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
广州市儿童医院病理科在肾肿瘤活检病例中共发现4例肾细胞癌,现将资料列表如下。 病理检查 4例肾细胞癌大体标本都为红、白相间多彩性,见假包膜,切面鱼肉状,质软,易碎。肾透明细胞癌镜下:
作者:邓华;陈光华;张美德;曾荣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淋巴结MZL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免疫组化ABC法标记,光镜观察。结果:10例淋巴结MZL男性6例,女性4例,以淋巴结缓慢增大为特征,而无肝脾肿大,外周血未见异常。病理形态分为:边缘区增生型2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和母细胞样型2例。细胞类型:CCL细胞型5例,MBC型6例,淋巴浆细胞型2例,母细胞样型2例,10例均经免疫组化证实。结论:淋巴结MZL与MALT型淋巴瘤形态、免疫表型和起源相似。由于淋巴结组织结构特点,MZL有特殊性。
作者:徐天蓉;张智弘;范钦和;郑肇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关注〔1〕。胶质瘤是人体富于血管的肿瘤之一,而且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程度随胶质瘤恶性增高而更加明显。VEGF作为内皮细胞增生的主要调节者,对胶质瘤血管生成、恶性进展、远处转移有显著作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正常脑组织及不同分级胶质瘤组织VEGF mRNA,结果显示VEGF mRNA在高分级胶质瘤表达较低分级明显为高,而在正常脑组织未表达,提示VEGF的表达与胶质瘤组织分级有关。VEGF表达与胶质瘤血管增生、微血管密度、肿瘤坏死区大小关系密切。VEGF表达显著阳性的低分级星型细胞瘤患者存活期短,恶性转化率高,提示VEGF与胶质瘤恶性进展密切相关〔2〕。VEGF在胶质瘤组织内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了解胶质瘤VEGF表达的诱导及其调控因素有助于胶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作者对胶质瘤VEGF表达的调节综述如下。
作者:梁一鸣;郭国庆;郑少俊;沈伟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26例猫抓病性淋巴结炎分别标记CD20、CD3、CD68;15例进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早期微脓肿5例,微脓肿性肉芽肿21例。其病变特征是微脓肿和肉芽肿形成。淋巴结早期微脓肿周围为CD20+的B淋巴细胞和CD68+组织细胞,当典型微脓肿性肉芽肿形成时,CD68+的类上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其间夹有CD3+T淋巴细胞;15例中12例Warthin-Starry染色(+)。结论: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主要特征是微脓肿性肉芽肿形成,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识别病变中反应增生的细胞成分,本病可能与细菌感染所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葛霞;谢群;承泽农;姚敏;刘德纯;李涤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学者首先报道发生在中老年人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一种病程进展缓慢、对局部治疗有良好反应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此后在北美和其他地区也发现同样的病例,并指出此类肿瘤占皮肤所有淋巴瘤的2%〔1〕,约占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25%〔2〕。其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人四肢或躯干皮肤,少数为皮下组织。一般为单发,也可多发。病损为暗红色、棕色到紫色的皮肤斑丘疹,表面光滑。发生在皮下组织为结节状。病变经病灶切除或局部放疗后预后好。少数病例可以在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皮肤复发,仅极少有皮肤外扩散,故预后良好(几乎100%生存)〔1,3〕。
作者:杨关虎;徐天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PLB)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8例PLB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结果:8例PLB平均年龄51岁。X线片示溶骨性破坏或伴有骨质疏松;组织学观察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大细胞性4例、中心细胞性2例、混合细胞性(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和淋巴浆细胞样各1例;免疫组化显示B细胞6例、T细胞2例。结论:PLB好发于50岁左右,X线片主要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和骨质疏松。病理类型为弥漫性NHL,细胞形态主要是大细胞,免疫表型则以B细胞多见。免疫组化有助于PLB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志华;王晓秋;方雪松;牛俊扬;程荣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基因诊断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 在组织学诊断的基础上,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并利用PCR技术检测石蜡切片标本IgH及TCRβ基因重排。结果: 将3例原考虑为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的病例确诊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均为青壮年,起病较急,表现为皮下结节伴红斑,镜下见异型淋巴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组织间质,呈脂膜炎样改变,可见核碎裂、局灶性脂肪坏死及泡沫状组织细胞。免疫表型: LCA+, UCHL-1+, Mac387-, TCR-β基因重排+,IgH基因重排-。结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具有较特殊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基因诊断等新技术手段是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学农;丁彦青;朱梅刚;钟国平;周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2岁。以腰4~5椎间盘膨出症行常规胸部拍片检查时,发现右侧胸膜一3 cm×2 cm肿块,表面光滑,界限尚清。CT示:右外、后胸壁处见一肿块影。CT值19 Hu,局部CT值达32 Hu,密度混杂,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与邻近肺组织分界清晰。CT提示:右侧胸膜病变,良性间皮瘤的可能性大。临床诊断:胸膜包块(间皮瘤)。于全麻下行右胸膜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第4肋下缘壁层胸膜外有一3 cm×2 cm×2 cm的肿块,基底部宽,与胸壁界限不清,并侵犯胸壁肌肉组织,质软,无结节感,可移动,未见明显血管蒂,沿基底部全部切除肿块。
作者:陈大仓;王毅;范银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在酒精性肝病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研究中,采用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选用简便而敏感的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显示肝星状细胞、枯否细胞及肝相关淋巴细胞(Pit细胞)以改良Masson三色染色法做对比染色以显示肝纤维化程度。其结果背景清晰、反差鲜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晶;刘霞;何静雯;片山博德;东敬子;王泰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EB病毒相关与不相关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分型和肿瘤细胞属性。方法:运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感染,采用免疫组化检测32例肠道原发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以及LMP-1、TIA-1、bcl-2和CD21的表达。结果:(1) 27例(84.4%)为EB病毒相关淋巴瘤,其中11例(40.7%)表达LMP-1。(2) 32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RO,CD8+。4例(12.5%),CD4+ 8例(25.0%),CD56+ 9例(28.1%)。17例(53.7%)为CD4-、CD8-、CD56-。TIA-1+ 31例(96.9%)。无1例表达bcl-2、CD21。形态上28例为多形性中~大细胞性,单形性中等大细胞性和多形性小细胞性各2例。 临床上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以腹痛、便血、发热、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1.7月)。(3)EB病毒相关者与不相关者在出现便血和发热以及CD3、CD8、CD56的表达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我国,绝大多数肠道T细胞淋巴瘤为EB病毒相关,具有特殊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其肿瘤细胞源自不同T细胞亚群(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或者NK细胞。
作者:张文燕;李甘地;刘卫平;任兴昌;李俸媛;张尚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于淋巴结的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6例淋巴结MCL,免疫组化ABC法确定肿瘤细胞特性,使用的抗体有CD45、CD20、CD79、CD45RO、CD30、CD68、TdT、CD43、CD5、cyclinD1、c-myc、IgD、IgM等。结果:光镜下可将MCL分为4种亚型:套区型1例,结节型1例,弥漫型2例,母细胞化型2例。肿瘤细胞表达全B细胞标记,IgD+,CD43+,cyclinD1(5/6)+,CD5(4/6)+。结论:MCL是一种具有特殊免疫表型的B细胞淋巴瘤,不同的组织学构型其预后可能不同,临床应与其它类型B细胞淋巴瘤鉴别,如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滤泡性淋巴瘤(FL)及CLL/SLL等鉴别。
作者:李百周;徐天蓉;张智弘;郑肇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 (spindle cell hemangioendothelioma,SCH)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病变,由Weiss和Enzinger于1986年首先报道〔1〕。原先认为SCH属于一种低度恶性或中间型的血管内皮瘤〔2〕,但近几年来的研究报道显示〔3~9〕,SCH系良性反应性血管病变,或为一种伴有血管畸形的错构瘤性病变。SCH在临床及组织学上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如不熟悉则容易将其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肉瘤或卡波西肉瘤等病变。
作者:王坚;朱雄增;张仁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44岁。4年前(1995年11月13日)因“背部隐痛半年,发现纵隔肿块1月”入院。CT示:左肺门区偏前见软组织密度块影,与肺动脉干分 界不清,行肿块切除。术中见左前上纵隔肿瘤约10 cm×10 cm×8 cm,质硬,呈分叶状,有完整包膜,与 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手术完整切除包块。巨检:肿块呈红褐色,10 cm×8 cm×6 cm,分叶状,切面灰白灰褐色,有出血点。镜检见:肿瘤细胞成巢分布,细胞巢之间有薄层纤维间隔,血窦丰富,有多处出血坏死灶。细胞体积中等偏大,大小较一致,呈卵圆形或多边形,胞质淡红,量中等,可见菊形团(图1)。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斑块状散布,有一较小的嗜碱性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并有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细胞侵犯血管,并有癌栓形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呈NSE+、CgA+、嗜银+。诊断:胸腺神经内分泌癌。
作者:苏学英;王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4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昏迷5 h而入院。此期间曾呕吐胃内容物及抽搐数次。患者平素有头晕病史。体检:患者呈浅昏迷状态,双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四肢肌张力增高,四肢病理性神经反射阴性。急诊CT示右顶枕叶脑出血,临床怀疑“脑瘤”予颅脑手术探查。术中见脑内有陈旧性凝血块,总量约40 ml,在右顶后矢状窦旁见一肿瘤,有基蒂,与硬脑膜粘连紧密,瘤内有出血坏死,瘤周围脑组织水肿,钳取瘤组织送检。
作者:倪仰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10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复查10例淋巴结活检标本的HE切片;分别用S-P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凋亡。 结果:5例曾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上副皮质区,尤其滤泡间区有各种大小散在或融合病灶,由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转化淋巴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缺乏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表达CD3和CD45RO,不表达CD15、CD20、CD30;组织细胞表达CD68和(或)Mac387。 结论:淋巴结活检显示有多种组织细胞、转化T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的病灶,不合并有粒细胞浸润,有利于HNL的诊断。
作者:廖新波;庄恒国;林华欢;林秋雄;骆新兰;蔡秀玲;姚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56例前列腺癌和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中雄激素受体(AR)表达和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AR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AR和AI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无关。AI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P<0.05),AR阳性的前列腺癌AI亦明显高于AR阴性的前列腺癌。结论: 前列腺癌组织中AR的表达可诱导其细胞凋亡,并对前列腺癌的功能性分类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判断具有实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施作霖;林艳清;张延榕;李燕辉;陈梓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77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it(CD117)、CD34、vimentin、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GIST的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丰富,胞质嗜酸性较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常见间质或血管壁玻变。原发于肠系膜者恶性潜力较高。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0%和92%。 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较为特独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
作者:成元华;杨光华;郭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材料和方法1.1 四环素荧光标记 标本来自犬股骨头内松质骨,于第1、4周及7周全周7天饲给四环素粉剂,每天25 mg/kg。第9周末取材,75%乙醇固定3天~1年。组织块大小0.5~1.0 cm,厚0.3~0.5 cm。1.2 试剂 (1)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3)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4)洗涤剂:5%氢氧化钠,(5)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6)吸水剂:氯化钙,无水硫酸钠或无水硫酸铜,(7)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辛)酯2(DBP或DOP),(8)梯度乙醇。
作者:徐小良;王坤正;吕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机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过程。在其组织病理炎症反应中,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1〕。但在局部发挥吞噬和免疫反应并有效地杀伤病原微生物的炎性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这两种吞噬细胞〔2〕。为了探讨它们在一、二期梅毒病变的皮肤组织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电镜下对其组织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作者:张晓东;脱朝伟;王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WHO新分类及其特点 1995年,美国血液病理学学会和欧洲血液病理学家协会的52名专家共同参与制订血液和淋巴组织肿瘤性疾病的WHO新分类,共成立了10个分组国际委员会,分别制订髓细胞肿瘤、淋巴组织肿瘤、肥大细胞疾病以及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的分类。每个分组制订的推荐分类提交给由Jaffe、Harris、Diebold、Flandrin、Miller-Hermelink、Vardiman、Berard和Lennert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审查。为了使这个推存分类能得到临床医师大限度应用,指导委员会邀请了以Bloomfield和Lister为主席的30多位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临床顾问委员会对该分类提出问题,并与所有的病理学家共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由WHO予以发表。
作者:朱雄增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