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细胞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杜雪梅;昌红;陈奕至;张建英;沈兵;高颖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混合性髓样-滤泡细胞肿瘤, 降钙素, 甲状腺球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细胞癌(mixed medullary and follicular cell carcinomas,MMFCC)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MMFCC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分别采用EnVision法和LSAB法检测Calcitonin、TTF-1、CK19、Tg、Galectin-3、CgA、Syn、CEA、p53、Ki-67、PTH等抗体表达,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例1肿瘤组织由大小不等的梭形细胞巢及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构成,梭形细胞巢呈浸润性生长,滤泡癌细胞侵犯被膜和血管,两者相互分离,淋巴结内见转移性髓样癌.例2肿瘤细胞大小中等,较一致,呈圆形、椭圆形或立方形,核圆,核染色深,胞质内分泌有少许蓝染黏液,形成大小不等的腺腔和扩张的小囊,似筛状和蜂窝状结构,腺腔和囊内含有淡蓝色的黏液,形成腺样囊性癌样分化.淋巴结内有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转移.免疫表型:滤泡区CK19(),TTF-1、Tg、Galectin-3均(+),Calcitonin、CgA、Syn、CEA、p53均(-),Ki-67增殖指数5%.巢状区(包括腺样囊性癌样区域)Calcitonin、CEA、CK19、CgA、TTF-1均(+),p53、PTH均(-).结论 MMFCC临床罕见,依据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方式,同甲状腺髓样癌或甲状腺滤泡细胞癌有一致的细胞特征,结合免疫表型可确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口咽喉部早期梅毒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口咽喉部早期梅毒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结合临床病史、血清学检查、W-S染色对5例口咽喉部梅毒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诊断为口咽喉部Ⅱ期梅毒.临床表现为慢性鲜红色炎症、溃疡和白斑.组织学特征包括黏膜上皮棘层肥厚、水肿,明显浆细胞浸润,动静脉炎症,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水肿.结论 口咽喉早期梅毒的诊断很具有挑战性,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血清学检查对诊断梅毒必不可少的.早期梅毒具有很高的传染性,不适当的治疗虽可缓解部分症状但患者仍保持较高的传染性,临床病理医师必须高度警惕.

    作者:赵燕;吴波;黄永久;章如松;于鸿;周晓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子宫内膜癌中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癌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 type 1,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95例子宫内膜癌、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癌中SIRT1的阳性率为83.2%,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率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80,P<0.001);Survivin的阳性率85.3%高于正常子宫内膜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97,P<0.001).SIRT1和Survivin均与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结论 SIRT1和Survivin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形成和增殖,并可能成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郭宏英;张云良;李志红;周炳娟;郭淑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腮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患者男性,61岁.发现右侧耳垂下肿物3个月余入院.专科检查:右侧腮腺区见一肿物,大小4.0 cm×4.0 cm×5.0 cm,边界清楚,不活动,质中等,表面无结节.腮腺CT平扫:右侧下颌支内后方见卵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CT值42.3 HU,大小6.1 cm×6.9 cm×3.5 cm,周围组织受压移位,邻近骨质未见异常.术中见肿物位于腮腺深叶与下颌升支内侧,将腮腺浅、深叶摘除并自下颌骨升支后方完整摘除肿物.

    作者:高金莉;张明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乳腺癌细胞中HIF-1α对MMP1、8、15、16、17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1、8、15、16、17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RNAi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细胞系被HIF-1α干扰前后的MMP1、8、15、16、17基因的表达变化.根据2-△△Ct相对定量法表示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目标基因原始拷贝数的倍数差异.结果 在HIF-1α的干扰效率是46.7%的基础上,MMP17上调0.561倍,MMP8上调2.023倍,两者与干扰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上调0.289倍,MMP15下调0.171倍,MMP16下调0.233倍,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HIF-1α分别与MMP17、MMP8之间存在明显相关(r=0.537,P<0.05);HIF-1α与MMP1、MMP15和MMP16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HIF-1α可在mRNA水平上通过对靶基因MMP8、MMP17表达水平的调节,来参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

    作者:姜丽丽;师永红;肖瑞;牛丽丽;莎仁高娃;王秀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细胞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细胞癌(mixed medullary and follicular cell carcinomas,MMFCC)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MMFCC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分别采用EnVision法和LSAB法检测Calcitonin、TTF-1、CK19、Tg、Galectin-3、CgA、Syn、CEA、p53、Ki-67、PTH等抗体表达,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例1肿瘤组织由大小不等的梭形细胞巢及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构成,梭形细胞巢呈浸润性生长,滤泡癌细胞侵犯被膜和血管,两者相互分离,淋巴结内见转移性髓样癌.例2肿瘤细胞大小中等,较一致,呈圆形、椭圆形或立方形,核圆,核染色深,胞质内分泌有少许蓝染黏液,形成大小不等的腺腔和扩张的小囊,似筛状和蜂窝状结构,腺腔和囊内含有淡蓝色的黏液,形成腺样囊性癌样分化.淋巴结内有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转移.免疫表型:滤泡区CK19(),TTF-1、Tg、Galectin-3均(+),Calcitonin、CgA、Syn、CEA、p53均(-),Ki-67增殖指数5%.巢状区(包括腺样囊性癌样区域)Calcitonin、CEA、CK19、CgA、TTF-1均(+),p53、PTH均(-).结论 MMFCC临床罕见,依据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方式,同甲状腺髓样癌或甲状腺滤泡细胞癌有一致的细胞特征,结合免疫表型可确诊.

    作者:杜雪梅;昌红;陈奕至;张建英;沈兵;高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滤泡树突细胞网形态变化在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淋巴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简称FDC网)的形态变化在淋巴组织增生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60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yaline vascular type Castleman disease,HV-CD)5例、T区不典型增生3例、不同类型淋巴瘤7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3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病变中的FDC网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和分型.在淋巴组织良恶性增生病变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套餐中加用CD21/CD35抗体标记FDC网.结果 反应性增生病变均为球形网,表面完整,网格规则.HV-CD为单个或多个不规则球形网或为特殊的蛇形网.T区不典型增生或早期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为表面侵蚀网.浸润性MCL、MZL、T区淋巴瘤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germinal center B cell,GCB)一般为殖入性撕裂网,生发中心源B细胞淋巴瘤,偶见弥漫性MCL为碎爆裂网.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N-LPHL)、结节性经典型富于淋巴细胞性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rich 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N-LRCHL)、结节硬化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sclerosis clssical hodgkin lymphoma,NSCHL)为结节性增殖网.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为特有的滤泡外围血管增生网.结论 淋巴组织增生病变中FDC网的形态变化在良恶性病变中存在明显差异.将FDC网形态变化结合淋巴组织增生病变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检测是良恶性病变的有效鉴别指标之一.

    作者:朱梅刚;丁向东;冯晓东;徐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腹膜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腹膜后FDCs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影像示骶骨与直肠间占位,大体为分叶状肿瘤,大小10 cm×7.8 cm×7.7 cm,病理形态学显示肿瘤细胞梭形至卵圆形,中等大小,呈编织状、巢状排列,肿瘤细胞富于胞质且胞质嗜酸,可见淋巴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CD21、CD23、D2-40、CXCL-13和vimentin,部分表达γ-Synuclein和EMA,少许细胞表达S-100蛋白、CD68,Ki-67增殖指数10%~20%,不表达CD35、CD34、CD117、CD99、CD45及HMB-45等.结论 发生于腹膜后FDCs比较罕见,其病理形态并不特异,熟悉其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表型有助于临床及病理工作者对FDC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石峰;昌红;高颖;陈奕至;钟定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两种制片方法在胸腹水细胞学诊断中联合应用

    胸腹水细胞学检查是病理科和细胞室常见标本之一,传统细胞学制片方法存在一定不足,给细胞学诊断带来困难.我们采用液基细胞学制片和细胞块制片联合应用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春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FSC-811法复查宫颈TCT检查阳性病例的结果分析

    目的 利用FSC-811(简称FSC)检查法复查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查(thin-cytologic test,TCT)阳性病例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时间.方法 选择TCT检查中诊断具有不典型宫颈细胞的病例,对其标本同时运用FSC检查法复查,两种方法均采用膜式制片法,前者行巴氏染色,中性树胶封固;后者用FSC试剂盒行酶标记,衬染试剂衬染,PVA封固.所有玻片由一名副高医师阅片,并隔周后无排序2次阅片,均分别登记诊断结果及阅片使用时间.结果 与巴氏染色相比,FSC染色较易寻找阳性细胞,阅片时间短,检测诊断结果的可重复性高.对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诊断率减少,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阳性率明显升高,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thelial lesion,HSIL)及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阳性率持平.结论 FSC与TCT检查对于宫颈病变中HSIL及SCC的筛查的稳定性相同,前者对LSIL诊断的阳性率高,而对ASCUS的诊断率较后者略低.FSC较TCT-巴氏诊断所用的时间短,诊断的可重复性高,体现了在疾病筛查中的优势.同时对于因炎症、微生物或上皮萎缩等因素引起的细胞变异等容易筛除,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忧虑.

    作者:朱姝美;王阳;潘美华;李洪言;魏兆莲;孟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NUT中线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伴睾丸核蛋白NUT(the nuclear protein of the testis,NUT)基因重排中线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NUT中线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NUT中线癌镜下示肿瘤由片状排列的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细胞构成,核仁明显,部分区域可见纤维间质内呈巢状排列的瘤细胞,未见有细胞内外黏液.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鳞状上皮分化.免疫组化标记NUT及PCK阳性,CK7、CK20、p63及EMA不同程度表达,SMA、CgA、Syn、CD45、S-100及HMB-45均阴性.结论 NUT中线癌是一种少见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NUT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等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作者:姜云惠;袁小星;柯昌庶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

    患者女性,49岁,发现右侧乳腺包块1周入院.体检: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直径1 cm的包块,无触痛,活动欠佳.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其余检查均正常.右侧乳腺行MRI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1.4 cm×1.3 cm×1.1 cm大小不规则肿块,平扫T2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行动态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早期略呈环状强化,病灶边缘分叶(图1),TIC曲线为Ⅲ型,局部皮肤略显凹陷.双侧腋窝内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作者:岳振营;胡营营;张洪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肺大细胞癌直肠转移1例

    患者男性,79岁,因间断便血伴里急后重5个月入院.直肠镜检发现直肠肿块,CT示双肺散在结节状高密度灶,考虑为双肺转移性肿瘤(图1).门诊以直肠癌并双肺转移收入院.术中距肛缘3 cm直肠后壁处见一3 cm×2 cm大小质硬肿块,呈不规则隆起.术中诊断直肠癌.

    作者:刘平;汤显斌;袁玲玲;程栋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乳腺癌组织中midkine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两步法检测44例乳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癌旁2 cm)中MK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乳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K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90.91%(40/44)、11.36%(5/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K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MK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MK可能成为乳腺癌转移的标记物之一,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依据.

    作者:王坤华;王庆苓;来瑞娜;吴永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reast,PB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PBL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表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6例PBL均为女性,年龄28~74岁,中位数49岁,≥49岁者19例,占52.7%,肿块位于右侧乳腺者19例(占52.7%),位于左侧乳腺者15例(占41.7%),双侧乳腺2例(占5.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d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22例,占61.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7例,占19.4%;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2例,占5.6%;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2例,占5.6%;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3例,占8.3%.结论 PBL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PBL大多是B细胞淋巴瘤,DLBCL常见,其次是MALT淋巴瘤.PBL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标记对明确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郭庆;沈勤;王少华;马恒辉;陆珍凤;余波;石群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乳腺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Hedgehog信号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乳腺原发癌与相应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5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以及35例癌旁正常乳腺上皮组织中Shh、Ptch、Smo和Gli-1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乳腺导管上皮中Shh、Ptch、Smo和Gli-1蛋白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而在乳腺原发癌灶中Shh、Ptch、Smo和Gli-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1.2%(52/57)、86%(49/57)、91.2%(52/57)和71.9%(41/57);在其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2.5%(47/52)、91.2%(52/57)、75.4%(43/57)和22.8%(13/57).Shh和Ptch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原发灶和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mo和Gli-1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原发灶和其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且Smo与Gli-1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Shh和Ptch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均呈高表达,且表达一致;而Smo和Gli-1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灶,尤其是Gli-1蛋白在原发灶的高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侵袭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到调控的作用.

    作者:徐珊珊;韩玉贞;马文浩;朱玉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结直肠癌中WISP-1和MMP-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Wnt-诱导分泌蛋白-1(WIS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112例结直肠癌组织、56例腺瘤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WISP-1和MMP-2的表达.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WISP-1和MMP-2蛋白均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P<0.05);WISP-1和MMP-2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WISP-1与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32,P<0.05).结论 WISP-1和MMP-2的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对临床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的病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连;张煦;王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p63和S-100蛋白在富于巨细胞骨肿瘤及瘤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p63和S-100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此两种抗体在骨巨细胞瘤中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骨巨细胞瘤进行p63和S-100染色,并与富于巨细胞的骨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p63在骨巨细胞瘤和软骨母细胞瘤中呈阳性(P>0.05),在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纤维组织细胞瘤和骨肉瘤中呈阴性(P<0.05).S-100在骨巨细胞瘤中呈阴性,在软骨母细胞瘤中呈阳性(P<0.05),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等其他富于巨细胞肿瘤中呈阴性(P>0.05).结论 联合检测p63和S-100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冬;刘俊茹;赵玉峰;王小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组织发生及p63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p63在肺硬化性血管瘤(sclerosing hemangioma,SH)中的表达及意义,并探讨SH的组织起源、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方法 对12例SH作回顾性研究,其中9例行p63、SPB、TTF-1、EMA、CKpan、vimentin、SMA、CgA、Syn和CD34等免疫组化EnVision法标记.结果 SH组织主要表现为实性区、乳头区、血管瘤样区和硬化区等四种结构.瘤细胞主要由立方形和多角形或圆形两种肿瘤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示8例SH乳头状表面及实性区腺腔样或裂隙样结构衬覆的立方形细胞肿瘤表达p63,所有肿瘤细胞同时表达TTF-1和EMA,立方形肿瘤细胞表达SPB,多角形或圆形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仅1例多角形或圆形肿瘤细胞CgA局灶性,Syn弱阳性.结论 p63阳性的立方形肿瘤细胞可能是多潜能的原始呼吸道上皮细胞,它具有多方向分化的能力.p63免疫标记对SH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昶;刘海燕;乔海国;吴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伴嗜酸性肺炎的成人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1例

    患者女性,24岁.因发现右肺病变1年余,痰中带血4天就诊.患者于1年前查体发现右肺有囊性空泡,无自觉症状.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咳嗽,咳白色稀痰,带有血丝.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发热、胸痛、胸闷等症状.查体:胸廓对称无畸形,气管居中,右下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罗音.胸片示右肺下叶基底段见一不规则含气囊肿,似有分隔,内有一直径8 cm液气平面贯通囊腔.胸部CT示右肺下叶多发囊性病变,呈蜂窝状(图1),腔内有大量液体,有气液平面.

    作者:丁洪基;陈朝晖;刘春燕;刘志强;张传森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不同亚型乳腺癌中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目的 检测4种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腺腔A型、腺腔B型、基底样型和HER-2过表达型)中的p16蛋白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p16甲基化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PV法和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73例乳腺癌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1)腺腔A型、腺腔B型、HER-2过表达型及基底样型乳腺癌中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5%、35%、30%和15.4%,甲基化率分别为10%、25%、10%和46.2%.基底样型乳腺癌中的p16蛋白阳性率低,与腺腔A型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甲基化率高,与腺腔A型和HER-2过表达型差异均有显著(P<0.05).(2)p16启动子甲基化、无甲基化的乳腺癌组中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3.3%和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淋巴结转移组p16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9.3%,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9.4%)(P<0.05).(4)p16甲基化率随着组织学分级增高而增高,组织学Ⅰ级乳腺癌p16甲基化率明显低于组织学Ⅱ、Ⅲ级乳腺癌(P<0.05).结论 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基底样型乳腺癌分子特征之一,并与乳腺癌进展相关.

    作者:聂艳红;刘慧;周卫宁;吴永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