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γ调控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对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

辛萱;颜红柱;李维卿;余宏宇

关键词:PPARα, PPARγ, 酰基辅酶A, 肝硬化, 综述
摘要: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γ具有调控脂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抗肝纤维化等生物学功能,并与调控脂肪代谢的相关酶类关系密切。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ACSL1)作为脂肪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在肝脏中参与脂质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可引起肝脏内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并在肝脏中直接或间接促进肝纤维化进程。回顾了PPARα、γ和ACSL1各自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简述了PPARα、γ对ACSL1的转录调控机制;从肝脏脂代谢和肝星状细胞活化等两个方面分析了PPARα、γ对ACSL1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肝纤维化进程。从而指出在肝脏中PPARα、γ通过调控ACSL1直接或间接参与肝纤维化进程。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复杂性胆囊腹腔镜切除术的体会

    目的:探讨复杂性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科收治的81例复杂胆囊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胆囊炎66例,萎缩胆囊炎1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所有腹腔镜手术在使用吸引器刮吸分离与超声刀切割相结合下完成。手术历时1.5~3 h不等。结果79例LC手术成功完成,手术中1例肝总管损伤在腔镜下缝合修补,1例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1例术前怀疑Mirizzi综合征,手术中确诊中转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复杂性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成功的关健是术前对病例进行认真讨论,术中使用吸引器与超声刀解剖Calot三角,胆囊切除采取顺行与逆行结合,全部切除与部分切除相结合,有效地避免术中大出血和胆管损伤,使腹腔镜下复杂性胆囊切除变得安全可靠。

    作者:李学远;李健;陈红兵;苏清华;王健;杨少伟;陈雅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在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防治中的地位

    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大约50%的肝硬化患者在诊断为肝硬化时既已合并静脉曲张。自从1988年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大量的临床研究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了TIPS的相关知识。本文主要对TIPS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中的地位作一综述,包括TIPS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的初级预防、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预防中的应用。TIPS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有效疗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成为TIPS的适应证,TIPS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鸾鸾;韩国宏;樊代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瞬时弹性成像在诊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FS)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诊治的HBeAg阴性CHB患者104例,运用FS进行肝脏硬度(Stiffness值)测量,所有患者均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以肝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标准,Stiffness值与之对比;同时绘制FS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等级相关法。结果随肝纤维化程度的提高,Stiffness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Stiffness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810,P<0.01)。FS检测肝硬化AUC为0.956,其中以13.1 kPa作为肝硬化的诊断界值,敏感度为92.7%,特异度为80%。结论 FS在HBeAg阴性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尤其诊断肝硬化的准确性较高,直接、间接标志物和FS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肝纤维化患者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

    作者:罗俊华;巴元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预测其肝纤维化程度

    据估计约有1 /3 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NAFLD,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多伴有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但NAFLD 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的研究未见报道。英国纽卡斯尔医院的McPherson 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价一组肝活组织检查证实为NAFLD 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A、IgG 和IgM),并评估免疫球蛋白水平与临床或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收集1999 -2009年间就诊于英国纽卡斯尔医院第三脂肪肝门诊的患者,肝活组织用Kleiner 评分法进行评分,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其他血液化验在肝活组织检查同期进行检测。有285 例患者(110 例为单纯性脂肪肝,175 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在肝活组织检查6 个月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130 例患者血清IgA 水平升高(高于正常上限值),28 例患者IgG 水平升高,22 例患者IgM水平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IgA 水平升高明显多于单纯脂肪肝的患者,共有55 例患者有严重肝纤维化。血清IgA 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分级呈正相关,多变量分析发现血清IgA 水平、年龄、血小板计数、AST/ALT 比值及体质量指数均是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这些预测因素构建的模型能准确预测严重肝纤维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7)。该研究表明NAFLD 患者多伴有血清IgA 水平升高,而且血清IgA 水平升高是严重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王晓美;王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302医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ALC住院患者,同时选取同期病毒性肝硬化(VLC)患者13例和健康人17例作为对照。采用流式微球阵列技术(CBA)法检测ALC患者血清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IL-4、IL-6、IL-13)水平,分析其与ALC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及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两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rank检验。结果 ALC患者组Th1型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水平随着Child-Pugh分级逐渐降低,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VLC患者组相比,除IL-4外,ALC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C患者TNFα、IL-10和IL-13水平与PTA呈正相关(P<0.05),与TBil和MELD分值显著负相关(P<0.05),特别是IL-10、IL-13、IL-4、TNFα、IFNγ水平与患者每日酒精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ALC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酒精摄入量和肝功能损害相关,对ALC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卫红;陈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次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均发生化脓性胆囊炎1例报告

    1病历资料男性,患者,41岁,2007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外院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术后患者出现化脓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该患者2013年8月因再次“呕血、黑便1 d”入住威海市立医院,本次住院前曾行B超检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厚。住院后随即行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4.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72.1%,血红蛋白(Hb)(111g/L,血小板(PLT)39×109/L。肝功能:ALT 65 U/L,AST 59 U/L,TBil 29.7μmol/L, DBil 21μmol/L,Alb 27 g/L,HBsAg阳性。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21.4 s,凝血酶原活动度45%。急诊内镜:食道距门齿30 cm以下见1条曲张静脉,直径约1.0 cm,红色征阳性,见2处可疑血栓头(图1),分2点注射聚桂醇10 ml(图2)。胃底见1条曲张静脉,表面光滑,未予处理。术后第2 d,患者开始出现右上腹痛且向右肩背部放射,伴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8.8℃,查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再次复查B超结果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化脓性胆囊炎,胸腔少量积液(图3,4)。发热当天急查血常规:WBC 6.4×109/L,N 75.5%,Hb 91 g/L,PLT 45×109/L。第2天血常规:WBC 11.6×109/L,N 81.5%,Hb 90 g/L, PLT 43×109/L。鉴于该患者血小板明显低下,外科手术风险高,应用美罗培南1.0 g 静脉滴注,3次/d,抗感染治疗6 d后胆系感染得到控制,其腹痛症状缓解,体温渐趋正常,血常规:WBC 4.9× 109/L,N 65%,Hb 95 g/L,PLT 40×109/L,胆囊回缩。

    作者:刘芹;杨建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本刊对编委、审稿专家稿件免收审稿费

    自2010年以来,经过4年的努力,《临床肝胆病杂志》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A)、英国《公共健康研究数据库》(GH)、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瑞典《期刊开放获取指南》(DOAJ)、瑞士《世界卫生组织HINARI数据库》、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CEPS)》等11个海外数据库收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硬化并发菌血症研究进展

    菌血症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肝硬化菌血症的发生率随肝病严重程度递增,一旦发生菌血症,则提示预后较差。叙述了肝硬化并发菌血症的危险因素、诊断要点、治疗方法、预防及预后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早期防治菌血症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静云;孙晶;高沿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重叠米库利奇病1例报告

    IgG4相关疾病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可以累及多个器官并以血清中IgG4水平升高、受累器官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本病在日本及韩国屡有发生,在我国目前罕见报道。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例IgG4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重叠米库利奇病患者作如下报道。

    作者:李雅君;孙丽;田珍珍;修明;高润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硬化腹水诊治争议问题

    腹水是肝硬化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尽管出台了很多有关肝硬化腹水的指南和共识,但其处理中仍存在一些争议。回顾了目前肝硬化腹水处置中的难点及争议问题,如补钠和限钠的时机、利尿剂的选择、利水剂的应用价值、大量放腹水后补充白蛋白的方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指征和疗效等;并指出运用循证医学手段解决上述争议性问题,有助于提高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谢渭芬;曾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4小时完成2例肝移植

    6月1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移植工作再传喜讯,由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办公室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有史以来一天2例DCD捐献。王广义主任领导的肝胆胰外一科肝移植团队在各有关科室及多学科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发扬不怕疲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连续作战24小时,成功完成肝移植2例。

    作者:王广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肝脏外科解剖及实践高级培训班”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改用或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联合应用和单用ADV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单药组与联合组各20例,分别以ADV与LAM联合或单用ADV进行治疗。观察治疗24周、48周时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转阴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以及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的HBV DNA及ALT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的血清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90%及95%,而单药组的血清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60%及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血清HBeAg转阴率为45%,单药组为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7,P=0.519)。结论 ADV联合LAM或ADV单药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ADV与LAM联合治疗可提高HBV 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其安全性良好,值得借鉴。

    作者:黄美金;覃后继;何延专;黄其文;周耀南;丘海先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本刊2015年1~6期“重点号”选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HBV和HCV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HCC)主要的病因,病毒持续高水平复制对HCC患者的预后会产生重大影响。HCC是慢性嗜肝病毒感染的延续,又以肝硬化为基础,临床工作中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治疗方案的设计和执行。201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持制订了《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1],在临床推广过程中受到临床一线相关科室广泛欢迎。之后在吴孟超院士和汤钊猷院士指导下,经由9个学组100余位专家共同讨论,在《专家建议》基础上经多次修改补充,形成了《HBV/HCV 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下文简述为《专家共识》)。在这一年的专家讨论中重点集中于2个问题:(1)HBV/HCV相关性HCC病毒复制水平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2)针对 HCC 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及其处置。本文按照《专家共识》的条目进行逐条解读,但主要围绕上述2个问题进行。

    作者:董菁;江家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锁骨下穿刺静脉置管术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附506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期间的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和处理方法。方法对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200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506例重型肝炎患者做双重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DPMAS)等非生物型人工肝手术前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严密观察记录术中、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本组穿刺成功492例(97.2%),发生相关并发症38例(7.5%),其中穿刺点局部血肿/出血不止15例,导管感染13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0例。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穿刺成功率高,可充分保障临床抢救与治疗需要,多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治疗。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安全地应用于有凝血机制障碍的重型肝炎患者。

    作者:杨景毅;唐振祥;倪辉;冼永超;叶晓玲;程书权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特点,探讨可能的相关因素,提高对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2013年收治的75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等相关指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75例川崎病患儿ALT异常发生率32%,79.2%患儿血清ALT升高在200 IU/L 以内,其中伴肝肿大的患儿3例,黄疸、脾大患儿各1例,分别占肝损害患儿的12.5%、4.2%和4.2%。在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未发现CRP、血沉与肝损害有相关关系(t=1.560、1.291,P=0.123、0.201)。血小板在肝损害的研究中,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8,P=0.003)。白细胞计数升高在肝损害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明显,但是与血小板同时升高时肝损害几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未发现 CRP、血沉与肝损害的发生有明显相关关系,但是血小板的异常与肝损害的发生关系密切,白细胞计数也与肝损害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及早干预。

    作者:张海军;董晓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切除术后延迟性转氨酶异常升高的临床意义

    目的:总结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延迟异常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中心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5例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AST或ALT>3000 U/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统计患者的疾病类型、手术相关信息、术后临床指标和随访数据,分析转氨酶升高的时间、程度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存在2种不同的群体,在围手术期生存病例和死亡病例在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时间(t=3.732,P=0.003)、升高持续时间(t=3.542,P=0.004)和转氨酶峰值(t=2.993,P=0.01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是少见的临床现象,在术后3~5d出现延迟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应当引起足够的临床重视。

    作者:杨李军;刘炜;毕华强;李晓武;别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本刊免费刊发国内外肝胆胰指南及解读文章

    标准治疗指南是有助于医生或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确定恰当医疗保健决定的系统性陈述(规定)。是把临床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系统化的文件固化下来,让非专业或者专业人士,直接参考它来处理面临的患者群体。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或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转归的预测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为了确定TNFα水平与SAP 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塞尔维亚的Surbatovic 等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者抽取100 例SAP 患者血清样本,根据SAP 严重程度将其分成两组,SAP 组(69 例)和SAP 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31例)。生存者定义为取血检测细胞因子后生存90 d 以上的患者(53 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TNFα。与SAP 诱导的MODS 组相比,SAP 组入院时TNFα值较低(P <0.01)。与死亡患者相比,生存患者在入院时的TNFα平均水平较高。研究者还发现,以TNFα7.95 pg/ml 为阈值,其敏感性为83.9%,特异性为72.5%。TNFα水平低于7.95 pg/ml 的患者进展为SAP 伴MODS 的概率增加了3.2 倍。以TNFα10.5 pg/ml 为阈值,其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77.4%,TNFα水平高于10.5 pg/ml 的患者存活的概率增加了4.8 倍。作者认为TNFα是SAP 严重程度和临床转归的一个较好的预测因子,SAP 患者TNFα低水平提示其进展为MODS 和死亡的风险升高。

    作者:孙丽;李婉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