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杨文萍;徐红艳
在显示抗酸杆菌染色中Zienhl-Neelsen、Wade-Fite法是传统经典方法,抗酸染色主要针对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由于菌体壁结构特殊,一般的染料和染色方法不易着色,在组织切片中抗酸染色检出阳性菌的比率较低;对抗酸染色呈阴性的患者,其他补充检测方法较少.我们在Wade-Fite抗酸染色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染色前分别经高锰酸钾、高碘酸氧化和TritonX-100、Tween-20预处理,以增强苯酚碱性品红染色能力,旨在提高染料染色性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胥维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岁.因发现患儿右眼突出10余天入院.眼眶及头颅MRI示:右侧视神经增粗,其内可见大小约3.2 cm×1.5 cm等T1长T2信号影,境界尚清晰,增强后明显强化,右侧视神经管明显增粗,余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右侧视神经占位性病变,考虑视神经胶质瘤可能性大.视力检查双眼为0.8,视乳盘略苍白,边界尚清.
作者:肖秋香;罗穆云;李杨;范钦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前有关乳腺癌HER2/neu基因检测的标本主要是石蜡组织.在进行FISH检测中,石蜡切片的预处理至关重要,主要是降低细胞核周围非特异性荧光背景并使细胞核充分暴露.在预处理环节中,需用90 ℃水浴或50 ℃酸性亚硫酸钠处理切片,蛋白酶K适当消化处理.一般认为预处理的关键在于蛋白酶K的消化时间,但对固定、脱水不好或间质成分较多的组织,细胞核周围杂质较多,显微镜下观察自发荧光过强,消化时不易控制消化程度,很难降低高背景荧光带来的干扰,细胞核容易形成空洞.本研究在酶消化前采用pH 9.0 EDTA水溶液煮沸的处理方法来代替90 ℃水浴或50 ℃酸性亚硫酸钠,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月红;袁静萍;文登虎;王梅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yclin D1、MMP-7和PRB2/p130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和3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yclin D1、MMP-7和PRB2/p130蛋白的表达.结果 Cyclin D1、MMP-7和PRB2/p130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74%、67.39%、63.04%;Cyclin D1和PRB2/p130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MMP-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Cyclin D1、MMP-7和PRB2/p130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复发组中的阳性率与无复发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yclin D1与PRB2/p130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与MMP-7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Cyclin D1、MMP-7和PRB2/p130蛋白的异常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和复发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多个指标可能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苏赓;莫秋荣;温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hMLH1、hMSH2和PC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三者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6000两步法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MLH1、hMSH2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种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PCNA和hMLH1蛋白与肿瘤包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hMSH2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三者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PCNA与hMSH2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hMLH1、hMSH2和PCNA的异常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申兰兰;任卫东;张凡;邢立强;张晓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p-Smad 2/3蛋白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96例食管鳞癌石蜡组织及46例癌旁石蜡组织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TGF-β1、p-Smad 2/3的表达.结果 TGF-β1和p-Smad 2/3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9.6%(86/96)、80.2%(77/96),与癌旁组织阳性率47.8%(22/46)、50.0%(23/4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TGF-β1、p-Smad 2/3的表达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344,P<0.05).结论 TGF-β1及p-Smad 2/3可能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秋香;庞丽娟;蒋金芳;梁伟华;谢建新;李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兔附件扭转(adnexal torsion,AT)后血清雌二醇(E2)及睾酮(T)水平变化及AT后对卵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8).实验组兔将左侧附件按顺时针方向扭转3周后固定于左侧腹壁,再将之分成4组,每组8只,分别于24、48、72、96 h后解除扭转取左侧卵巢;对照组假手术96 h后开腹取左侧卵巢.所有切除的右侧卵巢行病理学研究的内对照.所有兔均于手术前检测血清E2及T值.结果 兔AT 24 h后卵巢可见炎细胞浸润、细胞水肿;48 h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颗粒细胞结构紊乱、水肿;72 h见大量炎细胞浸润,颗粒细胞结构损坏和局灶性坏死,卵细胞水肿;96 h见弥漫性颗粒细胞及卵细胞坏死;卵巢组织病理评分(左侧vs右侧)呈现相同的时相性变化,即24 h(5.23±1.20)vs(0.65±0.51),P<0.01;48 h(7.81±1.29)vs(0.59±0.42),P<0.01;72 h(7.49±1.43)vs(0.67±0.61),P<0.01;96 h(8.37±1.19)vs(0.73±0.61),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T 48 h后血清E2值明显下降(P<0.05),72 h组E2值升高(P<0.05),96 h后E2值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72、96 h组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兔AT对卵巢产生了不同程度损伤,72 h达不可逆性改变,卵巢分泌性激素能力下降.
作者:于月新;李巨;申健;陈佳;赵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LBC)与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BNA取材共833例,其中674例常规制备传统涂片(conventional smears,CS)后制备LBC涂片,余159例仅制作CS,比较两种制片方法在TBNA细胞病理学诊断中的差异和优、缺点,并将细胞病理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学相比较.结果 CS标本不满意率为16.4%,高于LBC涂片的标本不满意率(10.2%).TBNA标本中LBC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5%和95.3%,CS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8%、95.3%,统计学显示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无差异.18.5%(5/27)可疑癌病例应用LBC可得以确诊.两种制片方法得出阳性病例的分型准确率无差异.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与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3.5%、98.3%和100%.结论 在TBNA标本中应用LBC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分型准确,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且与CS合用有互补作用.此外,LBC标本不满意率低,细胞结构清楚、背景干净、涂片数量少、阅片时间明显缩短.
作者:李香菊;王萍;张春花;李吉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肠碰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方法 对1例含有结肠腺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的碰撞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物位于横结肠,大小4 cm×3 cm×1.2 cm,环管腔呈浸润性生长.镜下肿瘤组织部分呈中分化腺癌,部分呈神经内分泌肿瘤,侵透肌壁达浆膜,累及网膜.免疫组化标记腺癌部分CK20和CK(AE1/AE3)均(+),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Syn和CD56(+),CgA(弱+).结论 含有结肠腺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的碰撞瘤十分罕见,正确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可避免误、漏诊.
作者:冯莉;陈伟彬;宋旭东;孙影;魏中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的国家,全球每年有50%新增和死亡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1],因此,肝癌是我国肿瘤学研究的重要病种.随着我国肝脏外科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肝胆肿瘤的手术切除例数已位列全球首位,为肝胆肿瘤病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条件.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在1982年1月~2011年12月间,就累计完成40 656例手术切除肝脏和肝内胆管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肝胆系统原发性肿瘤或瘤样病变的组织学分类也从以往传统的30余种[2]增加到目前的100余种[3].
作者:丛文铭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男性,20岁.发现左侧眼球突出1年,伴左侧鼻塞6天.病情缓慢进展,左侧眼球突出渐加重,伴左侧鼻腔出血,色鲜红,量不多,能自止.专科查体:左侧内眦隆起,双侧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双下鼻甲稍肥大,左侧鼻腔内可见一暗红色肉芽样肿物,质中,触之易出血,表面附有黏脓性分泌物,左侧嗅觉减退,左侧额窦压缩(+).
作者:王名法;王莉;王炳淑;彭万来;罗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点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为阴囊肿块伴或不伴鞘膜积液,大体观察肿瘤呈结节状,直径0.4~5.0 cm,切面实性或囊实性,灰白,质韧.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呈巢状、束状、编织状、实性片状或腺管状排列,瘤细胞胞质空淡或淡红染,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均表达CKpan、Calretinin、EMA、vimentin、calponin、CK7、Villin;部分表达CK5/6、WT-1、CEA、SMA、S-100蛋白、CD34、CEA;D2-40、HBME-1、CD30、desmin、CD117和CK20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30%.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可见多量细长的微绒毛,细胞间可见细胞间连接,包括桥粒和连接复合体,胞质内见多量细胞丝,包括张力原纤维及一定数量的糖原.结论 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较罕见,临床诊断较困难.确诊需根据其光镜病理形态特征,辅以免疫组化标记和(或)电镜检查.病理学上应与间皮增生、腺瘤样瘤、睾丸网腺癌、浆液性乳头状肿瘤等鉴别.该肿瘤完全切除后预后较好,以随访为主,可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
作者:袁菊;吴晋蓉;宋红杰;余波;陆珍凤;姜少军;周晓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TNM分期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评估的重要指南,2009版[1]较2000版有部分改进,但某些方面的改进给实施带来一定困难.本文依据Wittekind教授等主编的2012版TNM分期解读一书[2]对变动部分作一解读,以便读者使用时能正确把握.
作者:来茂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女性,28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出血1个月伴异味,当地医院行药物治疗1个月,效果不佳.患者自诉无接触性出血及其他不适.妇科检查:前穹窿可触及一直径2.0 cm结节,见少许血性分泌物.子宫颈质硬,有结节感(图1),接触性出血.临床疑子宫颈恶性肿瘤,遂行子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极少许子宫颈黏膜组织,被覆鳞状上皮无异型,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伴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纤维束间见增生的厚壁小血管,考虑子宫颈恶性肿瘤,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2009年5月13日行子宫颈LEEP活检.
作者:于晓红;叶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癌基因PIK3CA、PIK3CB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并分析PIK3CA和PIK3CB的表达对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结合图像进行分析,探讨PIK3CA和PIK3CB在大肠癌组织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PIK3CA mRNA和PIK3CB mRNA及其相应蛋白的表达;回访125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结果 在300例大肠癌蜡块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PIK3C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0.087 9±2.148 7、6.937 6±2.065 3,PIK3CB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5.870 6±2.877 7、8.693 2±2.442 4.PIK3CA和PIK3CB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68,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相比,大肠癌组织中PIK3CA mRNA和PIK3CB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且二者表达结果呈正相关(r=0.74,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PIK3CA和PIK3CB蛋白表达水平同样升高,二者表达结果呈正相关(r=0.71,P<0.05);生存分析显示PIK3CA和PIK3CB高表达与患者死亡风险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PIK3CA和PIK3CB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相比差异较明显,且PIK3CA和PIK3CB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PIK3CA、PIK3CB高表达亦是大肠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之一.检测大肠癌患者PIK3CA和PIK3CB的表达对于控制大肠癌的进展、确定大肠癌的靶点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燕炜;吴淑华;李扬扬;高向前;孟晓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及网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对1例小肠系膜结外FD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EBER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并回顾性分析35例胃肠道及网膜FDC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该例患者女性,肿瘤大径12 cm,组织学表现为普通亚型FDC,瘤细胞表达CD21、CD35、D2-40,vimentin呈弱阳性表达,CD23呈局灶阳性表达,EBER原位分子杂交阴性.36例患者发病年龄23~82岁(平均50岁),男性23例,女性13例.肿瘤大径3~16.2 cm(平均8.7 cm),肠系膜为常见发生部位(36%).24例患者具有随访资料,17例术后复发,9例出现腹膜、肠系膜淋巴结或肝/脾转移;10例无瘤生存,11例带瘤生存,3例死亡.结论 胃肠道及网膜FDC生物学行为呈惰性,临床结局不同,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晓;欧阳斌燊;欧阳卫泽;刘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3、4、7在子宫颈正常组织、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包括CIN1、2、3)及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例正常子宫颈组织、12例CIN1、15例CIN2、28例CIN3和22例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1、3、4、7的表达.结果 从正常子宫颈组织→CIN1/2→CIN3→浸润性鳞状细胞癌,Claudin-1、3、4、7的表达逐渐增加.CIN3及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及CIN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3与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audin-1与Claudin-7、Claudin-3与Claudin-4的表达强度随疾病的进展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Claudin-1、3、4、7可能与子宫颈鳞状上皮的恶性转化相关,联合检测Claudin-1、3、4、7的表达可作为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李燕;秦蓉;王弦;陈宗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与预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发展成子宫颈癌危险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收集3例病理诊断为子宫颈癌的新鲜标本,分为正常组、CIN1、CIN2/3及子宫颈癌4组(共12个样本),利用Illumina Bead Chip平台对其进行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CIN1组中有41个上调基因,105个下调基因;CIN2/3组中有57个上调基因,16个下调基因;子宫颈癌组中有1 137个上调基因,513个下调基因.在CIN1和CIN2/3中有13个基因(ANKRD20A1、OLFM4、SNORD46、LOC642333、C13orf30、ASB5、C6、CABP4、POU5F1P1、DNHD2、LRRC50、C1orf87和CCDC17)共同上调,4个基因(DEFB103B、IL6、CDC45L 和 E2F2)共同下调.而ANKRD20A1、DEFB103B和IL6在CIN1、CIN2/3和子宫颈癌各组中均共同上调或下调.结论 在子宫颈癌发生的早期阶段,ANKRD20A1、OLFM4、SNORD46、LOC642333、C13orf30、ASB5、C6、CABP4、POU5F1P1、DNHD2、LRRC50、C1orf87及CCDC17等基因的上调具有重要作用.对上述差异基因的检测可能对评估CIN病变尤其是CIN1发展为子宫颈癌的危险性具有帮助,从而减少由于子宫颈病变的异质性和子宫颈活检技术的局限性所导致的CIN2/3漏诊,同时指导临床医师对CIN1进行更合理的管理和治疗.
作者:杨静;冯家成;孟晓;李楚滨;张伯辉;任大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后半年恶变为间变性脑膜瘤(anaplastic meningioma)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脑膜瘤患者术后及复发恶变后的标本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染色.结果 首次术后病理镜检:肿瘤细胞梭形,呈交错排列,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不易见,坏死未见.免疫表型:EMA阳性,GFAP阴性及Ki-67增殖指数<2%.复发术后病理镜检:肿瘤组织缺乏构型,呈平铺状生长,细胞密度高,核质比增高,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灶性可见坏死.免疫表型:CK、EMA、CK7呈强阳性,GFAP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50%,ER、SMA、desmin、S-100、CD163、Neu-N、Mammaglobin均阴性.结论 脑膜瘤术后半年复发恶变,病例罕见.Ki-67增殖指数达50%,提示预后不良.复发及恶变相关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郭芳芳;孔令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 对发生于纵隔及合并肺癌的2例LAM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LAM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病变的发生与淋巴管和血管密切相关,不同发病部位临床症状各不相同.显微镜下示淋巴管、血管壁周围可见不同成熟度的平滑肌细胞弥漫性异常增生,肿瘤细胞可呈梭形或上皮样.免疫表型:梭形肿瘤细胞desmin和SMA阳性,HMB-45和MELAN-A阴性.结论 LAM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恶化的肿瘤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肺是主要累及的器官.依据临床症状、影像学和组织学特点再结合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作者:王春艳;祁晓莉;张轶华;刘洪波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