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 D30阳性的窦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张晓娟;石劲松;王林娜;孙晓玲

关键词:大B细胞淋巴瘤, CD30, 病例报道
摘要:患者男性,48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颈部左侧有多个肿物,局部无红肿、疼痛,患者无发热,无声音嘶哑,无呼吸困难,未经任何治疗,肿物逐渐增大,为求明确诊治入院。查体:颈部对称,气管居中,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颈部左侧皮肤隆起,可触及多个圆形肿物,大者4 cm ×3 cm大小,无红肿,肿物无触痛,质硬,活动度差,未闻及血管杂音。 B超示:左侧颈部及颌下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大者3.1 cm ×2.1 cm大小,边界清,外形尚规则,呈类圆形,内可见较多动静脉血流信号。 CT示:左侧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支气管炎并右下肺炎性改变,两侧胸腔少许积液。全麻下经左颈部斜形切口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术中于胸锁乳突肌两侧可见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大者4 cm ×3 cm大小,表面呈灰褐色,边界欠清,常规切除颈部部分淋巴结,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警惕虚假网站假冒本刊名义征稿收费

    近期,本刊编辑部接到作者举报和投诉,有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网站冒充《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征稿并收取高额审稿费或版面费,其行为已触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我们提醒广大投稿作者提高警惕,注意甄别虚假网站,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皮肤组织教学石蜡切片的制作技术

    皮肤是人体大的器官,覆盖于身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构成,与皮下组织相连。由于皮肤层次丰富,结构复杂,质地坚韧,各层组织间的致密度不同,在制作教学切片中常出现皱褶、网状层松散、浅层出现碎裂等现象。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在制片方法上进行分析和改进,采用福尔马林-醋酸-乙醇( FAA)固定后无需水洗直接投入70%无水乙醇中脱水,蜡带直接展片法,甲基乙烷溶液代替二甲苯透明、脱蜡,DPX封片剂代替中性树胶封片。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皮肤组织切片质量有所提高,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璐;吴民华;陈景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指导临床用药类免疫组化抗体的临床试验要求

    该文旨在阐述指导临床用药类免疫组化抗体的临床试验要点。结合体外诊断试剂现行法规、指导原则和此类试剂的临床试验自身特点,以半定量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为例,对该类试剂的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样本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结果的统计分析及临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作者:韩昭昭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肺腺癌放、化疗后并发乳腺原发性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40岁。因反复咳嗽、气喘9个月入院。 CT示气管右前肿块影(图1),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提示腺癌。临床会诊考虑难以手术切除,遂行放、化疗。患者反复放、化疗多次,病情仍持续进展,出现肝脏、腹腔占位,腋窝及颈部肿大结节,临床考虑肺癌转移。于左侧乳头上方2点处见一直径约1 cm的皮肤红肿区,并触及质硬肿块数枚,固定,有压痛。彩超示左侧乳腺多发低回声结节,大2.9 cm ×1.7 cm×2.1 cm大小,界限欠清,形态不规则。遂行左侧乳腺肿物粗针穿刺并送病理检查。

    作者:吴燕妮;余波;夏春;李凤朝;杨雪梅;石群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骨转移性小细胞癌11例穿刺病理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骨转移性小细胞癌穿刺病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与骨原发Ewing肉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1例骨转移性小细胞癌和20例骨原发Ewing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两组病例中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11例骨转移性小细胞癌中,CD99阳性率27.3%,FLI-1阳性率54.5%;20例骨原发Ewing肉瘤中,CK阳性率15.0%。患者年龄、单发病灶、免疫组化标志物CK、vimentin、CD99、FLI-1、CD56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骨转移性小细胞癌与骨原发Ewing肉瘤的组织形态相似,免疫组化标志物的表达也有重叠,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及免疫组化染色综合分析。

    作者:田萌萌;孙晓淇;张铭;赵蕾;孟淑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子宫颈液基细胞蜡块的制作方法

    近年来,由于细胞蜡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细胞涂片诊断的压力,其诸多优点也在病理诊断上显现其可行性。目前,胸腹水细胞蜡块制作技术已较为成熟,而妇科液基细胞标本的细胞蜡块制作方法报道较少。本实验通过病理科常用设备包埋框和琼脂制作针对子宫颈液基细胞标本的细胞蜡块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顾维娜;于伟;徐双双;庞亚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IDH突变的弥漫性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相同的发病年龄和极小的生存期差异:一个 WHO分级的问题

    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列出WHOⅡ级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A Ⅱ WHO 2007)和WHOⅢ级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AA Ⅲ WHO 2007)之间的区别。 A Ⅱ WHO (2007)的患者与AA Ⅲ WHO (2007)的患者相比显著年轻、生存期明显较长。迄今为主,分级和分类仅仅依靠形态学而未考虑IDH这一预后相关分子标记的状态。作者发现,对于IDH突变的星形细胞瘤而言,WHO(2007)的分级系统对预后的提示意义较差。检测来自3个独立的病例系列共1360例成人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年龄分布和生存时间,其中包括683例Ⅱ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 A Ⅱ IDHmut)、562例IDH突变型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AA Ⅲ IDHmut)和115例IDH 突变的胶质母细胞瘤( GBM IDHmut )。 A ⅡIDHmut和 AA Ⅲ IDHmut的患者显示具有相同的发病年龄(36~37岁),而两级别之间的生存时间差异小于 WHO (2007)的报道(A Ⅱ IDHmut 中位生存时间为10.9年,AAⅢIDHmut为9.3年)。作者分析提示AⅡWHO2007与AAⅢ WHO2007年龄分布和生存时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IDH非突变型肿瘤所占的比例。这些数据结果对目前实行的星形细胞瘤分级和危险分层提出了重大挑战,并可能对 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治疗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李晓玲(摘译);王行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卵巢浆液-黏液性癌:一种罕见的新分类的肿瘤报道

    浆液-黏液性肿瘤是新版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有关卵巢上皮性肿瘤增加的一个新肿瘤。目前,交界性肿瘤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描述,然而很少有浆液-黏液性癌的报道。该文报道19例卵巢浆液-黏液性癌,患者年龄16~79岁,平均47岁;其中16例单侧发生,3例双侧发生;瘤体直径1.8~18 cm,平均10.5 cm;肿瘤分期:Ⅰ期15例,Ⅱ期1例,Ⅲ期3例。12例以乳头状结构为主,含有少量腺管状、微管状和实性成分;6例以腺管状结构为主,1例以实性生长成分为主。典型的特征是两种细胞类型的混合。15例以子宫颈样黏液细胞为主,4例以子宫内膜样细胞为主;另外一些细胞类型,包括鞋钉样细胞、嗜酸性细胞、鳞状细胞、透明细胞及印戒样细胞,可以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多数病例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显著特征。大多数病例呈现伴透明胞质和腔内多形性改变的微管状结构区域,这一特征与子宫颈微腺性增生相似。少数病例可出现间质玻璃样变区、腺纤维瘤样结构和砂粒体。10例卵巢发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且同时有浆液-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成分。采用FIGO分级系统关于子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级:1级13例,2级5例,3级1例。1例同时伴有子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免疫表型:CK7(17/17)、ER (16/16)、PR(6/7)、CA125(15/15)、Pax-8(8/8)、CEA (8/13)、CA19.9(8/9)、WT1(2/13)、野生型p53(4/4)阳性;p16局灶阳性(5/5);CK20和CDX2在所有检测的病例中均阴性。8例患者获得随访信息,7例无病生存(随访3~74个月),1例ⅡB期肿瘤患者术后192个月死亡。鉴于两型细胞混合的特性及其与低级别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及子宫内膜样肿瘤在形态学重叠的特性,对浆液-黏液性癌的适合的分类仍然未明确。尽管形态学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似,本文认为好将其视作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不同的肿瘤,由于其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生物学行为相似,推荐将该肿瘤重新分类。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胰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胰母细胞瘤( pancreatoblastoma, PB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BL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并进行临床随访,并对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PBL由纤维间隔形成上皮岛,并形成特征性的鳞状小体及腺泡样分化。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多种细胞角蛋白, AFP、AACT 亦可表达,有腺泡分化区域PAS染色阳性,鳞状分化区域表达34βE12。结论 PBL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报道甚少,需对其进行长期随访深入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以便更好的进行治疗。

    作者:秦燕子;张琼;马莉;武世伍;欧玉荣;陶仪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湿度下 Epon812、Epon618对电镜制样的影响

    透射电镜广泛应用于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观察,获得质量满意的超薄切片是电镜观察的基础,而选择合适的包埋剂又是基础制样的关键。由于我国南北方环境差异较大,尤其是环境湿度会对包埋剂造成很大的影响。作者就此做了相关的实验,并调整相应的配比,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切片,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庆宏;何幼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EV71受体SCARB2和 PSGL-1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肺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清道夫受体B2(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member 2, SCARB2)和人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 PSGL-1)在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患者、正常儿童及成人肺组织中的定位和分布。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uperVision两步法检测15例重症HFMD患者、3例正常儿童及8例成人肺组织中SCARB2和PSGL-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SCARB2分布于重症HFMD患者、正常儿童及成人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上皮、肺泡上皮细胞及炎症细胞,其在三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PSGL-1分布于成人肺组织支气管、细支气管上皮,但在重症HFMD患者及正常儿童中不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0,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肺组织的炎症细胞PSGL-1均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66.7%、100%(P>0.05);PSGL-1在三组的肺泡上皮细胞中均不表达。结论 EV71受体SCARB2分布于重症HFMD患者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上皮、炎症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PSGL-1仅分布于重症HFMD患者肺组织炎症细胞,提示SCARB2可能在重症HFMD的感染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姚莎;潘红波;侯碧海;党裔武;李坤雄;陈罡;罗殿中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基因突变与ERCC1、Ki-67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EGFR基因突变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 ERCC1)、Ki-67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NA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RCC1、Ki-67蛋白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GFR 基因突变率为49.1%(143/291),多见于女性、不吸烟、腺癌患者。 EGFR基因突变在腺癌的不同亚型中差异有显著性(P=0.008);EGFR基因突变组肿瘤直径的中位数小于野生型组(P=0.020);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淋巴结有无癌转移无相关性(P>0.050);鳞状细胞癌中ERCC1阳性率高于腺癌(P=0.039)。 Ki-67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高于高、中分化(P=0.010);ERCC1、Ki-67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无相关性(P>0.050)。结论 EGFR基因突变与NSCLC患者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相关,存在多种突变。 EGFR基因突变与ERCC1、Ki-67表达无相关性。

    作者:韩义明;郑杰;姜云惠;沈金花;饶兰;范婉婷;谢军花;邹先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乳腺肿瘤组织中GATA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组织中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32例乳腺恶性肿瘤组织、29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及35例乳腺癌旁组织中GATA3蛋白的表达,并将GATA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GATA3在正常人乳腺腺腔细胞中表达,乳腺癌组织中GATA3的阳性率为77%;(2)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中GATA3不表达;(3) GATA3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低于其他分子类型乳腺癌(χ2=29.354,P<0.001)。结论 GATA3表达与乳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和病理分级相关,可作为乳腺癌鉴别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程凯;周晓蝶;余波;王海;周晓军;石群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乳腺化生性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乳腺化生性癌是一组以肿瘤性上皮向鳞状细胞和(或)间叶成分分化为特征的癌,间叶成分包括梭形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和横纹肌细胞。化生性癌可完全由化生成分构成,也可由非特殊类型乳腺癌和化生成分混合构成。化生性癌占全部浸润性乳腺癌的0.2%~5%[1],其差异性是由不同研究对化生性癌的定义不同造成的。若仅考虑有间叶成分,化生性癌约占浸润性乳腺癌的1%。乳腺化生性癌的诊断主要需与具有相似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叶状肿瘤、间叶源性肿瘤、皮肤原发的肿瘤和乳腺转移性肿瘤鉴别,尤其是在组织较少的穿刺标本诊断中。大部分乳腺化生性癌为三阴性( ER、PR和HER-2均阴性)乳腺癌,与其他非特殊类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相比,其对化疗的反应差,除少数组织学亚型外,大多预后差。乳腺化生性癌的遗传学特征复杂,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根据WHO(2012)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对乳腺化生性癌的组织学亚型、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进行概述,并对其发病机制、遗传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倪韵碧;黄雨华;谢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沉降式液基细胞自动制片系统脱水中途干片对染色质量的影响

    美国BD SurePath液基细胞自动制片系统是应用沉降式液基技术的主要代表,该系统主要行巴氏染色,也可对非妇科标本行HE染色[1]。然而,该系统自动染色过程终止于乙醇异丙醇溶液对EA/OG染液或伊红染液的清洗,清洗后的染色过程需人工操作。技术培训要求人工操作步骤保持湿片状态,否则易导致细胞形态变化,但仪器操作说明书中并未指出该点,少数技术文献即使提及,也未给予详细描述[1,2]。因此,日常工作中易导致玻片出现干片,引起染色质量下降。本文旨在评估干片效应对不同类型细胞染色质量的影响程度,在临床工作中有实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佳文;高丽丽;杨文韬;宋以菊;曾欢;王龙富;平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中 MYD88(L265P)体细胞突变分析

    MYD88 L265P 为体细胞突变,存在于约90%的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s)中。在某些亚型的边缘区淋巴瘤( MZL)中也可检测到该突变类型,但仅部分鉴定出MZL的突变频率、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MYC-IGH易位是免疫母细胞型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的主要致病特征

    免疫母细胞亚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IB-DLBCL)被认为是一种预后较差具有侵袭性的DLBCL;而接受R-CHOP化疗的DLBCL若存在MYC基因重排提示生存期更短。作者采用免疫组化、FISH法对39例IB-DLBCL与68例非IB-DL-BCL的MYC基因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许文静(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病理实验室环境温度对常规制片染色质量的影响

    病理实验室环境温度对HE切片的染色质量有很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北部及西藏等高寒地区基层病理实验室的影响更为巨大。病理实验室环境温度已成为影响HE切片染色质量的关键因素[1]。宝鸡地区地处西北,冬季气候寒冷,每年进入冬季以后,HE切片染色质量明显下降。来年开春随着气温的回升,HE切片染色质量也逐渐好转。本科室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低温影响的结果,我们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的解决低温对HE切片染色质量造成的影响。

    作者:巨宏亚;孙璐瑛;陈妮;王晓宝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 WHO Ⅱ/Ⅲ级大脑弥漫性胶质瘤的分子分型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分层

    将大脑胶质瘤在组织学分类和临床病理上分出Ⅱ级和Ⅲ级,这对WHO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本文作者设想利用大规模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是否能分出更为明确的不同预后类型。作者基于微阵列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方法分析了137例原发大脑胶质瘤,病例来自一个前瞻性的德国胶质瘤网( German Glioma Network),其中包括61例WHO II级和76例WHO III级的肿瘤患者。用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分子亚型,然后将其与组织学、分子生物标记和患者预后相联系,分子生物标志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1或2( IDH1/2),1p/19q联合缺失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通过基因组分析将其分为5个的胶质瘤组,包括3个IDH1/2突变型和2个IDH1/2野生型。通过表达谱分析发现8个不同的转录组(5个IDH1/2突变型,3个IDH1/2野生型),它们与基因组只有部分关联。结合DNA为基础的分子分层和临床预后划分为3个主要预后组,他们有着特异的基因组突变。 IDH1/2突变和1p/19q染色体联合缺失的患者预后好。 IDH1/2野生型胶质瘤和类似胶质母细胞瘤基因组变异[包括7q染色体获得(+7q),10q染色体缺失(-10q),TERT启动子突变和癌基因扩增]的患者预后差。IDH1/2突变但1p/19q染色体正常的患者(主要是星形细胞瘤)和IDH1/2野生型,但没有+7q/-10q 基因型及 TERT启动子突变的胶质瘤患者处于中间位的生存期。这种分子分层将患者分为不同的预后组比组织学分类更好。加入基因组分类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并不能更进一步促进预后分层。

    作者:陈达阳(译);王行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PD-1及其配体在实体肿瘤中的应用

    程序性死亡生长因子-1( PD-1/CD279)是新近研究的热门分子,PD-1与其配体PD-L1/2(B7-H1/CD274)终导致淋巴细胞“耗尽”以及诱导免疫耐受。 PD-L1在肿瘤细胞中可呈高表达,其异常表达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PD-1、PD-L1/2在各类实体肿瘤中的表达,日前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 Keytruda ( pembroli-zumab)用于治疗对其它药物治疗无效的晚期或无法切除的黑色素瘤患者,其机制是Keytruda能阻断PD-1细胞通路,这些均提示针对PD-1、PD-L1/2分子治疗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突破点,且PD-1、PD-L1/2在实体肿瘤的表达可能成为预后评估新生物学的标志物。该文现就PD-1、PD-L1/2在肿瘤中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文婷;余英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