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标;丁华野;丁彦青
伴巨菊形团的玻璃样变梭形细胞肿瘤(hyalinizing spindle cell tumor with giant rosettes,HSCTGR)由Lane等[1]于1997年首先报道,是一种主要由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的肿瘤,并认为是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的一种少见变异,截至2003年英文文献有近60例报道[1~17],但多数为个案或短篇,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HSCTGR中常含有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区域,40%的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中有巨菊形团结构[4],2002年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已将其定为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的一个亚型--巨胶原的菊形团型[19].
作者:张仁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参照WHO 2001年恶性淋巴瘤分类,对2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Polymer两步法标记.结果 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ALK阳性表达,阳性反应物质定位于细胞质内,成粗大的颗粒状,1例合并CD30阳性表达,全部表达B系列抗原CD20、CD79α和CD138,4例不表达CD45.组织病理形态:3例为浆母细胞性,2例为免疫母细胞性伴浆细胞样分化,1例为间变性. 结论 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独特的变异类型,与CLTC-ALK基因易位和NPM-ALK融合基因易位有关,其分子遗传学的异质性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作者:张彤;侯宁;曲渊;莫伏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5-脱氧杂氮胞苷(5-aza-CdR)对HepG2细胞株生长抑制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5-aza-CdR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通过Giemsa染色观察细胞贴壁克隆形成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5-aza-CdR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aspase-3和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5-aza-CdR可抑制HepG2细胞株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第4天时的抑制率大,可达60.2%,细胞贴壁克隆形成率从36.3%下将至17.3%;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8 μmol/L 5-aza-CdR作用第4天凋亡率为10.26%,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bcl-2蛋白表达则明显下调.结论 5-aza-CdR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能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恢复某些抑癌基因表达,上调caspase-3蛋白并下调bcl-2蛋白表达.
作者:张翠娟;周庚寅;喻芳;李丽;林晓燕;马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与子宫平滑肌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6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2例<48岁,B组28例>48岁,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测定平滑肌瘤组织中雌激素两种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取肿瘤周围正常的平滑肌作对照.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ERα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的平滑肌组织,而ERβ mRNA的表达降低;B组ERα mRNA在子宫平滑肌瘤组织中的表达较A组呈下降趋势,而ERβ mRN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ERα mRNA的高表达有关,亦与ERβ mRNA表达减少有关.肌瘤的萎缩可能与ERβ mRNA表达的升高趋势及ERα mRNA表达的下降趋势均相关.
作者:张桂香;赵学东;郑纪宁;王文勇;梅立新;许倩;张金环;孙春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检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微小浸润性癌及浸润性导管癌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和T细胞的分布状况和浸润密度,探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两步法对16例正常副乳腺、58例导管内增生性病变、4例微浸润导管癌及67例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标本进行S-100蛋白+DC、HLA-DR+DC、CD1a+DC(DC三参数)及CD45RO+T细胞的浸润密度检测.结果浸润癌中DC三参数浸润密度均高于其它病变组织(P<0.05).导管原位癌、微浸润癌及浸润癌组织中CD45RO+T细胞浸润密度均高于其它病变组织(P<0.05).DC三参数间及其与CD45RO+T细胞间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 DC浸润密度随增生性病变加重而逐渐增高,发展为浸润癌时则明显增高.
作者:谷彦军;马鸿达;古强;王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因重排与免疫组化在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的价值.方法对131例NHL的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60例B细胞NHL中51例IgH基因重排检测为阳性,阳性率85%;50例T细胞NHL中38例TCR-γ基因重排检测为阳性,阳性率76%;HE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型诊断率为84%(110例),加用IgH和TCR-γ基因重排,分型诊断率达94.6%(124例),两分型诊断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6例巨大淋巴结增生和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IgH和TCR-γ基因重排检测均为阴性.基因重排与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结果不相符的病例有7例.结论联合运用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技术,可提高NHL的分型诊断率.
作者:杨倩;薛玲;林汉良;周慕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6例确诊原发性膀胱腺癌进行HE、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原发性膀胱腺癌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与其它部位腺癌极其相似,黏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半数以上的肿瘤具有胃肠癌的分化特征.免疫表型:CK7强阳性(18/26),CK20弱阳性(14/26),PSAP阳性(10/26),CEA阳性(21/26),CA19-9阳性(12/26),PSA阴性.结论膀胱原发性腺癌与膀胱转移性腺癌具有相似的组织学形态,诊断时需排除其它部位腺癌,PSAP、PSA、CK7、CK20标记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郭华雄;王竞;杨勇;袁璐;张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杂合性缺失(LOH)在肝原发性淋巴瘤(PHL)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显微组织切割术从石蜡组织切片中提取DNA,在PCR基础上进行毛细管电泳DNA测序,对9例手术切除的PHL标本进行了视网膜母细胞瘤1基因(Rb1)、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结直肠癌突变基因(MCC)、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等4种肿瘤抑制基因(TSGs)LOH检测.结果 B细胞系PHL中APC基因LOH发生率为50.0%,其余3种基因未检测到LOH,T细胞系PHL中LOH发生率为APC(33.3%)、Rb1(50.0%)、DCC(20.0%)、MCC(0.0). 结论 PHL中有较高频的APC和Rb1基因LOH,提示在PHL的形成过程中APC和Rb1基因的变异起重要作用.
作者:潘晶;丛文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α-连接素(α-catenin,α-cat)和β-连接素(β-catenin,β-cat)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α-cat和β-cat在41例子宫颈癌和1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α-cat和β-cat在宫颈癌异常表达分别为68.3%和41.5 %,α-cat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浸润相关 (P<0.01,P<0.05,P<0.05).β-cat异常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0.0 1),α-cat和β-cat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细胞增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患者年龄无关 (P>0.05).结论宫颈癌广泛存在α-cat和β-cat异常表达.α-cat,β-cat与宫颈癌的分化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α-cat和β-cat联合表达可以更精确而灵敏地预测宫颈癌的浸润与转移.
作者:龚玲玲;李红英;曾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p73 基因与p53 基因同抑癌基因家族,p73 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与p53蛋白高度相似性,都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但两者又存在明显差异.文献报道,p73 蛋白在一些癌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
作者:田辉;王善政;彭书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9岁,因发现左乳肿块 1个月余入院.查体:左乳外上象限扪及2 cm×2 cm肿块,质硬,界欠清,活动差.患侧皮肤和乳头正常,左侧腋下淋巴结未触及.B超:左乳外上象限探及28 mm×23 mm×25 mm不规则低回声,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提示:左乳外上象限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癌可能).临床诊断:左乳腺癌.术中切除肿块送冷冻切片检查.
作者:史健;杨文涛;陈彤箴;孔蕴毅;许越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网状纤维染色是常用的特殊染色之一[1].网状纤维为细胞外间质成分,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通过网状纤维染色观察网状纤维在肿瘤组织中的形态变化是鉴别诊断中重要参考依据.笔者在对来源于胃肠道以梭形细胞为主的间叶源性肿瘤且组织学形态相似的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梭形细胞型间质瘤,辅以网状纤维染色,目的在于区分肿瘤的组织来源.
作者:胥维勇;杨群;范小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独立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该瘤以高度异型并呈未分化形态的大细胞为特征,几乎所有病例都显示Ki-1(CD30)抗原阳性,有t(2;5)(p23;q35)细胞遗传学改变.在新的WHO分类中,ALCL被归类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组织学上可分为普通型、淋巴组织细胞变型、小细胞变型及其他组织学类型等.小细胞型ALCL以小的不规则的淋巴细胞样瘤细胞为主,瘤细胞呈CD30及ALK阳性,好发于年轻人,常累及皮肤和淋巴结[1].因为此型比较少见,临床及病理医师往往认识不足,易被误诊.笔者在外检工作中遇见2例,现结合文献对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探讨如下.
作者:耿舰;朱梅刚;丁彦青;兰海梅;韩慧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PDGFR)与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DGF-B、PDGFR-α在30例肺腺癌原发灶和12例正常支气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PDGF-B主要在肺腺癌细胞质和(或)细胞核表达,PDGFR-α主要在肺腺癌细胞质表达,少数在细胞核表达;二者均在肺腺癌细胞过度表达(P<0.05),偶见间质巨噬细胞淡染;PDGFR-α阳性表达率在肺腺癌高分化组明显高于低分化组(P<0.05).结论 PDGF-B/PDGFR-α自分泌刺激环在肺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PDGFR-α阳性表达与肺腺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罗锦辉;唐建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s1和nm23-H1在人巨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高转移的人巨细胞肺癌瘤株PLA-801-D和低转移的人巨细胞肺癌瘤株PLA-801-C在裸鼠中建立转移模型,观察瘤细胞在裸鼠淋巴结及肺中的转移情况;原位杂交检测mts1和nm23-H1 mRNA在移植瘤中的表达.结果 PLA-801-D在12只移植裸鼠中均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00%,2只裸鼠中有肺转移,转移率17%;PLA-801-C在12只移植的裸鼠中均无淋巴结及肺转移.mts1 mRNA在PLA-801-D、PLA-801-C裸鼠移植瘤中阳性表达分别为12例、2例;nm23-H1 mRNA在PLA-801-D、PLA-801-C裸鼠移植瘤中阳性表达分别为12例、11例.结论 mts1 mRNA表达与人巨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nm23-H1 mRNA表达与人巨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不相关.
作者:许建平;谢青;张哉根;叶明福;陈意生;高广正;罗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具有转移潜能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血管瘤和高级别血管肉瘤中间的血管肿瘤,由短索或巢状排列的上皮样内皮细胞及独特的黏液透明基质组成[1],临床很少见,常见于深浅部软组织、肺、肝脏及皮肤.笔者报道近期遇到的1例形态独特迄今尚未描述的软组织EHE,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姜惠峰;黄晓红;薛忠伟;黄守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在诊断乳腺黏液腺癌中的价值及标准.方法对14例乳腺黏液腺癌FNAC涂片的基本形态学要素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并对细胞学诊断为Ⅰ~Ⅲ级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 结果乳腺黏液腺癌核级主为1~2级,属轻~中度异型性,诊断敏感性为71.4%,假阴性率为28.6%.14例均出现多少不等的黏液,12例出现三维结构为主以及弥散为主的细胞排列方式,11例出现中度异型的游离肿瘤细胞.乳腺纯黏液腺癌组4例出现砂粒体.结论只要掌握乳腺黏液腺癌FNAC涂片基本形态特征,FNAC诊断乳腺黏液腺癌是可行的.
作者:何长青;李进;宋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D10免疫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5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包埋标本(腺瘤、纤维腺瘤、叶状肿瘤、纤维囊性病、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腺瘤、导管内癌、小叶内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0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良性病变中,CD10阳性的肌上皮细胞连续地环绕在普通型增生的小导管的周围.但在囊性扩张或不典型上皮增生的导管周围,CD10阳性细胞不连续,甚至不见阳性细胞.导管原位癌的癌细胞巢外周的阳性细胞由完整到不完整,甚至完全缺失.在浸润性癌中癌巢周围不见阳性细胞,在早期浸润性癌中可见残存的阳性细胞.除少许癌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表达CD10外,其余癌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均不表达CD10.结论 CD10标记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有效标记物.
作者:景洪标;丁彦青;丁华野;皋岚湘;赵培冉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