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华;祁晓莉
研究表明,Her-2作为肿瘤发生的癌基因,在20%-30%的侵袭性乳腺癌中过度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1].
作者:王跃华;王全红;李丽;肖彦增;殷卫东;杨宣琴;王丽霞;王晋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右膝疼痛、肿胀3周.CT检查发现右侧胫骨上段肿块,呈膨胀性生长,骨皮质破坏,骨膜反应不明显,膝关节面完好.
作者:姚建国;季汉珍;包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腺黄瘤样组织细胞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观察 3 例乳腺黄瘤样组织细胞样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肿瘤呈片状或巢状分布.瘤细胞大小不一致,形态温和,呈多边形、圆形,胞质丰富淡染或透明,呈泡沫状,核较小而一致,缺乏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呈上皮和组织细胞双表达,AE1/AE3、EMA和CD68阳性.结论 乳腺黄瘤样组织细胞样癌有特殊的形态学改变,易误诊,应注意与反应性泡沫状组织细胞等病变鉴别.
作者:丁华野;丁彦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头晕乏力、面色苍白1年入院,发病时偶有腹痛、黑便,无呕血腹泻,无肉眼血尿.体检:中度贫血外观,结膜苍白,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
作者:邹宗楷;钟芷芬;纪思灵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2例发生于儿童长骨的KHE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电镜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临床以肢体持续性隐痛为主,1例伴局部皮温升高,病程较长(发病1年余就诊),影像学示局限性骨密度减低或蜂窝状骨质破坏.临床未见血小板减少及低纤维蛋白血症(Kabasach-Merritt syndrome,卡梅综合征).光镜下肿瘤呈多结节状或小叶状分布,浸润性生长,见特征性的肾小球样结构.部分瘤细胞梭形,呈束状排列并形成裂隙状血管腔,肾小球样结构区瘤细胞多为上皮样,见空泡形成及胞质内脂褐素沉积,部分区域见明显的毛细血管瘤样结构.免疫表型:瘤细胞呈CD31、CD34和Fli-1强阳性表达、SMA灶性阳性,GLUTI、CKpan和FⅧRAg均为阴性,Ki-67有少量散在阳性表达.结论 KHE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潜在恶性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须与幼年性毛细血管瘤、卡波西肉瘤、丛状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等鉴别,病变切除干净是治疗KHE的佳手段.
作者:马捷;石群立;周晓军;吴苏稼;姜少军;张宗军;周航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丙戊酸钠对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分化诱导作用.方法 以0.25、0.5、1.0、2.0、4.0 mmol/L丙戊酸钠处理SHG-44细胞,用MTF比色、流式细胞术、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检测处理细胞.结果 SHG-44细胞经丙戊酸钠处理后:(1)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并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2)细胞周期受阻,S 期细胞比例减少,G1 期细胞比例增多;(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表达增强.结论 丙戊酸钠能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的增殖,1.0 mmol/L丙戊酸钠能诱导SHG-44细胞发生明显分化.
作者:李苏;王顺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各组织学类型中c-kil蛋白表达和DNA倍体分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选取32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26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0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和1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共88例蜡块组织标本作为实验对象.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c-kit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DNA倍体分析.结果 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c-kit呈阴性,26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20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标本均呈c-kit强阳性表达;在乳头状肾细胞癌中,c-kit阳性信号主要存在于胞质;而在嫌色细胞肾细胞细胞癌中,c-kit阳性信号主要表达在细胞膜上;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信号.c-kit蛋白表达与肾细胞癌的分级和分期无相关性.另外,DNA异倍体分析结果表明,43.8%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46.2%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和30.0%的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存在DNA异倍体现象;而正常肾组织均为DNA二倍体.结论 c-kit蛋白表达检测可以作为肾细胞癌诊断和组织学分型的重要指标,同时,DNA倍体分析在肾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判定中也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作者:刘双萍;林贞花;吴群英;赵祎玮;李柱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特殊染色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分析3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用黏液卡红(MC)和PAs/AB(Alcian blue)及淀粉酶消化后PAS/AB染色观察分泌物的性质,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ER、PR、Ki-67、p53、p63、c-erbB-2、S-100蛋白、CK7、SMA、CK1/3、EMA、CEA和CK34BE12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乳腺分泌性癌仅占同期全部活检乳腺癌的0.36%,平均年龄48.7岁.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出现微囊性结构,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等,对PAS/AB及黏液卡红染色呈现阳性反应.某些病例可以出现印戒样细胞,柱状上皮被覆的腺样结构,及问质广泛透明变性,癌细胞萎缩消失后形成的胶原硬化瘢痕,提示其高分泌活性和相对惰性的生长方式.尽管ER、PR阴性或仅局灶性表达,但预后相关基因p53和c-erbB.2全阴性或仅偶见弱表达,另外,Ki-57反映的增殖指数仅为6.3%,可能同其相对良好的组织形态和较好的预后有关.淋巴结均未见转移.结论 乳腺分泌性癌为一种少见的肿瘤,可发生于中老年女性,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弱,预后良好.根据组织学表现,结合特染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作者:马遇庆;杨重庆;刘冬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研究表明,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acription fac tor-1,TTF-1)以细胞核染色摸式表达于肺、甲状腺及其肿瘤中[1-4],而在胞质中表达的报道较少.
作者:徐少杰;黎庆荣;朱忆凌;储丽蓉;龚伟;周新木;毛卫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女,52岁,发现右乳肿块1年余.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触及-2.0 cm×2.0 cm不规则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度可,无压痛及皮肤粘连.
作者:李晓;吴能定;徐如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例1,患者,男,49岁,皮肤及皮下多发性结节伴发皮肤多发性色素斑沉着40余年.发现腹腔内肿块2年.查体:全身体表皮下大小不等多发性结节.
作者:罗志谋;蔡沛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是涉及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的过程,包括癌基因的突变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术后复发和转移是结肠癌患者的主要死因,筛查结肠癌高复发及高转移潜能患者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无高度特异性及高度敏感性的标志物.
作者:李伟华;王宗敏;柳君;付家欣;鲁洁琼;纪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例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例发生于足底,1例发生于乳腺.光镜下肿瘤呈分叶状,边界清.细胞为圆形及短梭形,成束状排列于黏液样基质中,局部可见围血管形成玫瑰花结样结构.部分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表型:vimentin、NSE、Syn均呈阳性;例1 EMA灶性阳性,例2阴性;S-100蛋白、CgA及CK均阴性.结论 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为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特异性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发生于四肢,少数可发生于实质器官,至今未有乳腺原发病例报道.部分肿瘤细胞可发生间变导致诊断困难,须与脊索瘤、骨内软骨肉瘤、化生性癌及黏液性肿瘤等鉴别.
作者:邰艳红;景洪标;耿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einoma with 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胰腺非内分泌肿瘤的1%,病理诊断易与胰腺其他非内分泌肿瘤相混淆.我们报道2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表现、鉴别诊断和预后.
作者:周新木;徐少杰;朱忆凌;龚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阴部、阴囊疣状黄瘤(verruciform xanthoma,VX)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1例阴囊VX、2例外阴VX进行光镜、免疫组化、特殊染色、HPV原位杂交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VX表皮疣状增生,棘层增厚,钉突延长位于真皮同一水平;表面过度角化伴角化不全,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乳头层内上皮钉突间见黄色瘤样细胞(泡沫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黄色瘤样细胞CD68、al,-AT、Mac387阳性,CK(AEl/AE3)弱阳性,S-100、Ki-67、HPV阴性.PAS阳性.原位杂交HPV6/11呈阴性.结论 外阴部、阴囊VX与发生于口腔黏膜的VX临床病理学特征相似,黄色瘤样细胞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
作者:项晶晶;徐如君;吴能定;周虹;陈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改良Hale胶状铁染色对于帮助临床病理医师诊断肾嫌色细胞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方法,现将该法的试剂配制和染色步骤以及诊断特征介绍如下.
作者:虞有智;麻为民;宋静秋;戴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例1,男,38岁,因肝区疼痛伴畏寒发热、乏力、厌食2天入院.曾在外院行抗感染治疗有效,但时好时发.体检:无黄疸,肝肋下1.5 cm,有触痛,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
作者:王建;张功亮;湛本珠;郭广秀;肖军兰;阳健芽;湛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中的感染情况及与p53、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HPV6/11、16/18、31/33型在55例VIN及10例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HPVl6/18、31/33、6/11在VINⅢ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6/10)、20%(2/10)和0%(0/10);在VIN Ⅱ中为53.57%(15/28)、39.28%(11/28)和10.71%(3/28);在VIN Ⅰ中为17.65%(3/17)、5.88%(1/17)和29.41%(5/17);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p53、Ki-67蛋白在VINHI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10)和90%(9/10);在VINⅡ中为78.57%(22/28)和78.57%(22/28);在VIN Ⅰ中为64.71%(11/17)和35.29%(6/17);在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经统计学分析,VINⅢ、Ⅱ组中的HPVl6/18感染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INⅡ组的HPV31/33感染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INⅢ、Ⅱ组p53、Ki-67及VIN Ⅰ组p53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IN Ⅰ组Ki-67阳性表达率与VIN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VIN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尤其与HPVl6/18、31/33型感染密切相关.VIN与外阴癌感染的HPV型别相同.在VIN的发生发展中,HPV感染以及p53突变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顾依群;高子芬;王振清;孙笑非;卢利娟;王荔;汪颖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伴类癌样结构的皮脂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伴类癌样结构的皮脂腺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头皮处见一 1cm×1cm×0.5cm结节状肿物,全身检查未见内脏器官病变.镜检:肿瘤位于真皮,呈境界清楚的多结节状分布.肿瘤大部分排列成片状、腺样、筛孔状,部分区域细胞形成类癌样结构,大多数肿瘤细胞呈基底样细胞改变,可见散在明确的皮脂腺细胞分化,核分裂象偶见,未见明显异型性和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AEl/AE3、MLH1、MsH2、皮脂腺细胞EMA均阳性,CgA、Syn、NSE均阴性.结论 皮脂腺瘤中的类癌样结构是近才认识的少见组织学结构,病理诊断中应注意与转移性类癌、其他皮肤附属器肿瘤和Muir-Torre综合征相鉴别.
作者:卫艳予;韩志惠;张燕;杨郁;王华;郑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女,40岁.偶感右上腹部隐痛3个月,近1个月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后缓解,于2005年2月20日入院.体检:T37.4℃,皮肤黏膜无黄染,右上腹饱满,无腹壁静脉曲张.右肋下肝脏饱满,触及直径约10 cm的肿物,质地中等,轻度压痛,随呼吸上下移动.
作者:平金良;杨利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