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俐;吕晓民;吕洋
目的探讨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血清的TGF-β1,IL-1和HA,LN,IV-C,PⅢP对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 和IL-1的水平,用RIA法检测血清HA,LN,IV-C,PⅢP的水平.结果血清TGP-β 1和IL-1的变化趋势与HA,LN,IV-C,PⅢP呈正相关.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清TGF-β1,IL-1和HA,LN,IV-C,PⅢP的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联合检测血清TGF-β 1,IL-1和HA,LN,IV-C,PⅢP水平可做来评价肝纤维化动态改变的一种方法.
作者:姜秀虹;于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0世纪是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的世纪,尤在其后半世纪中的生物医学革命又将医学科学带向了新的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收益大的临床学科是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的--临床检验医学.这一阶段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边沿学科发展迅猛,软学科更是后来居上,生物医学科学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临床检验医学也面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者:康熙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eactive keratectomy PRK)后泪膜功能的改变.方法对59例近视患者118只眼进行了泪膜功能检测,观察PRK术前及术后10天、1个月、3个月,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泪液分泌量.结果 PRK术前,术后10天、1月、3月平均泪液分泌量为16.21、15.97、10.11、12.88mm;平均BUT为15.53、11.01、9.87、11.32s,PRK术后3个月内BUT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RK 术后泪液分泌量亦明显减少.术后10天角膜荧光素染色比术前加重.结论 PRK术后可导致泪液缺乏,泪膜稳定性下降,产生干眼症状,主要原因可能与术后角膜知觉减退有关.
作者:李勤;王旭飞;刘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文研究了利用自行研制开发的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2000)生化分析仪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与其羊单克隆抗体IgG的免疫吸附反应,并研究了用SPR技术检测生物大分子相互识别反应相关的一些问题.为了消除溶液间本体折射率差异的影响,我们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本体折射率补偿法,使通入流动系统的不同溶液获得基本一样的本体折射率,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SPR-2000生化分析仪初步实验已经能检测到的SEB低浓度是1μg/ml,相当于3.5×10-8M.进一步的实验仍在进行中.
作者:向四海;崔大付;蔡浩原;李亚亭;王于杰;陈翔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初探KAI1/CD82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和4例肝血管瘤正常组织中KAI1/CD82mRNA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并对肝癌细胞株用Bel-7402和SMMC-7721在肿瘤促进剂佛波醇肉桂酸乙酸酯(PMA)和去甲基化试剂5-氮脱氧胞苷作用下KAI1/CD82表达水平及可能涉及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肝癌癌组织中KAI1/CD82mRNA表达水平(0.70±0.13)较癌旁组织(1.47±0.18)和肝血管瘤的正常肝组织中KAI1/CD82mRNA表达水平(1.53±0.03)呈显著降低(P<0.05),后两者之间则不存在明显差异.去甲基化试剂5-氮脱氧胞苷使Bel-7402中KAI1/CD82mRNA表达有一定增高,但对SMMC-7721中KAI1/CD82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PMA对Bel-7402和SMMC-7721中KAI1/CD82mRNA表达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KAI1/CD82表达明显降低,可能是癌细胞转移的一个标志,这种表达降低可能涉及到基因甲基化等多种复杂调控的机制.
作者:张捷;陈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1985年9月至2001年9月我们共收治脐尿管腺癌7例,现对其诊断与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全国;李建立;王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866年孟得尔发现遣传规律,1870年米舍尔从化学分子量测定,与核内存在氮氢氧元素的比例物质(符合脱氧核糖核酸)有关,1909年初步确定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结构,1953年明确与蛋白质和遗传的关系.从1953年至今已50年.
作者:康熙雄;王雅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脑动脉瘤手术患者的CTA检查结果,其中20例同时行DSA检查,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00例患者CTA所见除1例假阳性动脉瘤和漏诊1例外,与DSA及手术结果完全吻合.CTA可显示动脉瘤的三维解剖结构,为诊断和治疗提高依据.结论 CTA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完全可依据CTA制订手术方案.
作者:刘德华;刘海生;杜超;劭章海;郭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组织芯片技术为进行多种肿瘤的多指标(DNA、mRNA、蛋白指标)高通量原位分析提供了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可行性并大程度上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可广泛应用于肿瘤候选基因及其临床特性的确定、肿瘤预后的判断、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肿瘤的分子诊断、肿瘤治疗靶点的筛选,显著加速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成果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杨军;苏宝山;王康敏;司履生;王一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性,87岁,因乏力、消瘦1年半,加重伴右上腹不适2个月,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增多入院.
作者:高晓杰;卢振霞;孙步彤;孙延霞;陈晓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对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Creutzfeldt-Jakob,CJD)患者进行脑脊液中14-3-3蛋白检测,以便为CJD提供一个支持临床诊断的有力依据.
作者:崔俐;吕晓民;吕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汉族.缘于1周前家长发现左上腹有一肿物,约儿头大小,伴腹痛及腹胀,便秘,当时查体见:腹部膨隆,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未及.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当地医院给予多次灌肠治疗,未见好转.病程中无发热,饮食欠佳,睡眠良好,排便1次,尿量正常.
作者:廉亚光;刘丽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讨论电视胸腔镜在肺结节样病变中的诊断作用.方法诊断不明的单侧肺结节样病变的患者22例,肿物部位探寻明确后,电视胸腔镜下行肺楔形切除术,术中送冰冻快速病理.结果肺癌5例(占22.7%)、转移瘤3例(占13.6%)、肺结核瘤5例(占22.7%)、炎性假瘤3例(占13.6%)、炎性肿块3例(占13.6%)、肺包虫病2例(占9.2%)、肺结节病1例(占4.6%),经VATS单纯肺楔形切除术16例,中转开胸6例.后者中5例为腺癌,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1例为炎性肿块,直径仅1.0cm.结论 VATS给胸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诊治手段,对患者生理干扰小,确诊率高,易被患者所接受.
作者:于磊;林凤武;马山;李建业;陈海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前已知,许多骨科疾病与骨内压增高有关[1,2],如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跟痛症等.关于骨内压产生的机理,许多报道己表明,骨内静脉瘀滞是引起骨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骨内微循环瘀滞是骨内高压症的病理本质[3,4].尽管静脉回流障碍是导致骨内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已被普遍接受,但骨内血管,特别是骨内动脉的活动特性在骨内高压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明了.因此,观察骨内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阐明骨内血管活动在骨内高压发生中的作用,对揭示骨内高压的病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韩桂全;张德光;刘亚;金成文;孙志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以下简称门奇断流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3年4月期间96例门奇断流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共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17例(17.71%),均发生在20天内,早发生于术后第7天.结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手术操作不仔细、脾切除、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止血药过多等原因有关.
作者:张丹;张学文;赵吉生;刘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妊娠期再生障碍性贫血(PAAA)是指既往无贫血史,仅在妊娠期发生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又严重的疾病[1].PAAA的围产期处理十分棘手,可因产后出血、感染对母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胎儿易发生宫内乏氧、胎儿生长受限(FGR)、早产及胎死宫内.为探讨PAAA的产科处理,我们回顾性分析1988~2002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1例PAAA孕妇及新生儿围产期处理情况,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王玫;丛云凤;冯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食管闭锁是一种新生儿期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为1∶3000[1].Gross将其分为5种不同的解剖类型[2].C型是常见的,近端食管闭锁伴远端气管食管瘘占85%.A型近端食管闭锁不伴远端气管食管瘘占8%.E型是H型气管食管瘘不伴食管闭锁占4%.B型近端食管闭锁伴近端气管食管瘘占1%,D型是近端食管闭锁伴双端的气管食管瘘占2%.我院在2001年4月连续遇到3例,造影诊断获确诊.
作者:王计辰;侯继风;王秀琴;刘岩;冯向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了解血清胆碱酸酶(ChE)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笔者对4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了ChE的检测,发现ChE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情判定和预后有一定价值,报道如下.
作者:(亻儿)爱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高热1个月,咳嗽7天于2002年11月13日院.曾于我院门诊抗炎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陈桂芝;李琛;卢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本实验在分析以往无血切肝术式基础上,自行设计了一种双球囊导管门腔心房内转流装置,探讨一种对机体血液动力学影响更小的全肝血流阻断方法.方法实验将12条成年健康家犬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Henaney在1966年首创的经腹全肝血流阻断法做为标准对照组,B组采用自行设计的球囊导管门腔心房内转流法,在阻断肝血流中及开放肝血流后不同时间监测全身MAP、MPAP、CVP、CO的变化.结果在阻断肝血流前、阻断即刻、20min及开放肝血流后5 min、30 min、60 min A组MAP、MPAP、CVP、CO与B组相比存在显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双球囊导管门腔心房内转流对无血切肝时全身血液动力学影响小.
作者:杨立群;马光;左国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