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7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成元华;杨光华;郭立新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 形态学,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摘要: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77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it(CD117)、CD34、vimentin、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GIST的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丰富,胞质嗜酸性较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常见间质或血管壁玻变。原发于肠系膜者恶性潜力较高。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0%和92%。 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较为特独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四环素荧光标记不脱钙骨甲酯包埋法

    1 材料和方法1.1 四环素荧光标记 标本来自犬股骨头内松质骨,于第1、4周及7周全周7天饲给四环素粉剂,每天25 mg/kg。第9周末取材,75%乙醇固定3天~1年。组织块大小0.5~1.0 cm,厚0.3~0.5 cm。1.2 试剂 (1)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3)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4)洗涤剂:5%氢氧化钠,(5)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6)吸水剂:氯化钙,无水硫酸钠或无水硫酸铜,(7)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辛)酯2(DBP或DOP),(8)梯度乙醇。

    作者:徐小良;王坤正;吕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比较少见,自Evans1965年首先报道1例发生于左胫骨上端的平滑肌肉瘤以来,国内外共报道百余例, 由于骨平滑肌肉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诊断定性也困难,加之发病率较低,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刻,作者参阅有关文献及自己的研究,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免疫组化以及电镜在其诊断上的意义、治疗原则和预后综述如下。

    作者:仲召阳;吴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软组织平滑肌肉瘤中肿瘤抑制基因p15、p16的表达

    目的:探讨p15、p16蛋白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LMS)及平滑肌瘤(LM)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LMS及20例LM标本的p15、p16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在LMS,p15、p16的阴性率分别为18.42% 及42.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15在LM的阴性率为60%,高于LMS。38例LMS p15和p16总异常率为52.6%,其中Ⅰ级LMS异常率显著高于Ⅱ、Ⅲ级。随访15例LMS,复发死亡组p15和p16异常率达75%,高于无复发组。 结论:在LMS p16表达缺失比p15缺失更为常见,p15的缺失在LM比在LMS常见。LM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p15及p16共同失活有关。

    作者:彭惠;杨光华;郭立新;步宏;胥健敏;张世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伴心脏、脾脏等多器官转移1例

    患者,男,44岁。4年前(1995年11月13日)因“背部隐痛半年,发现纵隔肿块1月”入院。CT示:左肺门区偏前见软组织密度块影,与肺动脉干分 界不清,行肿块切除。术中见左前上纵隔肿瘤约10 cm×10 cm×8 cm,质硬,呈分叶状,有完整包膜,与 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手术完整切除包块。巨检:肿块呈红褐色,10 cm×8 cm×6 cm,分叶状,切面灰白灰褐色,有出血点。镜检见:肿瘤细胞成巢分布,细胞巢之间有薄层纤维间隔,血窦丰富,有多处出血坏死灶。细胞体积中等偏大,大小较一致,呈卵圆形或多边形,胞质淡红,量中等,可见菊形团(图1)。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斑块状散布,有一较小的嗜碱性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并有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细胞侵犯血管,并有癌栓形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呈NSE+、CgA+、嗜银+。诊断:胸腺神经内分泌癌。

    作者:苏学英;王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先天性胸骨后疝伴内脏全反位尸检1例

    患儿,男,出生后2 h。第1胎,足月顺产。哭声低,心率100次,呼吸32次。2 h后,患儿突然出现烦躁,面色青紫,全身发绀,心率减至40次,出现潮式呼吸、双吸气,继之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患儿父母均为磷肥厂工人。非近亲结婚。体检正常。染色体未发现异常(核型:父46,XY;母46,XX)。双方均无家族病史。母亲在妊娠期内未患病毒性肝炎及其它疾病,未接触放射线照射。

    作者:蒋绍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26例猫抓病性淋巴结炎分别标记CD20、CD3、CD68;15例进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早期微脓肿5例,微脓肿性肉芽肿21例。其病变特征是微脓肿和肉芽肿形成。淋巴结早期微脓肿周围为CD20+的B淋巴细胞和CD68+组织细胞,当典型微脓肿性肉芽肿形成时,CD68+的类上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其间夹有CD3+T淋巴细胞;15例中12例Warthin-Starry染色(+)。结论: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主要特征是微脓肿性肉芽肿形成,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识别病变中反应增生的细胞成分,本病可能与细菌感染所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葛霞;谢群;承泽农;姚敏;刘德纯;李涤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TUNEL法检测体外培养细胞凋亡的体会

    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dT介导的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是用于原位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作者在绿茶儿茶素(GTC)诱导BEL-7402人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对培养于盖玻片的BEL-7402细胞(盖片培养细胞)和BEL-7402细胞涂片(培养细胞涂片)进行了TUNEL染色效果的比较。

    作者:刘术娟;赵天如;张乃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免疫组化质量控制中的3个基本影响因素

    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医院,免疫组化技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常规手段,在病理诊断、术后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免疫组化试剂商品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即用型试剂和试剂盒的问世,使抗体的质量控制有可能日趋规范化、标准化。然而实际工作中,各地都时有发生工作质量不稳定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3个基本因素的影响。

    作者:杨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调节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关注〔1〕。胶质瘤是人体富于血管的肿瘤之一,而且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程度随胶质瘤恶性增高而更加明显。VEGF作为内皮细胞增生的主要调节者,对胶质瘤血管生成、恶性进展、远处转移有显著作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正常脑组织及不同分级胶质瘤组织VEGF mRNA,结果显示VEGF mRNA在高分级胶质瘤表达较低分级明显为高,而在正常脑组织未表达,提示VEGF的表达与胶质瘤组织分级有关。VEGF表达与胶质瘤血管增生、微血管密度、肿瘤坏死区大小关系密切。VEGF表达显著阳性的低分级星型细胞瘤患者存活期短,恶性转化率高,提示VEGF与胶质瘤恶性进展密切相关〔2〕。VEGF在胶质瘤组织内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了解胶质瘤VEGF表达的诱导及其调控因素有助于胶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作者对胶质瘤VEGF表达的调节综述如下。

    作者:梁一鸣;郭国庆;郑少俊;沈伟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淋巴瘤11年动态分析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ML发病率占恶性肿瘤总数的3%-4%.近几十年来ML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本文分析了我院1986-1996年ML病理资料.

    作者:宋兰英;赵彤;朱梅刚;仁明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形成性气管病1例

    患者男,54岁。反复咳嗽、咳痰6年余,加重伴咯血1月。既往均以上感治疗好转。曾在当地水泥厂及矿场当电焊工或爆破员3~5年。临床检查:漏斗胸,肋间隙明显增宽。胸片及MRI检查均考虑为中心型肺癌,故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下肺气管内有一1 cm×0.8 cm×0.8 cm质硬、界清肿物,部分肺内支气管壁内见多个芝麻、米粒大质硬肿物,行右下肺叶切除术及气管内肿物单纯切除术,将切除组织全部送病检。

    作者:胡碧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Lennert淋巴瘤是否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的亚型?

    Lennert淋巴瘤以上皮样细胞均匀分布于整个淋巴结为特征,故1952年Lennert建议将淋巴上皮样淋巴瘤归为霍奇金氏病的一个亚型。后来,人们认识到它是一种T细胞淋巴瘤。20世纪80~90年代又发现增生的细胞CD4阳性,认为它起源于辅助T细胞,该病诊断的重复性差,故欧美修改淋巴瘤分类(REAL分类)中未将其划为一独立类型,即周围T淋巴上皮样细胞型。该肿瘤还被认为是CD4+辅助T细胞肿瘤。因相对较少的肿瘤细胞混杂在大量上皮样细胞中,而且,上皮样细胞也见于霍奇金病和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故常规HE切片很难诊断。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56例前列腺癌和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中雄激素受体(AR)表达和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AR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AR和AI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无关。AI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P<0.05),AR阳性的前列腺癌AI亦明显高于AR阴性的前列腺癌。结论: 前列腺癌组织中AR的表达可诱导其细胞凋亡,并对前列腺癌的功能性分类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判断具有实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施作霖;林艳清;张延榕;李燕辉;陈梓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肾细胞癌4例

    广州市儿童医院病理科在肾肿瘤活检病例中共发现4例肾细胞癌,现将资料列表如下。  病理检查 4例肾细胞癌大体标本都为红、白相间多彩性,见假包膜,切面鱼肉状,质软,易碎。肾透明细胞癌镜下:

    作者:邓华;陈光华;张美德;曾荣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分析及基因诊断

    目的: 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基因诊断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 在组织学诊断的基础上,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并利用PCR技术检测石蜡切片标本IgH及TCRβ基因重排。结果: 将3例原考虑为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的病例确诊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均为青壮年,起病较急,表现为皮下结节伴红斑,镜下见异型淋巴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组织间质,呈脂膜炎样改变,可见核碎裂、局灶性脂肪坏死及泡沫状组织细胞。免疫表型: LCA+, UCHL-1+, Mac387-, TCR-β基因重排+,IgH基因重排-。结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具有较特殊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基因诊断等新技术手段是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学农;丁彦青;朱梅刚;钟国平;周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观察

    目的:观察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PLB)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8例PLB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结果:8例PLB平均年龄51岁。X线片示溶骨性破坏或伴有骨质疏松;组织学观察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大细胞性4例、中心细胞性2例、混合细胞性(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和淋巴浆细胞样各1例;免疫组化显示B细胞6例、T细胞2例。结论:PLB好发于50岁左右,X线片主要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和骨质疏松。病理类型为弥漫性NHL,细胞形态主要是大细胞,免疫表型则以B细胞多见。免疫组化有助于PLB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志华;王晓秋;方雪松;牛俊扬;程荣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淋巴瘤与皮肤假性淋巴瘤

    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学者首先报道发生在中老年人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一种病程进展缓慢、对局部治疗有良好反应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此后在北美和其他地区也发现同样的病例,并指出此类肿瘤占皮肤所有淋巴瘤的2%〔1〕,约占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25%〔2〕。其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人四肢或躯干皮肤,少数为皮下组织。一般为单发,也可多发。病损为暗红色、棕色到紫色的皮肤斑丘疹,表面光滑。发生在皮下组织为结节状。病变经病灶切除或局部放疗后预后好。少数病例可以在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皮肤复发,仅极少有皮肤外扩散,故预后良好(几乎100%生存)〔1,3〕。

    作者:杨关虎;徐天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二期梅毒疹中吞噬细胞形态的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机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过程。在其组织病理炎症反应中,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1〕。但在局部发挥吞噬和免疫反应并有效地杀伤病原微生物的炎性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这两种吞噬细胞〔2〕。为了探讨它们在一、二期梅毒病变的皮肤组织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电镜下对其组织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作者:张晓东;脱朝伟;王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两种改进的甲醇刚果红染色

    甲醇刚果红染色主要用于显示细胞外淀粉样物质,我们在进行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模型研究中发现两种改进甲醇刚果红染色染β-淀粉样蛋白(Aβ)效果更好,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药品及试剂 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DAB购自美国Sigma公司,Aβ1-40注射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其稀释成10 μg/μl,37℃下孵育1周备用。刚果红、甲醇、甘油、氢氧化钾、乙醇、苏木精、盐酸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常规配制。1.2 组织切片制备 雄性SD大鼠,由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鼠龄12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头部固定在立体定向仪上,剪毛消毒,在头背中部行纵向切口,暴露颅骨,选右侧海马注射Aβ1-40溶液1 μl(10 μg),7天后取标本,制蜡块切片,切片厚度6 μm。

    作者:徐斌;陈俊抛;刘辉;林煜;姜晓丹;高曲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淋巴结MZL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免疫组化ABC法标记,光镜观察。结果:10例淋巴结MZL男性6例,女性4例,以淋巴结缓慢增大为特征,而无肝脾肿大,外周血未见异常。病理形态分为:边缘区增生型2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和母细胞样型2例。细胞类型:CCL细胞型5例,MBC型6例,淋巴浆细胞型2例,母细胞样型2例,10例均经免疫组化证实。结论:淋巴结MZL与MALT型淋巴瘤形态、免疫表型和起源相似。由于淋巴结组织结构特点,MZL有特殊性。

    作者:徐天蓉;张智弘;范钦和;郑肇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