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细胞介素1α测定对结核性、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意义

赵云峰;王英年;高岱清;张春玲;马学真;刘加洪

关键词:胸腔积液, 白细胞介素1α,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摘要:目的测定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液白细胞介素lα水平,探讨其对鉴别良恶性疾病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 法)测定14例结核性胸液患者及30例恶性胸液患者胸液的白细胞介素1α含量.结果恶性胸液患者胸液白细胞介素1α含量(66.6±18.4 ng/L)明显高于结核性胸液患者胸液白细胞介素1α(38.3±17.9)ng/L,P<0.05.结论测定胸液白细胞介素1α水平对鉴别结核性、恶性胸液有较大的帮助.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SLE患者外周血Tc1/Tc2与CD4/CD25双阳性细胞关联性分析

    目的分析SLE患者外周血CD8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CD4/CD25双阳性细胞反应格局与疾病的关联性.方法用三色免疫荧光单细胞染色法检测了11例SLE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CD4/CD5双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所检测11例SLE患者中有3例表现为Tc0,即同时分泌IFN-γ和IL-4的Tc细胞.4例以分泌IFN-γ为主,为Tc1,4例以分泌IL-4为主,为Tc2.同时测定了SLE病人与正常对照组CD4/CD25双阳性细胞群发现CD4/CD25双阳性细胞群在活动期SLE中显著低下[(17.54±4.11%)%,而对照组为(35.42±3.30)%].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CD8亚群表现为异质性,且与CD4/CD25双阳性细胞有关.至于其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作者:邱潮林;费新娣;周翔;梅虹;李宁丽;王树军;马安伦;余奇文;张冬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应用荧光PCR技术检测6500例患者血清HBV DNA的实验研究

    目的揭示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与血清HbV DNA含量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血清、HB-VM进行检测;对HBVM阳性6500例患者血清采用荧光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在HBVM阳性的6500例血清中,有3 982例占61.3%,HBVM标志物阳性者血清均有HBV DNA阳性.血清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占96.9%,大于106copies/mi者占72.1%,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占21.9%,HBVDNA定量大于103copies/ml,且小于等于104copies/ml者占78.1%.结论血清HBVM阳性患者中约60%的血清HBVDNA阳性,且HBeAg阳性中HBV DNA阳性率及血清HBV DNA均明显高于抗-HBe阳性者.在抗-HBs、抗-HBc阳性者血清内也有HBV DNA阳性者,采用荧光PCR定量检测HBV DNA技术先进结果准确.

    作者:高俊芬;张翠萍;孙庆国;王佳楠;桑颖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端粒、端粒酶与消化道肿瘤

    端粒的结构、功能,端粒酶的结构、功能及在癌变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端粒、端粒酶及其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端粒酶检测及端粒酶抑制剂等方面做一综述.1 端粒与端粒酶1.1 端粒端粒是位于线形染色体末端的一种保护结构,Muller和Mcclintock在30、40年代就认识到了染色体的端粒.

    作者:杜松涛;刘维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环枢椎骨折的X线平片与CT诊断

    环椎、枢椎在解剖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过去,对环枢椎骨折通常靠普通X线检查.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CT机的应用,大大弥补了普通X线的不足.本文通过对25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对照,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1997年~2000年间25例环枢椎骨折的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31岁,其中坠落伤14例,车祸8例,其他3例.

    作者:郭士伟;黄成;王景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子宫颈上皮样平滑肌瘤1例

    患者,女性,36岁,因性交后偶有阴道出血3年,突发性阴道出血1天,于2000年9月14日人院.B超显示子宫大小正常,宫颈内见3.0 cm×2.8 cm×2.5 cm中低回声肿块.妇科检查:外阴正常,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宫颈外口扩张,突出一带蒂的核桃大实质性肿物,质稍硬,灰红色,表面有活动性出血.由根部切除肿瘤送病理.临床诊断:宫颈粘膜下平滑肌瘤.

    作者:周小斐;朱宇;隋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几种新生儿疾病时尿系列酶活性改变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不成熟,易受窒息、缺血缺氧、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在应急状态下发生损害和功能失调.新生儿疾病伴随肾功能障碍较为常见,目前临床上仍沿用传统的方法,以少尿、血尿素和血肌酐升高来判断新生儿疾病合并肾功能受累,尚缺乏早期较敏感的指标.

    作者:韩平治;丁进芳;陈虹;周爱华;常若云;王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腹膜透析前后患者的血脂和脂蛋白(a)水平及与冠状动脉心脏病关系的探讨

    目的观察经腹膜透析前后患者的血清脂类、载脂蛋白、脂蛋白(a)[LP(a)]水平,并探讨与冠状动脉心脏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和中科院中生公司的试剂,对67例尿毒症患者进行腹膜透析前后的血清脂类、载脂蛋白、LP(a)水平检测.结果67例腹膜透析后6个月内的患者血清脂蛋白(a)为308±202mg/L,较82例对照组134±109mg/L,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腹膜透析前患者血清脂蛋白(a)331±199mg/L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38例腹膜透析患者在透析后6个月、1年、2年分别检测了血清Lp(a)水平,其值分别为284±221 mg/L,263±207 mg/L和246±201 mg/L,它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67例腹膜透析患者在透析前和透析后检测脂类、脂蛋白、载脂蛋白,其TC、LDL-C、ApoB较自身透析前呈增高水平(P<0.001,P<0.05,P<0.05).TG、HDL-C、ApoAI透析后较透析前增高(P均>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血清Lp(a)水平明显增高,约是正常对照的2.4倍,其值在透析过程中无明显变化,透析前后发生冠心病的患者与未发生冠心病的患者血清Lp(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未见尿毒症患者血清Lp(a)与冠心病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TC、LDL-C、ApoB透析后较透析前呈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TG、HDDL-C、ApoAI透析后较透析前也有增高,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李国权;郑丹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9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诊断分析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很少见的肾盂内特异性炎症,自1916年首次被报道以来,国内外偶见有报道,由于该病非常少见,所以对其认识不足,治疗前不易做出正确诊断,现就此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加以探讨.

    作者:魏来德;李胜文;张士伟;林相国;那万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原位核酸杂交检测膀胱癌中结核菌L型DNA的意义

    目的探讨结核菌L型DNA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改良抗酸(IK)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68例膀胱癌组织中抗酸菌L型和结核菌抗原;原位核酸杂交(ISH)检测20例膀胱癌细胞内结核菌L型DNA.结果抗酸菌L型阳性率35.2%,结核菌抗体(BCG)阳性表达率36.7%.40%膀胱癌细胞内有结核菌L型DNA阳性信号,膀胱癌I、Ⅱ、Ⅲ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30%、80%(P<0.05),随着膀胱癌级别的增加,结核菌L型感染率显著增高.改良抗酸(IK)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核酸杂交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膀胱癌中常伴有结核L型感染,结核菌L型DNA可进入膀胱移行细胞内,引起细胞增生和癌变,提示结核菌L型感染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章尧;汪万英;何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两种方法检测铜蓝蛋白的结果分析及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中的应用

    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或CER)具有氧化酶特性,又称铜氧化酶,近年来CP测定在造血系统肿瘤、肝胆疾病等的临床应用得到重视,对肝豆状核变性(HLD)的诊断具有特异性.现将两种测定CP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俞连琴;骆益华;陆怡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嘌呤碱基与嘌呤核苷对吗啡耐受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阿片类是临床常用的镇痛性麻醉药,吗啡是其主要代表,吗啡的应用极易产生耐受性,因而也是具有滥用潜能的药品.本文从整体动物水平通过热敏感甩尾实验观察测定腺嘌呤、鸟嘌呤,腺苷、鸟苷对吗啡依赖大鼠耐受性的影响.关于嘌呤碱基或嘌呤核苷与吗啡作用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甚少.

    作者:刘剑凯;洪敏;张纪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TSH受体抗体的变动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术后血消TSH受体抗体(TRAb)值变化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对52例甲亢术后患者观察,分析TRAb值在甲亢复发中的作用.结果52例甲亢术后患者中有16例复发,TRAb值皆高于15%,高值可达87.2%,4例TRAb值在30%以下的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或较轻微,12例TRAb值在30%以上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明显,通过治疗后绝大部分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结论TRAb的增高可以预测甲亢术后复发,早期发现复发积极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作者:梁培明;陈瑞新;王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是一种能促进恶性肿瘤组织的血管增生的肿瘤标志物,在恶性肿瘤形成早期,释放到血液中并达到一定浓度,对恶性肿瘤有特异性而与非恶性肿瘤细胞及血管的增生无明显关系.TSGF在恶性肿瘤的普查及早期诊断方面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本文对不同肿瘤患者的血清TSGF进行检测,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永军;王丽芳;曹青;郭欣;王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婴儿肝炎与胆道闭锁的早期鉴别诊断

    婴儿阻塞性黄疸主要病因为先天性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两病症状类似但预后和治疗不同,早期鉴别诊断困难但甚为重要.本文对1989年10月至1999年7月间收治的32例阻塞性黄疸患儿进行临床总结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期诊断的可靠方法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辅直;黄启彬;钟汝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观察3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CHF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岁,于入院后采血进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测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射血分数(EF)及心功能.结果甲状腺激素的水平随心功能不同而有变化,心功能Ⅳ级时T3、T4、FT3均明显降低,与Ⅱ级、Ⅲ级心功能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TSH、FT4、rT3在心功能Ⅳ级与Ⅱ级、Ⅲ级间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EF与rT3呈负相关(r=-0.74);EF与TSH呈负相关(r=-0.68);EF与FT3/FT4呈正相关(r=0.59).结论CHF时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心功能参数与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作者:季汉华;那开宪;康苏平;张玉春;张薇;侯新燕;王欣平;蔡起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既往有冠心病的患者,合并甲减可加速病情发展,可导致心肌梗死,但是,甲减的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易漏诊或误诊,本文报告1例甲减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王凤艳;张明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拉米夫定间接阻断肝纤维化形成的研究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间接阻断肝纤维化形成.方法对3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拉米夫定治疗3、6、9个月后的血清,分别采用荧光全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浓度和竞争性放射免疫法测定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Ⅳ型胶原(Ⅳ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和治疗3、6、9个月后,HBVDNA的含量(x±s)分别是18 678.9±9 895.2、1 472.7±762.5、134.4±216.5、24.8±42.8(fg/ml),LN为189.9±42.8、150.0±24.6、133.7±18.5、123.0±11.7(μg/L),HA为225.1±108.2、177.7±88.5、123.9±43.3、99.5±19.8(μg/L),PⅢ为184.3±83.5、136.8±56.2、115.3±30.0、102.3±26.1(μg/L),ⅣC为 119.7±31.9、93.5±19.2、84.7±22.9、65.8±10.8(μg/L).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论拉米夫定不仅抑制HBV DNA复制效果理想,而且间接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十分显效.

    作者:陈然峰;陈国军;黄晓文;陈孟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脏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肝血管瘤为肝脏常见良性肿瘤,临床常分为4种类型:即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常见.我们经过多种影像诊断58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永生;张秀梅;杨海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病毒性肝炎甲胎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甲胎蛋白(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PHC)常用的检测指标,但其增高也可见于急、慢性肝病患者,本文对8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胛进行检测,就其临床意义作一探讨.

    作者:陶科;秦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术前不同时间缺血对大鼠80%肝切除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前不同时间缺血对大鼠80%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8只大鼠分成3组,15 min肝右叶缺血组,30 min肝右叶缺血组,对照组只开腹,分离肝右叶血管,24 h后行缺血肝叶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免疫组化染色和ATP酶活性测定,同时行肝左叶和尾状叶切除,观察肝切除前、肝切除后1、2、3、和第5日肝功能指标GOT、GPT和LDH变化,第5日测定肝再生指数.结果缺血组缺血后24h,对照组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染色阴性,15 min缺血组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染色阳性,30min缺血组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染色强阳性,并由中央小静脉周围向汇管区逐渐减弱,3组肝ATP酶活性无差异;80%肝切除后第5日,缺血15 min组血清GOT、GPT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缺血30 min组(P<0.05),肝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3组肝再生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缺血15 min后24 h,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被大量诱导产生,短时间缺血可以改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缺血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迅速改善可能与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的诱生有关.

    作者:张海山;房学东;张德恒;包大庆;张海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