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心脏病导管介入治疗对小儿生长发育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佘志军;辜和平;周少雄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激素, 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CHD)导管介入治疗对患儿生长发育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42例CHD患儿导管介入治疗前后的身高、体重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生长激素(HGH).结果治疗前后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明显改善,而T3、T4、TSH、HGH无明显改变.结论导管介入治疗能明显改善先心病患儿生长发育而不会影响患儿的内分泌功能.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危险因子调控TF活性和血液致血栓性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联合检测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和癌胚抗原在鉴别良恶性胸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和癌胚抗原(CEA)在鉴别良恶性胸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胸液及血清中TPS的含量和免疫放射分析法(RIA)测定胸液及血清CEA的水平,48例胸液中22例良性26例恶性.结果恶性组血清和胸液中TPS、CEA浓度及阳性率均高于良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联合检测胸液中的CEA、TPS浓度对于鉴别良恶性胸液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美容;陈日荣;覃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广州地区淋球菌对壮观霉素敏感性的6年动态观察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壮观霉素敏感性.方法我们对6年来广州地区719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以琼脂稀释法测定壮观霉素的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壮观霉素MIC范围为2~128 mg/L,MIC50和MIC90分别为16 mg/L和32 mg/L,719株淋球菌中有718株(99.86%)对壮观霉素敏感,6年间未发现耐药菌株.结论壮观霉素作为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对淋球菌临床分离株仍相当有效.

    作者:刘玉梅;邢蕴博;曹文苓;师晋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丝裂原反应性和血浆IL-2、IL-6活性及IL-2受体的表达

    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极为复杂,对其机制的探讨是当今免疫学研究活跃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和细胞因子网络及其受体间调节失控在本病发病学中的作用已引起重视[1].本文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丝裂原反应性和血浆IL-2、IL-6活性及IL-2受体的表达,可望进一步探索肺癌的发病机理.

    作者:刘晓辉;赵洪茹;王显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卵巢癌细胞ERCC1基因ⅤⅢ外显子剪接变异及功能研究

    目的确认卵巢癌细胞ERCC1基因Ⅷ外显子剪接变异的存在,探讨该剪接变异对ERCC1基因表达的作用及其对卵巢癌细胞对铂类药物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Northem杂交及RNA酶保护分析确认人卵巢癌细胞内ERCC1基因调控区在RNA水平存在剪接变异.分别构建野生型及缺失ⅤⅢ外显子的ERCC1表达载体,转染中国仓鼠卵巢43-3B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RCC1表达水平研究该剪接变异对ERCC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MTT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研究该剪接变异细胞对铂类药物耐药性的影响.结果卵巢癌细胞ERCC1基因Ⅷ外显子存在剪接变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剪接变异不显著影响ERCC1表达水平,但CHO 43-3B细胞MTT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表明,该剪接变异显著影响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人卵巢癌细胞、组织ERCC1基因ⅤⅢ外显子存在剪接变异,该变异不显著影响ERCC1基因的绝对表达水平,但影响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作者:李体远;Jing Jie yu;Eddie Reed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泌尿生殖道非淋菌性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标本中支原体和衣原体分离率及对6种抗菌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IST和VIDAS试剂盒,对455例疑为NGU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了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同时对支原体检测阳性标本进行了菌落计数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455例标本中支原体和衣原体分离率为36.8%,其中男性标本中支原体和衣原体分离率为19.9%,女性标本中支原体和衣原体分离率为52.3%.Uu菌落计数结果,≥104cfu/ml比较女性(74.4%)高于男性(60.0%);Mh菌落计数结果,≥104 cfu/ml比较女性(35.8%)与男性(36.4%)基本相同.支原体对PRI保持敏感,对DOX、JOS、OFL、ERY、TET的耐药率女性和男性标本各不相同.结论NGU患者中支原体和衣原体是主要的病原,监测支原体的耐药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原始霉素(PRI)和强力霉素(DOX)可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NGU的首选药物.

    作者:刘君;张晓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肠癌208例诊治分析

    大肠癌是临床常见疾病,占恶性肿瘤的第四位,由于大肠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本文就208例大肠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作者:孔凡创;曹洁强;倪全法;费建国;邹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丰富运动环境下甲基汞对海马神经毒性减轻效果的Morris water maze实验评价

    目的观察在胎儿期被甲基汞损伤的海马神经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运动环境条件对其神经毒性减轻效果的影响.方法C57BL/6Cr鼠妊娠12~14日在3 d内,连续经口投入4mg/kg甲基汞进行染毒,对照组用同量的生理盐水投入.出生后的雄性子代分别在单匹、多匹、多匹+运动装置(丰富运动环境)条件下饲养8周,然后进行Morris water-maze实验.结果因甲基汞暴露到达坐标的时间(空间记忆水平)单匹和多匹群都表现出时间延长的倾向,而丰富运动环境群却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结论从Morris water-maze实验的现象上观察,丰富的运动环境条件对甲基汞的海马神经毒性具有减轻作用.

    作者:刘忠民;李贵阳;高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从痰液中分离出一株产β-内酰胺酶发光致病杆菌

    2003年11月,我们从一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1株发光致病杆菌(X.luminescens),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咏梅;杨桂红;曹美芳;李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乙肝病毒的YMDD变异与血清标志物关系的分析研究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YMDD变异前、后血清乙肝标志物的变化情况.方法检测37例拉米夫定YMDD变异患者治疗前、变异后以及20例YMDD变异患者继续治疗6个月时血清HBV-DNA、HBeAg、前S1蛋白、ALT等指标的水平.结果YMDD变异组治疗后的HBV-DNA、ALT含量及前S1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自身对照组,而HBeAg阳性率则无显著变化;YMDD变异组患者继续治疗6个月时与刚变异时比较HBV-DNA含量显著降低,而前S1蛋白、ALT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病毒的YMDD变异的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变异后血清乙肝标志物HBV-DNA、前S1蛋白、ALT等水平变化显著;尽管发生了HBV聚合酶变异,这些病人在拉米夫定作用下仍显现持续HBV-DNA抑制.

    作者:余振东;吴波;戴佑善;刘为敏;彭雁忠;彭黎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钙化(CA.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密切,一般认为CAC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标志[1],但临床上对CAC进行准确定量评价较为困难.近年来,螺旋CT能准确识别和定量CAC.国内有关CAC积分在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诊断冠心病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讨论CAC积分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及CAC积分与病变范围之间的关系.

    作者:侯凤霞;曾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忆邓家栋教授两三事

    邓家栋教授平静地离开了我们,历历往事萦绕脑际……1940年我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时开始接触邓家栋教授,当时我曾表示有志于从事血液学工作.他随即介绍我要熟读Whitby的专著.美日宣战,协和关门,大小医生各寻出路.邓老应聘去了教会办的道济医院(今北京第六医院)任内科主任,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小大夫也跟随前往.

    作者:张安;张之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后几次会见

    敬爱的邓家栋老师不幸病逝.6月1日我们两人,还有孙国贤同学怀着沉痛心情赴八宝山,含泪向老师遗体告别,我们难忘五十多年前在协和做学生时老师的风采,以及谆谆教导我们时许多片段.我们又一起回忆近三年和他的三次会面.

    作者:马贤恺;祝寿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HLA位点的PCR-SSP和PCR-SSO分型亲子鉴定1例分析

    1案例资料受检者为我室接收的案例中的一份:母亲、孩子、可疑父亲.当事人要求证明孩子与可疑父亲的亲子关系.在对2名当事人进行ABO、Rh、MN、P等血型及HLA-I类DNA分型,因总亲子关系指数为86.60%,指数偏低,仍不能作出肯定结论,在补加HLA-Ⅱ类DNA分型得到DR位点后,亲子关系指数提高到99.56%,此时,可作出肯定亲子关系的结论.

    作者:杨绍娟;张文岚;吴晓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中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及其诊断学意义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栓前状态的出现及其诊断学意义.方法40只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A组:间隔24h耳缘静脉内两次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每次40μg/kg.B组:注射方法同A组,第二次注射内毒素后立即注射一次醋酸强地松龙20μg/kg.C组:一次耳缘静脉内注射醋酸强地松龙20mg/kg.D组: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在注射后24h、7 d及21 d,进行血小板、血脂和血浆粘度测定,21 d取股骨头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1、A及B组用药后24h血小板计数减少(P<0.01),血浆粘度、血脂升高(P<0.01),用药后7 d、21 d,A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B组持续异常,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C组用药后7 d及21 d血小板降低(P<0.01)、血浆粘度和血脂水平明显升高(P<0.01).B组21d股骨头病理切片见骨细胞变性、坏死,较A、C组为重.结论激素通过增强由内毒素引起的血栓前状态,形成血栓导致骨坏死,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对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韩冬;席焕久;张元和;李建军;孙鸿斌;王健;刘冬梅;王国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端粒酶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端粒酶是近年来细胞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机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细胞衰老,永生化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调控对阐明肿瘤形成和发展进而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岳志红;张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脑脊液淋巴样细胞与浆细胞检测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为了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候氏脑脊液细胞学分类新概念对32例结核性脑膜炎,85例化脓性脑膜炎,352例病毒性脑膜炎与20例正常脑脊液的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在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中检出率均较高,淋巴样细胞检出率分别为87.5%和73.7%,浆细胞检出率分别为68.8%和45.7%.结论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检出率较高可能是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重要的脑脊液细胞学特征之一.

    作者:高原;葛青玮;姜林春;蒋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学术前辈邓家栋教授与《中国实验诊断学》

    邓家栋教授是我国血液学、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伟大的临床实践家,伟大的医学教育家,严谨治学,桃李满天下.得到医学界崇敬和爱戴.

    作者:孙荣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怀念邓家栋教授

    邓家栋教授是著名的前辈医学家,原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所长,1960年前后调来北京医院任副院长,兼保健局副局长.在医疗工作方面,除参加重要的保健会诊外,还跟随首长出国访问.

    作者:曾昭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ECG与心肌肌钙蛋白T在AMI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8例胸痛发作3 h内入院的AMI患者,并经ECG和cTNT双重连续性监测,对比AMI患者ECG特征性改变和相应时间里cTNT的变化.结果3 h内ECG巨大高耸T占5.6%、cTNT升高超出正常者54%,24h ECG出现病理性Q波78%、cTNT明显升高者100%,72h心电图ST段稳定下降者65%、cTNT均保持较高水平的升高.结论cTNT对AMI的特异性、敏感性优于ECG,且诊断时间窗宽,但对确立梗死的部位和显示梗死是否穿壁不如ECG.

    作者:肖风兰;宋延梅;张荣梅;田玉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