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RAP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李纯;刘静;关正元;冯倩倩

关键词:食管肿瘤, TRAP1,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TRAP1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RAP1在60例食管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对食管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TRAP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0%,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7±1.1;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1.7%,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5±0.4,TRAP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TRAP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复发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TRAP1阴性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9.0个月(95% CI:60.2 ~77.9),TRAP1阳性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34.2个月(95% CI:24.4 ~44.1),TRAP1高表达与食管癌术后生存期短相关(P<0.05).结论 TRAP1在食管癌组织中过表达且与食管癌的进展及预后相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十二指肠球部肠腺腺瘤伴神经内分泌微小瘤1例

    患者男性,68岁,因腹胀不适就诊,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直径约0.8 cm息肉(图1);9个月后入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有一直径0.8 cm的带蒂息肉,予静脉曲张注射针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予息肉勒除器依次电凝电切摘除息肉,创面氩气刀修复,予钛夹5枚夹闭创面,无渗血,手术顺利.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潘玉林;谢蕴;谢晓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口腔颌面部成人型横纹肌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成人型横纹肌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3例口腔颌面部成人型横纹肌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成人型横纹肌瘤,发病年龄4~83岁;男性2例,女性1例;2例发生于口底,1例发生于舌腹.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包块.眼观:肿块呈结节分叶状,切面棕红色,界限清楚.镜检:肿瘤由排列紧密的嗜酸性或透明的大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构成,胞质内可见横纹及空泡.瘤细胞表达desmin和Myoglobin,灶性表达SMA、MyoD1和S-100蛋白;PAS染色呈阳性,可被淀粉酶消化.结论 病理检查是诊断成人型横纹肌瘤的主要方法,胞质中的横纹结构与肌源性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手术完整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好.

    作者:张磊;杨艳;陈盛;周婷;王毓佳;黄晓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HK2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目的 探讨HK2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数据库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K2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敲低HK2表达后,采用细胞糖代谢试剂盒、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前列腺癌细胞的有氧糖酵解、增殖和凋亡能力的改变.结果 HK2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前列腺癌的进展显著上升;抑制HK2基因表达后,前列腺癌细胞的有氧糖酵解和增殖能力显著降低,细胞的早期凋亡明显增加.结论 HK2基因在前列腺癌的恶性进展中表达上调,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糖代谢,抑制细胞早期凋亡;其潜在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陶陶;沈洲;项平;黄涛;陈恕求;宣强;肖峻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胰腺癌中PcG相关蛋白RYB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PcG相关蛋白RYB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胰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RYBP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RYBP表达与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RYBP在胰腺癌中的阳性率(31.4%,16/51)明显低于癌旁组织(66.7%,34/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YBP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肿瘤数目、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血清CA199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直径及肿瘤病理分级有相关性(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RYBP阳性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PcG相关蛋白RYBP在胰腺癌中低表达,RYBP表达降低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罗伟;朱小年;谭盛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浅谈病理实验室安全管理

    病理学诊断的提高来自于病理学技术的发展,而病理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病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目前,大部分病理实验室仍缺乏安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及硬件设施,病理实验室安全问题尚待解决.

    作者:方建桢;朱育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NRP2研究新进展

    NRP2是新近发现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其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D结合,诱导肿瘤原有及新生淋巴管生成、分化和重构,促进肿瘤细胞向淋巴道迁徙、侵袭和转移.NRP2受体不仅是连接、启动、激活细胞外配体和细胞内信号通路的中枢结点,更是反映不同解剖学部位、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发生发展阶段肿瘤特性的良好指标.了解NRP2受体结构功能的生化意义,确定其在VEGFC/D-NRP2反应轴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其与VEGFR3、NRP1等同类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其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时的表达规律,阐明其可能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静文;唐建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FR显色剂在含色素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在现代病理诊断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常规HE染色无法区分或较难辨别的情况,为病理肿瘤的鉴别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但在一些病理组织标本中含有与免疫组化阳性颗粒相近的色素,如黑色素.这些色素沉积若大量存在会不同程度遮盖组织细胞的结构与形态.特别是免疫组化染色时会与DAB显色的阳性颗粒相互干扰,难以区分.对免疫组化结果判读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有一些办法来解决.传统的方法存在不少限制.根据病理诊断的需要及染色技术的许可性,我科对含有较多色素的组织运用罗氏免疫组化ultra View Universal AP Red Detection Kit(AP染色液)来标记.FR显色,阳性颗粒为玫红色,定位准确、清晰可辨,与组织原含色素颗粒颜色对比鲜明.标记效果佳,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现介绍如下.

    作者:林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南京市临床病理室间质控评价标准介绍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和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是医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健全医疗QC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上实现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建立各类临床专业质量管理控制委员会,组织专业质控队伍,制定科学的医疗QC标准势在必行.病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医院病理科的基本任务是用患者身体上取下的活组织(包括细胞学)材料,做出病理学和(或)细胞学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病理QC和QA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病理诊断的正确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总体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高低.

    作者: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介绍一种脂肪染色——油红滴染法

    油红染色在病理科作为脂肪特殊染色应用,传统方法一般为浸染法.根据本科室的工作情况,实验改用滴染法,配成的工作液也可以重复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油红液:1g油红,溶于纯异戊醇或无水乙醇100 mL.工作液:取储存液1 mL(VP管),加2~3滴蒸馏水,混匀,形成悬浊液,密封,2 000 r/min离心10 min.

    作者:徐明堂;张秀智;赵静;张淑艳;陈琛;杨帆;赵焕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中Dkk-3与Cyclin D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Dkk-3与Cyclin D1蛋白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HCC及癌旁组织中Dkk-3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 Dkk-3蛋白在H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值低于癌旁组织(P<0.05);Cyclin D1蛋白在H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值高于癌旁组织(P<0.005);Dkk-3和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值均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HCC组织中Dkk-3与Cyclin D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44,0=-0.226).结论 Dkk-3蛋白可能通过影响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影响HCC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Dkk-3和Cyclin D1蛋白表达可能对HCC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姚楠;孙景秋;张琼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卵巢及子宫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癌中NapsinA、TTF-1、PAX8及CA125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NapsinA、TTF-1、PAX8及CA125在卵巢、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卵巢和子宫内膜样癌及卵巢浆液性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3例卵巢透明细胞癌、10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45例卵巢浆液性癌、11例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35例子宫内膜样癌,利用免疫组化法评估NapsinA、TTF-1、PAX8及CA125在上述肿瘤中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NapsinA在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5.7%(22/23)、72.7%(8/11),在卵巢和子宫内膜样癌中的阳性率较低,分别为10%(1/10)、5.7%(2/35),在卵巢浆液性癌中不表达.NapsinA在卵巢透明细胞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及卵巢浆液性癌中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癌中的敏感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TTF-1在卵巢透明细胞癌中不表达,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3/30)、4.4%(2/45)、9.1%(1/11)、5.7% (2/35).PAX8在124例肿瘤中均阳性.18.2%(2/11)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及5.7%(2/35)的子宫内膜样癌中CA125均阴性,其余均阳性.1例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为NapsinA/TFF-1双阳性.所有Napsi-nA和(或)TTF-1阳性病例均表达PAX8及CA125.结论 NapsinA在卵巢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率高,其次为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在卵巢和子宫子宫内膜样癌中的阳性率较低,在卵巢浆液性癌中不表达.在诊断起源不明的转移性癌时,鉴别诊断时应当把肺腺癌及妇科肿瘤考虑在内,此时联合检测NapsinA、TTF-1及PAX8的表达有助于确诊.

    作者:钱萍;高宝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1例

    患者男童,3岁,因发现左大腿肿块3天入院.体检发现左大腿中段外侧一质韧包块,大小3.5 cm×3.0 cm×2.5cm,无明显压痛,周围无明显红肿,皮肤无破溃.外院MRI示左大腿外侧肌间有一椭圆形界限清楚的肿块,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且内部信号均匀(图1).术中发现肿块位于股外侧肌中,有包膜,与周围组织不粘连,大小3.5 cm×2.5 cm×2.5 cm.

    作者:李松梅;黄述斌;黄启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患者男性,19岁,因颈部淋巴结肿痛4天、发热1天就诊.查体:全身皮肤无黄染,无出血点、瘀点、瘀斑.颈前、颌下、颏下、枕后多发浅表淋巴结肿大,疼痛明显,拒按,表面无红肿、破溃、出血,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及四肢反射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9.79×109/L,ANC 0.53×109/L,HB 122 g/L,PLT 37×109/L;血生化:丙氨酸转氨酶201.5 U/L、谷草转氨酶128.0 U/L、乳酸脱氢酶928.0 U/L、α羟丁酸脱氢酶697.0 U/L;凝血功能:D-二聚体1.43 mg/L,凝血酶原时间14.3 s,PT-INR l.23,凝血酶时间23.6 s;C-反应蛋白16.7 mg/L;余项未见明显异常.遂行骨髓活检术.

    作者:陈萼珊;刘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原发性鼻黏膜恶性黑色素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黏膜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ucosal melanoma of the nasal cavity,PMMN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PMMN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3% PMMNC患者表现为单侧鼻塞和间歇性鼻出血,61%发生于鼻中隔和鼻侧壁.镜检:组织结构及病理形态复杂多样,其中6例(35.3%)主要为上皮样细胞型,3例(17.6%)主要为梭形细胞型,5例(29.4%)主要为小细胞型,其他3例(17.6%)为三种细胞混合存在.肿瘤细胞内可见较多坏死和核分裂象,纤维间质少,血管丰富,可有色素沉着.免疫表型:16例行免疫组化标记,S-100和HMB45阳性率为93.8%,Melan-A和vimentin阳性率为87.5%,CK和EMA均阴性.结论 PMMNC临床罕见,免疫组化标记Melan-A、S-100、HMB-45、vimentin可辅助诊断.

    作者:刘雯;曾智;周亨;吴昊;袁静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睾丸细胞性纤维瘤1例

    患者男性,20岁,左侧睾丸发现一大小3 cm×3 cm质硬可活动包块4个月,不伴尿频、尿急等其它不适症状,透光试验阴性,右侧睾丸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和尿生化分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肿瘤四项(甲胎蛋白、癌胚抗原、铁蛋白及糖类抗原-199)均正常.彩超提示左侧睾丸实性团块,考虑精原细胞瘤可能.CT示左侧睾丸内见环形强化偏低密度结节,大小3.5 cm×3 cm×3 cm,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提示左侧睾丸内囊实性肿瘤,盆腔少量积液(图1).临床考虑为精原细胞瘤,遂于全麻下行左侧腹股沟根治性睾丸切除术.

    作者:李庆;彭鸿;郝华;汪庆余;苏晓燕;雷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混合型肝癌伴肉瘤样变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and cholangiocarcinoma,cHCC-CC)伴肉瘤样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例cHCC-CC伴肉瘤样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HCC-CC伴肉瘤样变是由普通肝癌细胞、胆管细胞癌及肉瘤样癌三种成分构成,表达上皮和间叶性两类标志物.结论 cHCC-CC伴肉瘤样变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术前确诊困难,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强,转移早且范围广,病因不明,疗效和预后均差.

    作者:边立会;王晓玉;张小玲;胡叶;孙昕;伍金凤;肖胜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进展期胃癌中神经旁浸润与HER-2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 检测进展期胃癌中神经旁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的发生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factor receptor-2,HER-2)的表达,分析两者对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E染色对100例进展期胃癌组织进行PNI阳性筛选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R-2的表达,分析PNI与HER-2表达和进展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NI阳性者共42例,阳性率为42%,PNI的发生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癌栓、TNM分期及HER-2表达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进展期胃癌的总生存率与T分期、癌栓、N分期、TNM分期、PNI和HER-2有关(P均<0.05);PNI阳性患者生存期与PNI阴性患者相比明显降低,PNI阴性患者为45.3个月,PNI阳性患者为15.4个月(P<0.05).HER-2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期(22.7个月)与HER-2阴性患者(43.2个月)相比亦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NI和HER-2表达均对患者总生存率具有影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术后检测PNI和IIER-2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IIER-2原癌基因蛋白可能与PNI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或发挥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李晖;姬荣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TRAP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TRAP1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RAP1在60例食管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对食管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TRAP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0%,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7±1.1;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1.7%,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5±0.4,TRAP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TRAP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复发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TRAP1阴性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9.0个月(95% CI:60.2 ~77.9),TRAP1阳性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34.2个月(95% CI:24.4 ~44.1),TRAP1高表达与食管癌术后生存期短相关(P<0.05).结论 TRAP1在食管癌组织中过表达且与食管癌的进展及预后相关.

    作者:李纯;刘静;关正元;冯倩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WHO(2016)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解读

    WHO(2004)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分册(以下简称旧版分类)问世以后十多年间见证了该领域的肿瘤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巨大演化和飞跃.特别是2005年~2014年的10年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召开了至少5次会议,对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各器官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分类、规范化取材和报告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讨论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1-5].这些内容和变化需要逐渐体现在病理医师的常规实践和报告中,为进一步精细化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因此,WHO召集来自21个国家的110名泌尿病理专家编写了第4版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以下简称新版分类),并在2016年年初问世[6].

    作者:赵明;何向蕾;张大宏;滕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石蜡包埋软骨组织中DNA提取方法的改良

    随着基因遗传学的发展,DNA检测技术也日臻完善,而对某些特定疾病的基因分析能为探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遗传概况提供可靠的方法学依据.各大医院的病理科均存留着大量的组织蜡块,从这些石蜡标本中提取DNA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目标疾病DNA.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从石蜡包埋样本中提取DNA的方法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1],对于不同组织,提取DNA的难易程度会有很大不同:从细胞数量比较多的肺组织和肠组织中提取DNA已易做到,但对于软骨组织,这一类密度很低而且细胞数目很少的组织中提取DNA仍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现探究从石蜡软骨组织切片中提取DNA并用于基因检测的方法.

    作者:乔梁;周盛;杨军;滕华建;蒋青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