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PL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董炜疆;张娇娇;梁华;李扩;宫惠琳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 脂蛋白脂肪酶, 临床病理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及RT-PCR法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和60例脑星形细胞瘤中LPL蛋白、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星形细胞瘤患者和对照组脑脊液中的LPL水平,分析LPL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患者年龄、性别及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LPL蛋白及其mRNA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Ⅰ、Ⅱ、Ⅲ、Ⅳ级各组星形细胞瘤中的LPL阳性率分别为8.20%、31.29%、62.00%、82.25%,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LPL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s=0.931,P<0.001);LPL表达与星形细胞瘤患者性别、年龄无关;与3年生存率相关,生存期小于3年者LPL表达更强;脑脊液内LPL蛋白表达水平在星形细胞瘤患者中也有显著增高.结论 LPL表达与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星形细胞瘤患者病情进展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网状纤维染色及P504S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网状纤维染色和P504S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PTP)和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neoplasm,PEN)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网状纤维Gomofi法对10例SPTP和6例PEN进行染色;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P504S、CD10、PR、vimentin、CgA、CD56、Syn在二者中的表达.结果 SPTP组网状纤维染色显示假乳头纤维血管轴心阳性,勾勒出管腔扩张的小血管形态;PEN组网状纤维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巢周围血窦分割阳性,勾勒出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网.P504S、vimentin、CD10、PR、CgA、CD56、Syn诊断SPTP的敏感性分别为60%、100%、80%、90%、20%、80%、80%;特异性分别为100%、83.3%、83.3%、66.7%、33.3%、16.67%、16.67%.P504S、vimentin、CD10、PR在SPTP组中的阳性率均高于PEN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P504S、vimentin、CD10、PR在SPTP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PEN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gA、CD56、Syn在二者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网状纤维染色可以直观简便的鉴别两组肿瘤;联合检测P504S、vimentin、CD10、PR也可以有效的鉴别SPTP和PEN,且P504S诊断SPTP的特异性高.

    作者:聂艳红;王红霞;刘慧;陈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细胞蜡块在乳腺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细胞蜡块(cell block,CB)技术在乳腺肿块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7例乳腺肿块患者行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lgy,FNAC)检查,并制作CB,与术后组织学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组织病理学对照,FNAC诊断敏感度为95.96%,特异度为96.12%,假阳性率为3.88%,假阴性率为4.04%,阳性预示值为97.44%,阴性预示值为93.94%,诊断准确率为96.02%.CB联合FNAC诊断敏感度为97.98%,特异度为98.45%,假阳性率为1.55%,假阴性率为2.02%,阳性预示值为98.98%,阴性预示值为96.95%,诊断准确率为98.17%.结论 CB可以弥补FNAC的不足,CB联合FNAC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

    作者:何诚;黄榕芳;朱伟峰;陈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Wnt5a的表达

    目的 检测Wnt5a在子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颈SCC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HRP法分别检测正常子宫颈、CIN Ⅰ、CINⅡ~Ⅲ和SCC(各30例)组织中Wnt5a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Wnt5a mR-NA及蛋白在CINⅡ~Ⅲ和S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6.7%(17/30)、66.7%(20/30)和93.3% (28/30)、96.7% (29/30),均明显高于CIN Ⅰ及正常子宫颈组织(P<0.01);Wnt5a mRNA及蛋白在SCC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INⅡ~Ⅲ(P<0.01),Wnt5a mRNA及蛋白在CIN Ⅰ和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nt5a mRNA及蛋白的阳性率与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促进子宫颈SCC的发生、发展.

    作者:平静;田杰;陈莹;刘小燕;周东华;邓凯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肾细胞癌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D14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 6000法检测97例RCC和30例正常肾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R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D147和VEGF在RCC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均<0.01);CD147和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TNM分期、浸润性生长和转移之间呈显著相关(P均<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及伴肉瘤样分化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RCC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 =0.631,P <0.01).41例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间6~ 144个月,其中死亡7例,11例发生肺、肝、骨、脑、对侧肾、肾上腺、皮肤和卵巢等部位远处转移.结论 联合检测RCC中CD147和VEGF的表达,有助于综合探讨RCC的发病机制.CD147和VEGF可以作为新的预测RCC浸润、转移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因子,并为临床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蒋艳霞;周璇;于文娟;邹玉玮;闫伟华;李玉军;张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穿刺活检组织标准化处理方法

    组织病理学诊断被称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临床与病理医师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会诊,只有较为确切的病理学诊断才能对临床医师的诊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1].肝、肾、前列腺等穿刺标本,由于取材有限、组织易受挤压,且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进行多种染色,给病理诊断带来较大困难和风险.因此,与一般病理组织比较,其制片染色应有独特的要求.

    作者:吴昊;阎红琳;成红豆;袁静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4例并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peritoneal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PP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4例PPSC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及HPV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PPSC均为女性,年龄23~ 62岁,平均51岁.临床表现多为无特异性的腹部不适,CA125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腹腔肿块.镜下肿瘤细胞形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为低柱状,核质比大,核圆形,核仁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腺体及间质内可见砂砾体.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A125、WT1、CK7、p53、CEA、p16均呈阳性,部分肿瘤细胞表达CK5/6、ER、PR;不表达GCDFP-15、CR、D2-40、CK20、Villin、CDX2、TTF1;HPV检测阴性.结论 PPSC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腹膜的恶性肿瘤,临床误诊率高,依据其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袁静萍;高利昆;成红豆;阎红琳;袁修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4例并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uterine tumor resembling ovarian sex cord tumor,UTROS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会诊为UTROSCT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肿瘤细胞呈相互吻合的条索状、小巢状、小管状排列,瘤细胞胞质少,呈嗜酸性,核大小一致,形态规则,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CD99.结论 发生于子宫的UTROSCT临床罕见,具有低度恶性潜能,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不明确,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

    作者:景红霞;李世兰;张智弘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肺原发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

    患者男性,17岁,因征兵体检发现左下肺占位1天入住我院.既往体健,入院专科体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1次/分,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胸部CT检查:左肺下叶见一肿块,边缘光滑,大小33 mm×25mm,边缘强化显著,内部见线状/结节状强化(图1).患者在全麻下行左下肺切除术并送病理检查.

    作者:崔红霞;刘瑶;侯燕;吴明霞;陈光强;张永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乳腺癌中转录因子DLX4与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DLX4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100例乳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细胞系中DLX4与EMT相关蛋白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并分析三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DLX4和vimentin阳性率(68.0%和53.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2.0%和28.0%)(P<0.05),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阳性率(32.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76.0%)(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在高侵袭性乳腺癌细胞系中DLX4、vimentin均呈高表达,E-cadherin呈低表达;DLX4、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中DLX4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s=-0.505,P=0.000),DLX4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s =0.165,P=0.016).结论 乳腺癌中转录因子DLX4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可能存在调控关系,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

    作者:张连美;仲纪祥;孙苏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如何解读和应用WHO(2014)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

    子宫内膜样癌(Ⅰ型)的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引起的子宫内膜增生病变有关[1,2].因此,子宫内膜增生症一直备受关注.长期以来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分类与命名较为混乱,WHO(2003)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以下简称老版)中有关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分类方案提出后,获得广泛认可.老版分类将子宫内膜增生症分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3].老版分类首先根据腺体的结构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再根据腺上皮细胞的形态分为伴非典型和不伴非典型;老版分类有一定临床预后意义.据文献报道Ⅰ、Ⅱ、Ⅲ、Ⅳ型进展为癌的风险分别为1%、3%、8%、29%.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少研究者认为:老版分类存在许多不足[2],如分类过于复杂,可重复性差、预后意义不理想等.

    作者:占新民;黄文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Proteus综合征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Proteus综合征(Proteus syndrome,P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具有脑回状纤维组织增生特征的PS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均自幼发病,随年龄增长进行性加重,例1表现为双侧手指和足趾甲床不对称性脑回状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多发性色素痣,例2表现为左侧下肢骨骼、左足、左足趾及软组织不对称性过度增生肥大,足趾软组织脑回状纤维组织增生,左下肢及足背血管畸形.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真皮内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成纤维细胞稀疏、弹力纤维缺乏等病理学特点.结论 P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错构瘤,具有多变的畸形特征,其正确诊断需与临床表现密切结合,并与其表现相似的先天性综合征鉴别.

    作者:果海娜;李良;何江耀;王娜;陈昌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病理制片质量控制的探讨及体会

    为适应病理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保障病理诊断和研究质量提高制片技术,实现病理切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院于2006年1月1日对医院病理制片质量控制加以严格管理,对石蜡制片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制片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优片率达99.65%.由于病理技术工作各环节是流水作业,每一环节的失控均可造成制片的质量问题,因此质量控制涉及每一操作步骤,现将石蜡制片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范玲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以胸腺组织为主的扁桃体畸胎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以胸腺组织为主的扁桃体畸胎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1例以胸腺组织为主的扁桃体畸胎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由纤维、脂肪、软骨及淋巴组织组成,淋巴组织中可见胸腺小体.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4、CD8、CD99、TDT、CD3均阳性,CD20、Pax-5少数细胞阳性,且Ki-67增殖指数>75%.结论 以胸腺组织为主的畸胎瘤极其罕见,诊断时易误诊为淋巴瘤,需结合临床病史、手术所见及形态学特征综合分析.

    作者:柯丽琴;黄娟;黄敏捷;夏嘉辉;滕利;刘黎黎;张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原发性卵巢类癌6例并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原发性类癌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 总结6例原发性卵巢类癌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发病年龄28 ~ 54岁,多以发现盆腔肿块就诊,B超示囊实性占位而入院治疗.查肿瘤指标CEA、CA199、CA125未见明显升高.肿瘤发生于卵巢左、右侧各3例.组织学类型:梁状型3例,甲状腺肿型2例,岛状型1例.卵巢类癌常合并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结论 卵巢原发性类癌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低度恶性,预后良好.肿瘤转移虽少见但可晚期复发,故需长期随访.肿瘤体积较小时,需充分取材以避免漏诊.诊断时需与卵巢颗粒细胞瘤、Sertoli细胞瘤、恶性卵巢甲状腺肿、转移性类癌、卵巢甲状腺肿、Brenner瘤等鉴别.

    作者:赵晶晶;朱慧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1例

    患者女性,26岁,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作性意识障碍伴吞咽、摸索,有时游走,持续1 ~2 min恢复,1~2个月发作1次.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抽搐,持续约3 min抽搐停止,发作前多有预感.5年前出现发作性愣神,双眼发直,呼之不应,无肢体动作,持续10~20 s缓解.曾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MIR示:左侧颞极异常信号影,T1低信号,T2/FLAIR高信号,无明显强化.全麻状态下左额颞开颅行癫痫病灶及致痫灶切除术.术后随访4个月,未再出现癫痫发作,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梁乐;遆红娟;付静;冷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MUC1、GLUT1在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黏蛋白1(mucin 1,MUC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在胸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按照WHO(2015)胸腺肿瘤分类标准对胸腺上皮性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类,选取其中的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标本70例,除去其中标本较少的27例穿刺标本,终以43例手术切除的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作为分析对象.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MUC1、GLUT1、CKpan、CD5、CD117、TDT的表达,重点观察MUC1和GLUT1在肿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43例肿瘤包括21例B3型胸腺瘤和22例胸腺癌,其中胸腺癌中有18例鳞状细胞癌,1例基底细胞样癌,1例淋巴上皮癌,1例低分化腺癌及1例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年龄18 ~73岁,平均51岁,男性25例,女性18例.按Masaoka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13例、Ⅲ期13例和Ⅳ期10例,另有1例无明确分期.MUC1在B3型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为9.52% (2/21),在胸腺癌中的阳性率为77.27% (17/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LUT1在B3型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为42.86%(9/21),在胸腺癌中的阳性率为100%(22/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UC1、GLUT1在胸腺癌中的表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胸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B3型胸腺瘤,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联合使用二者有利于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的鉴别.

    作者:杜军;印洪林;陆珍凤;王璇;何燕;周晓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移植肾原发肉瘤样肾细胞癌1例

    患者男性,45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14年7月接受异体肾移植术,术后规律服用普乐可复、骁息、尤金三联抗排斥治疗,一般情况尚可,常规体检于2014年10月入院.体检:血肌酐284 μmol/L,明显升高,CT检查提示肾实质内见多个占位,皮髓质分界不清,考虑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由于对本病缺乏经验及患者自身原因并未进一步检查.12月彩超提示移植肾结构紊乱,肾实质结构不清,实质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光团,部分突出表面,大的位于上极,大小58 mm×83 mm,性质待定.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高达161.53×109/L,血肌酐800 μmol/L,移植肾基本丧失功能,综合考虑,行手术切除移植肾.

    作者:吴秀;李鑫;康举龄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过碘酸-Schiff(PAS)染色方法的改良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PAS作为一种特殊染色技术早发现于1946年,该技术早仅用于生物化学,后经不断改进,广泛应用于临床生化、组织化学及病理诊断中.PAS染色不仅能显示糖原,而且还能显示中性黏液性物质以及软骨、脑垂体、霉菌、脂质、色素、淀粉样物质及基膜等,广泛应用于人体和实验动物组织的诊断和研究.PAS染色过程中关键染液的配制方法及氧化时间等对染色效果影响较大.本实验室经过反复试验,对影响其染色效果的因素加以总结分析,并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染色效果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祁珊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HPV DNA、E6/E7 mRNA在各子宫颈病变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HPV DNA和E6/E7 mRNA在各子宫颈病变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CSC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反向杂交法和支链DNA技术对210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20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及240例CSCC进行HPV DNA及E6/E7 mRNA的检测.结果 HSIL、CSCC中,HPV DNA百分率分别为100.00%、89.58%,呈递减趋势(P <0.001);E6/E7 mRNA百分率分别为52.50%、95.83%,呈递增趋势(P <0.001);HPV DNA +/mRNA+的百分率分别为52.50% 、87.50%,呈递增趋势(P <0.001);HPV DNA-/mRNA-的百分率分别为0、6.25%,呈递增趋势(P<0.001).LSIL、HSIL中,HPV DNA百分率均大于E6/E7 mRNA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SCC中HPV DNA百分率均小于E6/E7 mRNA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结论 HPV DNA在LSIL、HSIL中的表达较E6/E7 mR-NA高;CSCC中HPV DNA表达较E6/E7 mRNA低,因此HPV DNA标志物可能与CSCC的发生过程关系较为紧密;E6/E7 mR-NA标志物可能与CSCC的发展相关性更高.

    作者:吕秀芳;宋晓霞;贺慧;徐继跃;孔令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肺纤维化前期肺组织中ICAM-1、TGF-β、CTGF的表达及其镜下形态改变的动态观察

    目的 动态观察博莱霉素诱发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从肺损伤到肺纤维化前期肺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水平的变化,探讨肺纤维化前期的发病机制.方法 雌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肺纤维化模型组、内毒素组、空白对照组(每组36只),并于干预后第3、7、14天取各组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结果 造模后各组TGF-β、ICAM-1、CTGF的表达依次为空白对照组<内毒素组<肺纤维化模型组.肺纤维化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内毒素组(P<0.05).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中肺组织结构正常;肺纤维化模型组第7天未见明显肺纤维化改变,第14天VG染色可见少量胶原纤维形成;内毒素组第7天有轻度肺泡炎,第14天肺泡炎消失.结论 肺纤维化前期纤维化的发生与TGF-β、ICAM-1、CTGF三种细胞因子均有密切关系,三者可能起协同作用.

    作者:李瑞琴;孙洁;李伟;王坦;刘湘花;张俊霞;张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