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温晓玉
细菌感染在肝硬化患者非常常见,是其进展为肝衰竭、并发肝病相关并发症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细菌感染可能是出现胃肠道出血、稀释性低钠血症、肝性脑病、肾衰竭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一个促发因素。此外,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反复住院、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的一个常见原因。细菌感染是肝硬化病程中免疫功能紊乱进展的结果。在很大一部分患者中,感染一般由来源于肠道的革兰氏阴性菌引起,革兰氏阳性菌也是常见的感染源,尤其在住院患者中。近几年,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临床问题。尽管目前在发病、预防、管理方面取得了进步,但细菌感染仍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欧洲肝病学会(EASL)于2013年5月在巴塞罗那召开了肝硬化细菌感染的特别会议。现将会议上有关肝硬化细菌感染管理的专家意见立场声明概述如下。
作者:蔡均均;韩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FS)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诊治的HBeAg阴性CHB患者104例,运用FS进行肝脏硬度(Stiffness值)测量,所有患者均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以肝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标准,Stiffness值与之对比;同时绘制FS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等级相关法。结果随肝纤维化程度的提高,Stiffness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Stiffness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810,P<0.01)。FS检测肝硬化AUC为0.956,其中以13.1 kPa作为肝硬化的诊断界值,敏感度为92.7%,特异度为80%。结论 FS在HBeAg阴性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尤其诊断肝硬化的准确性较高,直接、间接标志物和FS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肝纤维化患者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
作者:罗俊华;巴元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延迟异常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中心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5例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AST或ALT>3000 U/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统计患者的疾病类型、手术相关信息、术后临床指标和随访数据,分析转氨酶升高的时间、程度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存在2种不同的群体,在围手术期生存病例和死亡病例在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时间(t=3.732,P=0.003)、升高持续时间(t=3.542,P=0.004)和转氨酶峰值(t=2.993,P=0.01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是少见的临床现象,在术后3~5d出现延迟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应当引起足够的临床重视。
作者:杨李军;刘炜;毕华强;李晓武;别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6月1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移植工作再传喜讯,由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办公室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有史以来一天2例DCD捐献。王广义主任领导的肝胆胰外一科肝移植团队在各有关科室及多学科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发扬不怕疲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连续作战24小时,成功完成肝移植2例。
作者:王广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 (CysC)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0月于本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患者各60例,同期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肝衰竭患者随访至出院,动态收集患者血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通过绘制Cy-sC、肌酐和血钠浓度诊断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其曲线下面积(AUC)及佳临界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2组间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否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AUC及佳临界值的计算采用Medcal 12.7.1.0进行分析。结果肝衰竭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1050±444)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38±275)ng/ml(P=0.016)和 CHB 组患者(661±225)ng/ml(P=0.028)。ACLF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肌酐水平相关性不显著(r=0.311,P>0.05),但与MEL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29,P<0.01)。住院期间,共有8名肝衰竭患者(13.3%)发展为急性肾损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水平是ACLF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8,P=0.021)。AUC分析显示早期诊断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血清CysC水平建议值为1210 ng/ml。结论血清CysC检测有助于ACLF伴肌酐水平正常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
作者:万志红;王建军;谢国明;游绍莉;刘鸿凌;朱冰;臧红;辛绍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联合应用和单用ADV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单药组与联合组各20例,分别以ADV与LAM联合或单用ADV进行治疗。观察治疗24周、48周时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转阴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以及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的HBV DNA及ALT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的血清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90%及95%,而单药组的血清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60%及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血清HBeAg转阴率为45%,单药组为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7,P=0.519)。结论 ADV联合LAM或ADV单药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ADV与LAM联合治疗可提高HBV 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其安全性良好,值得借鉴。
作者:黄美金;覃后继;何延专;黄其文;周耀南;丘海先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标准治疗指南是有助于医生或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确定恰当医疗保健决定的系统性陈述(规定)。是把临床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系统化的文件固化下来,让非专业或者专业人士,直接参考它来处理面临的患者群体。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行LC的21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常规采用三孔法,必要时增加一戳孔以利于操作。术后引流管放置1~3 d,使用抗生素3~5 d。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半年。结果本组LC成功率87.0%(188/216),中转开腹率13.0%(28/216),平均手术时间(62.00±11.27)min,平均住院时间(4.60±2.16)d,并发症发生率2.3%(5/216),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均良好。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正确处理好胆囊三角及良好的术中引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代军涛;章平;王庆;沈伯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HBV和HCV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HCC)主要的病因,病毒持续高水平复制对HCC患者的预后会产生重大影响。HCC是慢性嗜肝病毒感染的延续,又以肝硬化为基础,临床工作中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治疗方案的设计和执行。201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持制订了《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1],在临床推广过程中受到临床一线相关科室广泛欢迎。之后在吴孟超院士和汤钊猷院士指导下,经由9个学组100余位专家共同讨论,在《专家建议》基础上经多次修改补充,形成了《HBV/HCV 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下文简述为《专家共识》)。在这一年的专家讨论中重点集中于2个问题:(1)HBV/HCV相关性HCC病毒复制水平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2)针对 HCC 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及其处置。本文按照《专家共识》的条目进行逐条解读,但主要围绕上述2个问题进行。
作者:董菁;江家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HCC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5月住院患者标本共408例,其中HCC患者142例(HCC组),慢性肝炎患者156例(慢性肝炎组),肝硬化患者110例(肝硬化组)。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组患者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使用MedCalc统计学软件计算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HC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CC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检测肝细胞癌的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98.6%,较单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和GP73联合检测对HC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可作为HCC早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高海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302医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ALC住院患者,同时选取同期病毒性肝硬化(VLC)患者13例和健康人17例作为对照。采用流式微球阵列技术(CBA)法检测ALC患者血清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IL-4、IL-6、IL-13)水平,分析其与ALC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及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两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rank检验。结果 ALC患者组Th1型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水平随着Child-Pugh分级逐渐降低,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VLC患者组相比,除IL-4外,ALC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C患者TNFα、IL-10和IL-13水平与PTA呈正相关(P<0.05),与TBil和MELD分值显著负相关(P<0.05),特别是IL-10、IL-13、IL-4、TNFα、IFNγ水平与患者每日酒精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ALC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酒精摄入量和肝功能损害相关,对ALC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卫红;陈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期间的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和处理方法。方法对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200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506例重型肝炎患者做双重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DPMAS)等非生物型人工肝手术前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严密观察记录术中、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本组穿刺成功492例(97.2%),发生相关并发症38例(7.5%),其中穿刺点局部血肿/出血不止15例,导管感染13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0例。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穿刺成功率高,可充分保障临床抢救与治疗需要,多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治疗。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安全地应用于有凝血机制障碍的重型肝炎患者。
作者:杨景毅;唐振祥;倪辉;冼永超;叶晓玲;程书权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肝纤维化程度的不断进展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分级并进行动态监测是目前临床急需的技术。无创诊断技术能避免或减少肝活组织检查来早期识别肝纤维化,并能进行动态监测,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因各种局限性也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肝脏弹性仪器不同型号探头的使用、脂肪衰减量的检测(CAP系统)、脾脏硬度检测、超声影像引导下的肝脏硬度检测以及通过肝脏弹性检测早期预测原发性肝癌等无创诊断技术已在临床研究中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诊断模型,针对目前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在临床研究的进展以及其局限性进行探讨。
作者:周家玲;魏巍;尤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1病例资料女性患者,58岁,农民。于2009年发现乙型肝炎,期间病情稳定,于2011年10月因劳累,病情加重,当地医院确诊“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治疗1个月后康复,期间未予抗病毒治疗,出院后定期复查肝功能、电解质及B超等检查。于2012年3月19日因“腹胀伴尿少1个月”住本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6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BP)110/80 mm Hg。神清,呼吸平,精神可,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掌(-),蜘蛛痣(-),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充盈。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浮肿。于3月20日查肝功能:TBil 49.7 mmol/L,ALT 60 U/L,AST 137 U/L,白球比(A/G)25/30 g/L;凝血酶原时间(PT)18.7 s;电解质:钾2.5 mmol/L,钠139 mmol/L,氯100 mmol/L;血常规:白细胞3.5×109/L,红细胞3.15×1012/L,血红蛋白108 g/L,血小板53×109/L;HBV M“小三阳”,HBV DNA:5.07×106 IU/ml ,甲胎蛋白(+);腹部B超:肝硬化、脾肿大、肝囊肿、腹腔盆腔积液;腹部CT:肝硬化腹水伴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肝内多发小囊肿、两侧少量胸腔积液;胸片:右侧少量胸腔积液、两侧膈面抬高;心电图:窦性心律、左胸导联低电压。入院诊断为:(1)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2)低钾血症;(3)自发性腹膜炎。
作者:丁慎华;钱雪梅;张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上皮间质转化(EMT)指的是上皮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影响下转化成了间质细胞,从而引起组织病理性的改变。从近年的研究成果看来,EMT在各器官的纤维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介绍了EMT在肝胆系统纤维化过程中的各种类型、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对掌握肝脏及胆管上皮细胞EMT、纤维化的发生、终止甚至逆转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帅丹(综述);刘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佑安医院就诊的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分组,依次进行RTE检查、血清生化学指标检测、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计算肝纤维化指数(LFI)和APRI指数。各纤维化分期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LFI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LFI诊断肝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以肝纤维化S≥2(显著肝纤维化)、S≥4(早期肝硬化)为判断阳性的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与APRI指数进行比较。结果除S0与S1之间L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其余各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LFI与病理分期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0.831,P<0.001。LFI诊断显著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P<0.001)、0.923(P=0.002),诊断阈值分别为2.74、3.6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66、0.872和0.833、0.878,明显优于APRI指数。结论 RTE技术对显著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作者:张国盛;王天懿;徐有青;周莉;耿楠;陈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为了确定TNFα水平与SAP 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塞尔维亚的Surbatovic 等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者抽取100 例SAP 患者血清样本,根据SAP 严重程度将其分成两组,SAP 组(69 例)和SAP 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31例)。生存者定义为取血检测细胞因子后生存90 d 以上的患者(53 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TNFα。与SAP 诱导的MODS 组相比,SAP 组入院时TNFα值较低(P <0.01)。与死亡患者相比,生存患者在入院时的TNFα平均水平较高。研究者还发现,以TNFα7.95 pg/ml 为阈值,其敏感性为83.9%,特异性为72.5%。TNFα水平低于7.95 pg/ml 的患者进展为SAP 伴MODS 的概率增加了3.2 倍。以TNFα10.5 pg/ml 为阈值,其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77.4%,TNFα水平高于10.5 pg/ml 的患者存活的概率增加了4.8 倍。作者认为TNFα是SAP 严重程度和临床转归的一个较好的预测因子,SAP 患者TNFα低水平提示其进展为MODS 和死亡的风险升高。
作者:孙丽;李婉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治疗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75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首次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或组织胶注射治疗。2~4周后复查胃镜,对比治疗前后曲张食管静脉的数目与直径、红色征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在内镜下的改变。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后曲张食管静脉的数目及直径均小于治疗前[(3.08±0.96)vs (3.75±0.60),t=5.26,P<0.05;(1.05±0.46)cm vs (1.49±0.26)cm,t=9.8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红色征的发生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7% vs 57.33%,χ2=14.48,P<0.05)。治疗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虽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67% vs 72.00%,χ2=0.03,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周年兰;张明娟;王盨;龙爱华;向晓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FibroScan与FibroTouch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3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的患者962例,同时行FibroScan和FibroTouch检测。其中33例有肝穿刺病理分期,66例可计算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53例慢性乙型肝炎,13例慢性丙型肝炎)。2种检测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2种检测方法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并进行比较。结果对所有患者FibroScan与Fib-roTouch的测量值进行分析,FibroScan与FibroTouch的相关系数为0.866(P<0.05,n=962),与APRI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63(P<0.05,n=66),与肝穿刺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74(P<0.05,n=33)。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Scan与FibroTouch诊断APRI分期≥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1和0.72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两者诊断APRI分期≥1的AUC 分别为0.810和0.893,两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38)。FibroScan 与Fibro-Touch诊断肝脏病理分期≥S1、≥S2、≥S3、≥S4的AUC 分别为0.830 vs 0.889(P=0.15)、0.841 vs 0.835(P=0.90)、0.888 vs 0.920(P=0.43)和0.964 vs 0.979(P=0.45)。结论 FibroScan与FibroTouch检测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相似,但本研究肝穿刺病例数较少,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娜;张明媛;吴瑞红;张璎文;金晶兰;祝英乔;牛俊奇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