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癌组织中MAGE-A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肖刚;张文敏;张萌;谢丹;郭爱林;文剑明

关键词:肝肿瘤, MAGE-A1,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检测黑色素瘤抗原-A1(MAGE-A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探讨MAGE-A1基因与肝细胞肝癌(HC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31例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AGE-A1基因的表达.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178例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AGE-A1抗原表达.结果31例HCC组织标本中有21例(67.74%)表达MAGE-A1基因,而相应的癌旁组织MAGE-A1基因均不表达.178例HCC组织中95例表达MAGE-A1抗原(53.37%),相应的癌旁组织MAGE-A1抗原均不表达.结论MAGE-A1基因在HCC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其阳性率与HCC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无相关关系.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57kip2、cyclin D1和cyclin E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7kip2、cyclin D1及cyclin E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1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1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57kip2、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在IDC的阳性率与在乳腺不同组织之间相比,cyclin D1、cyclin E蛋白在DCIS的阳性率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之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在IDC中,三者表达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cyclinE蛋白的表达与肿块大小有关(P<0.01);p57kip2与cyclin D1之间、p57kip2与cyclin E之间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1)、cyclinD1与cyclin E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57kip2蛋白低表达、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高表达可能是乳腺组织恶性转变以及乳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联合检测p57kip2、cyclin D1及cyclin E蛋白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正平;王进京;苏俊;肖庆邦;郑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颈原位癌的形态发生和生长特性

    目的研究子宫颈原位癌的形态发生和生长特性,以便更深刻认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62例子宫颈原位癌病例的存档蜡块做连续切片,光镜观察,疑有早期浸润的病例作PAS和银染色.随机选择30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角蛋白10,14,19和Ki-67抗原的表达.结果62例中32例为单纯原位癌,平均年龄39.03岁,比伴有早期浸润的29例原位癌的平均年龄(49.83)低10岁.形态上,原位癌细胞主要有两种类型:基底细胞样和棘细胞样癌细胞.有10例出现角化型大细胞,3例见到角化珠.基底细胞样癌细胞很少发生浸润,而浸润的癌细胞巢反而可见到棘细胞分化和角化现象,出现细胞间桥和角化珠.癌细胞Ki-67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和不典型增生子宫颈上皮.角蛋白10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正常子宫颈上皮,角蛋白14和19明显多于正常子宫颈上皮,且空间位置明显上移.原位癌细胞可大片炎性坏死脱落,残存的癌细胞可增生修复,但并不突破基膜向下浸润或向表面不断增生形成肉眼能见到的肿块,而是仍然维持原位癌的状态.结论原位癌细胞增生活跃,分化异常,终末分化受抑,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当大片癌细胞脱落,增生修复时仍然维持原位癌的状态.这可能与有的原位癌病例,其癌细胞与相邻正常细胞间仍能维持正常的细胞间通讯以及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对原位癌细胞增殖的调控有一定关系.原位癌细胞出现棘细胞样分化表型时其浸润能力增强,PI增高,这可能与原位癌细胞的来源有一定关系.

    作者:曹玉文;孙妍;陆天才;张雪宝;潘晓琳;李锋;蒋金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hRNA干扰Jurkat细胞株MDM2表达对细胞生物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MDM2基因与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Silencer 4.1-CMV neo构建MDM2-shRNA表达载体pMDM2-shRNA,采用脂质体将载体导入Jurkat细胞,利用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shRNA细胞后,行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细胞MDM2表达水平、基础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变化以及UV照射后细胞生长变化.结果发现转染pMDM2shRNA的细胞MDM2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均下降>50%,细胞的生长减慢,出现一定程度的G1~S期阻滞,DNA损伤后细胞恢复较慢.结论MDM2基因表达下降后,可导致细胞增殖减慢以及降低损伤修复的能力;细胞内表达shRNA可长期敲低靶基因的表达,可作为较理想的基因功能研究细胞模型.

    作者:朱有凯;林汉良;顾霞;张萌;吴红阳;许湘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9例麻风病杆菌抗酸染色

    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的细菌包膜含有一层特殊的类脂质,有拒染作用,一般染色不易着色.我院皮肤科病理室对传统的抗酸染色方法进行改进,提高了麻风杆菌的染色率.

    作者:张凤娥;杨克健;莫拉提;多兰;惠艳;侯平;阿依古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ajal吡啶银染色法在瘢痕组织神经纤维末梢染色中应用

    病理性瘢痕是皮肤真皮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病理结构.皮肤病理性瘢痕的患者在临床上常见有瘙痒、疼痛等症状,目前认为与神经末梢异常分布有关[1,2].

    作者:潘美华;李晓静;张传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上臂软组织软骨瘤1例

    患儿女性,13岁,发现右上臂肿块2个月余,无疼痛.查体:肿块位于右上臂三角肌间,活动,质硬,边界清楚,与肱骨无粘连,右上肢活动无障碍.X片示:右上臂上段偏外侧可见一软组织肿块影,病变区可见不规则钙化,邻近肱骨骨皮质完整,无骨膜反应(图1).行手术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

    作者:王晓鹰;范小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活检中热点问题的新认识(二)

    在本文第一部分[1]内,我们讨论了有关乳腺定向干细胞分化、导管内增生性病变(UDH、ADH、DCIS)等方面的新认识.本篇将介绍有关坏死、肌上皮、平坦型上皮不典型性及上皮内肿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龚西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反应性血管内皮细胞瘤病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管内皮细胞瘤病(reactive angioendotheliomatosis,RA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RAE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病理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标记和文献复习.结果病例1为直肠腺癌伴RAE,皮损表现为双下肢和左手Kaposi's sarcoma(KS)样斑块.病例2患冷球蛋白血症,全身出血性斑块伴溃烂.镜下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毛细血管簇状和弥漫状增生,管腔扩张充血,有纤维素性血栓,血管内皮细胞呈肾小球样增生.2例均HIF-1、4阳性.结论RAE临床罕见,需与KS、多种皮肤疾病,特别是血管源性疾病和肿瘤鉴别.免疫性损伤和HIFs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作者:宋林红;陈栖栖;董丹丹;王尚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CT技术在胸腹水恶性肿瘤诊断中应用

    胸腹水细胞学检查是临床病理检查的常用方法,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细胞形态推测原发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近年来,膜式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已广泛用于胸腹水细胞涂片.TCT技术在细胞标本的采集、制片和诊断技术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使胸腹水恶性肿瘤的确诊率明显提高.收稿时期:2004-04-08

    作者:张培谊;邹赛英;王玉兰;黄海涛;曹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免疫组化染色中骨组织脱钙方法

    由于骨组织的特殊性,制备好的骨组织标本免疫组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骨组织中60%以上为钙盐组成的羟基磷灰石结晶,因而脱钙是制备标本的重要一环.一些强酸如盐酸,硝酸等虽能快速有效除去骨组织中钙盐,但对其中的抗原蛋白也产生了致命性破坏[1,2].本实验仿照目前国外利用EDTA低温脱钙方法[3],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作者:吴鸿雁;王景美;郑金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3例及文献复习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成年女性盆腔和会阴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居间性软组织肿瘤,可局部复发,但无转移潜能.Steeper等[1]1983年首次报道,至今文献报道不多,且大多为个例报道或小组病例[2].我们收集3例AAM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表现,以探讨其组织学来源及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施红旗;翟梅娟;吴能定;刘庆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垂体腺瘤中E-cadherin和nm23蛋白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E-cadherin(E-cad)和nm23蛋白表达与肿瘤体积、激素分泌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cad和nm23基因蛋白在2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24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E-cad和nm23的表达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低于非侵袭性组(P<0.05),E-cad表达在非分泌型垂体腺瘤组低于分泌型组且与肿瘤体积呈负相关(P<0.05),E-cad与nm23表达问呈正相关(P<0.05).结论E-cad与nm23表达降低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E-cad表达降低可能影响垂体腺瘤细胞分化和促进细胞增殖,E-cad和nm23可作为评估垂体腺瘤侵袭能力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王震;吕长虹;司海鹏;李圆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婴幼儿血管瘤病理演变过程中形态观察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瘤的病理演变过程.方法对52例婴幼儿血管瘤的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各阶段血管瘤的病理特点,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血管瘤组织中细胞总数量、微血管总数量和总面积.结果出生后1~6个月,血管瘤中内皮细胞增殖快速,排列紧密,微血管数量迅速增加;7~12个月,血管瘤中内皮细胞迅速减少,微血管数量也减少但总面积明显扩大,并可见许多晚期凋亡细胞;1~3岁,大部分血管瘤组织呈微血管团样,微血管面积大;4~5岁,微血管数量和总面积均迅速减少;5岁之后,大部分血管瘤消退完成,被纤维脂肪组织代替.结论内皮细胞数量、微血管数量和总面积的相对变化主导了婴幼儿血管瘤的病理演变过程.内皮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与凋亡有关.微血管的变化则可能与血管发生和血管塑形有关.

    作者:袁斯明;邢新;欧阳天祥;倪灿荣;杨志勇;张敬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脾脏弥漫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74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上腹胀痛1年余.血常规:WBC 2.6×109/L、Hb 148g/L、Plt 103×109/L.B超:脾脏肿大21.5 cm×8.2 cm.骨髓穿刺:粒系细胞成熟障碍.经门诊医师诊断为脾功能亢进.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未进一步诊治.1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左上腹胀痛,持续几天后自行缓解,缓解期间无腹痛但持续感有轻微腹胀.因腹胀、腹痛加重半月再次到本院就诊,拟为脾功能亢进收住入院给予手术治疗.体检:BP 170/85 mmHg,T36.8℃.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黏膜及牙龈未见出血.心肺无异常.肝脏在肋下未触及.脾脏下缘达脐下四指,右缘至脐中线,质硬,表面无结节.既往无肝炎史,曾患疟疾.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未做血液黏滞度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血常规:WBC 4.47×109/L、Hb119g/L、Plt 132×109/L.B超:脾脏肿大,胆囊炎,胆石症,肝内小囊肿,肾囊肿.手术切除脾脏时未见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术中见脾脏肿大,无脾门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行脾脏切除.

    作者:鲍永仪;关乃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鼠眼球标本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

    眼球是构造复杂、结构精细的球形体,各部组织的软硬度悬殊,且各层次间连接性差,液体不易渗透致使制作切片难度较高.一是组织固定不好造成球内结构分离的现象,二是常规乙醇脱水和二甲苯透明等步骤使视网膜严重收缩而剥离.传统用火棉胶制片时,费时且成本高,切片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笔者结合大鼠眼球组织特点,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获得了满意结果.

    作者:易少华;陈晓瑞;邓伟年;饶广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对12例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行光镜和免疫组化En Vision法病理学观察.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经免疫组化证实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10例为B细胞性,2例为T细胞性.结论中老年人出现睾丸弥漫性肿大,首先要想到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及时正确的病理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病的确诊依赖病理学诊断,而免疫组化染色对于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作者:廖秋林;李莲花;周本成;陈敬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颈恶性血管内皮瘤1例

    患者,33岁,因白带稀薄近1个月,阴道出血20天入院.妇科检查:已婚经产式外阴,阴道内有血迹,黏膜无异常,宫颈突出一4.0 cm×4.0 cm×4.0 cm肿物,表面溃烂、出血,质柔韧.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可.双附件均未触及肿块.术中见宫颈管内口下段新生物约6.0 cm×6.0 cm×5.0cm,侵及周围穹窿.

    作者:丁妍;袁培人;王占东;王永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和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6例乳腺癌患者行术前Y探测仪SLN定位,用RT-PCR法检测SLN中CK19 mRNA的表达.同时与常规病检法比较其检测敏感性.并比较转移组、微转移组、无转移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SLN定位成功率为97%,RT-PCR法与常规病检法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病检阴性的38例淋巴结中,RT-PCR法检出8例有微转移.同时乳腺癌转移组与微转移组患者在肿物大小与淋巴管浸润上有相似性,而同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CR法较常规病理检查更为敏感,通过SLN定位和RT-PCR的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乳腺癌SLN微转移的检出率.同时也证明RT-PCR法是可靠的,SLN微转移有可能作为肿瘤预后的指标.

    作者:郑雄伟;林贤东;陈刚;陆丽莉;翁秀琴;应敏刚;叶韵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良性平滑肌瘤肺转移1例

    患者,43岁,月经量多伴痛经、经期延长病史20余年,近期加重.查体:子宫孕3个月余大小,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提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术前检查:肺CT示双肺多发圆形结节灶,左肺3个,右肺2个(图1),散在分布,直径0.8~2.0 cm,考虑转移癌.患者23年前曾因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行子宫肌瘤挖除术并一侧卵巢切除术,术后4年剖宫产时再次发现子宫肌瘤2个,因术中出血较多未予切除.术前检查排除颅脑、甲状腺、胃肠道和骨肿瘤转移至肺及肺多发性结核;经全院会诊认为子宫平滑肌瘤转移到肺的可能性大,不排除子宫恶性肿瘤尤其是子宫肉瘤转移和子宫良性平滑肌瘤肺转移的可能.鉴于肿瘤较小,经与患者协商后决定先行子宫手术再择期做胸腔手术.遂行全子宫、附件切除术及盆腔粘连清扫术,术中见子宫肌壁及浆膜下多个结节.术后病理检查: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大者直径8cm,图2)

    作者:孟云霄;刘晖;赵洁;孙惠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颈部淋巴结T细胞性淋巴瘤伴噬血细胞性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63岁,不规则发热月余伴畏寒,偶有轻咳、盗汗,咳少量黏性白痰.外院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经治疗(用药不详)症状无好转.查体:急性病容,发病以来体重下降5kg,T 39.2℃,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粘连,质韧,无压痛,活动欠佳,大小3 cm×2 cm~0.5 cm×1.0 cm,以颈部尤甚.入院后第10天解黑便400 ml,腹部B超未发现包块.血常规:WBC 2.82×109~14.5×109/L,RBC 2.47×1012~3.16×1012/L,Hb 70~94 g/L,Plt 48×109~128×109/L.骨髓象:幼稚淋巴样细胞占1.5%,组织细胞易见.甘油三酯3.89 mmol/L,血清蛋白电泳α1球蛋白升高6.3%,肝功能除GOT、LDH升高外余基本正常.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呈间质性肺炎改变.

    作者:王卓才;陈炳旭;冯晓冬;赖日权;陈敬文;张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