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浸润性乳腺癌ER、PR、HER-2、E-cadherin、CK5/6检测与临床预后关系

谭敏华;雷伟华;谭冬玲;胡志雄;陈威;邹绮嫦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肿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ER、PR、HER-2、E-cadherin、CK5/6检测与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BC)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应用ER、PR、HER-2、E-cadherin、CK5/6抗体,对64例IBC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检测结果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例IBC中ER、PR、HER-2、E-cadherin、CK5/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3%、56.25%、37.50%、89.06%、10.94%.经统计学分析,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r=0.646,P=0.000);ER与HER-2、CK5/6表达呈负相关(r=-0.320,P=0.010;r=-0.385,P=0.002);PR与HER-2、CK5/6表达呈负相关(r=-0.392,P= 0.013;r=-0.362,P=0.003).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ER、CK5/6在组织学分级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不同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之间,PR、HER-2和E-cadherin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K5/6在患者的不同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总生存率(OS):HER-2或CK5/6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低(OS:P=0.048和P=0.041).E-cadherin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总生存率(OS)高(OS:P=0.038).但ER、PR的表达与总生存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OS:P>0.05).患者的组织学分级越高,总生存率(OS)越低(OS:P=0.048).患者在不同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总生存率(OS)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OS:P>0.05).结论 IBC中ER、PR、E-cadherin表达丧失,HER-2或CK5/6呈阳性表达,组织学分级呈高级别,提示IBC患者预后较差.联合检测IBC组织中ER、PR、HER-2、E-cadherin、CK5/6的表达,可为IBC临床预后评估提供有力依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3例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病理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脾脏SANT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法,并对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脾脏SANT具有特征性血管瘤样结节.病理学检查:(1)眼观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清楚.(2)镜下见有其特征性血管瘤样结节.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内皮细胞异质性表达,即小叶状分布毛细血管免疫表型为CD34、CD31均(+),CD8(-),窦岸样细胞免疫表型为CD34(-),CD31、CD8均(+);小静脉样血管免疫表型为CD34、CD8均(-),CD31(+);结节内梭形细胞混合表达CD31、SMA和CD68;结节间梭形细胞混合表达SMA和CD68.结节周围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阳性反应,desmin和NSE均(-).术后随访,患者病变均复发和转移.结论 该病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可能是一种增生性病变,与血管瘤出血坏死机化关系密切.需要与脾脏交界性或恶性肿瘤鉴别,鉴别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

    作者:钱世庆;何琼;谢明;方俊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套细胞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β-catenin和p-GSK-3β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β-连环素(β-catenin)和磷酸化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nge)中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人MCL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 cell lymphoma,DLBCL)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8例MCL和32例DLBCL中β-catenin、p-GSK-3β的表达.结果 MCL中β-catenin和p-GSK-3β阳性表达率均高于DLBCL,两者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β-catenin、p-GSK-3β可能与MCL和DLBCL的发生、发展相关,且β-catenin和p-GSK-3β可能在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李霞;朱正龙;叶春美;刘静;曹鹏;周萍;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

    患者女性,49岁,因左下腹疼痛1个月余入院.体检:左锁骨上可扪及2枚肿大淋巴结,质地硬,其它部位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妇科检查:子宫左后方扪及一5.0 cm×4.0 cm大小的包块,周界不清,活动度差.B超示:左侧输尿管中上段扩张伴左肾中度积水,左侧附件囊实性包块.CT示:(1)宫颈左侧、左侧阔韧带后下方软组织肿块,考虑恶性肿瘤伴腹膜后、两侧髂内淋巴结肿大;(2)左肾萎缩,左肾盂、左输尿管中上段扩张.

    作者:钱华;肖蔚;于鸿;王朝夫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肾软斑病1例

    患者女性,61岁,因反复右侧腰痛3个月余、加重伴右侧背部包块1周入院.患Ⅱ型糖尿病及高血压多年.体检:右侧十二肋下与腋后线交界处可触及鸡蛋大小包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触痛明显.MRI示右肾占位并累及周边软组织.PET-CT扫描检查示右肾占位,呈高代谢,伴邻近腹膜、后腹壁肌肉肿瘤侵犯.临床诊断:腹膜后占位,间质瘤?予右腹膜后肿块切除+右肾切除术.

    作者:游思静;姚丽青;曲利娟;郑智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淋巴瘤组织和血浆中TNT-α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组织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状况,以及与临床预后参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97例淋巴瘤患者石蜡组织和血浆标本,用Super 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和ELISA法分别检测TNF-α在组织和血浆中的表达.结果 TNF-α在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组间比较浆细胞肿瘤(plasma cell neoplasm,PCN)与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LBL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浆TNF-α水平除PCN和LBL外,淋巴瘤患者组皆高于对照组,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CLL)、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NK/TCL)和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浆中TNF-α表达在淋巴瘤患者男性组、Ann Ardor分期Ⅳ、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高危组、有B症状组间表达明显高于女性组、Ann Ardor分期Ⅰ~Ⅲ、IPI低、中危、无B症状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年龄、民族、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组织中TNF-α表达与以上临床参数不同组间差异皆无显著性(P>0.05).淋巴瘤患者TNF-α血浆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关系(r=0.119,P>0.05).结论 TNF-α在多种类型淋巴瘤患者中组织和血浆中高表达,说明TNF-α可能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作用.血浆中TNF-α水平的检测对淋巴瘤临床预后判断有一些参考价值.

    作者:马瑞;哈德提·别克米托夫;顾霞;陈海霞;王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特发性胸腺出血伴真性胸腺增生猝死1例

    死者男性,28岁.2010年7月3日22时左右,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及呼吸困难,急送至当地医院时已死亡,总病程为45 min.病理检查 眼观:胸腺重量为68 g(26~35)岁男性正常胸腺重量为20 g[1],或成人13.84±1.64 g[2]),大小为12.0 cm×8.0 cm×1.5 cm,表面及切面呈灰白、暗红及黄色相间.镜检:胸腺组织40%~50%脂肪化.胸腺组织类似于正常胸腺,皮髓质由分化清楚的小叶构成.

    作者:刘树森;李柱虎;金凤杰;宋京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微波改良Masson三色法在观察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中应用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弥漫性肺疾病.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炎、肺泡单位结构紊乱和肺纤维化,终导致肺脏结构和功能严重破坏,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经气管内灌注博莱霉素(bleomycin, BLM)可以造成大鼠肺纤维化,此病理过程与人类TPF的病理过程极其相似,因此,对BLM致大鼠肺纤维化不同阶段的肺组织病理改变进行研究,探讨肺纤维化在IPF不同阶段的病变程度,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用显示大鼠肺纤维化的效果来比较微波改良Masson三色法和VG染色法.

    作者:林云恩;龙惠东;许惠娟;何新明;杨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提取的条件优化

    DNA提取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在进行回顾性实验研究时,病理科保存的大量石蜡包埋组织(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PETs)系分子生物学研究材料的可靠来源,但从福尔马林固定的PETs中提取高质量的DNA仍存在一定难度.PETs在制作过程中受到多种理化因素影响,造成DNA降解严重,使得PCR扩增结果不稳定.如何避免DNA分子损失,保持DNA相对完整和纯度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脱蜡方法和抽提方法所得DNA的质量,旨在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PETs中提取DNA的方法.

    作者:张玲玲;刘月平;王永军;王小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双侧卵巢内膜样间质肉瘤1例

    患者,41岁.2006年1月因阴道不规则出血伴腹痛2个月行诊刮术,病理报告为少量增生期子宫内膜伴子宫内膜间质增生,可见丰富的螺旋动脉,核分裂5~6个/10 HPF,由于组织破碎,与周围结构不清,目前难以判断良、恶性.术后患者常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多次B超及宫腔镜检查均见宫腔后壁占位,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生,但不能明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近2个月出现下腹痛,2009年8月B超示宫腔占位,右侧附件混合型包块.2009年9月行手术治疗,术中切除右侧卵巢肿块送快速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遂予扩大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

    作者:邢宝玲;葛素梅;何晶;唐正华;王明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肝细胞性肝癌中Hep27和MDM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Hep27、癌基因小鼠双微体扩增基因(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蛋白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54例肝癌组织和54例对应的癌旁组织中Hep27、MDM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54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ep2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26%和24.07%,MDM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6%和20.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p27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与性别、是否伴肝硬化、转移及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MDM2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是否伴肝硬化、转移和大小均无关(P>0.05).(3)肝癌中Hep27蛋白与MDM2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96,P<0.05).结论 Hep27蛋白与MDM2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增高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它们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褚晓磊;吴永平;柳红;刘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是乳腺癌前驱病变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是一组发生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且限定于乳腺导管小叶系统的增生性病变,表现为细胞形态多样性和组织结构多样性,包括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 UDH)、不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ADH)、不典型平坦上皮增生(flat epithelial atypia, FEA)和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作者:杨举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可能来源于Wolffian管的输卵管系膜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可能来源于Wolffian管的女性附件肿瘤(female adnexal tumor of probable Wolffian origin,FATWO)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输卵管系膜FATWO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病变位于输卵管系膜,呈境界清楚的实性肿块,组织学分析可见管状、网状及实性结构.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vimentin、calretinin阳性,α-inhibin局灶阳性,EMA、CEA阴性.特殊染色显示PAS阳性的基膜围绕网状和管状结构.结论 FATWO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作者:周炳娟;张金库;刘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报道1例EG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55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CT示胆总管下端肿瘤,腹腔积液,胃壁、部分小肠壁增厚.临床考虑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并小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胃壁、十二指肠壁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EG是一种罕见胃肠道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确诊主要依据病理检查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受嗜酸细胞异常浸润,并应排除其他情况.激素治疗有效,为自限性疾病,目前无恶变报道.

    作者:陈玉;刘艳辉;庄恒国;徐方平;王小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小肠和乙状结肠多发肉瘤样癌1例

    患者男性,75岁,因便血2周入院.每日便血1次,为成形黑便,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症状;未曾呕血,否认近期消瘦;有高血压病史3年,2年前做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无烟酒嗜好.入院查体:营养中等,腹部平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肠鸣音5次/min.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和肝功能均属正常范围;血CEA 1.9 ng/ml、CA19-9 38.1 U/ml、CA125 9.4 U/ml、AFP 1.3 IU/ml.腹部B超未见特殊.胃镜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T示降结肠远端与乙状结肠交界处肠壁增厚,肠腔内见不规则凸起的软组织影(27~37 Hu),增强后有强化(CT值58 Hu),未见增大的淋巴结.结肠镜发现乙状结肠溃疡,活检病理报告为低分化癌.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中探查发现肠系膜结节和小肠肿块,行手术切除.

    作者:姚敏;申丽;张锦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原发性鼻骨骨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骨骨肉瘤(primary nasal bone osteosarcoma,PNBO)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PNBO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块位于鼻骨,组织学上可见上皮样骨母细胞增生伴肿瘤性骨基质形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呈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约30%.结论 PNBO罕见,确诊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特征,临床与病理均需与骨痂、骨化性肌炎、侵袭性骨母细胞瘤、软骨肉瘤等相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一般骨肉瘤好.

    作者:黄海建;姚丽青;郑智勇;余英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组织病理存档切片质量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我们结合切片的制片流程及病理科日常工作交接班制度,分析了组织病理存档切片质量的常见问题并探讨可能的对策,以期及时发现并纠正操作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1 材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7~1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常规切片4 347张,其中包括216张尸检组织.

    作者:徐明堂;何春年;赵焕芬;张秀智;陈琛;李萍;康林;张淑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56例死胎及先天畸形引产胎儿尸检病理及染色体异常分析

    目的 回顾性探讨死胎及先天性畸形引产胎儿的病理特点和常见染色体异常.方法 通过对56例死胎及先天性畸形引产胎儿的尸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石蜡包埋组织进行FISH法检测胎儿常见染色体的异常情况.结果 先天性畸形占尸检胎儿的67.86%,心血管系统畸形发生率高(24.3%),其后依次为四肢骨骼系统(20.3%)、泌尿系统(14.9%)、消化系统(13.5%);胎儿尸检石蜡组织切片85.7%(48/56)能获得合格的FISH检测信号,13、18、21、X、Y染色体异常率占14.6%(7/48).结论 对死亡胎儿进行尸检和FISH检测有利于更准确地诊断先天性畸形.

    作者:莫文法;肖胜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HPV阳性宫颈细胞学标本及活检组织中L1蛋白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HPV L1衣壳蛋白在HPV阳性的宫颈细胞学标本和活检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1蛋白在宫颈细胞学和组织学标本中表达.结果 52例细胞学标本中,L1蛋白在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8%(7/16)、28.5%(10/26)、0(0/10);100例组织学标本中,L1蛋白在炎症、CIN1、CIN2、CIN3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6%(15/27)、43.8%(14/32)、15.4%(4/26)、0(0/15);两组资料L1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49,P=0.01;χ2=23.555,P=0.00).结论 早期检测HPV L1蛋白,有助于判断宫颈病变程度及其恶性进展趋势,为宫颈病变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流程.

    作者:王伟;吴王飞;钱宁;李凤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组织胞质菌病1例

    患者男性,因发热、呼吸困难伴意识障碍1天急诊.入院前1个月,患者反复腹痛、全身多处皮疹伴纳差.入院体检:P 128次/min,R 30次/min,BP 130/75 mmHg,SpO2测不到,神志模糊,呈嗜睡状.全身可见多处皮疹,部分皮疹溃烂,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心音低钝、腹稍胀、肝脾扪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双下肢轻度浮肿.

    作者:郭瑞珍;吴晓媚;王章奇;黄新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肾脏神经内分泌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肾脏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kidney,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方法 分析1例肾脏NEC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主要由分化差的小圆形或梭形细胞构成,呈片状、巢状或小梁状排列.其间可见广泛坏死,肿瘤细胞质稀少,细胞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CK(AE1/AE3)、Syn、CgA、CD56和NSE.结论 发生于肾脏NEC较为罕见,其生物学行为的评估需要长期随访,确诊依赖于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等手段.

    作者:韩冬艳;奚豪;朱延波;李倩玉;张莉萍;桂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