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永;赵夫娟;陈阳
目的:探讨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 clear cell sarcoma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CS-G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1例CCS-GI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因“腹痛1周”入院,CT检查示右半结肠肿瘤,肉眼观察结肠黏膜面可见一溃疡型肿块,切面灰白、实性、质嫩,侵及全层。镜下见中等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呈片状排列,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布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肿瘤细胞S-100蛋白弥漫阳性,HMB-45、Melan-A、CD117、CD1a及PCK均阴性。 FISH检测结果示74%的肿瘤细胞存在EWSR1基因易位。结论 CCS-G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肠道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及遗传学特征,该类肿瘤中的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亚型是否为一个独立的病变实体,尚需增加病例量进一步研究,包括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
作者:黄会粉;刘倩;步宏;陈敏;陈卉娇;林英英;张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病理组织标本的处理是病理技术中的关键,直接决定常规制片、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PCR等一系列检测的结果。一直以来,病理工作者均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作为组织样本的固定液,用二甲苯对组织进行透明处理,这两种试剂不仅污染环境,且对病理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危害严重。因此,寻找一种既可以替代甲醛和二甲苯固定和处理组织样本又对人体和环境没有危害的试剂显得非常必要。作者采用GS环保型组织固定及脱水试剂代替传统试剂做了初步的、短期的实验,主要包括组织处理后的石蜡包埋、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Masson、PAMS、PAS等特殊染色。
作者:易红梅;李艳春;钟仁华;陈志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高分化肠型胃腺癌是一种具有低度核异型性的少见胃癌变异型,内镜下此型胃癌常表现为一种边界不清的病变,伴轻微凹陷或隆起,无明显黏膜颜色改变,这给胃镜医师在胃镜下诊断高分化肠型胃癌带来不少困难。病理诊断高分化肠型胃癌亦非常具有挑战性,特别是活检标本,常常被误诊为反应性肠上皮化生或不确定为恶性肿瘤。显微镜下见肿瘤性腺体显示为微小的结构异常,如分支或吻合的腺体,常形成如字母W、H、Y、X等形状。由于此型胃癌非常少,约占早期胃癌的1.9%,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还没有被很好的确立。
作者:陈洁(摘译);刘勇(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大鼠肝癌细胞系L2肝、脾原位接种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及侵袭转移情况,筛选理想的L2 HCC肺转移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7周龄雌性BALB/cA裸鼠随机分为2组,应用肝癌细胞系L2分别对2组小鼠进行肝、脾原位接种造模,观察裸鼠存活率,HCC的发生与侵袭转移率以及肿瘤病理学特点。结果肝原位接种组肝成瘤率100%,肿瘤呈结节膨胀性生长,与周围肝组织和腹壁侵袭粘连明显,肺转移率为60%,未见脾转移;脾原位接种组脾成瘤率78%,肝转移率67%,肿瘤亦呈结节膨胀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和腹壁也有侵袭粘连,肺转移率11%,明显低于肝接种组( P<0.05)。镜下肺门淋巴结转移率为33%。结论肝癌细胞系L2肝、脾原位接种均易成瘤且有肺转移发生,其中肝原位接种动物模型更适用于HCC肺转移机制及体内药物干预等实验分析。
作者:刘勇;唐红;罗霞;阮思蓓;张元;唐明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喉癌手术阴性切缘组织中PCNA、COX-2的表达与肿瘤局部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经CO2激光手术治疗后的早期喉癌患者标本,对切除的肿瘤组织及切缘组织中PCNA、COX-2表达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对其生存及肿瘤复发情况进行观察。结果63例早期喉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CNA、COX-2阳性率分别为73.02%、71.43%;切缘组织中PCNA和COX-2阳性率分别为33.33%、30.16%。肿瘤组织与切缘组织中PCNA、COX-2均阳性的患者分别为41例和13例,阳性率分别为65.08%、20.63%;63例随访病例中,局部复发17例,复发率为26.98%。 PCNA阳性患者复发率为71.43%,COX-2阳性患者复发率为73.68%(P<0.05)。联合检测PCNA和COX-2阳性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独阳性者(P<0.05)。结论早期喉癌手术切缘组织中PCNA、COX-2的表达是喉癌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并可根据检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后续治疗方案,联合检测二者对术后治疗具有更可靠的指导意义。
作者:孙玉满;杨俊泉;曹渤海;张玲;王宝良;吴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Six1是同源盒基因家族中的成员,与胚胎细胞发育和器官分化有关,促进细胞分化前的前体细胞增殖和生存。Cyclin D1、Cyclin A1和c-myc在细胞生长和增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Six1通过这些蛋白可调控细胞周期。文献报道,Six1通过组织、血液系统及阶段依赖等多种方式调节癌细胞启动、增殖和转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总结Six1蛋白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Six1有可能成为抑制肿瘤生长的靶点。
作者:金爱花;金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刊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经初审符合本刊征稿内容者,编辑部将及时发回执,注明稿件编号并通知作者缴纳审稿费;对通过专家审核的稿件,在进行文字和撰写规范编辑加工后,发送“退修意见单”给第一作者;如作者的修回稿符合退修要求,则进入待用状态。我们将根据各期中心内容遴选稿件,选中的论文在编辑排版后用E-mail通知其校对样稿并缴纳版面费。编辑部咨询电话:0551-65161102,投稿邮箱:lcsybl@163. co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我国消化道肿瘤呈逐年上升趋势,消化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内窥镜下取黏膜活检技术已成为胃肠道肿瘤、息肉、炎症等各种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当前送检的胃肠黏膜活检标本,检材普遍存在数量少、标本小、黏膜面不易分辨等问题。同时,由于包埋面不易确定,导致黏膜平包、平切、不能完全呈现黏膜各层组织结构的情况时有发生,是困扰病理技术人员的重要问题,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深圳市儿童医院病理科采用新型操作规范与流程对胃肠道黏膜活检标本进行标准化处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保证黏膜活检的成功率,提高黏膜活检的正确诊断率,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金永;赵夫娟;陈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IK细胞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及其在荷瘤鼠体内的运行轨迹和对主要脏器的影响。方法分离制备人CIK细胞,采用体外Transwell迁移试验观察CIK细胞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的靶向迁移效应;以该细胞系接种BALB/c裸鼠建立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尾静脉注射DiI标记的CIK细胞,应用活体成像和病理学检查观察CIK细胞运行轨迹及对主要脏器的影响。结果 CIK细胞在体外培养14~20天时,细胞增殖达到高峰,CD3+CD56+ T细胞的比例也达到高值。体外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随着肿瘤细胞上清液浓度的增加,CIK细胞的迁移数量也随之增多。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DiI标记的CIK细胞后,活体成像显示肿瘤组织24 h开始出现荧光信号,48 h达到强;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注射后6 h肿瘤周围开始聚集CIK细胞,48 h多,第14天时肿瘤部位仍有CIK细胞存在,各脏器均未发现由CIK细胞导致的病理组织学损伤。结论 CIK细胞在体内外对肿瘤组织均具有靶向性,对正常组织有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细胞载体应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
作者:刘霞;胡奇婵;王涛;黄睿;崔静;王丽;杨举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囊性肾瘤7例(7/15,46.67%),镜下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内衬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囊肿间为纤维组织;横纹肌样瘤4例(4/15,26.67%),镜下见横纹肌样细胞及包涵体;透明细胞肉瘤2例(2/15,13.33%),镜下见卵圆形上皮样或梭形透明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可见纤维间质分隔,并伴有特征性的“鸡爪样”小血管;先天性中胚层肾瘤1例(1/15,6.67%),镜下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其间混有胚胎性肾组织;颗粒性肾细胞癌1例(1/15,6.67%),镜下见胞质内充以嗜酸性颗粒的癌细胞呈巢索状和腺管状排列。结论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所占比例虽小,但术前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病理检查是鉴别诊断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的可靠方法。
作者:周峥珍;陈卫坚;姜楠;刘敏;张丽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性,67岁。无明显诱因及症状,因恶病质、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既往诊断包括“(1)胃窦炎;(2)浅表性胃炎;(3)右上肺肋骨渗出性结核病”。采取常规Letulle法进行尸体解剖,并对各器官进行病理检查。所有组织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制片及HE染色。
作者:刘绮颖;崔风云;朱虹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前有关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中EGFR突变研究为广泛。经典的EGFR突变,如19外显子的框内缺失及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治疗敏感。20外显子的插入突变占EGFR突变的4%,患者常对EGFR-TKIs可用的大剂量耐药。现就EGFR20外显子的基因结构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陈瑚;余英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mi-1、p14 ARF和Mdm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125例结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Bmi-1、p14ARF和Mdm2的表达。结果(1)Bmi-1和Mdm2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56.8%和62.4%)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20.0%和15.0%),p14ARF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47.2%)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75.0%)(P<0.05)。(2)Bmi-1表达与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14ARF表达与浆膜侵犯、临床分期密切相关,Mdm2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3)在结直肠癌中,Bmi-1和Mdm2表达与p14 ARF表达均呈负相关( P<0.05)。结论 Bmi-1、p14 ARF和Mdm2的异常表达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作者:姚冬颖;朱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淋巴结及结外部位FDCS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FDCS多发生于青壮年,以头颈部淋巴结多见,结外少见,多为无痛性肿块。瘤组织具有多种形态学特征,典型表现是瘤细胞由梭形至卵圆形或圆形构成,呈片状、束状、席纹状、漩涡状及模糊的结节状结构排列。胞核呈长梭形至圆形,染色质空泡状或细颗粒状,核仁小而明显,常见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易见;胞质丰富淡染或嗜酸,胞界不清。间质散在淋巴细胞,并常见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结构。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21、CD23、CD35均阳性(7/7)。结论 FDCS是一种较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术后易复发。
作者:侯卫华;载律;杨虎;马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瘤病( meningioangiomatosis, 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MA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MA进行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观察及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青少年男性,以癫痫及头痛为主要症状,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病变位于额叶及顶叶。镜下见软脑膜上皮细胞或成纤维样细胞沿脑膜血管间隙侵入大脑皮质,围绕血管生长,周围微血管增生及散在钙化灶或砂砾体形成。免疫表型:梭形细胞vimentin阳性,EMA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1%,胶质细胞GFAP阳性,神经元NF和Syn阳性。结论 MA是一种较罕见的颅内良性增生性瘤样病变,临床以癫痫及头痛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免疫表型对诊断意义不大,外科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马强;方三高;李艳青;曾英;罗清雅;肖华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24在140例贲门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0例贲门腺癌中CD24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新鲜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各26例,依据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化程度进行分组,分别提取两组中的总RNA进行RT-PCR检测,计算CD24的相对表达量,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二者的侵袭性。结果(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24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 CD24在低分化腺癌中的表达高于中+高分化腺癌(P<0.05)。 CD24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及神经受侵密切相关( 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瘤栓及残端状况无关( P>0.05)。 CD24在两种病理形态学分型中的表达,Lauren分型:弥漫型高于肠型;WHO分型: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及低黏附型癌之间存在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T-PCR检测结果:CD24在贲门腺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在癌旁组织中微量表达。低分化组相对表达量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 CD24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腺癌中Ⅰ~Ⅳ期CD24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免疫表型一致。结论 CD24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提示CD24可能参与贲门腺癌的恶性过程,其表达越高肿瘤分化越差。
作者:陈砚凝;张勐;王小玲;杨会钗;王永军;刘月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miRNA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miRNA的表达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提示,在肿瘤细胞中DNA 甲基化异常会引起 miRNA 的表达改变,即DNA甲基化程度的改变将促进或抑制miRNA的表达,从而抑制或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DNA甲基化对miRNA的调控作用已成为肿瘤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新大陆”。该文就DNA甲基化调控miRNA的表达并参与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顾页;林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本次读片资料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号B5-7。患者女性,50岁,体检发现右侧乳肿块1年余。体检:右乳外上象限肿块,大径约3.0 cm,质地偏硬,边界欠清,活动欠佳,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行右乳改良根治术。
作者:钟芳芳;水若鸿;杨文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伴上皮样肉芽肿反应的肺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1例肺上皮性恶性肿瘤伴上皮样肉芽肿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肺肿瘤组织学类型、免疫表型、抗酸染色和结核PCR检测结果,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2.3岁,男女之比为10∶1。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发热、咯血等。术前临床诊断肺癌9例,肺结核和炎性病变各1例。全部肿瘤病灶的上皮样肉芽肿反应病变与肿瘤在同一部位(混合存在),病理组织学表现为上皮样或典型结核样肉芽肿形态,其中腺癌4例,鳞癌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11例中3例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杆菌,6例结核分枝杆菌PCR检测阳性。5例术后2年内因不同原因死亡。结论伴上皮样肉芽肿反应的肺上皮性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肺癌征象,预后差,明确病变性质需依赖病理活组织检查。重视该类病变(尤其病灶穿刺样本)的病理检查与鉴别诊断,对明确诊断及治疗极其重要。
作者:蒋小芹;陆珍凤;时姗姗;周晓军;印洪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的表达,分析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胃癌组织、21例癌旁胃黏膜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48.89%和4.8%(P<0.05);RKIP蛋白在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2.22%和90.48%(P<0.05);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的表达分别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 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RKIP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是引起蛋白表达缺失的原因之一,RKIP蛋白表达缺失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李冬霞;张慧;汤正;武辉;李巧香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