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杂性胆囊腹腔镜切除术的体会

李学远;李健;陈红兵;苏清华;王健;杨少伟;陈雅婷

关键词:胆囊疾病,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手术技巧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性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科收治的81例复杂胆囊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胆囊炎66例,萎缩胆囊炎1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所有腹腔镜手术在使用吸引器刮吸分离与超声刀切割相结合下完成。手术历时1.5~3 h不等。结果79例LC手术成功完成,手术中1例肝总管损伤在腔镜下缝合修补,1例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1例术前怀疑Mirizzi综合征,手术中确诊中转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复杂性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成功的关健是术前对病例进行认真讨论,术中使用吸引器与超声刀解剖Calot三角,胆囊切除采取顺行与逆行结合,全部切除与部分切除相结合,有效地避免术中大出血和胆管损伤,使腹腔镜下复杂性胆囊切除变得安全可靠。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改用或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联合应用和单用ADV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单药组与联合组各20例,分别以ADV与LAM联合或单用ADV进行治疗。观察治疗24周、48周时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转阴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以及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的HBV DNA及ALT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的血清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90%及95%,而单药组的血清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60%及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血清HBeAg转阴率为45%,单药组为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7,P=0.519)。结论 ADV联合LAM或ADV单药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ADV与LAM联合治疗可提高HBV 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其安全性良好,值得借鉴。

    作者:黄美金;覃后继;何延专;黄其文;周耀南;丘海先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杂性胆囊腹腔镜切除术的体会

    目的:探讨复杂性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科收治的81例复杂胆囊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胆囊炎66例,萎缩胆囊炎1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所有腹腔镜手术在使用吸引器刮吸分离与超声刀切割相结合下完成。手术历时1.5~3 h不等。结果79例LC手术成功完成,手术中1例肝总管损伤在腔镜下缝合修补,1例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1例术前怀疑Mirizzi综合征,手术中确诊中转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复杂性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成功的关健是术前对病例进行认真讨论,术中使用吸引器与超声刀解剖Calot三角,胆囊切除采取顺行与逆行结合,全部切除与部分切除相结合,有效地避免术中大出血和胆管损伤,使腹腔镜下复杂性胆囊切除变得安全可靠。

    作者:李学远;李健;陈红兵;苏清华;王健;杨少伟;陈雅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十二指肠镜下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治疗胆道蛔虫病69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镜下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治疗胆道蛔虫病的疗效,并探讨此方法作为治疗胆道蛔虫病首选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间经十二指肠镜在保留患者乳头括约肌功能的情况下治疗69例胆道蛔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9例胆道蛔虫病患者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胆道蛔虫均顺利取出,2~3 d患者出院,术后常规驱虫治疗,无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十二指肠镜下保留患者乳头括约肌功能治疗胆道蛔虫病安全、疗效显著、手术并发症少,应考虑作为治疗胆道蛔虫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刘凯;张威;周强;刘松阳;李慧梅;刘亚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上皮间质转化与肝胆系统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EMT)指的是上皮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影响下转化成了间质细胞,从而引起组织病理性的改变。从近年的研究成果看来,EMT在各器官的纤维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介绍了EMT在肝胆系统纤维化过程中的各种类型、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对掌握肝脏及胆管上皮细胞EMT、纤维化的发生、终止甚至逆转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帅丹(综述);刘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FibroScan与FibroTouch对肝纤维化程度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FibroScan与FibroTouch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3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的患者962例,同时行FibroScan和FibroTouch检测。其中33例有肝穿刺病理分期,66例可计算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53例慢性乙型肝炎,13例慢性丙型肝炎)。2种检测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2种检测方法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并进行比较。结果对所有患者FibroScan与Fib-roTouch的测量值进行分析,FibroScan与FibroTouch的相关系数为0.866(P<0.05,n=962),与APRI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63(P<0.05,n=66),与肝穿刺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74(P<0.05,n=33)。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Scan与FibroTouch诊断APRI分期≥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1和0.72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两者诊断APRI分期≥1的AUC 分别为0.810和0.893,两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38)。FibroScan 与Fibro-Touch诊断肝脏病理分期≥S1、≥S2、≥S3、≥S4的AUC 分别为0.830 vs 0.889(P=0.15)、0.841 vs 0.835(P=0.90)、0.888 vs 0.920(P=0.43)和0.964 vs 0.979(P=0.45)。结论 FibroScan与FibroTouch检测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相似,但本研究肝穿刺病例数较少,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娜;张明媛;吴瑞红;张璎文;金晶兰;祝英乔;牛俊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2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行LC的21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常规采用三孔法,必要时增加一戳孔以利于操作。术后引流管放置1~3 d,使用抗生素3~5 d。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半年。结果本组LC成功率87.0%(188/216),中转开腹率13.0%(28/216),平均手术时间(62.00±11.27)min,平均住院时间(4.60±2.16)d,并发症发生率2.3%(5/216),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均良好。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正确处理好胆囊三角及良好的术中引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代军涛;章平;王庆;沈伯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清胱抑素C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 (CysC)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0月于本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患者各60例,同期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肝衰竭患者随访至出院,动态收集患者血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通过绘制Cy-sC、肌酐和血钠浓度诊断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其曲线下面积(AUC)及佳临界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2组间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否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AUC及佳临界值的计算采用Medcal 12.7.1.0进行分析。结果肝衰竭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1050±444)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38±275)ng/ml(P=0.016)和 CHB 组患者(661±225)ng/ml(P=0.028)。ACLF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肌酐水平相关性不显著(r=0.311,P>0.05),但与MEL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29,P<0.01)。住院期间,共有8名肝衰竭患者(13.3%)发展为急性肾损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水平是ACLF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8,P=0.021)。AUC分析显示早期诊断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血清CysC水平建议值为1210 ng/ml。结论血清CysC检测有助于ACLF伴肌酐水平正常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

    作者:万志红;王建军;谢国明;游绍莉;刘鸿凌;朱冰;臧红;辛绍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本刊免费刊发国内外肝胆胰指南及解读文章

    标准治疗指南是有助于医生或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确定恰当医疗保健决定的系统性陈述(规定)。是把临床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系统化的文件固化下来,让非专业或者专业人士,直接参考它来处理面临的患者群体。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的临床研究及进展

    肝纤维化程度的不断进展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分级并进行动态监测是目前临床急需的技术。无创诊断技术能避免或减少肝活组织检查来早期识别肝纤维化,并能进行动态监测,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因各种局限性也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肝脏弹性仪器不同型号探头的使用、脂肪衰减量的检测(CAP系统)、脾脏硬度检测、超声影像引导下的肝脏硬度检测以及通过肝脏弹性检测早期预测原发性肝癌等无创诊断技术已在临床研究中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诊断模型,针对目前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在临床研究的进展以及其局限性进行探讨。

    作者:周家玲;魏巍;尤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治疗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75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首次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或组织胶注射治疗。2~4周后复查胃镜,对比治疗前后曲张食管静脉的数目与直径、红色征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在内镜下的改变。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后曲张食管静脉的数目及直径均小于治疗前[(3.08±0.96)vs (3.75±0.60),t=5.26,P<0.05;(1.05±0.46)cm vs (1.49±0.26)cm,t=9.8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红色征的发生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7% vs 57.33%,χ2=14.48,P<0.05)。治疗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虽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67% vs 72.00%,χ2=0.03,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周年兰;张明娟;王盨;龙爱华;向晓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次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均发生化脓性胆囊炎1例报告

    1病历资料男性,患者,41岁,2007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外院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术后患者出现化脓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该患者2013年8月因再次“呕血、黑便1 d”入住威海市立医院,本次住院前曾行B超检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厚。住院后随即行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4.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72.1%,血红蛋白(Hb)(111g/L,血小板(PLT)39×109/L。肝功能:ALT 65 U/L,AST 59 U/L,TBil 29.7μmol/L, DBil 21μmol/L,Alb 27 g/L,HBsAg阳性。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21.4 s,凝血酶原活动度45%。急诊内镜:食道距门齿30 cm以下见1条曲张静脉,直径约1.0 cm,红色征阳性,见2处可疑血栓头(图1),分2点注射聚桂醇10 ml(图2)。胃底见1条曲张静脉,表面光滑,未予处理。术后第2 d,患者开始出现右上腹痛且向右肩背部放射,伴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8.8℃,查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再次复查B超结果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化脓性胆囊炎,胸腔少量积液(图3,4)。发热当天急查血常规:WBC 6.4×109/L,N 75.5%,Hb 91 g/L,PLT 45×109/L。第2天血常规:WBC 11.6×109/L,N 81.5%,Hb 90 g/L, PLT 43×109/L。鉴于该患者血小板明显低下,外科手术风险高,应用美罗培南1.0 g 静脉滴注,3次/d,抗感染治疗6 d后胆系感染得到控制,其腹痛症状缓解,体温渐趋正常,血常规:WBC 4.9× 109/L,N 65%,Hb 95 g/L,PLT 40×109/L,胆囊回缩。

    作者:刘芹;杨建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激素在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

    药物诱导以及原因不明的肝衰竭可能类似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的改变,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应答。为了评估糖皮质激素是否能改善暴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引起的或原因不明的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及其疗效是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哥伦比亚大学的Karkhanis等对1998-2007年的自身免疫性、原因不明以及药物导致的急性肝衰竭(ALF)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的终点为总生存期以及自然生存期(自然生存期为未经肝移植的生存期)。研究共纳入了361例ALF患者,其中66例是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ALF(25例用激素,41例未用),164例属于原因不明的ALF(21例使用激素,143例未用),131例药物导致的ALF (16例用了激素,115例未用)。结果发现激素的应用与总体生存率无关(61%vs 66%,P=0.41),与不同原因所致ALF的生存改善也无关。激素的使用与某些患者生存率降低有关,包括终末期肝病评分高的患者(MELD>40生存率有所下降,为30% vs 57%,P=003)。在多变量分析中,控制了激素的应用、诊断、年龄(OR=1.37,每10年)、昏迷等级(OR=2.02为2级,2.65为3级,5.29为4级)这些因素后,MELD评分(OR=1.07)以及PH<7.4(OR=3.09)与病死率显著相关。虽然激素的使用可以稍稍改变自然生存率(35% vs 23%,P=0.047),但经多因素分析后其显著性就消失了。机械通气(OR=0.24)、MELD评分(OR=093)以及ALT(102)是自然生存率的唯一预测因素。终,作者认为激素不能改善药物、病因不详以及自身免疫所致ALF的总生存期或自然生存期,并且在高MELD评分的患者中生存率较低。

    作者:董洁;李婉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特点,探讨可能的相关因素,提高对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2013年收治的75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等相关指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75例川崎病患儿ALT异常发生率32%,79.2%患儿血清ALT升高在200 IU/L 以内,其中伴肝肿大的患儿3例,黄疸、脾大患儿各1例,分别占肝损害患儿的12.5%、4.2%和4.2%。在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未发现CRP、血沉与肝损害有相关关系(t=1.560、1.291,P=0.123、0.201)。血小板在肝损害的研究中,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8,P=0.003)。白细胞计数升高在肝损害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明显,但是与血小板同时升高时肝损害几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未发现 CRP、血沉与肝损害的发生有明显相关关系,但是血小板的异常与肝损害的发生关系密切,白细胞计数也与肝损害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及早干预。

    作者:张海军;董晓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胆囊切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人群中胆囊切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选用广州地区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参加体检的110例胆囊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无病毒性肝炎和大量酒精摄入史。为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并且检测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结果110个胆囊切除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为38.18%(42人),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45.90%(28人),女性的患病率为28.59%(14人)。所有入组对象中血脂升高者占70.91%(78人),血脂正常者为29.09%(32人)。结论胆囊切除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黄耀彬;李焕敏;李春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第九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三届欧洲肝病学会日征文通知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协办的第九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三届欧洲肝病学会日将于2014年8月14-17日在四川成都召开。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会发表演讲,并围绕目前肝病学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全方位展现肝病学领域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心房颤动1例报告

    1病例资料女性患者,58岁,农民。于2009年发现乙型肝炎,期间病情稳定,于2011年10月因劳累,病情加重,当地医院确诊“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治疗1个月后康复,期间未予抗病毒治疗,出院后定期复查肝功能、电解质及B超等检查。于2012年3月19日因“腹胀伴尿少1个月”住本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6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BP)110/80 mm Hg。神清,呼吸平,精神可,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掌(-),蜘蛛痣(-),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充盈。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浮肿。于3月20日查肝功能:TBil 49.7 mmol/L,ALT 60 U/L,AST 137 U/L,白球比(A/G)25/30 g/L;凝血酶原时间(PT)18.7 s;电解质:钾2.5 mmol/L,钠139 mmol/L,氯100 mmol/L;血常规:白细胞3.5×109/L,红细胞3.15×1012/L,血红蛋白108 g/L,血小板53×109/L;HBV M“小三阳”,HBV DNA:5.07×106 IU/ml ,甲胎蛋白(+);腹部B超:肝硬化、脾肿大、肝囊肿、腹腔盆腔积液;腹部CT:肝硬化腹水伴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肝内多发小囊肿、两侧少量胸腔积液;胸片:右侧少量胸腔积液、两侧膈面抬高;心电图:窦性心律、左胸导联低电压。入院诊断为:(1)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2)低钾血症;(3)自发性腹膜炎。

    作者:丁慎华;钱雪梅;张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302医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ALC住院患者,同时选取同期病毒性肝硬化(VLC)患者13例和健康人17例作为对照。采用流式微球阵列技术(CBA)法检测ALC患者血清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IL-4、IL-6、IL-13)水平,分析其与ALC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及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两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rank检验。结果 ALC患者组Th1型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水平随着Child-Pugh分级逐渐降低,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VLC患者组相比,除IL-4外,ALC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C患者TNFα、IL-10和IL-13水平与PTA呈正相关(P<0.05),与TBil和MELD分值显著负相关(P<0.05),特别是IL-10、IL-13、IL-4、TNFα、IFNγ水平与患者每日酒精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ALC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酒精摄入量和肝功能损害相关,对ALC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卫红;陈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切除术后延迟性转氨酶异常升高的临床意义

    目的:总结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延迟异常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中心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5例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AST或ALT>3000 U/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统计患者的疾病类型、手术相关信息、术后临床指标和随访数据,分析转氨酶升高的时间、程度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存在2种不同的群体,在围手术期生存病例和死亡病例在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时间(t=3.732,P=0.003)、升高持续时间(t=3.542,P=0.004)和转氨酶峰值(t=2.993,P=0.01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是少见的临床现象,在术后3~5d出现延迟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应当引起足够的临床重视。

    作者:杨李军;刘炜;毕华强;李晓武;别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重叠米库利奇病1例报告

    IgG4相关疾病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可以累及多个器官并以血清中IgG4水平升高、受累器官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本病在日本及韩国屡有发生,在我国目前罕见报道。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例IgG4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重叠米库利奇病患者作如下报道。

    作者:李雅君;孙丽;田珍珍;修明;高润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或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转归的预测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为了确定TNFα水平与SAP 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塞尔维亚的Surbatovic 等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者抽取100 例SAP 患者血清样本,根据SAP 严重程度将其分成两组,SAP 组(69 例)和SAP 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31例)。生存者定义为取血检测细胞因子后生存90 d 以上的患者(53 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TNFα。与SAP 诱导的MODS 组相比,SAP 组入院时TNFα值较低(P <0.01)。与死亡患者相比,生存患者在入院时的TNFα平均水平较高。研究者还发现,以TNFα7.95 pg/ml 为阈值,其敏感性为83.9%,特异性为72.5%。TNFα水平低于7.95 pg/ml 的患者进展为SAP 伴MODS 的概率增加了3.2 倍。以TNFα10.5 pg/ml 为阈值,其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77.4%,TNFα水平高于10.5 pg/ml 的患者存活的概率增加了4.8 倍。作者认为TNFα是SAP 严重程度和临床转归的一个较好的预测因子,SAP 患者TNFα低水平提示其进展为MODS 和死亡的风险升高。

    作者:孙丽;李婉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