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4相关疾病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可以累及多个器官并以血清中IgG4水平升高、受累器官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本病在日本及韩国屡有发生,在我国目前罕见报道。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例IgG4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重叠米库利奇病患者作如下报道。
作者:李雅君;孙丽;田珍珍;修明;高润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延迟异常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中心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5例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AST或ALT>3000 U/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统计患者的疾病类型、手术相关信息、术后临床指标和随访数据,分析转氨酶升高的时间、程度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存在2种不同的群体,在围手术期生存病例和死亡病例在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时间(t=3.732,P=0.003)、升高持续时间(t=3.542,P=0.004)和转氨酶峰值(t=2.993,P=0.01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切除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是少见的临床现象,在术后3~5d出现延迟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应当引起足够的临床重视。
作者:杨李军;刘炜;毕华强;李晓武;别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6月1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移植工作再传喜讯,由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办公室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有史以来一天2例DCD捐献。王广义主任领导的肝胆胰外一科肝移植团队在各有关科室及多学科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发扬不怕疲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连续作战24小时,成功完成肝移植2例。
作者:王广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肝脏在糖代谢方面有重要作用,可影响糖酵解和糖异生过程。一些研究提示在肝硬化合并高血糖的患者中,高血糖水平与肝脏疾病进展及患者病死率增加相关。然而,尚无研究针对低血糖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瑞士伯尔尼大学的Pfortmueller等人收集因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就诊于急诊科的患者,研究了其血糖水平和预后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就诊于急诊科且主要诊断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成年患者(≥16岁)的资料。312名患者入组,其中231名男性,81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7岁。89名患者存在急性血糖异常,低血糖患者49名,高血糖患者40名。与高血糖或血糖正常的肝硬化患者相比,低血糖合并肝硬化患者住进重症监护室的比例和在院病死率明显升高(低血糖:血糖<5 mmol/L;正常血糖:5.1~10 mmol/L;高血糖:血糖>10.1 mmol/L)。生存分析提示,低血糖合并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高血糖或血糖正常合并肝硬化的患者生存时间。该研究表明了低血糖与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死率增加有关。低血糖到底是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病死率增加的影响因素还是因疾病严重导致的结果或并发症,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作者:赵旭;王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联合应用和单用ADV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单药组与联合组各20例,分别以ADV与LAM联合或单用ADV进行治疗。观察治疗24周、48周时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转阴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以及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的HBV DNA及ALT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的血清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90%及95%,而单药组的血清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60%及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血清HBeAg转阴率为45%,单药组为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7,P=0.519)。结论 ADV联合LAM或ADV单药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ADV与LAM联合治疗可提高HBV 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其安全性良好,值得借鉴。
作者:黄美金;覃后继;何延专;黄其文;周耀南;丘海先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大约50%的肝硬化患者在诊断为肝硬化时既已合并静脉曲张。自从1988年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大量的临床研究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了TIPS的相关知识。本文主要对TIPS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中的地位作一综述,包括TIPS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的初级预防、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预防中的应用。TIPS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有效疗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成为TIPS的适应证,TIPS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鸾鸾;韩国宏;樊代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1病历资料男性,患者,41岁,2007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外院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术后患者出现化脓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该患者2013年8月因再次“呕血、黑便1 d”入住威海市立医院,本次住院前曾行B超检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厚。住院后随即行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4.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72.1%,血红蛋白(Hb)(111g/L,血小板(PLT)39×109/L。肝功能:ALT 65 U/L,AST 59 U/L,TBil 29.7μmol/L, DBil 21μmol/L,Alb 27 g/L,HBsAg阳性。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21.4 s,凝血酶原活动度45%。急诊内镜:食道距门齿30 cm以下见1条曲张静脉,直径约1.0 cm,红色征阳性,见2处可疑血栓头(图1),分2点注射聚桂醇10 ml(图2)。胃底见1条曲张静脉,表面光滑,未予处理。术后第2 d,患者开始出现右上腹痛且向右肩背部放射,伴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8.8℃,查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再次复查B超结果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化脓性胆囊炎,胸腔少量积液(图3,4)。发热当天急查血常规:WBC 6.4×109/L,N 75.5%,Hb 91 g/L,PLT 45×109/L。第2天血常规:WBC 11.6×109/L,N 81.5%,Hb 90 g/L, PLT 43×109/L。鉴于该患者血小板明显低下,外科手术风险高,应用美罗培南1.0 g 静脉滴注,3次/d,抗感染治疗6 d后胆系感染得到控制,其腹痛症状缓解,体温渐趋正常,血常规:WBC 4.9× 109/L,N 65%,Hb 95 g/L,PLT 40×109/L,胆囊回缩。
作者:刘芹;杨建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协办的第九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三届欧洲肝病学会日将于2014年8月14-17日在四川成都召开。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会发表演讲,并围绕目前肝病学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全方位展现肝病学领域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HBV和HCV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HCC)主要的病因,病毒持续高水平复制对HCC患者的预后会产生重大影响。HCC是慢性嗜肝病毒感染的延续,又以肝硬化为基础,临床工作中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治疗方案的设计和执行。201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持制订了《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1],在临床推广过程中受到临床一线相关科室广泛欢迎。之后在吴孟超院士和汤钊猷院士指导下,经由9个学组100余位专家共同讨论,在《专家建议》基础上经多次修改补充,形成了《HBV/HCV 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下文简述为《专家共识》)。在这一年的专家讨论中重点集中于2个问题:(1)HBV/HCV相关性HCC病毒复制水平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2)针对 HCC 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及其处置。本文按照《专家共识》的条目进行逐条解读,但主要围绕上述2个问题进行。
作者:董菁;江家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为了确定TNFα水平与SAP 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塞尔维亚的Surbatovic 等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者抽取100 例SAP 患者血清样本,根据SAP 严重程度将其分成两组,SAP 组(69 例)和SAP 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31例)。生存者定义为取血检测细胞因子后生存90 d 以上的患者(53 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TNFα。与SAP 诱导的MODS 组相比,SAP 组入院时TNFα值较低(P <0.01)。与死亡患者相比,生存患者在入院时的TNFα平均水平较高。研究者还发现,以TNFα7.95 pg/ml 为阈值,其敏感性为83.9%,特异性为72.5%。TNFα水平低于7.95 pg/ml 的患者进展为SAP 伴MODS 的概率增加了3.2 倍。以TNFα10.5 pg/ml 为阈值,其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77.4%,TNFα水平高于10.5 pg/ml 的患者存活的概率增加了4.8 倍。作者认为TNFα是SAP 严重程度和临床转归的一个较好的预测因子,SAP 患者TNFα低水平提示其进展为MODS 和死亡的风险升高。
作者:孙丽;李婉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评估抗病毒治疗对HBV DNA高载量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行肝癌根治术的113例伴HBV DNA高载量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行抗病毒治疗(治疗组),39例未行任何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均给予基础保肝、支持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比较2组患者术后HBV DNA定量、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2组术后生存。结果治疗组术后HBV DNA载量持续下降,术后6、12、24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8、18.50、16.22,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V DNA载量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9、24.20、14.15,P<0.05)。2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5.95%、85.14%、75.68%和87.18%、69.23%、53.85%,2组术后3年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对HBV DNA高载量肝癌术后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肿瘤3年无瘤生存率,延长术后生存期,因此对于HBV DNA高载量HCC患者行肝癌根治术后,宜尽早、规律、持续联合抗病毒治疗。
作者:丁晨;潘凡;胡还章;熊日晖;李嵩;江艺;潘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细菌感染在肝硬化患者非常常见,是其进展为肝衰竭、并发肝病相关并发症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细菌感染可能是出现胃肠道出血、稀释性低钠血症、肝性脑病、肾衰竭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一个促发因素。此外,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反复住院、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的一个常见原因。细菌感染是肝硬化病程中免疫功能紊乱进展的结果。在很大一部分患者中,感染一般由来源于肠道的革兰氏阴性菌引起,革兰氏阳性菌也是常见的感染源,尤其在住院患者中。近几年,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临床问题。尽管目前在发病、预防、管理方面取得了进步,但细菌感染仍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欧洲肝病学会(EASL)于2013年5月在巴塞罗那召开了肝硬化细菌感染的特别会议。现将会议上有关肝硬化细菌感染管理的专家意见立场声明概述如下。
作者:蔡均均;韩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特点,探讨可能的相关因素,提高对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2013年收治的75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等相关指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75例川崎病患儿ALT异常发生率32%,79.2%患儿血清ALT升高在200 IU/L 以内,其中伴肝肿大的患儿3例,黄疸、脾大患儿各1例,分别占肝损害患儿的12.5%、4.2%和4.2%。在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未发现CRP、血沉与肝损害有相关关系(t=1.560、1.291,P=0.123、0.201)。血小板在肝损害的研究中,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8,P=0.003)。白细胞计数升高在肝损害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明显,但是与血小板同时升高时肝损害几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未发现 CRP、血沉与肝损害的发生有明显相关关系,但是血小板的异常与肝损害的发生关系密切,白细胞计数也与肝损害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及早干预。
作者:张海军;董晓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e 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电子检索 Cochrane 图书馆、PubMed、EMBASE、EBSCO、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纳入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随访时间至少24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组间异质性采用卡方检验;若无统计学异质性(P>0.10,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结果经筛选,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0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20例,对照组2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随访结束时,血清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合并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4.84(3.28,7.16)、2.09(1.45,3.01)、5.32(3.35,8.46)和6.22(3.78,10.25),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为持久的疗效,但限于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患者的数量,确切疗效尚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齐有涛;左维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杂性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科收治的81例复杂胆囊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胆囊炎66例,萎缩胆囊炎1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所有腹腔镜手术在使用吸引器刮吸分离与超声刀切割相结合下完成。手术历时1.5~3 h不等。结果79例LC手术成功完成,手术中1例肝总管损伤在腔镜下缝合修补,1例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1例术前怀疑Mirizzi综合征,手术中确诊中转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复杂性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成功的关健是术前对病例进行认真讨论,术中使用吸引器与超声刀解剖Calot三角,胆囊切除采取顺行与逆行结合,全部切除与部分切除相结合,有效地避免术中大出血和胆管损伤,使腹腔镜下复杂性胆囊切除变得安全可靠。
作者:李学远;李健;陈红兵;苏清华;王健;杨少伟;陈雅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如何早期诊断肝硬化及对肝硬化进行分期并进行有效病情评估,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介绍了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以及肝脏储备功能评估、并发症评估和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指出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必将大力提高无创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并深入完善疾病的评估体系。
作者:陆伦根;李郑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腹水是肝硬化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尽管出台了很多有关肝硬化腹水的指南和共识,但其处理中仍存在一些争议。回顾了目前肝硬化腹水处置中的难点及争议问题,如补钠和限钠的时机、利尿剂的选择、利水剂的应用价值、大量放腹水后补充白蛋白的方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指征和疗效等;并指出运用循证医学手段解决上述争议性问题,有助于提高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谢渭芬;曾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上皮间质转化(EMT)指的是上皮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影响下转化成了间质细胞,从而引起组织病理性的改变。从近年的研究成果看来,EMT在各器官的纤维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介绍了EMT在肝胆系统纤维化过程中的各种类型、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对掌握肝脏及胆管上皮细胞EMT、纤维化的发生、终止甚至逆转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帅丹(综述);刘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