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光;李昌崇;罗运春;陈小芳;张维溪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型、18型及p53、p21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0例宫颈鳞癌、40例正常宫颈黏膜中HPV16、HPV18、p53、p21的表达.肿瘤组分<60岁和≥60岁2个年龄组,观察HPV感染情况.结果宫颈鳞癌中HPV16、HPV18、p53、p21表达分别为48%、20%、54%和50%,而正常宫颈黏膜中的表达分别为10%、0、0、10%,两者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60岁组和≥60岁组HPV16阳性率分别为84.2%和25.8%,年青组明显高于年老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1)宫颈鳞癌的发生与HPV16、HPV18感染有密切关系,提示检测宫颈HPV16、HPV18感染情况对于宫颈鳞癌的随访和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提示宫颈黏膜在HPV感染后,可能在p53、p21多种癌基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陆磊;陈秋勤;范娟;杨瑞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和MUC2在大肠腺癌中的分型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例切端肠黏膜、31例癌旁组织及60例大肠腺癌进行黏蛋白MUC1、MUC2检测.结果在上述3者中,黏蛋白MU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62%、25.81%、46.67%(P=0.019);MUC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7.1%、58.33%(P=0.000).根据MUC1和MUC2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把大肠腺癌分为4型:MUC2+/MUC1-、MUC2+/MUC1+、MUC2-/MUC1+、MUC2-/MUC1-,其中MUC2+/MUC1-型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以及生存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MUC2+/MUC1+型与各个临床病理参数均不具有相关性;MUC2-/MUC1+型与发生部位、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具有相关性;MUC2-/MUC1-型与生存期具有相关性.结论MUC1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各型大肠腺癌与肿瘤的发展、浸润及转移相关,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作者:于秀文;李淑霞;冯美燕;王静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男,18岁.因排便困难、间断性腹部不适2年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排便无力,每次量较前次减少,每周2~3次,大便黄、软,不干结,无脓血及黏液,无里急后重感.间断性腹部胀痛不适,运动后加重,10~20 min自行缓解,无发热、恶心、呕吐.临床诊断:结肠息肉病.行右半结肠部分切除术.
作者:郑建云;闫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FHIT、PTEN蛋白表达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了30例完全性葡萄胎、15例侵袭性葡萄胎、15例绒毛膜细胞癌中FHIT、PTEN的蛋白表达.结果完全性葡萄胎中FHIT蛋白表达低于正常早孕绒毛(P<0.01),FHIT蛋白表达与葡萄胎滋养细胞增生呈负相关关系.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细胞癌中FHIT蛋白表达均低于完全性葡萄胎(P<0.05,P<0.01).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细胞癌中核PTEN蛋白表达均低于完全性葡萄胎(P<0.01,P<0.01).绒毛膜细胞癌中核PTEN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关系.结论FHIT和PTEN蛋白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参与了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刘书哲;张祥宏;梁化印;檀艳丽;高伟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侵袭性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研究恶性肿瘤,探寻其治疗方法,必须明确其侵袭能力.单层细胞侵袭实验(monolayer invasion assay,MIA)是体外研究肿瘤侵袭性的方法之一,因所需材料简单易得而常用.本研究在原单层细胞侵袭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对细胞进行HE染色,获得清晰图像.
作者:高煜;山艳春;王继群;高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宫颈非B非T具有淋巴母细胞形态的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宫颈接触性出血半月伴早期妊娠,宫颈重度糜烂.B超示:宫颈22 mm×17 mm的低回声区;外周血WBC 4.3×109/L;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纵隔无块影,皮肤未见病损.行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眼观:宫颈6 cm×6 cm,重度糜烂;镜下见宫颈组织弥漫分布相对单一的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胞质稀少,核圆或稍不规则,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1~2个/10HPF.主要免疫表型:CD34+、CD7+、TdT+、CD56+、MPO+.随访8个月,体检无阳性体征,外周血无异型细胞,未行化疗.结论发生于宫颈的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极罕见,来自NK细胞的特殊类型,具有明确的临床病理实体;临床表现为侵袭性过程,病变局限于皮肤者预后较好.
作者:赵敏;螘国铮;邢晓皖;丁敏;王晓秋;赵洋;邹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脂肪平滑肌肉瘤(lipoleiomyosarcoma,L-LMS)又名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伴平滑肌肉瘤分化(well-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with leiomyosarcoma differentiation),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自1990年Evans[1]首次报道以来,迄今报道仅21例[2~8],国内尚未见报道.按Folpe及Weiss(2002)标准,将上述L-LMS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在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WDL)的内部出现成熟但有异型平滑肌成分,称L-LMS,共13例;也可在去分化脂肪肉瘤(DL)中的WDL区出现上述异型平滑肌成分,称DL-L-LMS,共3例.Ⅱ型为DL的去分化区出现上述异型平滑肌成分,称DL-LMS,共5例.严格而言,Ⅱ型不应列入本瘤内,故真正诊断为L-LMS仅有16例,均为Ⅰ型.笔者综述该16例L-LM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期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关注.
作者:唐涛;范嫏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新疆汉族人群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检测72例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石蜡包埋组织中p53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53基因3种基因型Arg/Arg、Pro/Pro、Pro/Arg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1.0%,39.5%,39.5%,对照组为38.2%,14.7%,47.1%,两组总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X2=6.01,P<0.05),Pro/Pro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没有发现Arg/Arg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在HPV16、18阳性宫颈癌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2.2%(4/18)、50.0%(9/18)、27.8%(5/18),Pro/Pro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两型.结论p53 Pro/Pro基因型可能是新疆汉族女性宫颈癌主要遗传易感因素.
作者:王晓凌;潘晓琳;高志斌;陆天才;李锋;郑兴征;蒋金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slymphoma,NLPHL)是一独立特征性病变的肿瘤[1],其组织学形态和预后不同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CHL).前者较少见,极易误诊.
作者:黄渊;周丽菲;朱忆凌;郑旭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标记在子宫间质肿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21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8例子宫平滑肌肿瘤、5例子宫内膜腺癌、4例腺肌瘤及6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CD10及SMA、desmin、CK(pan)等相关标记检测.结果16例(76.19%)子宫内膜间质肿瘤CD10呈弥漫表达,5例(23.81%)呈散在灶性表达.平滑肌肿瘤SMA和desmin呈弥漫阳性.结论CD10在子宫内膜间质及间质肿瘤中100%表达,是诊断子宫间质肿瘤比较特异抗体.子宫间质肿瘤可向平滑肌等多个方向分化而表现出多种抗原表达,除了用CD10来确定细胞特性外,结合SMA、desmin等标记可增加其特异性.
作者:杨国仪;周晓军;孟奎;马恒辉;石群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藏族,46岁.因下腹部及腰骶部坠胀,伴阴道流血淋漓不尽1年,加重3月,于2003年8月12日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妇科.B超示子宫多发性肌瘤.肺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改变.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畅,见大量血迹,阴道后壁延长,阴道侧壁扪及一长径2 cm的结节,质硬,无活动.阴道黏膜苍白,弹性差,子宫颈活动度差.子宫前位,增大如孕3个月大,宫腔内凹凸不平.左侧附件区饱满,有压痛.手术所见:子宫增大如孕3个月,表面高低不平,子宫颈下段左侧可扪及肿块3 cm×3 cm.左侧输卵管增粗与阔韧带粘连.阔韧带与腹后膜粘连.
作者:益西加措;隋官杰;赵玉兰;罗含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蜕膜组织中MMP-9/TIMP-3之间的平衡与自然流产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0例自然流产患者与20例正常妊娠者蜕膜组织中MMP-9/TIMP-3的表达.结果研究组蜕膜细胞MMP-9表达阳性率为76.7%,高于对照组(55.0%,P=0.02),两组蜕膜细胞TIMP-3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MMP-9的表达增高,TIMP-3表达正常所导致的MMP-9/TIMP-3比例升高,在自然流产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春晖;高云荷;郭钰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癌进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癌镜下为伴角化珠及间桥的高分化鳞癌,浸润子宫壁肌层内2/3,淋巴管见多发性瘤栓.子宫颈和颈管正常.免疫表型:高分子CK(+++)、低分子CK(++)、ER(+)、PR(++)、HPV胞质阳性、p53(+++)及P-gp(++).结论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癌非常罕见,恶性度高.腺上皮鳞化癌变,可能是其病变过程;HPV的作用还不清楚.该肿瘤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主要靠术后病理检查.
作者:何春年;赵焕芬;徐翠清;翟金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女,70岁,丧偶多年,绝经17年.因阴道排出水样液20天伴出血5天入院.妇检:宫颈口见一5.0 cm×4.0cm×4.0 cm菜花状赘生物,形态不规则,表面颗粒状,质硬稍脆,有接触性出血,宫颈口触诊不清.妇检时赘生物部分脱落.
作者:李巧云;徐如君;吴能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检测鼻NK/T细胞淋巴瘤中的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中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同时与组织芯片中其他类型淋巴瘤进行比较研究,1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结果11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中均见穿孔素和颗粒酶B过度表达.以60例淋巴瘤制成组织芯片的42例B细胞淋巴瘤中见11例少许穿孔素和14例少许颗粒酶B阳性表达细胞散在分布于瘤细胞间,10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8例少许表达穿孔素和9例少许表达颗粒酶B.2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见少许穿孔素和颗粒酶B阳性表达细胞.2例霍奇金淋巴瘤阴性.NK/T细胞淋巴瘤的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程度与T、B淋巴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穿孔素和颗粒酶B是鉴定活化的细胞毒性细胞的免疫标记物,可作为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性标记物;其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反映了机体存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机制.
作者:石群立;周晓军;孟奎;陈琴;盛春宁;李军;陈鑫;刘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RT)的表达及其与凋亡基因p53蛋白和bcl-2基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卵巢肿瘤组织中TRT及p53、bcl-2的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RT在不同卵巢肿瘤组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在卵巢上皮组织肿瘤中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组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7%、57.2%和85%,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良性与恶性的阳性表达为10%和81.8%,TRT的表达随着肿瘤恶性度增高呈现阳性率和阳性强度递增现象,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卵巢恶性上皮组织肿瘤中p53蛋白和bcl-2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和80%,相关分析显示TRT与p53和bcl-2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TRT的高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卵巢肿瘤组织中TRT与p53、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TRT可作为卵巢肿瘤恶性度的一个指标.
作者:张海燕;方军;谢丽微;高宝辉;谢小志;王宗敏;赵志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受益匪浅,对免疫组化中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检测系统的选择和应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介绍如下.
作者:孟奎;周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女,37岁,因下腹区隐痛2年余入院.平时偶有阵发性隐痛,月经来潮前疼痛加重,月经后减轻.16岁初潮,周期28~37天,持续3~6天,尚规律,G3P1.查体:中年女性,消瘦,心肺检查正常,肝脏锁骨中线肋下2 cm,质软,脾脏未触及,腹区未触及肿物,肾区扣击无疼痛.心肺X线、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液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阴道正常,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后位,2个月妊娠大小,活动度可,质硬,表面不光滑.左侧卵巢增大,可扪及一肿物,囊性,7 cm×5 cm× 5 cm大小,与周边组织有粘连,轻压疼.右侧附件正常.CT扫描为囊性肿物阴影,界限尚清.临床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
作者:张祥盛;王新营;吕增华;朱玉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9例子宫腺瘤样瘤l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14例行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9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标本的1.3%,肿瘤多位于子宫肌壁间,其次为近子宫角和宫体或官底浆膜下,内膜下少见.肿瘤直径0.5~5 cm,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瘤细胞组成形态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结构,腔隙内衬以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大多数表现为脉管样形态.全部病例均伴平滑肌增生.14例腔隙内黏液物AlicianBlue染色阳性,PAS染色阴性.免疫表型:不同类型CK、vimentin、SMA及calretinin阳性,FⅧRAg、CEA、EMA、ER及PR阴性.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临床和病理上均易误诊和漏诊.瘤细胞表达CK和calretinin,不表达FⅧRAg、CEA和EMA,上述指标对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研究结果也支持子宫腺瘤样瘤为间皮来源.
作者:廖谦和;胡树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