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纤维腺瘤伴梗死2例

鲁香凤;王丹

关键词:乳腺肿瘤, 纤维腺瘤, 梗死
摘要:例1,女性,19岁,未婚.发现右乳肿块1个月,无发热、疼痛等症状.无乳腺外伤史.B超提示:右乳腺内纤维瘤.查体:肿块位于右乳内上象限,2.0cm×1.5cm,边界清,活动度可,表面光滑,质硬而韧,无压痛,与胸壁及皮肤无粘连,乳头无凹陷,皮肤及淋巴结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乳腺纤维腺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肠套叠为首发症状的结肠淋巴瘤1例

    患者男,65岁.因右上腹部不适1个月余,阵发性腹痛1天人院.检查:急病面容,腹部稍隆起,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鸣音亢进,左上腹触及明显包块及压痛.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卅);血常规:RBC 3.85×1012/L,WBC 7.6×109/L,Hb 110g/L.患者既往有血吸虫病史,20年前行脾切除术.剖腹探查见回肠套叠,自盲肠至降结肠近段,位于左上腹,肠管扩张达10cm.临床诊断:肠套叠伴肠坏死.

    作者:刘银华;张帆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右股四头肌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

    患者男,40岁.因右大腿渐大性肿物1个月伴局部胀痛不适入院.查体:皮肤、黏膜未见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口咽、心肺无异常;肝脾未及肿大,腹部未及包块.右大腿中下段内侧触及约5cm×14cm的肿物,质中,稍压痛,局部皮肤无溃疡,移动性差,边界欠清楚,右股四头肌肌力减弱.影像学检查:胸片及肝、胆、胰、脾、腹腔B超未见异常.MRI示:右股四头肌内侧有一信号较肌群高的肿物,边界欠清楚,5.28cm×13.6cm×5.40cm,股骨未见异常.局麻下穿刺活检.

    作者:邹宗楷;吴文乔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467例穿刺标本病理诊断影响因素的评价与分析

    目的对多种引导方式下、多部位穿刺标本的病理诊断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收集2467例在多种引导方式下多部位穿刺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的病例,对其病理诊断结果的确切程度进行分级,并对某些影响诊断确切程度的因素(年龄、性别、穿刺部位、引导设备、标本性状、结果性质)进行了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获取目视下穿刺病例110例,超声引导下1845例、X线引导下138例,CT引导下208例,超声定位后胸膜针穿刺166例,并对各例病理诊断的确切程度进行了分级.剔除骨、颅内、前列腺、胸膜等部位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回归系数为-0.0216,Wald X2=33.9741,P=0.0001)、引导方式(回归系数为0.1538,Wald x2=9.5970,P=0.0019)、穿刺部位(回归系数为0.0587,Wald X2=11.1917,P=0.0008)、病灶大小(回归系数为-0.0647,Wald x2=10.8009,P=0.001)、标本性状(回归系数为-0.028,Wald x2=1.1101,P=0.2921)均影响穿刺组织病理诊断的确切程度,被列入回归方程.结论影像引导的穿刺活检对全身各器官都可进行,患者的年龄、引导方式、穿刺部位、病灶大小、标本的性状是影响病理诊断确切程度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湛博;李向红;梁玉梅;赵连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胸腺癌与B3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9例胸腺癌和21例B3型胸腺瘤,全部临床病史、影像学、实验室资料和肿瘤分期.标本常规病理制片、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男17例,女13例,年龄28~70岁(中位43岁),病程平均7.4个月.19例伴重症肌无力;9/22例纵隔X线检查未见异常;20/22例CT诊断胸腺瘤;肿瘤临床分期Ⅱ期1例,Ⅲ期22例,Ⅳ期7例,全部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包括肺(22例)、心包(15例)、无名静脉(10例)和主动脉(5例)等,27例肿瘤完全切除.组织学表现低分化鳞状细胞癌(4例),梭形细胞型鳞癌(2例),大细胞未分化癌(2例),基底细胞样癌(1例)和B3型胸腺瘤(21例).肿瘤细胞以实性、索状浸润生长为其主要特征,缺乏核分裂象,部分肿瘤伴B1和B2型胸腺瘤成分;标记显示梭形细胞型鳞状细胞癌缺乏神经内分泌分化.结论胸腺癌和B3型胸腺瘤好发于40岁后中年人,肿瘤完全浸润性生长,术前多数患者系肿瘤的临床Ⅲ期,CT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90%患者可行外科治疗,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作者:印洪林;周晓军;孟奎;陆珍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食管癌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二)

    1998年国内作者对279例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及其病变进行了细胞凋亡的研究.典型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为:胞质红染,细胞核染色质明显浓缩,有时可见核裂解的碎片.典型凋亡小体呈圆形,胞质呈强嗜酸性,其中含核碎片,或仅为一强嗜酸性胞质小体,而不可见核碎片.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到鳞癌,各个阶段内均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随着病变的逐渐加重,细胞凋亡的发生率和凋亡指数逐渐升高(P<0.01).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凋亡细胞数+凋亡小体数/组织面积(mm2).

    作者:戴小波;王益华;吕翔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纤维结构不良的形态学变异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各种形态学变异、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用HE及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52例形态学变异的纤维结构不良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纤维结构不良146例中发现52例有7种不同的病理形态学变异(占35.6%),分别为纤维软骨性结构不良(fibrocartilaginous dysplasia,FCD),类似牙骨质样结构的FD,FD间质高度黏液变性,FD合并血管瘤样增生、FD继发动脉瘤性骨囊肿或单纯性骨囊肿,FD伴病理性骨折、骨痂形成,FD肉瘤变.FCD中出现圆形结节状高分化透明软骨岛,需同去分化软骨肉瘤、FD的软骨肉瘤变、纤维软骨性间叶瘤及内生性软骨瘤鉴别;骨小梁形态类似牙骨质样结构的FD需同脑膜瘤、骨化性纤维瘤鉴别;FD合并动脉瘤性骨囊肿和病理性骨折、骨痂形成时需同血管扩张型骨肉瘤鉴别;FD肉瘤变以骨肉瘤变常见,需与原发性骨肉瘤鉴别.结论形态学变异的FD在病理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放射学改变,熟悉FD形态学变异特点,寻找病灶中典型FD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张惠箴;蒋智铭;陈洁晴;黄瑾;刘亮;周健华;谈文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肢端黏液样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2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肢端黏液样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发生在下肢末端的黏液样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发生在下肢末端的病程较长的渐进性肿块,术后局部复发.镜检:病变呈多结节状,边界不清;黏液样基质中见数量不等的各类炎细胞浸润,散在或灶性分布梭形、奇异形和多空泡状脂肪母细胞样3种形态的瘤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弥漫阳性,CD68和CD34灶性阳性,CK、SMA、HHF-35、S-100蛋白、CD45、CD45RO、CD15、CD30均阴性.结论此病病程较长,术后易局部复发,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鉴于病变黏液样基质及各类炎细胞浸润的背景较为突出,而特征性的瘤细胞稀疏,应注意与炎症性病变或具有相似组织形态的良性或恶性肿瘤鉴别.

    作者:冯晓冬;赖日权;王卓才;陈炳旭;田野;张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浅表性脂肪瘤样痣9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浅表性脂肪瘤样痣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浅表性脂肪瘤样痣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对其中6例进行特殊染色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男5例、女4例,发病年龄1~42岁.临床上,7例为多发(经典)型,2例为局限型.皮损分布于臀部、尾骶部、大腿后上方、头部和胭窝,呈群集状丘疹和结节.病理特征为在真皮胶原组织内见成熟无包膜的脂肪细胞团,特殊染色示胶原纤维增厚、弹力纤维减少.结论浅表性脂肪瘤样痣的诊断依赖临床病理的特征,在组织形态上浅表性脂肪瘤样痣应与Goltz综合征、结缔组织痣鉴别.

    作者:沈宏;王一玲;施桂芬;许爱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SARS病变组织中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变组织中有无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存在.方法用光镜观察SARS尸检及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和应用免疫组化、组织化学检测患者的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结果病变组织(肺、心、肾、脾、淋巴结等)存在大量免疫复合物主要为IgG、C3c,其次为IgA.患者血清中含有抗基膜的自身抗体.结论体液免疫在SAR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刚果红染色显示免疫复合物是实用和可行的方法之一.

    作者:田野;张伟;赖日权;李祥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乳腺纤维腺瘤伴梗死2例

    例1,女性,19岁,未婚.发现右乳肿块1个月,无发热、疼痛等症状.无乳腺外伤史.B超提示:右乳腺内纤维瘤.查体:肿块位于右乳内上象限,2.0cm×1.5cm,边界清,活动度可,表面光滑,质硬而韧,无压痛,与胸壁及皮肤无粘连,乳头无凹陷,皮肤及淋巴结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乳腺纤维腺瘤.

    作者:鲁香凤;王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低度恶性中央性骨肉瘤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中央性骨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低度恶性中央性骨肉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2例肿瘤均为复发病例,发病年龄分别为46岁和57岁.影像学上肿瘤为发生于骨髓腔内的体积较大、边界清楚的肿物.组织学上肿瘤由纤维及骨组织构成,细胞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示Vim阳性,SMA局灶阳性.结论低度恶性中央性骨肉瘤是骨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组织学和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白辰光;孙乐津;刘伟强;林万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和尤因肉瘤染色体易位研究进展

    染色体相互易位多见于骨和软组织肉瘤以及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这些染色体易位导致多种分子水平上的异常,特别是融合基因的形成,被认为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tumors,pPNET)和尤因肉瘤(Ewing's sarcoma,EWs)是软组织和骨常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两者关系密切,都有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涉及22号染色体上的EWS基因与转录因子ETS癌基因家族成员,属PNET/EWs家族肿瘤[1].

    作者:贡其星;范钦和;张智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Hercept test试剂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判断标准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选我院1997~2000年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49例.年龄40~83岁,平均61.9岁.选同时含有肿瘤和非肿瘤性上皮的蜡块,其中40例做即用型c-erbB-2检测.

    作者:王秀玲;益莉娜;徐杭佩;丁佩芬;洪月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检测

    目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端粒长度改变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探讨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S0uthern印迹杂交检测TRF长度,端粒重复扩增分析(TRAP)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乳腺癌组织平均TRF为(5.2±2.8)kb,与正常组织比较明显缩短(P<0.001),从正常乳腺组织到乳腺良性病变、乳腺原位癌及浸润性癌平均TRF呈递减趋势.58例乳腺癌中49例端粒酶阳性(84.7%),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癌旁组织端粒酶为阴性,而7例乳腺增生症和6例乳腺纤维腺瘤中分别有1例端粒酶阳性,与乳腺癌比其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端粒长度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渐进性缩短,并终触发端粒酶的激活;端粒酶活性检测有望成为乳腺癌诊断的可靠标记物.

    作者:李伟;李玉林;张丽红;吴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黏液样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女性,50岁.阴道不规则流血半年余.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病理检查眼观:全子宫标本一件,13cm×12cm×10cm,宫颈轻糜,多平面切开未见明显肿块.子宫壁弥漫性增厚,并向官腔及宫颈处浸润性生长.

    作者:叶敏;孟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食管癌细胞中c-erbB-2与P-gP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食管癌细胞c-erbB-2与多药耐药性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细胞c-erbB-2和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46例食管癌手术标本中癌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中c-erbB-2表达阳性12/46例(26.1%);P-gp表达阳性28/46例(60.9%).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c-erbB-2和P-gp表达比较发现,在c-erbB-2阳性时淋巴结有转移(31.09%±5.33%)与无转移(8.04%±3.01%)组的P-gp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73),而在c-erbB-2阴性时淋巴结转移情况与P-gp表达无相关性.食管癌临床分期与c-erbB-2和P-gp表达比较发现,在c-erbB-2阳性时,Ⅲ~Ⅳ期(33.68%±5.51%)与Ⅱ期(9.30%±2.78%)组P-gp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27),而在c-erbB-2阴性时临床分期与P-gp表达无相关性.食管癌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与c-erbB-2和P-gp表达均无相关性.结论在c-erbB-2表达阳性时食管癌中有淋巴结转移、临床Ⅲ~Ⅳ期患者与P-gp表达升高有相关性,提示双阳性时肿瘤患者预后较差.但在c-erbB-2表达阴性时食管癌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P-gp表达无相关性.

    作者:许沈华;倪型灏;凌雨田;张谷;朱赤红;刘祥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垂体腺瘤中MMP-9及TIMP-1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MMP-9及其抑制因子TIMP-1在垂体腺瘤中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基因蛋白在23例侵袭性和24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MMP-9的表达和MMP-9表达超过TIMP-1的比例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P<0.05);TIMP-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表达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9与TIMP-1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MMP-9表达上调导致其和TIMP-1的表达失衡与垂体腺瘤侵袭性有关,MMP-9可作为评估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作者:王震;吕长虹;司海鹏;李圆圆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脾错构瘤伴脾肝融合1例

    患者男,12岁,因左上腹部不适半月入院.查体:左上腹触及一巨大肿块,下极平脐,内侧缘超过中线0.5 cm,质硬,边缘清楚,稍活动.B超提示脾肿瘤.手术所见:脾门区见一肿块6cm×5cm×4cm,未超出脾包膜;脾脏与肝左叶部分粘连,沿脾动脉、大网膜、肝门腹主动脉旁可见成串肿大的淋巴结.

    作者:许建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肾组织肥大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及染色方法

    目的探索检测肾组织肥大细胞的理想方法,研究肾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点.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4种不同pH值的甲苯胺蓝染液对46例肾小球肾炎患者肾活检标本进行染色,观察肥大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染出数及分布、形态特点,比较几种方法肥大细胞的显示数,并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照,计算每种染液的染出率.同时用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肥大细胞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结果肥大细胞数量比较:pH0.5与1.0组无差别,其余的两两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几种染液显示的肥大细胞相对于免疫组化结果的染出率分别是78.8%(pH0.5),79.4%(pH1.0),56.9%(pH3.0),10.2%(pH5.0).电镜观察到幼稚、成熟和脱颗粒的形态不一的肥大细胞.结论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好,其次是pH值0.5和1.0的甲苯胺蓝染液,pH5.0染液的效果差.②肾组织肥大细胞形态多样,以缓慢形式脱颗粒.

    作者:刘雪梅;朱红艳;甄珺晖;朱忠华;邓安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骨肉瘤中HIF-1α、VEGF、P53表达与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及VEGF、p53、CD34在骨肉瘤的表达,探讨其与缺氧情况下骨肉瘤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骨肉瘤病例中HIF-1a、VEGF、p53、CD34的表达.用Spearman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46例骨肉瘤标本中有14例(30.4%)表达HIF-1a;HIF-la表达组VEGF、p53表达强度及术后转移率均高于HIF-1a不表达组;HIF-1a表达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HIF-1a不表达组.HIF-1a表达与VEGF、p53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HIF-1a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无相关性.结论骨肉瘤组织中存在HIF-1a的过表达,HIF-1部分地参与了骨肉瘤的演进,HIF-1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在骨肉瘤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IF-1和p53缺失或突变可能协同参与了缺氧对骨肉瘤肿瘤细胞的调节,HIF-la表达与骨肉瘤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评估骨肉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燕;丘钜世;乔慧;梁惠珍;罗灿峤;汪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