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霞;付铁娟;刘亢丁
目的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胸腺上皮细胞.方法剪切、胶原酶消化自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BXSB小鼠)胸腺,进行原代培养,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培养,光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经剪切、胶原酶消化的BXSB胸腺植块,在体外培养2~3天后,可见上皮样细胞从植块长出,8~15天后胸腺上皮细胞在培养瓶底部长满,细胞间通过胞浆突起连接成网孔结构.当原代培养的细胞长满瓶壁的90%左右时可传代,角蛋白染色阳性细胞纯度达95%以上.结论剪切、胶原酶消化法简便易行,可获得符合实验要求的BXSB小鼠胸腺上皮细胞,建立了稳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鼠胸腺上皮细胞培养体系.
作者:刘波;毕黎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cTn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分级的关系和对远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对119例UAP患者和148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清cTnI测定,并观察2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UAP组血清cTnI≥0.16 ng/ml的UAP患者2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为48.0%,显著高于血清cTnI<0.16 ng/ml患者的10.1%(P<0.005),比数比(RR)=8.17,95%可信限为3.12~21.34.cTnI≥0.16ng/M预测UAP患者2年内发生心脏事件的灵敏度为77.4%,特异性为71.0%,阳性预测值48.0%,阴性预测值为90%.UAP组内随着Braunwald临床分级增高,Ⅰ~Ⅲ级血清cTnI值也相应增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781,P<0.05)BraunwaldⅢ级患者中,血清cTnl升高者,2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9%,显著高于BraunwaldⅢ级中血清cTnI正常的UAP患者的21.1%(P<0.05).结论血清cTnI水平与UAPBraunwald临床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UAP患者2年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作者:刘建英;高凯;李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引起临床感染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因其多种耐药,耐药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实验室及时检出产ESBLS菌株,加强监测,防止其传播,十分必要.检测方法有多种[1],各有优缺点.NCCLS推荐的纸片筛选法和确认法以及非NCCLS推荐的双纸片协同法比较经济方便,适用于基层医院和所有医院.
作者:包秀花;许淑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对各种恶性肿瘤进行化疗前后胃泌素(Gt),铁蛋白(SF)对比观察,发现其变化规律与病情及化疗药物有直接关系,对临床用药,疗效判定有一定帮助总结如下.
作者:方世满;李卓朝;许秉权;孙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绝经后正常和骨质疏松妇女骨代谢相关激素血清水平的改变,探讨和骨质疏松关系密切的激素,预测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度和早期诊断.方法57名绝经3年以上的妇女,测量腰椎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隔夜空腹取血测定血清LH,LH,E2,DHEA,DH]EA-S,SHBG,CT,PTH,25(OH)2D3,分析其血清水平的改变和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在年龄上没有差异(57.8±4.67&58.1±5.23).绝经后妇女血清E1,DHEA,DHEA-S的水平和年龄负相关.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相比,LH,SHBG显著增高(P<0.05),DHEA,DHEAS,CT显著降低(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检测该变化可以有效的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和预测其危险度.
作者:刘光耀;高忠礼;刘玉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例一:患者,女性,80岁.因反复胸闷,心悸七年余,伴活动后气促一月入院.查体:BP150/85mmHg,心界左下扩大,HR 70次/分,心音有力;双肺听诊(-);腹部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胫前凹陷性水肿.
作者:姜雪;蔡则骥;张象贤;鲍晓荣;高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肺间质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博莱霉素所诱导的肺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不同时期肺组织细胞中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IL1,IL-8,TGF-β)的动态变化.结果用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组织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IL-1在1 d内mRNA的含量是对照组的1.8倍(t=13.16,P<0.01)持续升高,2周后有所下降;IL-8在1 d内高于对照组1.6倍(t=10.67,P<0.01)持续性升高无明显下降趋势;TGF在1~3 d增高是对照组的1.9倍,但1~2周中有下降的趋势,3~4周再次表现为高表达,并保持较高的水平.结论这些致纤维化细胞因子可能作为肺间质纤维化的进程的启动因素和肺间质炎症反应的直接参与者.
作者:张捷;李晓霞;张云霞;申万永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fMRI)是通过一定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各功能区在磁共振设备上成像的方法,它结合了功能、影像和解剖三方面的因素,是一种在活体人脑定位各功能区的有效方法.它已经被用于认知科学、心理学、药物滥用等多个研究领域[1-3].尤其是对神经肿瘤学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4,5].本文对2001年6月~2003年3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5例顶叶区病变患者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图像进行回顾性报道.
作者:张惠茅;李祎;周生岩;阚兴亮;杨海山;来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乙酰乙酸(ACAC)是酮体的重要成分之一,约占正常人酮体总量20%,是脂肪酸通过β-氧化产生的,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正常含量的乙酰乙酸对人体无害,糖尿病患者由于糖的利用降低,或饥饿时由于糖的代谢障碍,大量动用脂肪,乙酰乙酸的量都会积累.乙酰乙酸即可转化成丙酮,也可以转化成β-羟丁酸.酮体形成过多会引起所谓的酮血症和酮尿症,前者血液酮体升高,后者尿液酮体升高[1].为此,我们研制酶法测定乙酰乙酸试剂盒,其基本原理如下:
作者:于永光;李晓光;吴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建立一种酶切图谱法从日本历年本土C1、D3、D5基因型麻疹病毒中鉴别中国输入株H1基因型麻疹病毒,即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RT-PCR-RFLP).方法对C1、D3、D5及H1基因型麻疹病毒H基因全长的序列进行分析,寻找能够从日本本土株中鉴别出输入株H1基因型麻疹病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建立RT-PCR-RFLP方法.同时,我们又应用多株已经过序列分析确定为C1、D3、D5、H1基因型的麻疹病毒用该RT-PCR-RFLP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应用该RT-PCR--RFLP方法所得结果与序列分析方法结果一致.结论该RT-PCR-RFLP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又实用的从日本本土株中筛查H1基因型输入株的方法.
作者:周剑惠;常新;陈超;许强;刘影;李大强;张书娟;中山哲夫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白细胞介素-13(IL-13)于1993年命名,由活化Th2细胞、活化的单核细胞、CD8+细胞、B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多效应细胞因子,分子量约为10~17 KD,其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及炎症介质的产生、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的分泌、阻止细胞凋亡的功能[1-4],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与肾脏疾病之间的关系倍受重视,但IL-13在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LN患者血、尿IL-13含量,观察LN患者血尿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夏成云;周京国;谢建平;张国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SREBP-1c对mGLUT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SREBP-1c和mGLUT1 cDNA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SV-sport和pGL3b上.SREBP-1c与mGLUT1克隆载体同时或单独转染NIH 3T3细胞,然后应用荧光素酶活性测定法、RT-PCR及Northern blot等方法测定SREBP-1c对mGLUT1的启动子活性调节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SREBP-1c可激活mGLUT1启动子的活性,并且可增加内源性mGLUT1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SREBP-1c可增强mGLUT1的表达,可能介导胰岛素对mGLUT1的调节过程.
作者:李天洙;张学武;柳明洙;崔长旭;孙权;陈丽艳;尹宗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1]是由眼部多种疾病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它的特点是视网膜产生大量新生血管而危害视功能.干扰素(IFN)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的新生血管抑制剂.本研究,对比分析IFN-γ与IFN-α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旨在筛选出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药物.
作者:李亚萍;孙大军;刘早霞;张晓光;拱中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嗜铬细胞瘤分泌高浓度儿茶酚胺可引起持续性和阵发性高血压,以及头痛、焦虑、颤动、脑血管意外、高糖血症和心脏损害等.本文报道了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其心脏损害表现为左心功能不全.其中2例病人死亡,另外3例病人,手术切除肿瘤后,心衰症状改善.本文5例病人均是1980年以来于我院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患者.
作者:孟繁波;刘勇;段修康;杨萍;王文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前采用常规的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二胺氧化酶的活性比较烦琐,准确性不高.为探讨一种新的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测定方法,以及研究DAO和先兆流产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初步的试验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良一;张泽芬;张柏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根据AP的临床诊断标准,入选的45例AP患者分为水肿型20例和出血坏死型25例.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其入院第1、4、7、10天血清PCT,并与正常对照组15例进行比较.结果AP患者血清P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出血坏死型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水肿型,且持续较长时间(>7天).结论PCT可以作为AP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宋秀琴;时兢;俞娅芬;穆会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氯化镉对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增值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下PC12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①采用MTT比色微量分析,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镉对PC12细胞增值影响.②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镉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镉对PC12细胞的增值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不同浓度的氯化镉、不同作用时间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分化无明显影响.结论氯化镉对PC12细胞的增值有抑制作用,而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的分化无显著的影响.
作者:王欣;孟洪琪;凌翎;张春霞;龙英丽;林文华;叶军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1,25(OH)2D3对骨髓基质细胞(MSCs)的成脂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以离心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MSCs),以1,25(OH)2D3作为分化诱导剂对细胞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测细胞增殖率;测细胞浆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并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液试剂盒及苏丹Ⅲ分别对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进行组织化学染色,计数.结果1,25(OH)2D3干预8天后,实验组的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二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经1,25(OH)2D3干预12天,胞浆ALP含量高于对照组,二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细胞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苏丹Ⅲ+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减少,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LP+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增加,二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1,25(OH)2D3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有轻度抑制作用,促进MSCs的成骨分化,抑制其成脂分化,同时上述结果也反映了成骨细胞与脂肪细胞间存在的反变关系,从而进一步表明二者来源于同一前体细胞的可能性.
作者:程力;袁风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脂蛋白(a)[Lp(a)]是由载脂蛋白(a)和Lp-B100通过二硫键连接的脂质颗粒,具有抗纤溶及参与脂代谢的特性,现已发现血液中Lp(a)水平与心绞痛、心肌痛、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并称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特别是在Ⅱ型糖尿病肾病中是否增高尚无一致意见.本研究对照比较非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无白蛋白尿以及Ⅱ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及Ⅱ型糖尿病大量白蛋白尿者之间Lp(a)水平的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谷东红;辛晓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许多报道证实,抗癌药物可诱导敏感细胞凋亡[1].这为肿瘤包括骨肉瘤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2].迄今为止,有关化学激发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报道,主要局限在上皮系统及激素依赖性肿瘤方面[3],而对骨肉瘤的研究未见报道.由于诱导凋亡对靶细胞具有选择性,因此,首要的问题是阐明化疗药物能否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
作者:张文武;袁玮;刘一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