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明;戎银芳;冯一中;张永胜
目的 探讨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观察CK、vimentin、S-100蛋白及Ki-67在脊索瘤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2007~201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55例脊索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vimentin、S-100蛋白及Ki-67的表达.结果 55例骶骨脊索瘤患者中原发病例35例,复发病例20例,男女之比为2.2:1.发病年龄21~85岁,平均52.8岁.大部分病例主要呈结节状生长,局灶呈巢片状排列.肿瘤细胞主要由液滴状及星芒状细胞组成,细胞轻-中度异型,偶见核分裂,少部分病例可见坏死.免疫表型:CK、vimentin和S-100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96.4%(53/55)、100%(55/55)、94.5%(52/55),Ki-67增殖指数为2%~25%.原发和继发的脊索瘤中CK、vimentin、S-100及Ki-67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骶骨脊索瘤是一种易复发的低度恶性肿瘤,CK、vimentin、S-100蛋白结合Ki-67的免疫组化标记可辅助诊断脊索瘤.
作者:张彤;陈云新;沈丹华;王颖;张银丽;陈定宝;宋秋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患者,26岁,因停经4个月,发现双侧卵巢囊性肿物2个月入院.无锡市人民医院B超示宫内妊娠囊19 cm×18 cm大小,内见卵黄囊,见胚芽,胎心,双侧附件区囊实性混合性包块,较大者88 mm×72 mm大小,内见乳头状隆起,包膜完整,CA125 213.5 U/ml,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无阴道出血,无食欲减退,白带正常,未予特殊治疗;2012年3月20日本院B超示单胎头位,双顶径35 mm,股骨长16 mm,右侧中下腹髂血管旁见一103 mm×77 mm大小囊性为主混合回声团块,边界清,囊壁见多个乳头状高回声突起,左侧盆腔见一79 mm×61 mm大小囊性暗区,内部回声不均,遂入院治疗.
作者:金琳芳;杨文涛;吴玉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Artermin(ARTN)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组织微阵列平台,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20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和47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ARTN蛋白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TN的阳性率为83.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和复杂型增生(P<0.01);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TN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子宫肌层浸润均有相关性(P<0.01,P<0.05).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TN的表达失调,其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鹏;吴正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患者,60岁,因绝经后阴道流血1天入院.B超示:右侧卵巢肿瘤.妇科检查:右侧下腹部扪及一直径约6.0 cm包块.追问病史,患者伴有双侧乳房胀痛1月余.遂行右侧附件切除术.病理检查 眼观:右侧附件,结节状标本,大小5.5 cm×4.5 cm×3.0 cm,包膜完整,切面囊实性,囊性区域2.0 cm×1.5 cm大小,内含清亮液体,实性区域灰黄分叶状,肿瘤内无出血及坏死.上附输卵管1条,约5 cm长,直径0.5 cm,切面未见特殊.镜检:条索状和梭形细胞的间质间见大量分布不均的腺管结构,似子宫内膜样腺体,腺管上皮增生明显,呈假复层排列,3~5层,部分细胞极性消失,异型明显,偶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可见腺体共壁及筛状结构;部分区域腺体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囊性区域可见囊内壁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未见内容物,上皮下见纤维性间质(图1).送检组织取材7块,均未见明显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腺上皮CKpan(图2)、CK7、EMA、ER(图3)和PR均(+),CEA腔缘(+),Ki-67增殖指数5%~10%(图4),纤维性间质:vimentin(+),SMA(-).
作者:池堂春;周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表现为乳房不规则肿物,组织学上肿瘤病变呈结节状,以开放的乳腺导管为中心,周围是具有轻度异型性的梭形细胞形成的宽带,呈套袖样围绕导管.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EMA、NSE均阴性,导管上皮ER、PR均阳性,肌上皮细胞MSA阳性.结论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不同于叶状肿瘤.
作者:王琳琳;周晓秋;高虹;王东关;孙希印;李新功;李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抗原修复是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重要因素,现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和形态学研究领域.基于抗原修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有助于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蛋白质,为个性化医疗中相关分子生物标记物的应用建立实用而先进的平台.该文现对抗原修复的机制与其在细胞或组织样品的制备、免疫组化的标准化以及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姚梅宏;郑智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SCC-S2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SCC-S2对肺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6例NSCLC组织中SCC-S2蛋白表达.通过siRNA干扰SCC-S2基因表达,观察SCC-S2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146例NSCLC中SCC-S2阳性率为74.65%(109/146),其阳性与NSCLC的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在NSCLC细胞中用siRNA干扰SCC-S2后,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与侵袭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SCC-S2在肺癌中高表达且与肺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SCC-S2有望成为肺癌诊断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韩丽华;苏秋香;王恩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达的P-选择素对B16细胞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影响.方法 将B16细胞分别与C57小鼠和P-选择素敲除小鼠的血小板共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PDGF的浓度.结果 B16细胞与C57小鼠的血小板共培养的血清中PDGF-AA、PDGF-AB、PDGF-BB的浓度与P-选择素敲除小鼠的血小板共培养的血清中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小板表达的P-选择素对B16细胞分泌PDGF无影响.
作者:亓翠玲;王丽京;叶杰;郭四美;周秦;韩露;魏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随着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以及分子遗传学分析在病理诊断上的普遍应用,对标本组织处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固定是标本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固定液选择不当、浓度不均、固定时间与温度不合适以及固定液过少等均会使组织固定不良而影响制片质量、免疫标记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从而影响病理诊断.福尔马林是一种有毒、致敏及致癌物,废液处理成本较高,经其固定的组织抗原蛋白的氨基与醛基交联形成羧甲基封闭抗原决定簇,使免疫组化着色效果减弱[1].本实验采用FineFix固定液(以下简称FF)与福尔马林液固定的组织进行对比,经FF固定的组织形态结构完整,尤其在提取DNA和RNA的质和量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2].
作者:张丽荣;朱筱娟;杨绍娟;袭宁;马洪喜;譙元;王雪梅;王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在维持肿瘤干细胞(cancerstemcells,CSCs)的特性、诱导血管生成以及调控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并影响肿瘤治疗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更好地认识HIF-1的功能及意义,对进一步认识疾病本质以及研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静;孙保存;刘易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患者男性,68岁.发现会阴部肿块3个月,逐渐增大,压痛明显,时有胀痛感.查体:会阴部耻骨联合偏右侧可触及一圆形肿块,活动度差,约蛋黄大小.B超示不等回声实性肿块,临床诊断淋巴结炎.切除过程中组织易碎,切面呈鱼肉样,部分灰褐色,能完整切除.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SP法,所用抗体购自上海长岛公司,分别设阳性及阴性对照.
作者:张守成;高立永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TaqMan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43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的表达,分析miR-2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miR-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iR-2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升高,miR-21高表达同结直肠癌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miR-21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鲁华东;刘忠臣;潘超;吕彦;殷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跨膜型黏蛋白1(Mucin 1,MUC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8例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及18例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织中MUC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Rα、PR的表达.结果 (1)在增生性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异质表达率分别为27.8%、71.4%和80.4%,差异有显著性(P=0.000).(2)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随着患者绝经的发生、组织学分级、分期的提高和肌层浸润加深,MUC1蛋白异质表达率有增加趋势(P>0.05);ERα、PR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关系密切(P=0.003,P=0.008),与患者月经状态、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3)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表达与ERα蛋白有的负相关关系,与PR蛋白有部分呈正相关关系,但关系不密切(P>0.05).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异常表达率显著升高,并且与ER、PR有相互调节关系.
作者:赵时梅;罗宇;任传伟;史琳;张安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和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1,BRMS1)在乳腺癌干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从MCF-7乳腺癌细胞中分选出CD44+CD24-和非CD44+CD24-两组细胞亚群,RT-PCR法检测CD44+CD24-、非CD44+CD24-及未分选组中ALDH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MMP-9、BRMS1在两组细胞亚群中的表达;采用Transwell检测CD44+CD24-、非CD44+CD24-及未分选组中细胞亚群的迁移及侵袭能力;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乳腺癌中MMP-9、BRMS1及ALDH1蛋白的表达.其中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40例,非转移组25例.结果 ALDH1 mRNA水平在CD44+CD24-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分选组及非CD44+CD24-组;CD44+CD24-细胞亚群迁移及侵袭能力均高于未分选组及非CD44+CD24-组(P<0.05);在分选出的CD44+CD24-细胞亚群中MMP-9和ALDH1的表达高于非CD44+CD24-细胞亚群,而BRMS1的表达低于非CD44+CD24-细胞亚群,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MP-9和ALDH1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非转移组,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BRMS1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低于非转移组,与MMP9及ALDH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MMP-9和BRMS1在乳腺癌干细胞侵袭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丽霞;毛俊;陶雅军;马威;张晴晴;王波;范姝君;李连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结肠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CAF)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癌细胞微环境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结肠癌手术标本CAF及结肠正常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及纯化培养.观察HCT-116细胞被CAF及成纤维细胞作用后其形态学、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结肠CAF较成纤维细胞异型性明显,接触抑制和密度抑制丧失.结肠CAF及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K(AE1/AE3)均(-),成纤维细胞和CAFα-SMA均(+);CAF条件培养基组HCT-116增殖活性增高,CAF间接共培养HCT-116细胞G2期和S期所占比例明显增加,CAF作用下HCT-116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5).结论 CAF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CAF条件培养基中可能存在可溶性活性物质,具有促进HCT-116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作用.
作者:王甜甜;陆建波;普苹;王春艳;习杨彦彬;付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藏红花素(crocin)诱导卵巢癌HO-8910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分析藏红花素对卵巢癌HO-8910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藏红花素作用于卵巢癌HO-8910细胞后,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的改变;Western印迹法检测p53、Fas/APO-1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实验分析显示,藏红花素明显抑制卵巢癌HO-8910细胞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藏红花素作用于卵巢癌HO-8910细胞后,G0/G1期细胞数比例及细胞凋亡率升高.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p53和Fas/AP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Caspase-3活性增强.结论 藏红花素能明显抑制卵巢癌HO-8910细胞的生长,使其被阻滞于G0/G1期,并可能通过上调p53、Fas/APO-1蛋白表达水平,进而激活Caspase-3调控的凋亡途径,从而促进卵巢癌HO-8910细胞凋亡.
作者:夏丹;孟琴;杨晓庆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激酶(anaplastic large-cell kinase,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与乳腺植入物的关联.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观察1例乳腺原发性ALK阴性的ALCL,并结合文献探讨.结果 肿瘤组织瘤细胞呈弥散分布,形态多样,胞质丰富,略呈嗜碱性,核形态多样,可见切迹,核仁较清晰.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30、CD3、CD43、EMA,Ki-67增殖指数约80%,不表达ALK、CD20、CD10、CD56、PAX-5、TIA及MPO.结论 ALK阴性的ALCL是一种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合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仁杰;吴颖虹;张珏;刘小景;余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上腭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伴乳腺等多脏器转移病例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上腭原发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伴乳腺、肝脏等多脏器转移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上腭原发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中瘤细胞形态多样,类似肉瘤样病变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转移灶中的瘤组织形态与原发灶不完全一致、胞质有色素,转移至肝脏中的瘤组织形态与肝细胞肝癌较难鉴别.免疫表型:上腭S-100蛋白(+),HMB-45(-);乳腺转移灶中S-100蛋白和HMB-45均(+).结论 上腭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伴乳腺等多脏器转移病例少见,易误诊,确诊需密切结合HE形态、免疫表型及病史等.
作者:蔡媛;蔡云;王楠斌;王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以30例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为对照组.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1.4%(43/70)、68.6%(48/70),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1/30)、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ER、PR表达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均>0.05);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s=0.73,P<0.01);N-cadherin mRNA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过表达提示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起重要作用,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曹莉;熊正文;黄勇;苏红;李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患者女性,77岁,因急性胃肠炎就诊,检查发现盆腔肿块9天入院.PET-CT考虑腹膜多发转移瘤,附件来源肿瘤可能.妇科检查:后穹窿扪及不规则结节,质硬,活动差,与直肠子宫无明显界限,触痛(+);双侧附件,子宫后方片状增厚,左侧附件似盆底包块,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血CA125高达1 120.6 U/ml,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中见大网膜与肝区右侧降结肠、横结肠、小肠广泛粘连,见一10 cm×10 cm×5 cm大小包块;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左侧附件及右侧输卵管正常;右侧卵巢正常大小,表面栗粒状新生物,与右侧输尿管及盆底粘连;肝表面、膈面未见栗粒状结节;腹腔见淡黄色腹水约500 ml.术后CA125降至104.4 U/ml.
作者:黄思念;谭云山;姚俊霞;罗荣奎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