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韦立新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9岁,因发现左乳肿块 1个月余入院.查体:左乳外上象限扪及2 cm×2 cm肿块,质硬,界欠清,活动差.患侧皮肤和乳头正常,左侧腋下淋巴结未触及.B超:左乳外上象限探及28 mm×23 mm×25 mm不规则低回声,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提示:左乳外上象限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癌可能).临床诊断:左乳腺癌.术中切除肿块送冷冻切片检查.
作者:史健;杨文涛;陈彤箴;孔蕴毅;许越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乳腺大汗腺癌(apocrine carcinoma,AC)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对HE染色片中显示有大汗腺细胞学特点的30例乳腺癌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选取5例大汗腺化生(apocrine metaplasia,AM)及2例大汗腺腺病(apocrine adenosis,AA)和AA伴导管原位癌(DCIS)1例标本作对照组.使用的一抗包括GCDFP-15、Mucin-1、AR、ER、c-erbB-2、Ki-67.结果① 8例被确定为AC,均为高核级,其中大汗腺导管原位癌(ADCIS)1例、ADCIS伴浸润性大汗腺癌(IAC)5例,IAC伴导管原位癌(DCIS)2例.镜下AC细胞的共同特征为:细胞大,胞界清,胞质丰富,深嗜伊红染,颗粒状;核大、圆,核仁常大而突出.依据胞质形态可分为:A型,胞质深伊红染,有数量不等的清晰颗粒;B型,胞质内大量细空虚的小泡,可聚呈泡沫状,类似组织细胞或皮脂腺细胞;C型,胞质浅染、均质,如细磨砂玻璃样;② 8例AC与5例AM及2例AA均共同表达GCDFP-15、AR、Mucin-1及Ki-67;除1例外,ER均不表达;③ AC的GCDFP-15的表达与大汗腺化生不同:前者呈胞质内弥漫颗粒或空泡状,表达有异质性;后者阳性颗粒聚成小球状团簇,位于细胞质的核上区.④ AR平均阳性细胞数在AC及AM分别为33.4%及93.8%;Ki-67平均阳性细胞数在AC及AM分别为52.4%及40%.结论 AC的诊断须具备3项标准:① HE细胞形态成分90%以上符合AC型细胞;② GCDFP-15阳性,阳性细胞数占癌细胞总数50%以上;③AR阳性,阳性细胞数大于癌细胞总数20%.
作者:邵牧民;孟刚;龚西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分析17例LESS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网织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来研究其病理学特征. 结果 LES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HE染色见肿瘤组织成巢团样浸润,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肿瘤内有大量的小血管.网织纤维染色见网状纤维丰富,围绕瘤细胞生长.肿瘤细胞14例CD10阳性,12例ER阳性,13例PR阳性,3例actin阳性,CD34、CD117、Melan-A肿瘤细胞均阴性.电镜观察见肿瘤细胞胞质内的中间丝呈杂乱无序的排列. 结论 LESS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形态上看似良好的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预后不一定好.
作者:李静;韦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伴梭形细胞化生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复习2例乳腺伴梭形细胞化生腺癌的临床资料,并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组织学特点:癌组织由梭形细胞构成,细胞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不多,呈片巢状、条索状、编织状排列,梭形细胞内可见腺癌的管状成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呈上皮性免疫表型,CK(pan)、EMA阳性,ER、PR、c-erbB-2常阴性,不表达S-100蛋白、desmin和vimentin.结论乳腺伴梭形细胞分化的腺癌是上皮性特殊性乳腺癌中乳腺化生性癌的1种,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卢洪胜;郑晓刚;孟奎;吴波;石群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6例确诊原发性膀胱腺癌进行HE、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原发性膀胱腺癌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与其它部位腺癌极其相似,黏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半数以上的肿瘤具有胃肠癌的分化特征.免疫表型:CK7强阳性(18/26),CK20弱阳性(14/26),PSAP阳性(10/26),CEA阳性(21/26),CA19-9阳性(12/26),PSA阴性.结论膀胱原发性腺癌与膀胱转移性腺癌具有相似的组织学形态,诊断时需排除其它部位腺癌,PSAP、PSA、CK7、CK20标记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郭华雄;王竞;杨勇;袁璐;张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p73 基因与p53 基因同抑癌基因家族,p73 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与p53蛋白高度相似性,都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但两者又存在明显差异.文献报道,p73 蛋白在一些癌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
作者:田辉;王善政;彭书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眼眶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复习7例眼眶原发性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及病理切片,并用免疫组化S-P法重新标记瘤细胞.结果 5例位于泪腺及结膜,2例位于眼肌,7例均为IE期.瘤细胞以边缘区B细胞为主,混有少量浆细胞及母细胞化的淋巴细胞.位于泪腺及结膜者可见淋巴上皮病变及生发中心植入现象.瘤细胞表达CD45、CD20、IgM、bcl-2及单一的轻链,CD3、CD5、CD10、cyclin D1、CK均阴性.7例均作手术治疗;1例辅以放疗,2例结合化疗.7例随访4~139个月,均存活.结论眼眶原发性MALT淋巴瘤好发于泪腺及结膜,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与治疗方法关系不大.
作者:莫祥兰;李诗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演进中t(11;18)(q21;q21)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以及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的意义.方法 47例胃淋巴瘤病例(MALT淋巴瘤3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6例),经复查诊断后,用RT-PCR和巢式PCR,检测肿瘤组织中API2-MALT1融合基因的表达,用半巢式PCR和特殊染色检查HP感染情况.根据淋巴瘤类型及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将病例分组,观察各组病例HP感染的差异.结果 47例胃淋巴瘤中20例API2-MALT1融合基因mRNA检测阳性,包括16例MALT淋巴瘤和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P感染检出率:API2-MALT1阳性组为25%(5/20),API2-MALT1阴性组25.92%(7/27).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例API2-MALT1融合基因检测阴性的胃MALT淋巴瘤病例经抗HP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胃MALT淋巴瘤和DLBCL中API2-MALT1 mRNA表达与胃淋巴瘤HP感染无明显相关,API2-MALT1融合基因可能成为胃MALT淋巴瘤抗HP治疗效果不良的预测因子.
作者:杨文秀;李甘地;周桥;刘卫平;李俸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学研究领域中常应用实验动物建立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疾病动物模型,这是人类认识自身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研究防治措施的重要途径.当科研人员利用实验动物完成疾病造模后,往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动物组织进行鉴定,以检测疾病造模效果,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为人类健康服务.但是在以往实验动物组织的免疫组化实验中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相关问题谈点我们的思考和体会.
作者:范尔钟;李颖;刘仲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D10免疫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5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包埋标本(腺瘤、纤维腺瘤、叶状肿瘤、纤维囊性病、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腺瘤、导管内癌、小叶内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0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良性病变中,CD10阳性的肌上皮细胞连续地环绕在普通型增生的小导管的周围.但在囊性扩张或不典型上皮增生的导管周围,CD10阳性细胞不连续,甚至不见阳性细胞.导管原位癌的癌细胞巢外周的阳性细胞由完整到不完整,甚至完全缺失.在浸润性癌中癌巢周围不见阳性细胞,在早期浸润性癌中可见残存的阳性细胞.除少许癌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表达CD10外,其余癌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均不表达CD10.结论 CD10标记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有效标记物.
作者:景洪标;丁彦青;丁华野;皋岚湘;赵培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α-连接素(α-catenin,α-cat)和β-连接素(β-catenin,β-cat)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α-cat和β-cat在41例子宫颈癌和1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α-cat和β-cat在宫颈癌异常表达分别为68.3%和41.5 %,α-cat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浸润相关 (P<0.01,P<0.05,P<0.05).β-cat异常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0.0 1),α-cat和β-cat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细胞增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患者年龄无关 (P>0.05).结论宫颈癌广泛存在α-cat和β-cat异常表达.α-cat,β-cat与宫颈癌的分化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α-cat和β-cat联合表达可以更精确而灵敏地预测宫颈癌的浸润与转移.
作者:龚玲玲;李红英;曾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技术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 方法对1 747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行TCT检测.细胞学检查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及多点活检,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 1 747例中51例不满意,不满意率2.92%,剩余1 696例中1 455例(85.79%)在正常范围内;139例(8.20%)为良性反应性改变;101例属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ASC)及其以上病变,检出率5.96%,其中ASC 52例(3.07%),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及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共40例(2.36%),二者之比为1.30 ∶ 1;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33例(1.95%);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7例(0.41%);宫颈鳞状细胞癌(SCC)4例(0.24%).不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s,AGC)4例(0.24%),腺癌(Adenocarcinoma1)4例(0.06%).在微生物检测中,霉菌52例,检出率3.07%,滴虫4例,检出率0.24%.与病理组织学对照,细胞学检出15例中的LSIL 11例;检出7例HSIL中的6例;检出了全部4例鳞状细胞癌;组织学证实的1例腺癌被检出. 结论 TCT技术制作的薄片,细胞结构清晰,背景清朗,可明显提高标本的满意率;且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与组织学对照的诊断符合率亦较高,是临床宫颈病变筛查的好方法.
作者:梅平;刘艳辉;庄恒国;曾仁海;张威;陈国艳;钱德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5-脱氧杂氮胞苷(5-aza-CdR)对HepG2细胞株生长抑制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5-aza-CdR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通过Giemsa染色观察细胞贴壁克隆形成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5-aza-CdR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aspase-3和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5-aza-CdR可抑制HepG2细胞株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第4天时的抑制率大,可达60.2%,细胞贴壁克隆形成率从36.3%下将至17.3%;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8 μmol/L 5-aza-CdR作用第4天凋亡率为10.26%,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bcl-2蛋白表达则明显下调.结论 5-aza-CdR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能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恢复某些抑癌基因表达,上调caspase-3蛋白并下调bcl-2蛋白表达.
作者:张翠娟;周庚寅;喻芳;李丽;林晓燕;马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乳腺活检中热点问题多半也是诊断中的难点.经过近10多年的探讨,对其中一些问题逐渐形成以下共识或相近的观点.
作者:龚西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具有转移潜能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血管瘤和高级别血管肉瘤中间的血管肿瘤,由短索或巢状排列的上皮样内皮细胞及独特的黏液透明基质组成[1],临床很少见,常见于深浅部软组织、肺、肝脏及皮肤.笔者报道近期遇到的1例形态独特迄今尚未描述的软组织EHE,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姜惠峰;黄晓红;薛忠伟;黄守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与子宫平滑肌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6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2例<48岁,B组28例>48岁,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测定平滑肌瘤组织中雌激素两种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取肿瘤周围正常的平滑肌作对照.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ERα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的平滑肌组织,而ERβ mRNA的表达降低;B组ERα mRNA在子宫平滑肌瘤组织中的表达较A组呈下降趋势,而ERβ mRN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ERα mRNA的高表达有关,亦与ERβ mRNA表达减少有关.肌瘤的萎缩可能与ERβ mRNA表达的升高趋势及ERα mRNA表达的下降趋势均相关.
作者:张桂香;赵学东;郑纪宁;王文勇;梅立新;许倩;张金环;孙春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伴巨菊形团的玻璃样变梭形细胞肿瘤(hyalinizing spindle cell tumor with giant rosettes,HSCTGR)由Lane等[1]于1997年首先报道,是一种主要由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的肿瘤,并认为是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的一种少见变异,截至2003年英文文献有近60例报道[1~17],但多数为个案或短篇,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HSCTGR中常含有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区域,40%的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中有巨菊形团结构[4],2002年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已将其定为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的一个亚型--巨胶原的菊形团型[19].
作者:张仁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内膜癌组织中Fhit、p53蛋白表达,以及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7例单纯型增生过长、28例复杂型增生过长、3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子宫内膜增殖症(单纯型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差异有显著性(χ2 =33.726,P<0.005).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也依次递增,差异有显著性(χ2=58.474,P<0.005).在腺瘤型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Fhit(χ2=6.571,P=0.037)、p53(χ2=6.915,P=0.03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差异有显著性.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显示不同肌层浸润组Fhit(P=0.033)、p53(P=0.034)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是否绝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Fhit、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r =0.900,P<0.05).在月经期内膜的腺上皮细胞胞质中的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72%.结论 Fhit、p53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Fhit基因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秦天生;杨凤云;杨毓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s1和nm23-H1在人巨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高转移的人巨细胞肺癌瘤株PLA-801-D和低转移的人巨细胞肺癌瘤株PLA-801-C在裸鼠中建立转移模型,观察瘤细胞在裸鼠淋巴结及肺中的转移情况;原位杂交检测mts1和nm23-H1 mRNA在移植瘤中的表达.结果 PLA-801-D在12只移植裸鼠中均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00%,2只裸鼠中有肺转移,转移率17%;PLA-801-C在12只移植的裸鼠中均无淋巴结及肺转移.mts1 mRNA在PLA-801-D、PLA-801-C裸鼠移植瘤中阳性表达分别为12例、2例;nm23-H1 mRNA在PLA-801-D、PLA-801-C裸鼠移植瘤中阳性表达分别为12例、11例.结论 mts1 mRNA表达与人巨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nm23-H1 mRNA表达与人巨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不相关.
作者:许建平;谢青;张哉根;叶明福;陈意生;高广正;罗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