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在小儿急性阑尾炎及阑尾脓肿中的应用

关键词:超声, 急性阑尾炎, 阑尾脓肿, 外科急腹症, 住院病人, 临床医生, 假阳性, 检查, 患儿, 彩超, 报告
摘要: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占外科住院病人的20%~30%,尤其小儿,很难问清病史,假阳性很高,可达32%以上[1],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院于1996年10月至2003年8月,借助于彩超和B超共检查了359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131I治疗后内分泌调节恢复过程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研究131I治疗后甲亢患者内分泌调节恢复的过程.方法选取本院核医学科1999年1月~2002年1月131I治疗后的甲亢患者,取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五个时间点共280例,进行随访.记录并分析血清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甲状腺激素)和hTSHu(高灵敏度促甲状腺素)浓度变化过程.结果随时间推移,随访患者T3、T4和TSH正常人数所占比例逐渐升高.结论T3、T4和hTSHu浓度变化能基本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以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恢复情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40例肝细胞癌和40例癌旁组织中甲胎蛋白mRNA.结果第一轮PCR扩增AFP mRNA,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45%和20%,第二轮PCR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0%和50%,癌组织AFP mRNA检出率高于癌旁组织.结论AFPmRNA的含量是判断肝癌预后的较好指标.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EUS-FNA获取足量肌源性肿瘤病理标本的改进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经凸阵式超声胃镜引导细针穿刺(EUS-FNA)获取足量上消化道肌源性肿瘤病理标本的改进方法.方法选择直径在10mm以上的上消化道肌源性肿瘤46例,以每组病例肿瘤直径相差小于2mm为前提,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提插式穿刺方式获取病理标本,试验组采用改进的提插加切割式穿刺方式获取病理标本,完成后对两组病例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对照组有47.83%的病例获得足量病理标本,实验组有86.96%的病例获得足量病理标本,两组相比P<0.05.结论应用凸阵式超声胃镜引导细针穿刺时,采用改进的提插加切割式穿刺方法,获得足够病理标本的可能性高于传统的提插式穿刺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肺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肺癌肝转移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水平,评价检测肺癌肝转移患者(sICAM-1)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CMS)对肺癌患者外周血中sICAM-1的水平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肺癌组s1CAM-1平均浓度为7.39±6.26,正常对照组s1CAM-1平均浓度为3.37±1.20.肺癌组s1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癌肝转移组s1CAM-1平均浓度为12.10±5.95,无转移癌组s1CAM-1平均浓度为6.36±5.47.肺癌肝转移组s1CAM-1显高于无转移癌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分化腺癌组略高于高分化腺癌组,二组间差异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腺癌组与鳞癌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sICAM-1)水平的检测对评价肺癌患者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脐静脉血中RBP、PA、TRF在新生儿营养评价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脐静脉血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浓度的检测,以分析RBP,PA,TRF在新生儿的营养状况评价中的意义.方法用美国Dade Behring BNP特定蛋白分析仪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新生儿脐静脉血中RBP、PA、TRF的含量.根据胎龄简易评分法,按出生体重百分位数图确定胎龄将新生儿分为小于胎龄儿(SGA)和适于胎龄儿(AGA),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SGA组脐静脉血RBP、PA含量明显低于AGA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这两组的TRF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新生儿脐静脉血中RBP、PA含量是判断新生儿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对新生儿营养不良早期以及亚临床营养不良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58例乙肝患者重叠感染CMV的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及健康人感染巨细胞病毒(CMV)状态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158例乙肝患者和1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抗CMV-IgM和抗CMV-IgG检测.结果乙肝患者血清抗CMV-IgM阳性率为22.15%(35/158),抗CMV-IgG阳性率为78.48(124/158);而健康对照者血清抗CMV-IgM阳性率为2.5%(4/160),抗CMV-IgG阳性率为86.25%(138/160),两者抗CMV-IgG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抗CMV-IgM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CMV-IgM在乙肝患者的阳性率高于健康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可能因HBV感染诱导机体出现免疫应答低下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使机体对CMV易感或激活体内原已潜伏的CMV,从而使乙肝患者伴有活动性CMV感染,加重肝细胞活动性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胃癌p53、c-erbB-2、p21、nm23基因表达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探讨手术切除胃癌组织p53、c-erbB-2、p21、nm23联合基因产物表达检测对胃癌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手术切除胃癌组织p53、c-erbB-2、p21、nm23基因产物表达.结果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4%~46.7%,c-erbB-2为33.3%~56.8%,p21为35.1%~56.7%,nm23为30.0%~70.5%.在非胃癌组织中(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未见c-erbB-2、p21、nm23基因表达.p53、c-erbB-2、p21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肿瘤转移程度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nm23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肿瘤转移程度及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63、c-erbB-2、p21、nm23四种肿瘤蛋白在胃镜活检标本和手术切除标本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胃镜活检标本和手术切除标本检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0.2%、91.0%、93.7%和89.3%.结论对胃癌组织p53、c-erbB-2、p21、nm23基因表达检测在胃部良恶性肿瘤鉴别,非手术临床分期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多基因表达检测对胃癌预后判断明显优于单基因表达检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HLA-Ⅰ、Ⅱ类PCR-SSP基因分型与血清学抗原分型在移植配型中的比较应用

    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法(PCR-SSP)基因分型与血清学抗原分型两种HLA分型方法的应用结果.方法对50例已进行HLA血清学分型的肾脏移植患者,应用PCR-SSP法对HLA-Ⅰ类(A、B位点)、Ⅱ类(DR、DQ位点)基因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并确定其基因型.结果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分型一致者41例,基因分型能明显判断而血清学分型无法判断者有8例,其中B位点1例,DR位点6例,DQ位点1例,另外有1例两种分型方法结果HLA-Ⅱ类DR位点有不同.结论PCR-SSP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可靠的特点,特别是对HLA-Ⅱ类的结果判定比血清学分型方法更准确,能满足组织配型的需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小红细胞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红细胞对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从日常检测的住院病人标本中,选择MCV<65fl的标本32例,MCV在65~70 fl的标本59例,MCV及 RDW均正常的标本30例,分别在K-1000血细胞分析仪、CELL-DYN3700血细胞分析仪、CELL-DYM700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的同时,每份标本人工显微镜计数二次取均值统计,将结果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MCV及RDW均正常的标本各仪器与镜检法及各仪器之间血小板计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MCV在65~70 fl之间时,K-1000及CD-3700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之间血小板计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CD-1700与镜检法之间血小板计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MCV<65 fl时CD-3700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与手工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K-1000及CD-1700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使用CD-17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时,对MCV<70 fl的标本我们应通过人工镜检复查血小板计数结果;在使用K-1000血细胞分析仪时,对MCV小于65fl的标本以及MCV在65~70 fl之间而RDW明显增大且其血小板直方图明显异常的标本应手工复查血小板计数结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thy,HCM)是常见的一种心肌紊乱疾病,大约每500人中有1人患病.首例对HCM的描述是在1869年,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晚期其独特的临床特征才被系统描述,定为遗传学上的紊乱,自此开展了许多临床和病理学研究[1].多数病例中HCM是呈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手推法在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手推法对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因临床怀疑有肝脏疾患而在我院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者,随机分组.手推法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636例,高压注射器法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98例.观察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正常肝实质在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的信号强度.结果手推法与高压注射器法比较,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正常肝实质动态增强扫描各期信号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推法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简单、准确、安全、可靠,更适用于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缺失等位基因与IgA肾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IgA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方法利用一对侧翼引物及一对序列特异性引物和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ACE基因多态性及其与IgA肾病的关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肾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IgA肾病患者DD基因型频率明显增高(P<0.05);而Ⅱ基因型频率在轻度肾小球病变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ACE-DD基因型与肾活检时肾功能减退有关,而Ⅱ基因型与轻度肾小球病变有关.提示ACE-D等位基因可能是IgA肾病预后不良的遗传标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抗绿脓杆菌单抗制备及对小鼠绿脓杆菌感染的保护性作用

    目的制备抗绿脓杆菌单克隆抗体,观察其对绿脓杆菌感染的烧伤小鼠及正常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NS-1细胞和经绿脓杆菌免疫后的BALB/C小鼠脾细胞制备杂交瘤细胞株,收集其分泌的抗体,观察其对绿脓杆菌感染的Ⅲ.烧伤小鼠及正常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该单克隆抗体可预防绿脓杆菌感染.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抗绿脓杆菌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室基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步免疫印迹法同时检测抗RA33抗体和抗ENA抗体及其对RA患人的诊断价值

    目的提高抗RA33抗体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特异性.方法建立一步免疫印迹法,可同时检测抗RA33抗体和抗ENA抗体.并对266例不同风湿性疾病患者血清和24例正常人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抗RA33抗体阳性率:RA 38%(38/100),SLE 35.8%(24/67),MCTD 36.4%(8/22)/SS 8.3%(3/36).抗RA33抗体阳性血清中抗ENA抗体的检出率:95.8%(23/24)SLE有抗Sm/u1RNP抗体,100%(8/8)MCTD有抗u1RNP抗体,100%(3/3)SS有抗SSA/SSB抗体,RA血清抗ENA抗体均为阴性.结论本文建立的一步免疫印迹法可有效地鉴别抗RA33抗体阳性的RA和SLE、MCTD等病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t-PA,PAI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与纤溶系统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研究显示纤溶酶原激活物(t-PAI)及其抑制物(PAI)在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t-PA是纤溶系统主要的生理性激活剂,它能在纤维蛋白凝块上高效地激活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1,2].PAI能快速作用于t-PA而形成复合物使t-PA灭活[3];但目前对冠心病患者的t-PA和PAI活性的报道尚不一致.本文观察了冠心病发病时t-PA,PAI的活性及其对临床的诊断价值.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H2受体拮抗剂对门脉高压症门脉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肌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犬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胆总管结扎法成功制备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犬11只,随机分为两组为甲氰咪胍组(n=7)、盐水对照组(n=4);另取4只正常犬为正常对照组.经股动脉、股静脉、右颈外静脉分别插管,以多导生理记录仪、电磁流量计等检测门脉及全身血液动力学变化,使用RF-30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血浆组织胺浓度.结果甲氰咪胍组静脉注射甲氰咪胍5、15、30、60、90和120min后,自由门脉压平均值均较注射前明显下降(Ⅱ<0.05),肝静脉楔入压、肝静脉压梯度、门静脉阻力均同步下降.肝动脉血流量无显著改变,门静脉血流量及全肝血流量轻度增多.肝静脉自由压、下腔静脉压、腹主动脉平均压及心率均无明显变化.自由门静脉压下降大幅度与股静脉血血浆组织胺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7874,Ⅱ<0.05).盐水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上述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通过拮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犬血中异常升高的组织胺的作用,舒张肝血管床,降低门脉血流阻力,从而降低门脉压力,同时使门脉及全肝血流量轻度增加,而对全身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有机磷中毒后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9例诊断分析

    有机磷中毒后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Organophosphate-Induced Delayed Polyneuropathy,OPIDP)为有机磷中毒后出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是急性有机磷中毒(Acute Organphosphorus Pesticides Poisoning,AOPP)经抢救治疗病情平稳,症状缓解后出现的一种神经肌肉病变,临床上较为少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土贝母制剂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土贝母制剂对Jurkat(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对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变化.方法应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经士贝母制剂对Jurkat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时间效应和浓度效应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土贝母制剂对Jurkat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G1期细胞增高,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多,凋亡率上升.结论土贝母制剂能够抑制Jurkat细胞增殖,抑制G1期细胞向S期转化的进程,促进Jurkat细胞凋亡.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蛋白激酶C在嗜酸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

    目的本试验检测蛋白激酶C(PKC)在嗜酸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和原为杂交的方法,选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的鼻息肉组织26例,检测PKC与抑凋亡基因bcl-2mRNA及其蛋白的相关性;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用PKC抑制剂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嗜酸性粒细胞中PKC与Bcl-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分别呈明显的阳性正相关(r1=0.0875,r2=0.0823,P<0.01),PKC抑制剂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结论PKC在嗜酸细胞凋亡中可以抑制嗜酸细胞凋亡,为治疗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

    胎盘早剥是妊娠严重的并发症,重型胎盘早剥的症状和体征往往典型,一般不易漏诊;而轻型胎盘早剥的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B超的检出率又很低,因此,怎样早期诊断轻型胎盘早剥,尽量减少对母儿的危害是我们临床工作的重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