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盛;王新营;吕增华;朱玉红
石蜡包埋切片技术是100多年来沿用于病理检查的主要手段.但对一些坚硬组织,如未经脱钙的骨组织,由于包埋剂和组织的硬度不一致,包埋后很难切片.只有用与组织硬度相近的包埋剂才能制备出较满意的切片.因此,Rosenberg等[1]于1960年首次将塑料切片技术加以介绍,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出现,要求能制作结构细致,图像清晰,人为损伤小的高质量切片,塑料包埋切片技术的相应发展,因其能切出1~2 μm厚的薄切片,供高分辨光镜的形态学研究也就成为可能.塑料切片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包括制作植物、昆虫及实验动物和人的组织切片[1~ 5].国内这一技术在起步较晚,仅少数单位开展了这一工作[6~15],但使用范围仍较局限.
作者:梁化印;郭瑞峰;杜双存;田茹;董红梅;陈健;杨保凯;韩树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儿男,2个月,因右胸壁肿物逐渐增大50天就诊.查体:右前胸乳头内侧见一暗红色包块,扁平状,界清,2 cm×2 cm×1 cm,与乳头及周围组织无粘连.细针穿刺考虑间叶性恶性肿瘤.外周血象:WBC 9.6×109/L,Hb 101 g/L,Plt 333×109/L.骨髓穿刺示髓细胞增生活跃,三系比例正常.行肿物切除并活检.
作者:孟家榕;张闽峰;刘会发;郭以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蜕膜组织中MMP-9/TIMP-3之间的平衡与自然流产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0例自然流产患者与20例正常妊娠者蜕膜组织中MMP-9/TIMP-3的表达.结果研究组蜕膜细胞MMP-9表达阳性率为76.7%,高于对照组(55.0%,P=0.02),两组蜕膜细胞TIMP-3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MMP-9的表达增高,TIMP-3表达正常所导致的MMP-9/TIMP-3比例升高,在自然流产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春晖;高云荷;郭钰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宫颈癌是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目前低年龄组宫颈癌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因此对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倍受关注.宫颈癌中很少见到p53基因改变,检测p16、p27蛋白在宫颈癌及其周围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有利于探讨它们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王利霞;楼善贤;施红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2003年9月,新版WHO肿瘤分类的<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出版,其中卵巢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由Tavassoli和Devilee主编[1].新版分类反映了2002年1月12~16日和3月16~20日在法国里昂召开的本书编辑工作小组的共识.这次WHO卵巢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与1999年第2版内容并无重大改动[1].现将WHO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相关组织学分类和遗传学的变化部分简介如下.
作者:张建民;杨幼萍;朱杨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标记在子宫间质肿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21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8例子宫平滑肌肿瘤、5例子宫内膜腺癌、4例腺肌瘤及6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CD10及SMA、desmin、CK(pan)等相关标记检测.结果16例(76.19%)子宫内膜间质肿瘤CD10呈弥漫表达,5例(23.81%)呈散在灶性表达.平滑肌肿瘤SMA和desmin呈弥漫阳性.结论CD10在子宫内膜间质及间质肿瘤中100%表达,是诊断子宫间质肿瘤比较特异抗体.子宫间质肿瘤可向平滑肌等多个方向分化而表现出多种抗原表达,除了用CD10来确定细胞特性外,结合SMA、desmin等标记可增加其特异性.
作者:杨国仪;周晓军;孟奎;马恒辉;石群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RT)的表达及其与凋亡基因p53蛋白和bcl-2基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卵巢肿瘤组织中TRT及p53、bcl-2的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RT在不同卵巢肿瘤组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在卵巢上皮组织肿瘤中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组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7%、57.2%和85%,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良性与恶性的阳性表达为10%和81.8%,TRT的表达随着肿瘤恶性度增高呈现阳性率和阳性强度递增现象,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卵巢恶性上皮组织肿瘤中p53蛋白和bcl-2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和80%,相关分析显示TRT与p53和bcl-2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TRT的高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卵巢肿瘤组织中TRT与p53、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TRT可作为卵巢肿瘤恶性度的一个指标.
作者:张海燕;方军;谢丽微;高宝辉;谢小志;王宗敏;赵志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基因和CD44v6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分级、分期和预后及两者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8例CCRCC标本中VHL基因和CD44v6的表达,比较两者同Fuhrman分级、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VHL基因表达阳性率为56.9%(33/58),为胞质染色;CD44v6表达阳性率为44.8%(26/58),为细胞膜染色.两者表达与病理核分级(P<0.001)和患者生存率(P<0.001和P<0.01)均相关.与病理分期无关(P>0.05).两者相互之间也相关(P<0.001).结论VHL基因和CD44v6表达可能在CCRCC进展中发挥作用,并为判断预后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作者:汤中林;李如昌;陈刚;桂律;罗金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新疆汉族人群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检测72例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石蜡包埋组织中p53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53基因3种基因型Arg/Arg、Pro/Pro、Pro/Arg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1.0%,39.5%,39.5%,对照组为38.2%,14.7%,47.1%,两组总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X2=6.01,P<0.05),Pro/Pro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没有发现Arg/Arg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在HPV16、18阳性宫颈癌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2.2%(4/18)、50.0%(9/18)、27.8%(5/18),Pro/Pro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两型.结论p53 Pro/Pro基因型可能是新疆汉族女性宫颈癌主要遗传易感因素.
作者:王晓凌;潘晓琳;高志斌;陆天才;李锋;郑兴征;蒋金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女,37岁,因下腹区隐痛2年余入院.平时偶有阵发性隐痛,月经来潮前疼痛加重,月经后减轻.16岁初潮,周期28~37天,持续3~6天,尚规律,G3P1.查体:中年女性,消瘦,心肺检查正常,肝脏锁骨中线肋下2 cm,质软,脾脏未触及,腹区未触及肿物,肾区扣击无疼痛.心肺X线、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液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阴道正常,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后位,2个月妊娠大小,活动度可,质硬,表面不光滑.左侧卵巢增大,可扪及一肿物,囊性,7 cm×5 cm× 5 cm大小,与周边组织有粘连,轻压疼.右侧附件正常.CT扫描为囊性肿物阴影,界限尚清.临床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
作者:张祥盛;王新营;吕增华;朱玉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侵袭性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研究恶性肿瘤,探寻其治疗方法,必须明确其侵袭能力.单层细胞侵袭实验(monolayer invasion assay,MIA)是体外研究肿瘤侵袭性的方法之一,因所需材料简单易得而常用.本研究在原单层细胞侵袭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对细胞进行HE染色,获得清晰图像.
作者:高煜;山艳春;王继群;高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胶质瘤分级、分期以及病人生存期的关系,为胶质瘤分级和预后判断找到新的指标.
作者:侯景辉;曾敬;赵美卿;张萌;张惠忠;吴秋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皮肤交界性平滑肌瘤的复发与恶性转化.方法复习2例皮肤交界性平滑肌瘤及其复发恶性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相关文献.结果2例病变位于下肢和额部,肉瘤组织平滑肌标记阳性.结论少数病理诊断为皮肤平滑肌瘤的病例,虽然浅表且组织形态良性,但其生物学恶性潜能尚不能确定,部分病例复发后可转变为典型的平滑肌肉瘤.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赵剑萍;吴蓉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2003年WHO女性生殖器官组织学分类兼顾了病理学及遗传学的特征,简化以往庞大而重复的分类,并大幅度地补充近年出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新类型及遗传学研究结果,进而又重视结合临床,使分类能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另外,对传统观念进行更新,对常见肿瘤组织学类型均能系统阐述: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肿瘤扩散及分期、组织来源、遗传易感性,其中对重要类型肿瘤又增添病理巨检及组织学(免疫组化)、体细胞遗传学及易感性、预后及预测因素等内容,并选择性附设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流式细胞术测定等,配有彩色图片、表格及索引编码等,各器官肿瘤分类均附设TNM/FIGO分期系统,远比1994年分类详尽,现分别介绍如下.
作者:范嫏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与p53、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宫颈癌和1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COX-2、p53、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组织中COX-2、p5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COX-2的高表达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COX-2表达阳性组p5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X-2表达阴性组(P<0.05),COX-2表达阳性组的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则低于相对应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COX-2、p53、E-cadherin可能起重要作用.COX-2通过使抑癌基因p53失活,降低细胞黏附分子E-cadherin的水平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吴卉娟;刘少扬;江大琼;曾俊;龚玲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女,70岁,丧偶多年,绝经17年.因阴道排出水样液20天伴出血5天入院.妇检:宫颈口见一5.0 cm×4.0cm×4.0 cm菜花状赘生物,形态不规则,表面颗粒状,质硬稍脆,有接触性出血,宫颈口触诊不清.妇检时赘生物部分脱落.
作者:李巧云;徐如君;吴能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T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合并局灶绒毛膜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观察病变的大体及镜下特点,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测定CK(AE1/AE3)、HPL、HCG、a-inhibin.结果肿瘤由绒毛膜型中间滋养细胞组成,瘤细胞巢呈地图样分布,瘤巢间充满嗜酸性透明变性物质.肿瘤的免疫表型:CK(AE1/AE3)、HPL、PLAP和a-inhibin均呈阳性表达.结论ETT为滋养细胞肿瘤的新类型,系由绒毛膜型中间滋养细胞组成,属于低度恶性肿瘤.ETT应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胎盘部位结节、绒毛膜细胞癌和宫颈鳞癌鉴别.
作者:范嫏娣;王展宏;王秀荣;邢英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9例子宫腺瘤样瘤l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14例行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9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标本的1.3%,肿瘤多位于子宫肌壁间,其次为近子宫角和宫体或官底浆膜下,内膜下少见.肿瘤直径0.5~5 cm,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瘤细胞组成形态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结构,腔隙内衬以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大多数表现为脉管样形态.全部病例均伴平滑肌增生.14例腔隙内黏液物AlicianBlue染色阳性,PAS染色阴性.免疫表型:不同类型CK、vimentin、SMA及calretinin阳性,FⅧRAg、CEA、EMA、ER及PR阴性.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临床和病理上均易误诊和漏诊.瘤细胞表达CK和calretinin,不表达FⅧRAg、CEA和EMA,上述指标对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研究结果也支持子宫腺瘤样瘤为间皮来源.
作者:廖谦和;胡树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预后.方法应用光镜、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2岁儿童大脑AT/RT的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含有横纹肌样细胞、原始神经外胚层、上皮及间叶多向分化成分.肿瘤中网状纤维丰富.免忖疫组化染色Vim、EMA、CKpan、GFAP、Syn及CgA均呈阳性表达,PLAP、CD117、SMA及NF呈阴性反应.结论AT/RT为发生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多数患者1年内死亡.肿瘤极易误诊为髓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脉络丛乳头状癌及生殖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对确诊AT/RT十分重要.本瘤的组织发生仍不清楚.
作者:李南云;武海燕;金行藻;李苏健;孟奎;孙桂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脂肪平滑肌肉瘤(lipoleiomyosarcoma,L-LMS)又名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伴平滑肌肉瘤分化(well-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with leiomyosarcoma differentiation),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自1990年Evans[1]首次报道以来,迄今报道仅21例[2~8],国内尚未见报道.按Folpe及Weiss(2002)标准,将上述L-LMS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在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WDL)的内部出现成熟但有异型平滑肌成分,称L-LMS,共13例;也可在去分化脂肪肉瘤(DL)中的WDL区出现上述异型平滑肌成分,称DL-L-LMS,共3例.Ⅱ型为DL的去分化区出现上述异型平滑肌成分,称DL-LMS,共5例.严格而言,Ⅱ型不应列入本瘤内,故真正诊断为L-LMS仅有16例,均为Ⅰ型.笔者综述该16例L-LM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期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关注.
作者:唐涛;范嫏娣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