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两种石蜡包埋组织DNA提取方法

黄玉梅;赵瑾;刘波;田俏梅;吴白平

关键词:石蜡包埋组织, DNA提取, 磁珠法, 离心柱法
摘要:随着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分子检测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寻找疾病的遗传学发病因素,对不同患者实施适于其病情的治疗及使用不同剂量的药物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方向[1,2].新鲜组织、石蜡包埋组织、外周血、胸腹水等样本中核酸的提取,是分子生物学的基本要求.由于患者病程及身体状况等原因,很多情况下短期内获取人体新鲜组织、胸腹水等标本较困难,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ed tissue,FFPET)可以长期保存,所以可以将这些新鲜组织及胸腹水等样本制作成FFPET备用,从而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标本[3,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调Snail基因对子宫内膜癌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下调Snail基因对子宫内膜癌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株,构建Snail-shR-NA表达载体,建立下调Snail基因表达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株;用CCK-8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的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结合基质胶(Matrigel)法比较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与相应的瞬时转染细胞株在细胞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差异.结果 通过下调Snail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体外观察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能力空白对照组高于细胞转染组;迁移与侵袭能力空白对照组高于细胞转染组.结论 Snail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下调;与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相关,其可能机制与逆转肿瘤的上皮细胞-间质转化过程和共同抑制下游转移靶基因相关.

    作者:朱清;吴礼高;冯振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从Ⅰ期低级别转化为Ⅳ期高级别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从Ⅰ期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 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转化为Ⅳ期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igh 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HG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1例由LGESS转化为HGES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包括组织学、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及全景癌基因检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52岁,初次宫腔镜下肿瘤电切的病理诊断为LGESS,Ki-67增殖指数为1%,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证实无肿瘤浸润转移.宫腔镜术后12个月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屡次切除的复发肿瘤标本Ki-67增殖指数不断上升,终达40%;至宫腔镜术后26个月转化为Ⅳ期,31个月转化为HGESS,临床出现腹腔、胸腔、肺、骨骼及皮肤等多处转移,于初次手术后48个月死亡.历次手术标本的CD10均(3+);ER及PR在初次标本中呈(2+),初次复发的标本中呈(1+),此后的手术标本均(-);p53在初次标本中呈(-),逐渐转变为在HGESS标本中(3+).cKit(9,11,13,17)、EGFR(18,19,20,21)、PDGFRa(12,18)基因外显子均无突变.结论 尽管LGESS多为早期、临床预后好,即便复发也多为晚期复发,但仍有LGESS转化为HGESS的情况出现,应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刘琦;钱敏;张承;管群;张秦;程凯;石群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低温固定与实验鼠肝脏制片皲裂关系的探讨

    在冬季寒冷天气(室温2~10℃)中常规制做实验鼠肝脏切片,经常遇见肝脏蜡块完整切片后烤片皲裂、染色过程中皲裂切片或脱离的现象,其他脏器除肾脏可偶见皲裂外,未见明显类似现象.本科室通过实践摸索发现,低温固定不良或成为导致皲裂的原因.本文现通过还原冬季寒冷天气条件下实验鼠肝脏常规石蜡制片,分析低温固定与皲裂的关系.

    作者:黄利;秦魏笈;华晓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探讨两种石蜡包埋组织DNA提取方法

    随着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分子检测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寻找疾病的遗传学发病因素,对不同患者实施适于其病情的治疗及使用不同剂量的药物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方向[1,2].新鲜组织、石蜡包埋组织、外周血、胸腹水等样本中核酸的提取,是分子生物学的基本要求.由于患者病程及身体状况等原因,很多情况下短期内获取人体新鲜组织、胸腹水等标本较困难,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ed tissue,FFPET)可以长期保存,所以可以将这些新鲜组织及胸腹水等样本制作成FFPET备用,从而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标本[3,4].

    作者:黄玉梅;赵瑾;刘波;田俏梅;吴白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抑制自噬对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的逆转作用

    目的 探讨自噬在乳腺癌阿霉素耐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剂量阿霉素间歇诱导MCF-7细胞;应用MTT法检测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M的耐药指数;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表达;选用自噬抑制剂3-Methyladenine(3-MA)抑制细胞自噬,并检测MCF-7/ADM细胞株耐药性的逆转情况.结果 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M成功建立,MCF-7/ADM细胞对ADM有明显的耐药性,阿霉素抑制MCF-7和MCF-7/ADM细胞存活的IC50值分别为1.0 971 μg/ml和175.8 921 μg/ml,耐药倍数为160(P <0.01),且MCF-7/ADM细胞自噬表达升高,加入3-MA的实验组细胞耐药逆转倍数为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制自噬可部分逆转MCF-7/ADM细胞耐药.

    作者:陈平;吴正升;吴强;闫红;汪树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褪色后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

    随着肿瘤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已开启肿瘤诊疗的个体化时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已显示一定的优越性,对于优势患者明显好于化疗的疗效,但靶向治疗必须依赖相关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尤其一线靶向治疗生物学检测更为重要[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位于人第7号染色体短臂(7p12),长约118 kb,由28个外显子组成,异常的EGFR活化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血管新生,且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2].

    作者:杨长绍;蒋婷;王媛媛;杨举伦;王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成人中胚层肾瘤1例并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成人中胚层肾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 分析1例发生于成人中胚层肾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电话随诊,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光镜观察,肿瘤组织主要由束状交错排列的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椭圆形,核染色深,可见小核仁,胞质丰富,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呈不同程度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方向分化,肿瘤的外周和中央散在一些小管和囊腔.梭形细胞表达actin、desmin,vimentin(+、残存肾小管上皮-);CK7、CK34βE12、CK19(梭形细胞-、残存肾小管上皮+),而CK、S-100、CD34均(-).结论 中胚层肾瘤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形态学特征的发生在婴幼儿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成人者极其罕见,需借助免疫组化与后肾腺纤维瘤、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等肿瘤鉴别.

    作者:魏雪静;张彦宁;周小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外耳部皮肤原位及浸润性鳞状细胞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外耳皮肤原位及浸润性鳞状细胞癌(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外耳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外耳cSCC患者男女比为4∶1,平均年龄66.9岁,中位年龄71岁.23例耳廓cSCC,7例外耳道cSCC.镜检:22例(73.3%)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SCC);8例(26.7%)为原位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SCCIS),其中2例可疑浸润.浸润癌中,19例为混合型cSCC,伴一种或多种特殊组织学亚型,其中10例伴棘层松解;8例伴梭形细胞区域;3例伴透明细胞区域;2例伴淋巴上皮瘤样癌特点;7例伴角化棘皮瘤样特点;1例与毛囊相关.外耳cSCC的首次活检确诊率约80.1%,外耳道cSCC的确诊率仅为57.1%.切缘阳性病例的局部复发率为66.7%(2/3),切缘阴性者局部复发率为10%(2/20).20例随访病例中,2例(10%)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5%)肺转移,5例(25%)死亡.结论 外耳cSCC的组织学形态多样,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确诊需密切联系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外耳cSCC预后不良的因素主要包括肿瘤直径≥2 cm、浸润软骨、累及颅骨、分期较晚和切缘阳性等.

    作者:黄思夏;柳剑英;苏静;梅放;高菲;郑杰;廖松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子宫恶性潜能未定性平滑肌肿瘤98例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子宫恶性潜能未定性平滑肌肿瘤(smooth muscle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98例初诊为STUMP(16例)和留有备注的子宫平滑肌肿瘤,以确诊的28例子宫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及40例富于细胞平滑肌瘤(cellular leiomyoma,CLM)作为对照,结合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对98例的细胞密度、核分裂象、细胞异型性、坏死等重新观察、分类诊断.分析LMS、CLM及STUMP组肿瘤p53、p16、Ki-67表达特点及差异性、间质血管特征,探讨良恶性鉴别诊断综合指标.结果 经重新诊断,98例分别归为LMS 2例、STUMP 7例、CLM 62例、平滑肌瘤(leiomyoma,LM)21例,非典型平滑肌瘤(atypical leiomyoma,ALM)3例和核分裂活跃的平滑肌瘤(mitotically active leiomyoma,MAL)3例.除外CLM与LM之间,p53表达在LMS、CLM、STUMP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16表达在LMS、CLM、STUMP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Ki-67增殖指数在LMS、STUMP、CLM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在CLM、STUMP、LM内无统计学意义.肿瘤间质内有厚壁血管丛状(≥3个)生长在LMS、CLMS、TUMP、LM组分别占0(0/30)、74.5%(76/102)、42.86%(3/7))和80.95%(17/21).结论 STUMP临床较罕见,把握好三个主要诊断标准,结合是否浸润、间质血管特点及p53、p16和Ki-67的表达等,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鲍天辉;王岳君;韩彪;方威;孟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卵巢交界性肿瘤病理及进展

    卵巢肿瘤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名称不一,其中上皮细胞-间质肿瘤约占2/3,占卵巢恶性肿瘤的90%,故历来是研究的重点.卵巢上皮细胞-间质肿瘤明确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个范畴,其中关于交界性肿瘤的概念、术语、病理诊断标准和生物学行为争议较多,至今尚未有统一标准,现将有关观点概括如下.

    作者:杨幼萍;朱杨丽;张建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臀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复发并恶变1例

    患者男性,40岁,2012年1月初无意间发现右臀部有一包块,大小6cm×3cm×3 cm,边界欠清,逐渐增大,无疼痛,在外院行包块活检术,送我院会诊.我院诊断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行扩大切除并行会阴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四周切缘未见累及,另送腹股沟淋巴结13枚,均未见肿瘤转移.行单药异环磷酰胺2.0g和单药表阿霉素120 mg化疗,并行右侧臀部病灶适形放疗,后定期复查提示病情稳定.2015年1月初因右下肢疼痛来我院就诊.臀部MRI:右侧臀部呈术后改变,右侧盆底及臀部软组织异常信号,大者大小9.1 cm×4.1 cm×4.1 cm,部分境界较清楚,T1W1呈低信号、T2W1呈高低浑杂信号.影像学诊断:右臀部软组织肿瘤术后改变,肿瘤复发可能性大.术中见瘤体和坐骨神经交错缠绕,暗红色,血运丰富,向盆底侵入.

    作者:王铁延;李妞妞;汤显斌;李红华;蹇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uterine myxoid leiomyosarcoma,UM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UML进行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特殊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及随访.结果 6例患者年龄36 ~ 57岁(平均47.33岁),肿块直径4.5~14 cm(平均9.25 cm).低倍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束状、簇状或星网状,间质见大量黏液样基质;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卵圆形.胞质少至中等,胞质嗜酸性,部分肿瘤细胞可见胞质内空泡.核分裂象多少不等(2~ 20个/10HPF),可见坏死(3/6).瘤细胞浸润子宫肌壁平滑肌组织,侵犯脉管,并可见脉管内瘤栓,其中1例细胞具有上皮样特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α-SMA、desmin、h-caldesmon、ER、PR均阳性,CD10、S-100、CD34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40%.结论 UML属于罕见恶性间叶源性肿瘤,确诊主要依靠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临床及病理均需与黏液性平滑肌瘤、黏液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及黏液性纤维肉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并辅以化疗,预后较好.

    作者:黄海建;陈小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乳腺癌和导管增生病变与1p染色体不稳定的关系

    目的 检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tal hyperplasia,UDH)、乳腺不典型增生(atypical dutal hyperplasia,ADH)、乳腺导管原位癌(du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tal carcinoma,IDC)中染色体1p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改变规律,探讨乳腺导管增生病变进展为IDC的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 应用PCR法检测20例UDH、7例ADH、25例DCIS、25例IDC石蜡包埋组织,8%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银染检测染色体1p区间微卫星位点D1 S193、D1S463、D1S2881、D1 S2885、D1 S234、D1S252的LOH/MSI.结果 染色体1p的每个位点均发生LOH/MSI,其发生的频率UDH为55.0%、ADH为42.9%、DCIS为64.0%、IDC为72.0%,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卫星位点D1 S193、D1S2881、D1 S2885、D1 S252、D1S234在各组中LOH/MSI的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D1 S463的频率在UDH组为5.0%、ADH组为0、DCIS组为45.0%、IDC组为40.0%,其中UDH组与ADH组明显低于DCIS组、IDC组(P <0.008).结论 1p染色体遗传学不稳定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D1 S463位点的改变可能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进展为乳腺癌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冯玲;徐澍;赵娜;杨宇石;方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phA7和ANXA1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受体酪氨酸激酶A7(Ephrin A7,EphA7)和重组人膜联蛋白A1 (Annexin A1,ANX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65例PTC、1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9例癌旁甲状腺组织中EphA7和ANXA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phA7和ANXA1在PTC组中的阳性率(64.6%、61.5%)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26.3%、21.1%)以及癌旁甲状腺组(31.6%、26.3%,P均<0.05).EphA7蛋白和ANXA1蛋白在PTC伴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P<0.05).PTC组中ANXA1蛋白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均<0.05),ANXA1蛋白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大小、TG-Ab值和TPO-Ab值无关(P均>0.05).EphA7蛋白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TG-Ab值和TPO-Ab值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部位无关(P均>0.05).EphA7与ANXA1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EphA7与ANXA1可能参与PTC的发生、发展,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

    作者:孙雪玲;房辉;张禾伟;甄艳凤;杨莹;李玉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咖啡因对体外培养U251人胶质瘤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咖啡因对体外培养U251神经胶质瘤细胞存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和Annexin V/PI流式细胞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咖啡因对U251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影响.结果 (1)咖啡因在体外可以抑制U251人胶质瘤细胞的存活;(2)咖啡因在体外使U251细胞早期凋亡发生的时间较晚,且在1~ 10 mmol/L浓度范围内,出现浓度依赖性瘤细胞早期凋亡增加,大于10 mmol/L时,瘤细胞迅速出现大量坏死.结论 实验初步证明了咖啡因在体外可以抑制U251人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 10 mmol/L)可促使其凋亡,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及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范耀东;边慧;瞿家桂;余化霖;陈芸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进展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neu蛋白表达的稳定性分析

    目的 探讨HER-2/neu蛋白在进展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和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指导临床检测标本的选择以及检测报告的分析与应用.方法 收集进展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100例制备全信息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R-2/neu蛋白表达,FISH法检测HER-2/neu基因扩增状态,分析其特点、稳定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69%病例HER-2/neu蛋白呈均质性表达,与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相比,原发灶蛋白均质阴性病例一致性强,均质阳性病例次之,均质不确定病例差;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36例HER-2/neu蛋白不确定和异质性病例的FISH检测显示20例为基因均质扩增,13例为基因均质非扩增,3例为基因异质性,其中31.65%的蛋白阴性位点HER-2/neu基因扩增.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neu蛋白表达在肿瘤原发灶和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稳定性较高,尤以阴性病例稳定;免疫组化与FISH同步检测及对比分析可能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应用全信息组织芯片更能全面检测HER-2/neu蛋白表达及基因状态,并可用于深入分析乳腺癌基因分型及其它相关指标在肿瘤进展中的变化.

    作者:蒋雄玲;田景琦;陈菁;张剑;孙爱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含有异源性肉瘤成分的恶性叶状肿瘤

    1临床资料本例读片资料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7-7.患者女性,46岁,发现右乳包块5年余,自觉包块长大伴疼痛2个月.临床查体:右乳内下象限扪及一质硬界清包块,形态不规则,伴压痛.包块活检病理诊断考虑“恶性肿瘤”,遂行右乳单纯切除术、右腋窝Ⅰ/Ⅱ水平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邱琰;陈卉娇;魏兵;张璋;步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乳腺髓样癌9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乳腺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9例乳腺髓样癌的大体和镜下形态,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相关激素和增殖水平的指标.结果 乳腺髓样癌肿块直径1 ~5.5 cm,质硬,大部分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镜下形态均为大量淋巴细胞背景中散在或呈片分布的合体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ER(0/9)、PR(0/9)、p53(6/9);HER-2(2+)(4/9);Ki-67增殖指数30%~90%.结论 乳腺髓样癌进行病理诊断时需仔细观察形态学特征,必要时辅以免疫组化,并与其他疾病鉴别,避免误诊.

    作者:夏琛;吴义启;王晖;金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与其他子宫黏液样间质肿瘤的鉴别及其再评估30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目前对该肿瘤临床行为和形态学资料相对有限.为了更好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作者对30例初诊断为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病例进行重新评估,其中25例确诊(中位年龄51.5岁),80%诊断时为Ⅰ期病例,肿瘤平均直径10.8 cm.显微镜下观察,24例(96%)肿瘤可见浸润性边缘,1例边界无法评估.14例(56%)肿瘤核分裂象>10个/10 HPF,8例(32%)为2~10个/10 HPF,3例(12%)<2个/10 HPF.12例(48%)肿瘤出现地图样坏死,核呈中-重度多形性.

    作者:Parra-HerranC;SchoolmeesterJK;YuanL;许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细胞DNA定量分析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17例标本各制成2张薄层细胞片,分别行HE染色和Feulgen染色.统计117例患者肺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胸水沉渣检查情况.结果 (1)在肺癌的诊断中细胞DNA定量分析法(阳性率86.7%)优于液基细胞学检查(阳性率50%).(2)DNA定量分析法检测不能区分肺癌的组织学类型.(3)两者联合使用(灵敏度为96.67%,特异度为83.91%)优于单一的检测方法.结论 细胞DNA定量分析法较液基细胞学检查在肺癌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可弥补常规形态学的不足,二者联合使用,更有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朱燕燕;怀建国;蒋艳;杨小苗;申成香;徐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