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黄志勇;章宜芬;聂进军;吴鸿雁

关键词:淋巴瘤, T细胞, 皮下组织, 脂膜炎
摘要: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8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细胞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临床上首发症状均表现为皮下结节,单发或多发,继而向上侵及表皮,向下累及筋膜。半数病例长期稳定,无系统症状,治疗效果好,长期存活。另半数病例出现高烧,累及骨髓、淋巴结,肝脾肿大,血小板或全血象减少,少数伴有致死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病程进展迅速,极少存活3年者。病理上瘤细胞由异型的大、中、小淋巴细胞以不同比例围绕脂肪细胞呈花环状排列,融合成小片状或灶状呈网格状分布。瘤细胞核分裂象活跃,有明显的核碎裂小体构成的核碎裂坏死。周围区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活跃伴有吞噬红细胞现象,并见多核巨细胞和肉芽肿样反应。瘤细胞浸润在脂肪小叶内,脂肪小叶间隔则不累及。肿瘤表达T细胞免疫表型。结论:本瘤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特殊类型的皮肤淋巴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淋巴瘤11年动态分析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ML发病率占恶性肿瘤总数的3%-4%.近几十年来ML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本文分析了我院1986-1996年ML病理资料.

    作者:宋兰英;赵彤;朱梅刚;仁明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淋巴瘤WHO新分类的特点

    1 WHO新分类及其特点 1995年,美国血液病理学学会和欧洲血液病理学家协会的52名专家共同参与制订血液和淋巴组织肿瘤性疾病的WHO新分类,共成立了10个分组国际委员会,分别制订髓细胞肿瘤、淋巴组织肿瘤、肥大细胞疾病以及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的分类。每个分组制订的推荐分类提交给由Jaffe、Harris、Diebold、Flandrin、Miller-Hermelink、Vardiman、Berard和Lennert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审查。为了使这个推存分类能得到临床医师大限度应用,指导委员会邀请了以Bloomfield和Lister为主席的30多位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临床顾问委员会对该分类提出问题,并与所有的病理学家共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由WHO予以发表。

    作者:朱雄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TUNEL法检测体外培养细胞凋亡的体会

    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dT介导的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是用于原位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作者在绿茶儿茶素(GTC)诱导BEL-7402人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对培养于盖玻片的BEL-7402细胞(盖片培养细胞)和BEL-7402细胞涂片(培养细胞涂片)进行了TUNEL染色效果的比较。

    作者:刘术娟;赵天如;张乃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免疫组化质量控制中的3个基本影响因素

    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医院,免疫组化技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常规手段,在病理诊断、术后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免疫组化试剂商品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即用型试剂和试剂盒的问世,使抗体的质量控制有可能日趋规范化、标准化。然而实际工作中,各地都时有发生工作质量不稳定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3个基本因素的影响。

    作者:杨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胸壁侵袭性冬眠瘤1例

    患者,女,42岁。以腰4~5椎间盘膨出症行常规胸部拍片检查时,发现右侧胸膜一3 cm×2 cm肿块,表面光滑,界限尚清。CT示:右外、后胸壁处见一肿块影。CT值19 Hu,局部CT值达32 Hu,密度混杂,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与邻近肺组织分界清晰。CT提示:右侧胸膜病变,良性间皮瘤的可能性大。临床诊断:胸膜包块(间皮瘤)。于全麻下行右胸膜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第4肋下缘壁层胸膜外有一3 cm×2 cm×2 cm的肿块,基底部宽,与胸壁界限不清,并侵犯胸壁肌肉组织,质软,无结节感,可移动,未见明显血管蒂,沿基底部全部切除肿块。

    作者:陈大仓;王毅;范银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调节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关注〔1〕。胶质瘤是人体富于血管的肿瘤之一,而且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程度随胶质瘤恶性增高而更加明显。VEGF作为内皮细胞增生的主要调节者,对胶质瘤血管生成、恶性进展、远处转移有显著作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正常脑组织及不同分级胶质瘤组织VEGF mRNA,结果显示VEGF mRNA在高分级胶质瘤表达较低分级明显为高,而在正常脑组织未表达,提示VEGF的表达与胶质瘤组织分级有关。VEGF表达与胶质瘤血管增生、微血管密度、肿瘤坏死区大小关系密切。VEGF表达显著阳性的低分级星型细胞瘤患者存活期短,恶性转化率高,提示VEGF与胶质瘤恶性进展密切相关〔2〕。VEGF在胶质瘤组织内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了解胶质瘤VEGF表达的诱导及其调控因素有助于胶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作者对胶质瘤VEGF表达的调节综述如下。

    作者:梁一鸣;郭国庆;郑少俊;沈伟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EBV潜伏基因产物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EBV潜伏基因产物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65例NHL、64例HL人体标本进行LMP-1、EBNA2对比检测,并选择101例NHL进行PCR检测。结果:EBV-PCR检出率(19.8%)高于LMP-1(14.9%),PCR阴性病例LMP-1全部为阴性。EBNA2在全部病例均为阴性。在NHL和HL,LMP-1阳性细胞主要是免疫母细胞样细胞、R-S样细胞和R-S细胞,LMP-1阳性的R-S样细胞多数表达活化分子CD30。肠道原发恶性淋巴瘤EBV检出率较高(23.1%)。T淋巴瘤EBV检出率(23.8%)高于B淋巴瘤(10.2%)。结论:EBV潜伏基因产物表达情况能够反映出宿主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或)宿主的免疫监视作用。EBV在R-S样细胞形成中可能起作用。EBV感染与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作者:张雅洁;王广才;张丽红;绵贯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二期梅毒疹中吞噬细胞形态的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机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过程。在其组织病理炎症反应中,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1〕。但在局部发挥吞噬和免疫反应并有效地杀伤病原微生物的炎性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这两种吞噬细胞〔2〕。为了探讨它们在一、二期梅毒病变的皮肤组织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电镜下对其组织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作者:张晓东;脱朝伟;王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四环素荧光标记不脱钙骨甲酯包埋法

    1 材料和方法1.1 四环素荧光标记 标本来自犬股骨头内松质骨,于第1、4周及7周全周7天饲给四环素粉剂,每天25 mg/kg。第9周末取材,75%乙醇固定3天~1年。组织块大小0.5~1.0 cm,厚0.3~0.5 cm。1.2 试剂 (1)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3)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4)洗涤剂:5%氢氧化钠,(5)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6)吸水剂:氯化钙,无水硫酸钠或无水硫酸铜,(7)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辛)酯2(DBP或DOP),(8)梯度乙醇。

    作者:徐小良;王坤正;吕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素对鼠肺成纤维细胞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肝素对胎鼠肺成纤维细胞(LFb)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North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浓度为0.1 mg/L、1 mg/L、10 mg/L的肝素对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的影响不明显;100 mg/L的肝素则抑制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论: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与肝素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尹红玲;宾亮华;钱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淋巴结MZL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免疫组化ABC法标记,光镜观察。结果:10例淋巴结MZL男性6例,女性4例,以淋巴结缓慢增大为特征,而无肝脾肿大,外周血未见异常。病理形态分为:边缘区增生型2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和母细胞样型2例。细胞类型:CCL细胞型5例,MBC型6例,淋巴浆细胞型2例,母细胞样型2例,10例均经免疫组化证实。结论:淋巴结MZL与MALT型淋巴瘤形态、免疫表型和起源相似。由于淋巴结组织结构特点,MZL有特殊性。

    作者:徐天蓉;张智弘;范钦和;郑肇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TUNEL法与EnVision法多重染色技术的应用

    我们在酒精性肝病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研究中,采用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选用简便而敏感的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显示肝星状细胞、枯否细胞及肝相关淋巴细胞(Pit细胞)以改良Masson三色染色法做对比染色以显示肝纤维化程度。其结果背景清晰、反差鲜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晶;刘霞;何静雯;片山博德;东敬子;王泰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阿霉素复制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的研究

    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的方法复制大鼠的微小病变肾病模型,其形态学改变和临床表现与人的微小病变肾变病相似,是国内外公认的理想的微小病变肾变模型.

    作者:张悦;魏民;王谦;楚非;严京;李伯光;贾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激光扫描细胞术对腺瘤到癌的各阶段大肠肿瘤的DNA分析

    目的:观察大肠腺瘤到癌的演变过程中DNA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激光扫描细胞技术(LSC),并采用一种改良的方法,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中分离细胞,进行细胞分析,特别对伴中到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变作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大肠粘膜上皮随细胞形态学1级到5级的变化,DNA分析图中异倍体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其中3级和4级(即癌前病变),及5级癌变的病例中异常DI峰数明显增多,后者达5个以上。结论:从该研究可以看到LSC技术能结合细胞形态辩认肿瘤中的异倍体的细小的DI峰,其对大肠肿瘤DNA的分析结果表明异常体的出现数与大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即良恶性有关,在今后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林梅绥;花井淳;松下典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先天性胸骨后疝伴内脏全反位尸检1例

    患儿,男,出生后2 h。第1胎,足月顺产。哭声低,心率100次,呼吸32次。2 h后,患儿突然出现烦躁,面色青紫,全身发绀,心率减至40次,出现潮式呼吸、双吸气,继之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患儿父母均为磷肥厂工人。非近亲结婚。体检正常。染色体未发现异常(核型:父46,XY;母46,XX)。双方均无家族病史。母亲在妊娠期内未患病毒性肝炎及其它疾病,未接触放射线照射。

    作者:蒋绍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形成性气管病1例

    患者男,54岁。反复咳嗽、咳痰6年余,加重伴咯血1月。既往均以上感治疗好转。曾在当地水泥厂及矿场当电焊工或爆破员3~5年。临床检查:漏斗胸,肋间隙明显增宽。胸片及MRI检查均考虑为中心型肺癌,故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下肺气管内有一1 cm×0.8 cm×0.8 cm质硬、界清肿物,部分肺内支气管壁内见多个芝麻、米粒大质硬肿物,行右下肺叶切除术及气管内肿物单纯切除术,将切除组织全部送病检。

    作者:胡碧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Lennert淋巴瘤是否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的亚型?

    Lennert淋巴瘤以上皮样细胞均匀分布于整个淋巴结为特征,故1952年Lennert建议将淋巴上皮样淋巴瘤归为霍奇金氏病的一个亚型。后来,人们认识到它是一种T细胞淋巴瘤。20世纪80~90年代又发现增生的细胞CD4阳性,认为它起源于辅助T细胞,该病诊断的重复性差,故欧美修改淋巴瘤分类(REAL分类)中未将其划为一独立类型,即周围T淋巴上皮样细胞型。该肿瘤还被认为是CD4+辅助T细胞肿瘤。因相对较少的肿瘤细胞混杂在大量上皮样细胞中,而且,上皮样细胞也见于霍奇金病和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故常规HE切片很难诊断。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具有滤泡生长方式的淋巴瘤

    Baehr与Rosenthal〔1〕在1927年描述了一种所谓的恶性淋巴滤泡增生性疾病,提示淋巴滤泡与某些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关联。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具有滤泡生长方式的淋巴瘤都被认为是滤泡性淋巴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发现不少类型的淋巴瘤都可具有滤泡生长方式,包括滤泡性淋巴瘤(FL)、粘膜相关型淋巴瘤(MALT-ML)、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LNMZL)、脾脏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套细胞淋巴瘤(MCL)、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及具有显著反应性滤泡增生的T细胞淋巴瘤等。这一组淋巴瘤在组织学上都可具有滤泡性或结节性生长模式,极易相互混淆,现将其组织学与分子遗传学特点分述如下。

    作者:徐天蓉;李百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肾细胞癌4例

    广州市儿童医院病理科在肾肿瘤活检病例中共发现4例肾细胞癌,现将资料列表如下。  病理检查 4例肾细胞癌大体标本都为红、白相间多彩性,见假包膜,切面鱼肉状,质软,易碎。肾透明细胞癌镜下:

    作者:邓华;陈光华;张美德;曾荣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目的: 总结10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复查10例淋巴结活检标本的HE切片;分别用S-P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凋亡。 结果:5例曾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上副皮质区,尤其滤泡间区有各种大小散在或融合病灶,由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转化淋巴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缺乏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表达CD3和CD45RO,不表达CD15、CD20、CD30;组织细胞表达CD68和(或)Mac387。 结论:淋巴结活检显示有多种组织细胞、转化T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的病灶,不合并有粒细胞浸润,有利于HNL的诊断。

    作者:廖新波;庄恒国;林华欢;林秋雄;骆新兰;蔡秀玲;姚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