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UNEL法检测体外培养细胞凋亡的体会

刘术娟;赵天如;张乃鑫

关键词:凋亡, 细胞, 培养的, 原位末端标记法
摘要: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dT介导的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是用于原位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作者在绿茶儿茶素(GTC)诱导BEL-7402人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对培养于盖玻片的BEL-7402细胞(盖片培养细胞)和BEL-7402细胞涂片(培养细胞涂片)进行了TUNEL染色效果的比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及其底物丙氧鸟苷(GCV)的基因治疗系统对骨肉瘤细胞株SAOS-2的杀伤作用。方法:用DOTAP将含有HSV-TK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tgCMV-HyTK 导入骨肉瘤细胞株SAOS-2;提取阳性转染细胞(SAOS-2TK)的总RNA,用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HSV-TK 基因的表达;用MTT比色法测定SAOS-2TK 细胞对GCV的敏感性及“旁观者效应”。结果:SAOS-2TK 细胞能产生稳定的TK基因的转录产物;SAOS-2TK 细胞在GCV的作用下呈现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且观察到强效的“旁观者效应”。结论:HSV-TK/GCV系统能够选择性杀死骨瘤细胞。

    作者:乔慧;丘钜世;李扬;张惠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调节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关注〔1〕。胶质瘤是人体富于血管的肿瘤之一,而且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程度随胶质瘤恶性增高而更加明显。VEGF作为内皮细胞增生的主要调节者,对胶质瘤血管生成、恶性进展、远处转移有显著作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正常脑组织及不同分级胶质瘤组织VEGF mRNA,结果显示VEGF mRNA在高分级胶质瘤表达较低分级明显为高,而在正常脑组织未表达,提示VEGF的表达与胶质瘤组织分级有关。VEGF表达与胶质瘤血管增生、微血管密度、肿瘤坏死区大小关系密切。VEGF表达显著阳性的低分级星型细胞瘤患者存活期短,恶性转化率高,提示VEGF与胶质瘤恶性进展密切相关〔2〕。VEGF在胶质瘤组织内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了解胶质瘤VEGF表达的诱导及其调控因素有助于胶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作者对胶质瘤VEGF表达的调节综述如下。

    作者:梁一鸣;郭国庆;郑少俊;沈伟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TUNEL法与EnVision法多重染色技术的应用

    我们在酒精性肝病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研究中,采用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选用简便而敏感的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显示肝星状细胞、枯否细胞及肝相关淋巴细胞(Pit细胞)以改良Masson三色染色法做对比染色以显示肝纤维化程度。其结果背景清晰、反差鲜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晶;刘霞;何静雯;片山博德;东敬子;王泰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TUNEL法检测体外培养细胞凋亡的体会

    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dT介导的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是用于原位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作者在绿茶儿茶素(GTC)诱导BEL-7402人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对培养于盖玻片的BEL-7402细胞(盖片培养细胞)和BEL-7402细胞涂片(培养细胞涂片)进行了TUNEL染色效果的比较。

    作者:刘术娟;赵天如;张乃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腺母细胞瘤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岁。因发现腹部肿物10余天入院。10余天前,其母无意发现患儿上腹鸡蛋大小肿物,无任何自觉症状,亦无触痛。无明显消瘦。查体见上腹微膨隆,上腹中部扪及一6 cm×6 cm大小肿物,较韧,活动度可。CT示腹腔探及一10 cm×8 cm肿物,其内可见钙化点,考虑腹膜后“畸胎瘤”,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大部游离,基部位于胰腺头、体部,表面分叶状,包膜完整。切除部分胰腺组织,将肿瘤完整切除。腹腔内未探及肿大淋巴结及其他结节。术后化疗,随访至1年发现肝脏转移。

    作者:尹鲁皖;王家耀;孙光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比较少见,自Evans1965年首先报道1例发生于左胫骨上端的平滑肌肉瘤以来,国内外共报道百余例, 由于骨平滑肌肉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诊断定性也困难,加之发病率较低,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刻,作者参阅有关文献及自己的研究,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免疫组化以及电镜在其诊断上的意义、治疗原则和预后综述如下。

    作者:仲召阳;吴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分析及基因诊断

    目的: 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基因诊断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 在组织学诊断的基础上,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并利用PCR技术检测石蜡切片标本IgH及TCRβ基因重排。结果: 将3例原考虑为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的病例确诊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均为青壮年,起病较急,表现为皮下结节伴红斑,镜下见异型淋巴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组织间质,呈脂膜炎样改变,可见核碎裂、局灶性脂肪坏死及泡沫状组织细胞。免疫表型: LCA+, UCHL-1+, Mac387-, TCR-β基因重排+,IgH基因重排-。结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具有较特殊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基因诊断等新技术手段是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学农;丁彦青;朱梅刚;钟国平;周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EB病毒相关与不相关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EB病毒相关与不相关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分型和肿瘤细胞属性。方法:运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感染,采用免疫组化检测32例肠道原发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以及LMP-1、TIA-1、bcl-2和CD21的表达。结果:(1) 27例(84.4%)为EB病毒相关淋巴瘤,其中11例(40.7%)表达LMP-1。(2) 32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RO,CD8+。4例(12.5%),CD4+ 8例(25.0%),CD56+ 9例(28.1%)。17例(53.7%)为CD4-、CD8-、CD56-。TIA-1+ 31例(96.9%)。无1例表达bcl-2、CD21。形态上28例为多形性中~大细胞性,单形性中等大细胞性和多形性小细胞性各2例。 临床上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以腹痛、便血、发热、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1.7月)。(3)EB病毒相关者与不相关者在出现便血和发热以及CD3、CD8、CD56的表达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我国,绝大多数肠道T细胞淋巴瘤为EB病毒相关,具有特殊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其肿瘤细胞源自不同T细胞亚群(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或者NK细胞。

    作者:张文燕;李甘地;刘卫平;任兴昌;李俸媛;张尚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二期梅毒疹中吞噬细胞形态的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机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过程。在其组织病理炎症反应中,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1〕。但在局部发挥吞噬和免疫反应并有效地杀伤病原微生物的炎性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这两种吞噬细胞〔2〕。为了探讨它们在一、二期梅毒病变的皮肤组织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电镜下对其组织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作者:张晓东;脱朝伟;王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系膜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

    患者女,33岁,右上腹隐痛不适3年,1个月前自己扪及中上腹肿块。全身情况好,无发热,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无肿大。常规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B超示中上腹5 cm×7 cm肿块。CT示肠系膜淋巴源性肿瘤。剖腹探查,见肠系膜根部肿块。

    作者:苏平;郝冀玲;李俸媛;刘卫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淋巴瘤与皮肤假性淋巴瘤

    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学者首先报道发生在中老年人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一种病程进展缓慢、对局部治疗有良好反应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此后在北美和其他地区也发现同样的病例,并指出此类肿瘤占皮肤所有淋巴瘤的2%〔1〕,约占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25%〔2〕。其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人四肢或躯干皮肤,少数为皮下组织。一般为单发,也可多发。病损为暗红色、棕色到紫色的皮肤斑丘疹,表面光滑。发生在皮下组织为结节状。病变经病灶切除或局部放疗后预后好。少数病例可以在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皮肤复发,仅极少有皮肤外扩散,故预后良好(几乎100%生存)〔1,3〕。

    作者:杨关虎;徐天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EBV潜伏基因产物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EBV潜伏基因产物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65例NHL、64例HL人体标本进行LMP-1、EBNA2对比检测,并选择101例NHL进行PCR检测。结果:EBV-PCR检出率(19.8%)高于LMP-1(14.9%),PCR阴性病例LMP-1全部为阴性。EBNA2在全部病例均为阴性。在NHL和HL,LMP-1阳性细胞主要是免疫母细胞样细胞、R-S样细胞和R-S细胞,LMP-1阳性的R-S样细胞多数表达活化分子CD30。肠道原发恶性淋巴瘤EBV检出率较高(23.1%)。T淋巴瘤EBV检出率(23.8%)高于B淋巴瘤(10.2%)。结论:EBV潜伏基因产物表达情况能够反映出宿主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或)宿主的免疫监视作用。EBV在R-S样细胞形成中可能起作用。EBV感染与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作者:张雅洁;王广才;张丽红;绵贯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Lennert淋巴瘤是否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的亚型?

    Lennert淋巴瘤以上皮样细胞均匀分布于整个淋巴结为特征,故1952年Lennert建议将淋巴上皮样淋巴瘤归为霍奇金氏病的一个亚型。后来,人们认识到它是一种T细胞淋巴瘤。20世纪80~90年代又发现增生的细胞CD4阳性,认为它起源于辅助T细胞,该病诊断的重复性差,故欧美修改淋巴瘤分类(REAL分类)中未将其划为一独立类型,即周围T淋巴上皮样细胞型。该肿瘤还被认为是CD4+辅助T细胞肿瘤。因相对较少的肿瘤细胞混杂在大量上皮样细胞中,而且,上皮样细胞也见于霍奇金病和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故常规HE切片很难诊断。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整合素α4β1及其配体与大鼠肝肿瘤周边肥大细胞募集的关系

    目的:研究整合素α4β1(VLA-4)及其配体VCAM-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ar-1)和FN(fibronectin)与肝肿瘤周边肥大细胞(mast cell, MC)募集的关系。方法:根据肝肿瘤周边肥大细胞数量,将18只雄性Wistar大鼠移植肝肿瘤模型进行分组,8只正常雄性Wistar大鼠作对照。用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整合素VLA-4分子的表达水平,同时用免疫组化研究肿瘤周边肝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表面VCAM-1和肿瘤周边FN的表达。结果:不同肝肿瘤大鼠肿瘤周边浸润肥大细胞数量有明显差异。各组大鼠腹腔MC表达整合素VLA-4分子均呈阳性,肿瘤周边肥大细胞浸润较多组,其整合素α4β1表达水平也较高。肿瘤周边血管内皮和窦内皮细胞表达VCAM-1阳性。肿瘤周边沉积大量呈阳性表达的FN与肥大细胞紧密相联。结论:整合素α4β1及其配体VCAM-1和FN在肝肿瘤周边肥大细胞募集中起重要作用;整合素α4β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周边MC数呈平行关系。

    作者:张志勇;阮幼冰;武忠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两种改进的甲醇刚果红染色

    甲醇刚果红染色主要用于显示细胞外淀粉样物质,我们在进行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模型研究中发现两种改进甲醇刚果红染色染β-淀粉样蛋白(Aβ)效果更好,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药品及试剂 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DAB购自美国Sigma公司,Aβ1-40注射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其稀释成10 μg/μl,37℃下孵育1周备用。刚果红、甲醇、甘油、氢氧化钾、乙醇、苏木精、盐酸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常规配制。1.2 组织切片制备 雄性SD大鼠,由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鼠龄12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头部固定在立体定向仪上,剪毛消毒,在头背中部行纵向切口,暴露颅骨,选右侧海马注射Aβ1-40溶液1 μl(10 μg),7天后取标本,制蜡块切片,切片厚度6 μm。

    作者:徐斌;陈俊抛;刘辉;林煜;姜晓丹;高曲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肾细胞癌4例

    广州市儿童医院病理科在肾肿瘤活检病例中共发现4例肾细胞癌,现将资料列表如下。  病理检查 4例肾细胞癌大体标本都为红、白相间多彩性,见假包膜,切面鱼肉状,质软,易碎。肾透明细胞癌镜下:

    作者:邓华;陈光华;张美德;曾荣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伴心脏、脾脏等多器官转移1例

    患者,男,44岁。4年前(1995年11月13日)因“背部隐痛半年,发现纵隔肿块1月”入院。CT示:左肺门区偏前见软组织密度块影,与肺动脉干分 界不清,行肿块切除。术中见左前上纵隔肿瘤约10 cm×10 cm×8 cm,质硬,呈分叶状,有完整包膜,与 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手术完整切除包块。巨检:肿块呈红褐色,10 cm×8 cm×6 cm,分叶状,切面灰白灰褐色,有出血点。镜检见:肿瘤细胞成巢分布,细胞巢之间有薄层纤维间隔,血窦丰富,有多处出血坏死灶。细胞体积中等偏大,大小较一致,呈卵圆形或多边形,胞质淡红,量中等,可见菊形团(图1)。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斑块状散布,有一较小的嗜碱性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并有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细胞侵犯血管,并有癌栓形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呈NSE+、CgA+、嗜银+。诊断:胸腺神经内分泌癌。

    作者:苏学英;王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形成性气管病1例

    患者男,54岁。反复咳嗽、咳痰6年余,加重伴咯血1月。既往均以上感治疗好转。曾在当地水泥厂及矿场当电焊工或爆破员3~5年。临床检查:漏斗胸,肋间隙明显增宽。胸片及MRI检查均考虑为中心型肺癌,故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下肺气管内有一1 cm×0.8 cm×0.8 cm质硬、界清肿物,部分肺内支气管壁内见多个芝麻、米粒大质硬肿物,行右下肺叶切除术及气管内肿物单纯切除术,将切除组织全部送病检。

    作者:胡碧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淋巴结MZL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免疫组化ABC法标记,光镜观察。结果:10例淋巴结MZL男性6例,女性4例,以淋巴结缓慢增大为特征,而无肝脾肿大,外周血未见异常。病理形态分为:边缘区增生型2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和母细胞样型2例。细胞类型:CCL细胞型5例,MBC型6例,淋巴浆细胞型2例,母细胞样型2例,10例均经免疫组化证实。结论:淋巴结MZL与MALT型淋巴瘤形态、免疫表型和起源相似。由于淋巴结组织结构特点,MZL有特殊性。

    作者:徐天蓉;张智弘;范钦和;郑肇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56例前列腺癌和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中雄激素受体(AR)表达和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AR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AR和AI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无关。AI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P<0.05),AR阳性的前列腺癌AI亦明显高于AR阴性的前列腺癌。结论: 前列腺癌组织中AR的表达可诱导其细胞凋亡,并对前列腺癌的功能性分类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判断具有实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施作霖;林艳清;张延榕;李燕辉;陈梓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