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锁骨下穿刺静脉置管术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附506例临床分析

杨景毅;唐振祥;倪辉;冼永超;叶晓玲;程书权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导管, 留置,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摘要:目的:总结重型肝炎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期间的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和处理方法。方法对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200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506例重型肝炎患者做双重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DPMAS)等非生物型人工肝手术前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严密观察记录术中、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本组穿刺成功492例(97.2%),发生相关并发症38例(7.5%),其中穿刺点局部血肿/出血不止15例,导管感染13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0例。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穿刺成功率高,可充分保障临床抢救与治疗需要,多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治疗。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安全地应用于有凝血机制障碍的重型肝炎患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可疑药物性肝损伤肝组织学改变的系统评估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药物性肝损伤被认为是一个排除性诊断。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药物性肝损伤的肝组织学特征及其与生化指标和预后的关系尚未明确。由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网发起的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的入组患者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Kleiner等获取了249名怀疑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肝组织,将其病理学特征进行分类,并系统地评估其组织学改变。分析组织学特征在不同临床类型肝损伤中的发生率,并确定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与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常见的组织学特征是急性和慢性肝炎,发生率分别为21%、14%,急慢性胆汁淤积发生率分别为9%和10%,胆汁淤积型肝炎为29%。相对于胆汁淤积型的患者,128名表现为肝细胞受损者其肝组织中表现出更严重的炎症、坏死、凋亡,以及更常见的肝小叶紊乱、玫瑰花状形成及出血。相反地,73例淤胆性损伤患者的组织学表现为更常见的胆栓及胆管缺乏。46例严重或致死性肝损伤患者与更高程度的坏死、纤维化分期、微泡脂肪变性及胆管反应相关。而嗜酸粒细胞和肉芽肿在轻度损伤中更为常见。该研究介绍了一种在药物性肝损伤中评估肝组织学的方法,并且证实了病理学类型与临床表现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这为今后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与预后奠定了基础。

    作者:董迪;温晓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佑安医院就诊的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分组,依次进行RTE检查、血清生化学指标检测、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计算肝纤维化指数(LFI)和APRI指数。各纤维化分期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LFI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LFI诊断肝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以肝纤维化S≥2(显著肝纤维化)、S≥4(早期肝硬化)为判断阳性的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与APRI指数进行比较。结果除S0与S1之间L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其余各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LFI与病理分期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0.831,P<0.001。LFI诊断显著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P<0.001)、0.923(P=0.002),诊断阈值分别为2.74、3.6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66、0.872和0.833、0.878,明显优于APRI指数。结论 RTE技术对显著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作者:张国盛;王天懿;徐有青;周莉;耿楠;陈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肝脏外科解剖及实践高级培训班”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十二指肠镜下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治疗胆道蛔虫病69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镜下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治疗胆道蛔虫病的疗效,并探讨此方法作为治疗胆道蛔虫病首选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间经十二指肠镜在保留患者乳头括约肌功能的情况下治疗69例胆道蛔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9例胆道蛔虫病患者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胆道蛔虫均顺利取出,2~3 d患者出院,术后常规驱虫治疗,无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十二指肠镜下保留患者乳头括约肌功能治疗胆道蛔虫病安全、疗效显著、手术并发症少,应考虑作为治疗胆道蛔虫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刘凯;张威;周强;刘松阳;李慧梅;刘亚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HBV DNA高载量的肝细胞癌患者肝癌根治术后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抗病毒治疗对HBV DNA高载量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行肝癌根治术的113例伴HBV DNA高载量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行抗病毒治疗(治疗组),39例未行任何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均给予基础保肝、支持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比较2组患者术后HBV DNA定量、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2组术后生存。结果治疗组术后HBV DNA载量持续下降,术后6、12、24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8、18.50、16.22,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V DNA载量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9、24.20、14.15,P<0.05)。2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5.95%、85.14%、75.68%和87.18%、69.23%、53.85%,2组术后3年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对HBV DNA高载量肝癌术后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肿瘤3年无瘤生存率,延长术后生存期,因此对于HBV DNA高载量HCC患者行肝癌根治术后,宜尽早、规律、持续联合抗病毒治疗。

    作者:丁晨;潘凡;胡还章;熊日晖;李嵩;江艺;潘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上皮间质转化与肝胆系统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EMT)指的是上皮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影响下转化成了间质细胞,从而引起组织病理性的改变。从近年的研究成果看来,EMT在各器官的纤维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介绍了EMT在肝胆系统纤维化过程中的各种类型、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对掌握肝脏及胆管上皮细胞EMT、纤维化的发生、终止甚至逆转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帅丹(综述);刘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302医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ALC住院患者,同时选取同期病毒性肝硬化(VLC)患者13例和健康人17例作为对照。采用流式微球阵列技术(CBA)法检测ALC患者血清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IL-4、IL-6、IL-13)水平,分析其与ALC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及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两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rank检验。结果 ALC患者组Th1型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水平随着Child-Pugh分级逐渐降低,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VLC患者组相比,除IL-4外,ALC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C患者TNFα、IL-10和IL-13水平与PTA呈正相关(P<0.05),与TBil和MELD分值显著负相关(P<0.05),特别是IL-10、IL-13、IL-4、TNFα、IFNγ水平与患者每日酒精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ALC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酒精摄入量和肝功能损害相关,对ALC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卫红;陈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锁骨下穿刺静脉置管术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附506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期间的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和处理方法。方法对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200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506例重型肝炎患者做双重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DPMAS)等非生物型人工肝手术前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严密观察记录术中、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本组穿刺成功492例(97.2%),发生相关并发症38例(7.5%),其中穿刺点局部血肿/出血不止15例,导管感染13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0例。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穿刺成功率高,可充分保障临床抢救与治疗需要,多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治疗。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安全地应用于有凝血机制障碍的重型肝炎患者。

    作者:杨景毅;唐振祥;倪辉;冼永超;叶晓玲;程书权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清胱抑素C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 (CysC)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0月于本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患者各60例,同期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肝衰竭患者随访至出院,动态收集患者血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通过绘制Cy-sC、肌酐和血钠浓度诊断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其曲线下面积(AUC)及佳临界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2组间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否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AUC及佳临界值的计算采用Medcal 12.7.1.0进行分析。结果肝衰竭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1050±444)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38±275)ng/ml(P=0.016)和 CHB 组患者(661±225)ng/ml(P=0.028)。ACLF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肌酐水平相关性不显著(r=0.311,P>0.05),但与MEL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29,P<0.01)。住院期间,共有8名肝衰竭患者(13.3%)发展为急性肾损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水平是ACLF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8,P=0.021)。AUC分析显示早期诊断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血清CysC水平建议值为1210 ng/ml。结论血清CysC检测有助于ACLF伴肌酐水平正常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

    作者:万志红;王建军;谢国明;游绍莉;刘鸿凌;朱冰;臧红;辛绍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杂性胆囊腹腔镜切除术的体会

    目的:探讨复杂性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科收治的81例复杂胆囊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胆囊炎66例,萎缩胆囊炎1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所有腹腔镜手术在使用吸引器刮吸分离与超声刀切割相结合下完成。手术历时1.5~3 h不等。结果79例LC手术成功完成,手术中1例肝总管损伤在腔镜下缝合修补,1例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1例术前怀疑Mirizzi综合征,手术中确诊中转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复杂性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成功的关健是术前对病例进行认真讨论,术中使用吸引器与超声刀解剖Calot三角,胆囊切除采取顺行与逆行结合,全部切除与部分切除相结合,有效地避免术中大出血和胆管损伤,使腹腔镜下复杂性胆囊切除变得安全可靠。

    作者:李学远;李健;陈红兵;苏清华;王健;杨少伟;陈雅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硬化的诊断和评估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如何早期诊断肝硬化及对肝硬化进行分期并进行有效病情评估,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介绍了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以及肝脏储备功能评估、并发症评估和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指出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必将大力提高无创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并深入完善疾病的评估体系。

    作者:陆伦根;李郑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切除术后延迟性转氨酶异常升高的临床意义

    目的:总结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延迟异常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中心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5例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AST或ALT>3000 U/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统计患者的疾病类型、手术相关信息、术后临床指标和随访数据,分析转氨酶升高的时间、程度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存在2种不同的群体,在围手术期生存病例和死亡病例在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时间(t=3.732,P=0.003)、升高持续时间(t=3.542,P=0.004)和转氨酶峰值(t=2.993,P=0.01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是少见的临床现象,在术后3~5d出现延迟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应当引起足够的临床重视。

    作者:杨李军;刘炜;毕华强;李晓武;别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静脉压力梯度在慢性肝脏疾病评估中的应用

    慢性肝病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在慢性肝病进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是目前唯一独立于病因学之外指导治疗的病理生理学指标。简述了慢性肝病现有的评估手段,对HVPG在慢性肝病评估中的应用作了系统描述,包括HVPG在预测肝硬化程度、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及结局、肝硬化腹水的产生、降低门静脉高压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疗效和肝癌术后结局等方面的应用。认为HVPG测量对于慢性肝病的疾病进展与预后具有重要的评估作用,是一种能够预测慢性肝病转归的有效指标。

    作者:杜超;蒋明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预测其肝纤维化程度

    据估计约有1 /3 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NAFLD,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多伴有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但NAFLD 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的研究未见报道。英国纽卡斯尔医院的McPherson 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价一组肝活组织检查证实为NAFLD 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A、IgG 和IgM),并评估免疫球蛋白水平与临床或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收集1999 -2009年间就诊于英国纽卡斯尔医院第三脂肪肝门诊的患者,肝活组织用Kleiner 评分法进行评分,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其他血液化验在肝活组织检查同期进行检测。有285 例患者(110 例为单纯性脂肪肝,175 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在肝活组织检查6 个月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130 例患者血清IgA 水平升高(高于正常上限值),28 例患者IgG 水平升高,22 例患者IgM水平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IgA 水平升高明显多于单纯脂肪肝的患者,共有55 例患者有严重肝纤维化。血清IgA 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分级呈正相关,多变量分析发现血清IgA 水平、年龄、血小板计数、AST/ALT 比值及体质量指数均是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这些预测因素构建的模型能准确预测严重肝纤维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7)。该研究表明NAFLD 患者多伴有血清IgA 水平升高,而且血清IgA 水平升高是严重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王晓美;王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非创伤性回归模型的研究进展

    客观、准确地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治疗。近年来,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不断涌现,然至今尚未取得统一认识。按照肝纤维化不同分期方法,综述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非创伤性回归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为建立更为简便有效、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诊断模型仍是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作者:谷莉莉;王宪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本刊对编委、审稿专家稿件免收审稿费

    自2010年以来,经过4年的努力,《临床肝胆病杂志》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A)、英国《公共健康研究数据库》(GH)、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瑞典《期刊开放获取指南》(DOAJ)、瑞士《世界卫生组织HINARI数据库》、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CEPS)》等11个海外数据库收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第九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三届欧洲肝病学会日征文通知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协办的第九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三届欧洲肝病学会日将于2014年8月14-17日在四川成都召开。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会发表演讲,并围绕目前肝病学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全方位展现肝病学领域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γ调控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对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

    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γ具有调控脂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抗肝纤维化等生物学功能,并与调控脂肪代谢的相关酶类关系密切。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ACSL1)作为脂肪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在肝脏中参与脂质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可引起肝脏内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并在肝脏中直接或间接促进肝纤维化进程。回顾了PPARα、γ和ACSL1各自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简述了PPARα、γ对ACSL1的转录调控机制;从肝脏脂代谢和肝星状细胞活化等两个方面分析了PPARα、γ对ACSL1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肝纤维化进程。从而指出在肝脏中PPARα、γ通过调控ACSL1直接或间接参与肝纤维化进程。

    作者:辛萱;颜红柱;李维卿;余宏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次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均发生化脓性胆囊炎1例报告

    1病历资料男性,患者,41岁,2007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外院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术后患者出现化脓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该患者2013年8月因再次“呕血、黑便1 d”入住威海市立医院,本次住院前曾行B超检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厚。住院后随即行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4.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72.1%,血红蛋白(Hb)(111g/L,血小板(PLT)39×109/L。肝功能:ALT 65 U/L,AST 59 U/L,TBil 29.7μmol/L, DBil 21μmol/L,Alb 27 g/L,HBsAg阳性。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21.4 s,凝血酶原活动度45%。急诊内镜:食道距门齿30 cm以下见1条曲张静脉,直径约1.0 cm,红色征阳性,见2处可疑血栓头(图1),分2点注射聚桂醇10 ml(图2)。胃底见1条曲张静脉,表面光滑,未予处理。术后第2 d,患者开始出现右上腹痛且向右肩背部放射,伴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8.8℃,查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再次复查B超结果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化脓性胆囊炎,胸腔少量积液(图3,4)。发热当天急查血常规:WBC 6.4×109/L,N 75.5%,Hb 91 g/L,PLT 45×109/L。第2天血常规:WBC 11.6×109/L,N 81.5%,Hb 90 g/L, PLT 43×109/L。鉴于该患者血小板明显低下,外科手术风险高,应用美罗培南1.0 g 静脉滴注,3次/d,抗感染治疗6 d后胆系感染得到控制,其腹痛症状缓解,体温渐趋正常,血常规:WBC 4.9× 109/L,N 65%,Hb 95 g/L,PLT 40×109/L,胆囊回缩。

    作者:刘芹;杨建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增加肝肾综合征的风险和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病死率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和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然而,由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可导致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从而限制了此类药物的应用。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Mandorfer 等回顾性分析了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对于伴有或不伴有自发性腹膜炎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影响。对2006 年至2011 年的连续进入维也纳医学院且第一次行穿刺的607 位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利用Cox 模型来计算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无移植存活率、Child -Pugh 分级的改善以及静脉曲张出现的影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以增加无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无移植存活率(HR =0.75;95% CI:0.581 ~0.968;P =0.027),减少住院日(应用患者为19.4 d/a vs 未应用患者为23.9 d/a)。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第一次穿刺患者的全身血液动力学影响很小,然而,首诊为自发性腹膜炎、收缩压<100 mm Hg 的患者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对其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率较高(38% vs 未应用患者为18%;P =0.002),收缩压<82 mm Hg 的患者具有同样的结论(使用者为64% vs 未使用者为44% ;P =0.006)。在患有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中,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无移植存活率(HR =1.58;95% CI:1.098 ~2.274;P =0.014)、增加住院日(使用者为29.6 d/a vs 未使用者为23.7 d/a)。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患者罹患肝肾综合征(24% vs 未应用者为11% ,P =0.027)及急性肾损伤C 级比率(20% vs 未应用者为8% ;P =0.021)更高。终认为对于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肝硬化患者,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会增加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增加住院日、加大肝肾综合征和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同时会降低无移植存活率。因此,患有自发性腹膜炎的肝硬化患者不应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作者:徐佳;温晓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