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外皮瘤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林建韶;张建民;惠京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 血管外皮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摘要:Stout等[1]于20世纪40年代将一种主要由外皮细胞(pericyte)(Rouget 1873年首次证实)组成的软组织肿瘤命名为血管外皮细胞瘤,该名称沿用至今.然而,这种细胞除与血管关系密切外,尚缺乏特征性形态特征.长期以来诊断该瘤只能依据其血管模式,而这类结构模式又可出现于许多良性或恶性肿瘤,因此,对是否存在血管外皮细胞瘤有质疑.特别是近年来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概念愈来愈明确后,鉴于其与血管外皮细胞瘤组织学上的相似性,有关两种肿瘤的本质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软组织肿瘤病理中的热点之一.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上标记PCNA的方法

    由于人晶状体上皮组织薄且透明,做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均非常困难,且只能观察到少量细胞.因此,我们通过对常规方法进行改进,即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组织不经过组织切片而直接进行免疫组化PCNA标记,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周燕;陈丽荣;申屠形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淀粉样变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淀粉样变性肾病的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淀粉样变性肾病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肾穿刺活组织进行常规染色、刚果红、高锰酸钾氧化刚果红染色后光镜、偏振光观察,同时做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在肾脏的不同部位,淀粉样蛋白呈不同程度的沉积.10例为淀粉样轻链(AL)蛋白型,1例为淀粉样相关 (AA)蛋白型.淀粉样蛋白沉积区HE染色呈无定型弱嗜伊红玻璃状,PASM染色见特征性毛刷样结构,刚果红染色呈砖红色、偏振光下见苹果绿色双折光,经高锰酸钾处理后1例刚果红反应消失.免疫荧光:4例显示IgM和(或)IgG 灶性系膜区阳性.5例做免疫组化染色,其中1例λ强阳性;2例λ强阳性、κ弱阳性.结论淀粉样变性肾病是一种少见的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可与其他肾脏病变相区别.

    作者:杨晓青;张秀辉;胡章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鼠肝细胞增生性病变的国际诊断标准

    大鼠肝脏的增生性损伤的分类、命名和诊断标准首次由Squire 和Levitt 在1975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引起了全世界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毒理病理学家广泛地讨论.此后,国际上又发表了几种校正或修改的诊断标准,但许多国家的毒理病理学家仍在对其进行讨论.由于全世界广泛使用许多化学物质包括药品和农药,相关管理机构对其毒理资料进行评价,而组织病理学是危险度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于毒理学研究中观察到的病理损伤,必须有国际认可的诊断标准,从而提高诠释毒理病理学的可信度.

    作者:李珊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HIF-1α、GLUT1与COX-2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急慢性乏氧状况、乏氧与COX-2过度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兔抗人HIF-1α、GLUT1抗体和鼠抗人COX-2抗体对手术切除的46例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肺癌患者46例,其中ⅠA期12例,ⅠB期20例,Ⅱ期8例,ⅢA期6例.HIF-1α、GLUT1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70%(27/46)、39.11%(18/46)和67.39%(31/46).COX-2表达与HIF-1α、GLUT1的表达相关(P<0.01).GLUT1表达与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P<0.05)、组织学类型 (P<0.01)有关,而HIF-1α、COX-2表达与年龄、性别、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和肿瘤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 NSCLC患者同时存在着急、慢性乏氧,而肿瘤转移主要与慢性乏氧有关.另外,乏氧可能参与了COX-2增强表达的机制.

    作者:郝静;王秀问;孙殿水;李蓓;蔡毅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乳腺继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女性,80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加重伴心悸、气短2天.外院检查发现心包积液.于本院心内科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后发现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肿物,行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见多量成团及乳头状肿瘤细胞,符合癌细胞,遂转入肿瘤科治疗.

    作者:陈琛;何春年;石卫东;张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肾癌中cyclinD1和p27kip1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cyclin D1、p27kip1在普通型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25例普通型RCC和10例肿瘤远端的正常肾组织中cyclin D1的mRNA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6例普通型RCC中cyclin D1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对cyclin D1、p27kip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普通型RCC中cyclin D1的mRNA含量0.488±0.399,高于正常对照组0.089±0.066(P<0.01).cyclin D1的表达与肿瘤体积大小有关,体积大者cyclin D1高表达(P<0.05).普通型RCC中p27kip1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随着p27kip1表达的降低,肿瘤的细胞核Fuhrman分级、TNM分期增高. 结论 cyclin D1高表达和p27kip1的低表达与普通型RCC的发生有关;p27kip1的低表达可能促进肿瘤的演进, p27kip1的表达可作为评价普通型RCC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葛建荣;任国平;俞雅萍;张巧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恶性胶质瘤细胞SHG-44诱导分化后的差异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

    目的用双向电泳分析诺帝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后的差异蛋白质组,为进一步了解这些差异蛋白质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将诺帝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后的总蛋白及其相应的空白对照组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离,重复3次后用PDQuest7.1软件比较分析蛋白质表达差异并获得差异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等信息.结果诺帝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后有2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21个蛋白点表达下调,2个蛋白点表达上调.结论诺帝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后大部分蛋白质表达下调,推测诺帝诱导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时蛋白表达以抑制作用为主.

    作者:许建平;卞修武;陈意生;蒋雪峰;杨世昕;陈剑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甲状腺原发性骨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原发于甲状腺的骨肉瘤极为罕见,组织形态与原发于骨的骨肉瘤完全相同,国内外报道甚少.本文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作者:吕新全;陈奎生;赵庆夏;庞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型黑色素脱色剂的配制和应用

    某些人体和肿瘤组织中存在着内源性黑色素,常常影响病理医师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诊断,尤其是干扰免疫组化染色的定位表达.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结合文献资料[1,2],经过不断摸索,配制了一种新型黑色素脱色剂,能有效地脱去组织中的内源性黑色素,现介绍如下.

    作者:虞有智;林敏;沈丹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癌中hMLH1、hMSH2、PTEN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一些癌基因基因以外,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也与胃癌的发生与演进密切相关.研究证实,MMR基因能够纠正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错配,避免癌相关基因的突变,保护基因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从而抑制癌的发生.在已经发现的MMR基因中,hMLH1和hMSH2与胃癌的发生关系为密切[1]. PTEN是近年来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在维持细胞的增生、分化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癌旁和胃炎黏膜中hMLH1、hMSH2、PTE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分析各表达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MMR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范凯;马坚妹;王朝晖;刘敏;李梅;许国旺;吕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29例肾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研究肾细胞肿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分型、形态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复习229例连续肾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大体标本、HE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按2004年WHO肾细胞肿瘤分类标准重新分类,并随访. 结果 229例肾细胞肿瘤占同期肾实质肿瘤89.1%(229/257),其中223例(97.4%)为肾细胞癌,6例(2.6%)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180例(78.6%),乳头状肾细胞癌19例(8.3%),嫌色细胞癌13例(5.7%),1例嫌色细胞癌伴肉瘤变,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6例(2.6%),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肾细胞癌2例(0.9%),未能分类的肾细胞癌2例(0.9%),集合管癌1例(0.4%).透明细胞癌5年生存率为75.5%;乳头状肾细胞癌5年生存率为80%;嫌色细胞癌随访6例,随访期8~57个月,1例于57个月后死于肿瘤转移;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随访2~40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细胞肿瘤是一组形态学上各有特征的异质性肿瘤,以恶性为主,其中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常见.不同类型肾细胞癌预后不同.WHO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其实用性和先进性.

    作者:肖立;陆孝禹;殷于磊;卢晨;朱雄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肝间叶性错构瘤( mesenchymal hamartoma liver,MHL)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的间叶性肿瘤,1903年由Maresch首先报道,至2003年英文文献报道病例数不足200例[1].MHL仅见于婴幼儿,以往曾称为海绵状淋巴管样瘤、囊性间叶性错构瘤、胆管纤维腺瘤.MHL虽然是真性肿瘤而不是发育异常,但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属良性,应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为了解婴幼儿MHL的临床、病理和预后,我们对新华医院历年来的小儿MHL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

    作者:奚政君;张忠德;成宇帆;张凤英;吴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EH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1例EHT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及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6岁,以左胸锁关节下方皮下肿块为主要表现.肿瘤包膜完整,切面以灰白色实性为主.镜下表现复杂,以束状及平行排列的梭形细胞为主,混合有上皮成分及成熟的脂肪细胞等.瘤细胞均不具异型性,也缺乏坏死.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CK阳性,灶状细胞MSA阳性,S-100蛋白、desmin、vimentin和CD34均呈阴性.结论 EHT有独特的发病部位和形态学表现,对梭形细胞上皮本质的认识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作者:房新志;赵峰;柴敏秀;李景英;韦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HER-2抗体诱导人卵巢癌裸小鼠移植瘤细胞凋亡及其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Herceptin对高表达HER-2的人卵巢癌SKOV-3裸小鼠移植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和Herceptin组.给药6周后,取肿瘤组织,HE染色和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并利用组织芯片为平台,TUNEL技术检测凋亡指数,进一步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结合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的bcl-2/bax、Fas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Herceptin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7.96±3.04)显著高于NS组(2.58±1.49),其bax、Fas和caspase-3的表达增加,bcl-2和NF-κB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下降.结论 Herceptin可诱导人卵巢癌SKOV-3裸小鼠移植瘤细胞凋亡,其可能的机制是上调bax、Fas和caspase-3以及抑制bcl-2和NF-κB的表达.

    作者:凌晓光;吴强;薛花;杨枫;程联胜;刘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椎管内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目的探讨原发于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 方法对5例原发于椎管内副神经节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 结果椎管内副神经节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大多无神经内分泌症状,常有局部神经压迫症状.组织学形态具有一般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征.免疫组化标记表达NSE、Syn和CgA,而CK、EMA、GFAP均阴性.随访:1例术后复发.结论副神经节瘤发生在椎管内极少见,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其生物学行为应界定为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

    作者:卢洪胜;周志毅;石群立;周晓军;马恒辉;陆珍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肠肿瘤中Tiam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正常组织、大肠腺瘤、大肠癌和大肠淋巴结转移癌石蜡组织标本中Tiam1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癌细胞株中Ti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Tiam1蛋白在大肠正常组织、腺瘤、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χ2=23.561,P<0.01);两两比较发现,腺瘤Tiam1表达比大肠正常组织高(Z=-2.423,P<0.05),淋巴结转移癌组织Tiam1表达比大肠癌组织高(Z=-2.051,P<0.05),而大肠癌组织与腺瘤组织Tiam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938,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伴发转移的大肠癌组织比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Tiam1表达明显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Z=-3.176,P<0.01).RT-PCR结果显示Tiam1基因在高转移的LoVo和SW620中呈高表达,在低转移的LS174T和HT29中呈低或不表达,在SW480、HCT116等呈中度表达.结论 Tiam1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存在密切关系,Tiam1表达可作为大肠癌转移过程中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刘莉;许岸高;王蔚;张庆玲;丁彦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囊性肾细胞癌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囊性肾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囊性肾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有确切的瘤体,由厚的假纤维包膜围绕,切面见大小不等的囊腔.镜下见囊腔被覆无明显异型的透明细胞,纤维性囊壁间隔中可见透明细胞巢.免疫表型:透明细胞CK、EMA强阳性,CD68、Mac387阴性,Ki-67、 p53弱阳性.结论囊性肾细胞癌少见,预后好,术前易与多囊肾、囊性变肾细胞癌和囊性肾瘤等混淆.本瘤的特征是囊性区显著,囊腔内衬单层或数层异型小的透明细胞,囊壁之间可见透明细胞巢.

    作者:邹宗楷;吴文乔;曾敬;纪思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泌乳素腺瘤中PTTG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性关系

    目的探讨泌乳素腺瘤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方法手术切除的泌乳素腺瘤标本46例(侵袭性24例和非侵袭性22例),正常垂体组织6例(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TTG蛋白表达;从组织中提取RNA,经RT-PCR方法扩增PTTG mRNA;从细胞中提取蛋白,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PTTG蛋白和PTTG mRNA表达在侵袭组和非侵袭组差异显著,并且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两种方法检测PTTG蛋白表达水平相一致. 结论 PTTG与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临床判定肿瘤侵袭生长的分子生物学标志.

    作者:崔友强;滕良珠;李国新;庞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脾脏原发性bcl-2阴性的滤泡性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54岁,因发现脾脏肿大4年而入院.有乏力、多汗、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体检:脾脏肿大,下缘平脐,质中等,边缘钝,轻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B超和CT示脾脏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未见异常.遂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脾脏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明显肿大,颜色正常.

    作者:张淑红;周小鸽;王鹏;张彦宁;郑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技术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lan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淋巴管密度(MLD),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以及分别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血管增殖活性.结果肿瘤不同区域的淋巴管密度、增殖活性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及增殖活性较其他区域显著地增高(P<0.01),且管腔多呈扩张状,同时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及Ki-67指数也较正常大肠组织显著地增高(P<0.01).结论大肠癌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尤以癌组织边缘区明显.

    作者:李增鹏;牟江洪;向德兵;肖华亮;张沁宏;王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