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55岁,因“反复右下腹痛2个月余伴便血1周”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部胀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改变体位无明显加剧及缓解。近1周出现大便带血,余无异常。外院肠镜检查示:升结肠近肝曲可见一3 cm ×2.5 cm大小息肉样带蒂肿物,考虑:(1)结肠息肉;(2)结肠癌?外院病理示:结肠增生性息肉。专科检查:神志清楚,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心肺无阳性体征,腹部平坦、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53、CA199均阴性。CT示升结肠近肝曲见一30 mm ×22 mm大小的不规则肿块影,与肠壁广基底相连,突入肠腔内生长,增强扫描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作者:肖秋香;肖学文;杨庆春;范钦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hMSH2、hMSH6在结直肠腺癌、腺瘤、炎性病变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2例结直肠腺癌、176例结直肠腺瘤及152例结直肠炎性病变中hMSH2、hMSH6蛋白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hMSH2、hMSH6在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炎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6%、59.7%、20.4%;91.6%、60.8%、23.0%。三种病变组织中hMSH2、hMSH6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MSH2、hMSH6蛋白表达与结直肠腺癌分化程度相关( 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且hMSH2、hMSH6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s =0.601,P<0.05)。结论在结直肠炎性病变、腺瘤、腺癌组织中hMSH2、hMSH6的阳性率渐序增强,通过检测二者表达水平可对结直肠腺癌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杨通印;郝朗松;林永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11 ce111ung cancer,NSCLC)发生、发展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1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及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探讨EGFR基因突变及扩增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1-time po1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荧光原位杂交( f1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及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同时对NSCLC石蜡包埋组织中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突变、扩增及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qRT-PCR技术检测NSCLC组织中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的突变率为58.18%(32/55),其中19号外显子缺失和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占87.50%(28/32);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吸烟史、组织病理分型有关(P<0.01),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EGFR基因扩增率为23.64%(13/55),EGFR蛋白阳性率为70.91%(39/55);EGFR基因突变与基因扩增具有一定相关性( P<0.05),EGFR这两种基因状态与其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CLC EGFR基因突变在女性、无吸烟史及腺癌中表达较高,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筛查主要对象;EGFR基因突变与基因扩增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基因突变与扩增的先后顺序尚不清楚,需增加病例数进一步探讨;EGFR基因突变和扩增与蛋白表达不一致,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作者:陈顺平;苏海燕;吴文乔;余英豪;刘伟;沈洪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免疫组化技术作为病理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临床病理鉴别诊断、肿瘤评估及耐药检测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大提高病理诊断水平。近年随着社会总人口以及癌症患者数量增长,病理科的工作量相应增大,传统的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各种型号的自动免疫组化仪应运而生。本科室于2014年3月开始使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现将其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艳;潘美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mu1ti1ocu1ar cystic rena1 ce11 carcinoma,MC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MCRC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8例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6~68岁(平均55.6岁)。影像学检查均示多囊性占位,边界清楚。眼观:肿瘤切面见大小不等的多房囊腔,内含浆液性或血性液体。镜检:肿瘤囊内壁被覆单层透明细胞、复层上皮或上皮缺如,囊内成分大部分流失,纤维性囊壁或囊腔间隔中见灶状透明细胞,呈Ⅰ级细胞核,其为形态学诊断线索。免疫表型:透明细胞CD10、vimentin、EMA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低。18例患者平均随访43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预后良好。结论 MCRCC是一种罕见的肾细胞癌组织学亚型,预后良好,需与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及良性肾囊性病变相鉴别。
作者:付娟娟;宋新兰;胡小萍;孙振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女性,39岁,因“发现左乳肿物1个月余”就诊。查体:双乳对称,外观大致正常,左乳内下可触及一1.0 cm ×0.8 cm大小肿物,质韧硬,界欠清,活动度差,左乳内上象限可及片状不均回声区,右乳未及明显异常,双腋下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外院B超示:左侧乳腺内侧腺体结构显示紊乱,呈片状,分布欠均匀。外院双侧乳腺CC+MLO示:双乳致密腺体型,左乳结节伴钙化,右乳结节,BI-RADS 3级。外院乳腺 MRI 示:左乳乳头内侧节段性明显强化,考虑 BI-RADS-MRI 4级;左乳乳头上方小结节,BI-RADS-MRI 3级;右乳BI-RADS-MRI 2~3级。
作者:刘晓刚;吴艳;蔡辉;薛慧忠;张新鹏;马郁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nnexin A3高表达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Yr-ads-4-Annexin A3,转染至胃癌MGC803细胞,G418筛选稳定表达株,Western b1ot法检测转染前后Annexin A3蛋白表达变化;以空载体转染组及未转染MGC803细胞为对照,采用CCK8、平板克隆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Annexin A3高表达对MGC803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细胞周期的作用。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Yr-ads-4-Annexin A3;pYr-ads-4-Annexin A3稳定转染细胞株中Annexin A3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空载体转染及未转染MGC803细胞组( P<0.05);CCK8实验显示,pYr-ads-4-Annexin A3组中肿瘤细胞数目显著多于空载体转染及未转染MGC803细胞组( P<0.05);平板克隆实验发现,pYr-ads-4-Annexin A3组中肿瘤细胞形成克隆数量多于其余两组(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Annexin A3高表达抑制了MGC803细胞凋亡(P<0.05)。结论 An-nexin A3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抑制肿瘤细胞凋亡有关,提示Annexin A3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张大勇;王连东;曾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咽区结外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fo11icu1ar dendritic ce11 sarcoma,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FDCS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70岁,因咽部无痛性包块伴呼吸不畅2个月余入院;例2,女性,40岁,因咽部异物感、痰中带血1个月余入院;例3,男性,38岁,因无明显诱因间断鼻衄2个月余入院。3例肿瘤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点:细胞呈梭形~卵圆形,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呈卵圆形,具有空泡状的染色质,核仁小,偶见核内包涵体,散在少许双核、多核细胞。3例肿瘤细胞排列方式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排列方式:部分区域呈弥漫片状排列,细胞间有多少不一的小淋巴细胞浸润,有时聚集成团;部分区域呈束状与漩涡状排列,部分呈脑膜瘤中可见的360°回旋,细胞间有少许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区域见富于胶原及血管的间质分隔肿瘤细胞呈巢、片状,细胞间散在淋巴细胞浸润,似胸腺瘤图像。核分裂象2~20个/10 HPF。免疫表型:3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1个或多个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如CD21、CD23和CD35,均弥漫强阳性表达Fascin和D2-40,3例中1例弥漫强阳性表达CXCL-13,Ki-67增殖指数6%~20%。结论咽区结外FDCS罕见,极易误诊。熟悉其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赵连花;肖华亮;林俐;杜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荧光原位杂交( f1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通过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待测样本的DNA进行原位杂交,该技术具有快速、安全及灵敏度高等特点[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基因扩增、血液疾病检测、产前诊断等领域。尤其在血液疾病中,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预后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但由于该操作过程复杂,影响荧光信号的因素较多,因此,准确把握溶液的pH值、各步骤的温度及时间,及时发现洗涤液是否浑浊可避免出现信号弱或无信号等情况的发生[2]。标本的前期处理是 FISH检测血液疾病成功的关键,若标本处理不当,结果不易判读,其中细胞交联是影响判读的主要因素,本文就针对骨髓/血液细胞标本制片中出现的细胞交联进行改进。为骨髓/血液标本FISH检测提供佳的制片方法。
作者:杨长绍;潘鑫艳;王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男性,22岁,因“反复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抽搐4年”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于2009年12月开始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抽搐发作,近2年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服用抗癫痫药物,效果不佳。MRI平扫示右侧岛叶皮层增厚,局部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影,大层面1.0 cm ×0.8 cm大小,界尚清,T1 W1等低信号,T2 W1混杂高信号(图1)。行右侧岛叶病变切除术,送病理检查。
作者:许文静;郑智勇;刘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Sa1aria S N,Graham R P,Aishima S,et al. Primary hepatic tumors with myxoid change:morpho1ogica11y unique hepatic ade-nomas and hepatoce11u1ar carcinomas. Am J Surg Patho1,2015,39(3):318-24。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mucinous tubu1ar and spind1e ce11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TSC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 CK7、CK18、CK19、P504S、EMA、vimentin、CK34βE12、E-cadherin,不表达 CD15、CD10、CD56、Syn、CgA、CD117、C-erbB-2及 vi11in。结论MTSCC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恶性肿瘤,需与集合管癌、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等鉴别,CT、MRI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作者:苏丽丽;陈俊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女性,3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1个月。查体: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1 cm内,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双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左心房内有类实质不均质肿块并钙化(图1);肿块与二尖瓣后瓣根部黏连并致二尖瓣机械性狭窄。遂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左心房肿物切除术及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7个月后患者出现咳嗽、气促,CTA检查示心包内占位,大小65 mm ×60 mm,附着于脏层心包膜,性质待定(图2)。再次行全麻下心包肿瘤切除术。
作者:郭乔楠;刁鑫伟;欧小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检测Girdin和EGFR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5例胃癌和40例正常胃组织中Girdin和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 Girdin 和 EGFR 在胃癌中的阳性率(40.9%、54.8%)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17.5%、22.5%)(P<0.05)。Girdin和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无关( P>0.05)。在胃癌中,Girdin和EGFR的表达呈正相关( P<0.05)。结论 Girdin和EGFR可能在胃癌的发展和转移中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Girdin和EGFR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作者:许欣;姚冬颖;刘晓丽;齐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miR-106a在胃癌新鲜和石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人胃癌和对应癌旁组织新鲜样本30对和石蜡样本40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检测miR-106a在两组样本中的表达。收集人胃癌前病变石蜡样本20例和胃腺癌石蜡样本40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iR-106a在胃癌早期发生阶段中的表达并与胃癌组织相比较。结果新鲜组织中miR-106a的相对表达量为3.25±1.99,石蜡组织中miR-106a的相对表达量为3.18±2.14,两组相比miR-106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样本miR-106a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s =0.998,P<0.001)。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可以检测到miR-106a的表达,阳性率为70%,阳性颗粒位于不典型增生的上皮细胞内,呈深蓝色细颗粒状物;胃癌组织中miR-106a的阳性率为87.5%,阳性表达范围和强度较癌前病变明显扩大和增强。结论胃癌新鲜组织和石蜡组织中miR-106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应用石蜡组织检测miR-106a在胃癌前病变中出现的早期表达变化,可以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朱萌;张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 enteropathy-associatied T-ce111ymphoma,EA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EAT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Ⅰ型EATL主要由中等至较大的肿瘤细胞组成,核圆形或多角形,核仁明显。Ⅱ型EATL瘤细胞形态单一,体积中等或偏小,核圆形、深染,核碎屑和坏死常见。两种类型EATL背景中均可见组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且肿瘤细胞弥漫表达 CD3、CD43、TIA-1,不表达 CD4、CD5、CD20、CD79a。Ⅱ型EATL弥漫表达CD56和CD8,Ⅰ型EATL不表达CD56和CD8,Ki-67增殖指数均>70%,EBERs原位杂交阴性。7例获得随访资料,其中4例患者术后10个月内死亡,3例患者术后18个月内死亡。结论 EATL是一种罕见的源于肠道上皮内T淋巴细胞的侵袭性淋巴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慢性腹泻、腹痛、发热及腹部包块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发生肠穿孔。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及免疫表型。
作者:胡月明;张志勇;刘丽云;徐晋珩;冯俊伟;王爱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羊水栓塞的病理诊断依据。方法收集2例羊水栓塞患者的血液样本及切除的子宫标本,对血液涂片、组织及血液提取物沉渣石蜡包埋,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 Giasma 染色,观察其病理学特征。结果在HE染色的子宫壁静脉内找到羊水成分,免疫组化标记角化上皮CK及CK14阳性,CD31阴性;血液标本经离心沉渣包埋切片,可见血液上层有角化上皮及黏液样物质, Giasma染色角化上皮胞质呈粉红色,黏液样物质呈紫蓝色。结论羊水栓塞的病理诊断应先取患者的下腔静脉血或切除子宫,查找是否存在羊水成分,对可疑线索以HE切片形态学为基础,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作为辅助的方法。
作者:邵少慰;罗巧明;梁储财;陈裕章;梁少姬;陈连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 high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1ia1 neop1asia,HGPIN)患者血清PSA特征及首次穿刺活检HGPIN阳性针数对再次活检前列腺癌( prostate cancer,PCa)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492例疑为PCa患者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方法为8+X法。穿刺活检结果:PCa 186例,孤立型HGPIN(仅1针活检病理为HGPIN)34例,多灶型HGPIN(2针及以上活检病理为HGPIN)13例,低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1ow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1ia1 neop1asia, LGPIN)64例,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ic hyperp1asia,BPH)195例,分析比较各组间血清PSA的相关性及差异。6个月后对多灶型HGPIN和孤立型HGPIN患者行再次穿刺活检,不管其血清PSA水平变化,同时对LGPIN和BPH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或者持续不降者行再次穿刺活检,分析比较各组中PCa的检出率。结果 LGPIN与BPH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型HGPIN与LGPIN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型HGPIN与BPH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灶型HGPIN与LGPIN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灶型HGPIN与BPH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灶型HGPIN与孤立型HGPIN组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再次穿刺活检,多灶型 HGPIN组中再次穿刺活检 PCa的检出率为38.46%,孤立型 HGPIN 组为9.68%,LGPIN组为12.50%,BPH组为12.20%。结论孤立型HGPIN患者血清PSA特征倾向于BPH,多灶型HGPIN患者血清PSA水平介于BPH和PCa之间,多灶型HGPIN患者再次活检PCa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孤立型HGPIN及BPH。
作者:张明;于德新;万阳;闵捷;丁德茂;陈磊;张涛;邹慈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β-拉帕醌体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噻唑蓝( MTT)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β-拉帕醌对SGC-7901与AGS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β-拉帕醌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β-拉帕醌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应用Western b1ot法检测β-拉帕醌处理胃癌细胞前后其增殖、迁移、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1ia1-mesenchyma1 transition,EMT)及凋亡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结果β-拉帕醌可显著抑制SGC-7901和AGS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下调增殖与周期相关Skp2和DEK蛋白的表达( P均<0.05);经β-拉帕醌处理后,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下降,且显著下调MMP-2/9和Ezrin蛋白以及EMT间质标志物的表达,上调EMT上皮标志物表达水平;另外,β-拉帕醌增加胃癌细胞的凋亡,下调BCL-2/Bax比值以及上调活化型Caspase-3/8/9的表达。结论β-拉帕醌对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并可通过MMPs和EMT途径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作者:秦云植;杨洋;朴俊杰;李珍玲;崔雪莲;林贞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