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永;赵夫娟;陈阳
1临床资料本次读片资料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号B5-7。患者女性,50岁,体检发现右侧乳肿块1年余。体检:右乳外上象限肿块,大径约3.0 cm,质地偏硬,边界欠清,活动欠佳,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行右乳改良根治术。
作者:钟芳芳;水若鸿;杨文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 papillary glioneuronal tumor, PG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PGN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中女性2例,男性1例,临床表现为头晕或慢性难治性癫痫,头部MRI检查显示左侧颞叶或右侧顶叶脑实质内囊性占位。镜下可见肿瘤由星形胶质细胞、少突样胶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及神经节样细胞构成,呈假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心为玻璃样变性的血管。免疫表型: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少突样胶质细胞Olig-2阳性,神经节细胞Syn、NeuN阳性。结论 PGNT是一种新增的、少见的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属WHOⅠ级,预后良好。熟悉其病理学特征有助于与其他具有乳头状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鉴别诊断。
作者:张安莉;李恒;丁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随着病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病理HE制片的要求也精益求精。 Roche Symphony全自动高清晰单独滴染式 HE染色平台对批量HE切片制作具有单独滴染式功能,染色效果拥有稳定性和一致性。通过长时间摸索和总结,现将本科室使用该机器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秦巍笈;杨眉;陈昱;唐进;欧运;朱派彧;罗添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敬请作者严格按照本刊退修通知单中意见作出相应修改并作修改答复,如有不同意见也可写出说明材料并发回。欢迎您修改时参阅并引用本刊相关文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 clear cell sarcoma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CS-G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1例CCS-GI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因“腹痛1周”入院,CT检查示右半结肠肿瘤,肉眼观察结肠黏膜面可见一溃疡型肿块,切面灰白、实性、质嫩,侵及全层。镜下见中等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呈片状排列,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布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肿瘤细胞S-100蛋白弥漫阳性,HMB-45、Melan-A、CD117、CD1a及PCK均阴性。 FISH检测结果示74%的肿瘤细胞存在EWSR1基因易位。结论 CCS-G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肠道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及遗传学特征,该类肿瘤中的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亚型是否为一个独立的病变实体,尚需增加病例量进一步研究,包括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
作者:黄会粉;刘倩;步宏;陈敏;陈卉娇;林英英;张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女性,1岁1个月,3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左下腹部无痛性质硬包块,近期包块增大明显,并伴有腹泻,无发热、呕吐。体检:腹部膨隆,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左下腹部触及一6 cm ×6 cm ×3 cm大小包块,位置固定,质硬,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余无异常。 CT检查示中下腹部腹膜后间隙有一巨大肿瘤,97 mm ×87 mm大小,中心部分液化坏死伴钙化,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双侧输尿管,至双肾轻度积水,推压腹膜后及腹腔结构,考虑为恶性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或生殖细胞瘤可能性大。 CT增强扫描示:腹膜后巨大占位,考虑为恶性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可能性大或生殖细胞瘤,腹膜后被包围。骨髓穿刺术见少量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腹部B超示:腹腔内探及一102 mm ×93 mm ×65 mm大小的不均质低回声,边界尚清,似有包膜。生化检查:β-HCG 0.138 mIU/ml,癌胚抗原CEA 6.50 ng/ml,NSE 24.24 ng/ml。尿多巴胺2990.0μg/24 h,血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正常。术中见中下腹膜后有一4.5 cm ×3.5 cm ×2 cm大小肿块,打开侧腹膜、右侧腹膜后发现肿块与右肾、右侧肾动静脉、右侧输尿管,左侧腹膜后,左侧输尿管,上部囊壁与十二指肠水平段、降结肠肠系膜、肠系膜血管,前壁与空肠及回肠系膜、肠系膜血管,后壁与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及神经纤维融合粘连。
作者:肖学文;张兰凤;李伟松;肖海;范钦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国内儿童散发性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stoma, NB)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的表达,探讨其在NB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56例ALK蛋白异常表达的NB中ALK基因的表达。结果 FISH检测显示56例NB中ALK基因46例为正常,10例为异常,其中9例为ALK增多(16%),1例为扩增(1.8%)。结论 ALK基因是NB一个主要的易感基因,国内儿童ALK基因异常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其有可能成为治疗NB的主要靶点之一。
作者:殷敏智;陈洁枫;沈萍;马靖;张忠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6例局部复发性鼻咽癌和63例原发性鼻咽癌活检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EBERs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局部复发性鼻咽癌中p63和CK5/6的强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原发性鼻咽癌(P=0.005和P=0.026);Ki-67的强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387);组织坏死、炎性渗出和间质促纤维增生明显;畸形瘤巨细胞多见,癌细胞鳞状分化程度更高。5例复发性鼻咽癌细胞EBERs原位杂交和LMP-1免疫组化标记均为阴性。结论(1)局部复发性鼻咽癌有2个复发间歇高峰,即2~5年和9~11年。(2)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细胞p63和CK5/6强阳性表达率、鳞状分化程度更高,侵袭性更强。(3)10.87%(5/46)的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细胞EBERs原位杂交和LMP-1免疫组化标记均为阴性。
作者:雍娟娟;吴秋良;宗永生;侯景辉;梁建中;匡亚玲;奚少彦;卢佳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心外横纹肌瘤罕见,目前将其分为胎儿型、成人型及生殖器型。作者报道7例发生于睾丸旁区具有独特形态学特点的横纹肌瘤,主要累及年轻人,中位年龄24岁。肿瘤中位直径为4.5 cm(范围2.0~12 cm),切面灰白至棕褐色,界限清楚。镜下见瘤组织由束状排列、分化良好的大横纹肌细胞构成,圆形或多角形,偶见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嗜伊红。瘤细胞分布于丰富、透明的胶原纤维基质中,周围常可见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核圆形、泡状,核仁小或不明显,偶见双核或多核。所有肿瘤缺乏非典型性及坏死。几乎无核分裂,仅1例肿瘤中计数为1个/50 HPF。所有肿瘤弥漫表达desmin,4/4弥漫表达myosin,1/1表达myf-4。所有病例均采取局部切除术(5例境界清楚)。4例随访肿瘤无复发或进展(中位随访时间8.5个月)证据。临床过程确定为良性,类似于其它类型的横纹肌瘤。作者认为这种罕见的睾丸旁横纹肌瘤,在形态学上有别于其它部位的横纹肌瘤,即肿瘤细胞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基质围绕,似乎代表了一个独立的亚型,建议将其称为“硬化型睾丸旁横纹肌瘤”。
作者:陈远钦(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mi-1、p14 ARF和Mdm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125例结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Bmi-1、p14ARF和Mdm2的表达。结果(1)Bmi-1和Mdm2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56.8%和62.4%)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20.0%和15.0%),p14ARF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47.2%)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75.0%)(P<0.05)。(2)Bmi-1表达与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14ARF表达与浆膜侵犯、临床分期密切相关,Mdm2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3)在结直肠癌中,Bmi-1和Mdm2表达与p14 ARF表达均呈负相关( P<0.05)。结论 Bmi-1、p14 ARF和Mdm2的异常表达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作者:姚冬颖;朱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术中快速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为临床医师在术中选择佳手术方案。快速病理学检查要求病理医师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送检标本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块快速冷冻切片呈现的组织学改变对病变性质及类型做出准确判断[1]。因此快速病理切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率,提高术中快速冷冻切片HE染色质量就显的尤为重要。目前快速冷冻切片染色机鲜有报道。现将本科室使用Thermo Fisher快速冷冻切片染色机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魏雪;王璇;何燕;章如松;卢梅英;陈辉;周晓军;马恒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miRNA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miRNA的表达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提示,在肿瘤细胞中DNA 甲基化异常会引起 miRNA 的表达改变,即DNA甲基化程度的改变将促进或抑制miRNA的表达,从而抑制或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DNA甲基化对miRNA的调控作用已成为肿瘤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新大陆”。该文就DNA甲基化调控miRNA的表达并参与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顾页;林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复合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肺复合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患者男性,46岁。临床表现为右肺上叶见一肿物,大小4.5 cm ×4.5 cm ×4 cm,切面呈灰黄色,质韧。光镜下见肿瘤细胞较大,胞质量中等到丰富,核仁明显,呈器官样巢、菊形团排列,并伴有鳞状细胞癌成分。免疫表型:肿瘤组织表达CgA、Syn、CD56,其中鳞状细胞癌成分表达CK5/6、p63。结论肺复合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肺的少见肿瘤之一,为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预后差。
作者:黄文勇;徐晓;黎水仙;钱坤;黎美仁;汪亮亮;欧阳斌燊;胡佳莉;李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性,67岁。无明显诱因及症状,因恶病质、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既往诊断包括“(1)胃窦炎;(2)浅表性胃炎;(3)右上肺肋骨渗出性结核病”。采取常规Letulle法进行尸体解剖,并对各器官进行病理检查。所有组织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制片及HE染色。
作者:刘绮颖;崔风云;朱虹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常见缩写:小时( h),分钟( min),秒( s),转/分( r/min),“周”和“天”不用英文缩写。2标点符号不能位于行首,英文无“《》、;~”符号。3超过三位的阿拉伯数字,以小数点为起点,分别向前向后每三位空一个字符,如:4532,231456,0.23456。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构建人Midkine( MK)基因RNA干扰( RNA interference, RNAi)慢病毒载体并鉴定,为其体内外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设计针对人MK基因序列的4条RNAi靶点序列,分别与慢病毒载体进行连接,获得GV115-MK-1、GV115-MK-2、GV115-MK-3和GV115-MK-4质粒,转染感受态细菌,经PCR及测序技术的鉴定,然后与pHelper 1.0和pHelper 2.0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并测定病毒滴度。4种病毒载体感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后,用RT-PCR检测MK mRNA的表达。结果 PCR和测序检测结果证实,插入的MK RNAi核苷酸序列正确,共转染293T细胞后可见大量绿色荧光。浓缩病毒后测定其滴度分别为6×108、5×108、5×108和6×108 TU/ml。感染 MDA-MB-231细胞后, RT-PCR 检测结果表明, GV115-MK-1干扰效果明显,MK基因敲减效率达87.2%( P<0.05)。结论成功构建人MK 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可有效抑制MDA-MB-231细胞MK基因的表达。
作者:王庆苓;张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肠系膜纤维瘤病( mesenteric fibromatosis, M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例MF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肿瘤均位于小肠系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灰红色,实性,质韧。镜下见肿瘤由增生的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呈平行状、波浪状或束状交错排列,细胞形态较一致,核分裂象少见,无明显异型性。肿瘤向肠壁肌层及周围脂肪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肿瘤细胞 vimentin、β-catenin 均阳性, SMA 局灶阳性,而 CK ( AE1/AE3)、desmin、S-100、CD34、CD117、DOG1、S-100和ALK1均阴性。结论 MF是一种罕见的纤维组织增生性病变,具有局部浸润和术后复发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易与其他原发胃肠道肿瘤混淆。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表型。手术切除是治疗MF的主要方法。
作者:高金莉;张明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刊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经初审符合本刊征稿内容者,编辑部将及时发回执,注明稿件编号并通知作者缴纳审稿费;对通过专家审核的稿件,在进行文字和撰写规范编辑加工后,发送“退修意见单”给第一作者;如作者的修回稿符合退修要求,则进入待用状态。我们将根据各期中心内容遴选稿件,选中的论文在编辑排版后用E-mail通知其校对样稿并缴纳版面费。编辑部咨询电话:0551-65161102,投稿邮箱:lcsybl@163. co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淋巴结及结外部位FDCS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FDCS多发生于青壮年,以头颈部淋巴结多见,结外少见,多为无痛性肿块。瘤组织具有多种形态学特征,典型表现是瘤细胞由梭形至卵圆形或圆形构成,呈片状、束状、席纹状、漩涡状及模糊的结节状结构排列。胞核呈长梭形至圆形,染色质空泡状或细颗粒状,核仁小而明显,常见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易见;胞质丰富淡染或嗜酸,胞界不清。间质散在淋巴细胞,并常见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结构。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21、CD23、CD35均阳性(7/7)。结论 FDCS是一种较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术后易复发。
作者:侯卫华;载律;杨虎;马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