋白印迹检测重组体的表达.结果 重构质粒pcDNA 3.1-flag-pygo2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HindⅢ酶切分析及测序检查,表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瞬时转染C6细胞后,免疫细胞荧光染色及蛋白印迹检测表明转染细胞能够表达外源Pygo2基因.结论 成功构建了pcDNA3.1-flag-pygo2真核表达载体并能够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这为今后研究pygo2基因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海东;王占祥;马永会;谭国伟;骆启聪;程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寻找新的抗痨药物以应对耐多药结核病.方法 测定6种吩噻嗪和三环类药物在体内外对结核菌的抑菌作用.结果 盐酸三氟拉嗪、奋乃静和阿米替林对结核菌低抑菌浓度≤5 μg/ml;盐酸氯丙嗪、盐酸丙咪嗪和氯丙咪嗪的低抑菌浓度≤20 μg/ml.采用常规剂量时,盐酸三氟拉嗪、奋乃静和米帕明治疗结核菌感染小老鼠其肝、肺病变指数均显著低于不治疗组(P<0.01).3药治疗组小鼠肺脾结核病灶明显减少、变轻,治疗组小鼠平均体重显著高于不治疗组(P<0.01).结论 吩噻嗪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在体内强烈抑制结核菌生长,并对感染小鼠显示很好疗效.
作者:王金河;董梅;梁建琴;陈志;冯士生;王卉;丁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AQP1、AQP3和AQP5在唾液腺囊肿中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RT-PCR方法对10例正常及囊肿组织各种AQP进行mRNA水平分析.利用Image J软件对RT-PCR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AQP1和AQP3表达无差异,AQP5表达显著增强.结论 AQP5在囊肿中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是参与囊肿形成的主要水通道.其特异性抑制剂的发现,将有助于对于囊肿及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于波;刘新;金伶伶;杨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近年来尽管新型抗菌药物大量地应用于临床,但败血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并未减少,其耐药菌株逐渐增多,造成治疗困难,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血液培养阳性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大部分患者血液中的细菌数量很低,特别是在感染早期或抗菌药物治疗后,通常小于1×103cfu/L,所以提高血液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一直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重要课题[1].
作者:唐振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素抗凝剂对化学发光法测定HCG的影响,以验证是否可用肝素抗凝血进行检测来缩短检测时间.方法 用肝素抗凝和普通真空采血管抽取20份患者标本进行对比测定,同时用高于抗凝管10倍浓度的肝素抗凝剂对20份样本中的高中低浓度的HCG样本进行干扰试验.结果 肝素抗凝和普通真空采血管两组数据经配对资料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高浓度肝素抗凝剂对高、中、低浓度的HCG干扰值均小于干扰试验对照组1.968,大干扰百分比不足0.9%.结论 肝素抗凝剂对化学发光法测定HCG无影响,可用肝素抗凝血样进行检测.
作者:刘和录;罗丽燕;徐志康;刘镇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多重PCR和多重限制性内切酶法同时检测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 555G、3243G.7 445G三个突变位点,探讨多重PCR法在线粒体突变聋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11例耳聋患者外周血标本,提取DNA模板,以三对引物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进行多重PCR扩增;产物在同一体系中用三种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同时对扩增产物进行mtDN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采用本法检测出mtDNA 1 555C点突变20例,7 444A点突变1例,结果与测序相符.结论 多重PCR和酶切法可同时检测多个mtDNA突变位点,利用这一方法可快速简捷地诊断线粒体突变聋病,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静;程祖建;欧启水 刊期: 2008年第03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36岁.患者于3天前于煤矿井下工作时放炮后晕厥,送至地面后自觉胸闷,且2天前胸闷加重伴心前区疼痛及呼吸费力,不能自行缓解,当地医院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症状无好转,遂转至我院.无紫绀、咳嗽、咳痰及发热,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史,无冠心病史,既往体健.
作者:赵春云;刘素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C-反应蛋白-717 A>G多态性与河北唐山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RFLP方法对127名T2DM患者和155名健康对照者(NC)行CRP-717 A>G基因型检测,并测身高、体重、血脂、FPG、HbAlc和hs-CRP.结果 两组间GA+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个体甘油三脂水平显著高于GA+GG型个体(P=0.014),但这种关系只限于T2DM患者.结论 CRP-717 A>G基因多态性与该人群T2DM无相关性.该基因型与T2DM患者甘油三脂水平有关,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过程.
作者:石峻;丁秀荣;殷华;夏静;郑永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医学实验诊断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尤其是诊断学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在医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医学教学中,实验诊断学也是医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然而,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有关专著,对实验诊断学概念的阐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缺憾(如:有的概念阐述将实验诊断学定义为检验学或将检验医学作为实验诊断学的分属包括在医学实验诊断学之中)[1-4].
作者:薛承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补体因子H(CFH)及B因子(CBF)的基因变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相关性.方法 经门诊采集正常对照及AMD患者的外周血,提取DNA,PCR扩增所需片断后进行了补体因子H(CFH)与B因子(CBF)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分析所得到的基因变异结果与AMD的相关性.结果 ①补体因子H Y402H在207位对照组及125位病例组中等位基因C的频率分别为39.6%及65.2%,OR=0.350,95%CI:0.254-0.483.②B因子R32Q在对照组中及病例组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10.8%和4.2%,0R=2.726,95%CI=1.256-5.918.结论 CFH Y402H增加了患AMD的风险,CBF R32Q在AMD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马灵军;苏冠方;郝继龙;卢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对203株引起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提供信息.
作者:孙国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5%-10%.在PCOS患者中,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le IR)和雄激素血症.由此导致糖、脂代谢异常,无排卵性不孕症及部分患者的皮肤性征改变(假性黑棘皮病).
作者:赵运果;刘海潮;崔风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MRCNS在SSI的分布和耐药情况;对SSI分离的MRCNS感染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PCR检测mecA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抗菌药物对MRCNS的小抑菌浓度(MIC).万古霉素耐药确证试验筛选万古霉素耐药MRCNS;Etest法检测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确证试验阳性株及其子代菌株的MIC,多重PCR检测其van基因.结果 40株SSI分离的CNS菌中mecA基因阳性率为85%;耐药结果显示MRCNS中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有较高的耐药率(>49%);34株MRCNS菌中检测到1株溶血葡萄球菌为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株,多重PCR方法未检出van基因.结论 SSI分离的MRCNS发生率较高,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株的检出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及临床实验室加强对MRCNS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对SSI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李爽;张远春;王萍;刘迎春;王靖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HPLC法与胶乳凝集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差异.方法 使用HPLC法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仪与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胶乳凝集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PLC法G7糖化血红蛋白仪与胶乳凝集免疫比浊法生化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的结果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胶乳凝集免疫比浊法较HPLC法结果明显偏高,两法的批内不精密度和日间不精密度分别<5%,均有较好的精密度.以HPLC法为参考,胶乳凝集免疫比浊法结果的偏倚为17.26%.结论 HPLC法与胶乳凝集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的方法均有较好的精密度,但要注意两方法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应以HPLC法作为参考方法,对胶乳凝集免疫比浊法的结果进行校准.
作者:张秀梅;武天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1995年11月,我们收治一位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术后至该患于2007年3月病逝,追踪观察11年4个月,报告如下.
作者:周及彤;陈禄;杜志君;闫世军;王建光;王贵琦;刘安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扩张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韧粘素-C(TN-C)、脑钠肽(BNP)和Ⅲ型胶原前体氨端肽(PC-Ⅲ)的含量及意义.方法 对30例DCM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清TN-C含量,应用免疫放射法(IRA)测定BNP和PC-Ⅲ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患者血清TN-C含量显著增高(P<0.001).心力衰竭越重,DCM患者血清TN-C、BNP和PC-Ⅲ含量增加越明显,TN-C与左室射血分数负相关(r=-0.8947,P<0.001)、与BNP(r=0.9522,P<0.001)正相关结论DCM患者血清TN-C明显升高,血清TN-C可反映DCM患者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作者:王霞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阴尖锐湿疣(CA)患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亚型状况,为临床尖锐湿疣诊断及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方法检测77例CA患者和同期无外阴CA的64例对照宫颈脱落细胞中HPV-DNA亚型(包括5种低危型和18种高危型).结果 77例CA患者标本中检出HPV阳性64例,阳性检出率为84.4%,高于对照组的18.75%(P<0.01),共检测出12种HPV基因型别,其中低危型(HPV6、11、43、44)感染21例,占32.8%;高危型(HPV16、18、31、33、45、56、58、73)感染30例,占46.9%;高低危同时感染13例,占20.3%.结论 基因芯片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好,适合临床HPV分型检测的方法.外阴CA患者宫颈HPV感染较为普遍,且高危型感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外阴CA患者在治疗疣体同时需进行HPV-DNA检测,必要时需进行相应治疗,以期较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作者:钱福初;何建方;章彤华;吴原;戴利成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