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霉素复制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的研究

张悦;魏民;王谦;楚非;严京;李伯光;贾旭

关键词:微小病变肾病, 阿霉素, 肾小球上皮细胞, 大鼠
摘要: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的方法复制大鼠的微小病变肾病模型,其形态学改变和临床表现与人的微小病变肾变病相似,是国内外公认的理想的微小病变肾变模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大鼠心肌病理变化及脂质过氧化和一氧化氮的改变

    目的:研究糖尿病心肌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1个月大鼠心肌形态学改变,并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及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光镜下见心肌细胞萎缩、嗜酸性变及空泡变性,间质纤维增生,透射电镜下见线粒体扩张、嵴变短,内质网扩张,肌原纤维破坏,间质胶原纤维增生。SOD、GSH-Px活性下降,NOS活性及NO、MDA含量增加。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主要为心肌萎缩、线粒体扩张及肌原纤维破坏,间质纤维增生,脂质过氧化作用及NO所致的损伤可能参与其中。

    作者:陈国荣;毛孙忠;李剑敏;杨开颜;胡芸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免疫组化质量控制中的3个基本影响因素

    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医院,免疫组化技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常规手段,在病理诊断、术后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免疫组化试剂商品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即用型试剂和试剂盒的问世,使抗体的质量控制有可能日趋规范化、标准化。然而实际工作中,各地都时有发生工作质量不稳定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3个基本因素的影响。

    作者:杨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淋巴瘤11年动态分析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ML发病率占恶性肿瘤总数的3%-4%.近几十年来ML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本文分析了我院1986-1996年ML病理资料.

    作者:宋兰英;赵彤;朱梅刚;仁明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激光扫描细胞术对腺瘤到癌的各阶段大肠肿瘤的DNA分析

    目的:观察大肠腺瘤到癌的演变过程中DNA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激光扫描细胞技术(LSC),并采用一种改良的方法,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中分离细胞,进行细胞分析,特别对伴中到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变作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大肠粘膜上皮随细胞形态学1级到5级的变化,DNA分析图中异倍体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其中3级和4级(即癌前病变),及5级癌变的病例中异常DI峰数明显增多,后者达5个以上。结论:从该研究可以看到LSC技术能结合细胞形态辩认肿瘤中的异倍体的细小的DI峰,其对大肠肿瘤DNA的分析结果表明异常体的出现数与大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即良恶性有关,在今后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林梅绥;花井淳;松下典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腺母细胞瘤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岁。因发现腹部肿物10余天入院。10余天前,其母无意发现患儿上腹鸡蛋大小肿物,无任何自觉症状,亦无触痛。无明显消瘦。查体见上腹微膨隆,上腹中部扪及一6 cm×6 cm大小肿物,较韧,活动度可。CT示腹腔探及一10 cm×8 cm肿物,其内可见钙化点,考虑腹膜后“畸胎瘤”,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大部游离,基部位于胰腺头、体部,表面分叶状,包膜完整。切除部分胰腺组织,将肿瘤完整切除。腹腔内未探及肿大淋巴结及其他结节。术后化疗,随访至1年发现肝脏转移。

    作者:尹鲁皖;王家耀;孙光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女,44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昏迷5 h而入院。此期间曾呕吐胃内容物及抽搐数次。患者平素有头晕病史。体检:患者呈浅昏迷状态,双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四肢肌张力增高,四肢病理性神经反射阴性。急诊CT示右顶枕叶脑出血,临床怀疑“脑瘤”予颅脑手术探查。术中见脑内有陈旧性凝血块,总量约40 ml,在右顶后矢状窦旁见一肿瘤,有基蒂,与硬脑膜粘连紧密,瘤内有出血坏死,瘤周围脑组织水肿,钳取瘤组织送检。

    作者:倪仰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26例猫抓病性淋巴结炎分别标记CD20、CD3、CD68;15例进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早期微脓肿5例,微脓肿性肉芽肿21例。其病变特征是微脓肿和肉芽肿形成。淋巴结早期微脓肿周围为CD20+的B淋巴细胞和CD68+组织细胞,当典型微脓肿性肉芽肿形成时,CD68+的类上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其间夹有CD3+T淋巴细胞;15例中12例Warthin-Starry染色(+)。结论: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主要特征是微脓肿性肉芽肿形成,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识别病变中反应增生的细胞成分,本病可能与细菌感染所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葛霞;谢群;承泽农;姚敏;刘德纯;李涤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胸壁侵袭性冬眠瘤1例

    患者,女,42岁。以腰4~5椎间盘膨出症行常规胸部拍片检查时,发现右侧胸膜一3 cm×2 cm肿块,表面光滑,界限尚清。CT示:右外、后胸壁处见一肿块影。CT值19 Hu,局部CT值达32 Hu,密度混杂,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与邻近肺组织分界清晰。CT提示:右侧胸膜病变,良性间皮瘤的可能性大。临床诊断:胸膜包块(间皮瘤)。于全麻下行右胸膜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第4肋下缘壁层胸膜外有一3 cm×2 cm×2 cm的肿块,基底部宽,与胸壁界限不清,并侵犯胸壁肌肉组织,质软,无结节感,可移动,未见明显血管蒂,沿基底部全部切除肿块。

    作者:陈大仓;王毅;范银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56例前列腺癌和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中雄激素受体(AR)表达和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AR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AR和AI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无关。AI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P<0.05),AR阳性的前列腺癌AI亦明显高于AR阴性的前列腺癌。结论: 前列腺癌组织中AR的表达可诱导其细胞凋亡,并对前列腺癌的功能性分类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判断具有实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施作霖;林艳清;张延榕;李燕辉;陈梓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7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77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it(CD117)、CD34、vimentin、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GIST的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丰富,胞质嗜酸性较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常见间质或血管壁玻变。原发于肠系膜者恶性潜力较高。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0%和92%。 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较为特独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

    作者:成元华;杨光华;郭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比较少见,自Evans1965年首先报道1例发生于左胫骨上端的平滑肌肉瘤以来,国内外共报道百余例, 由于骨平滑肌肉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诊断定性也困难,加之发病率较低,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刻,作者参阅有关文献及自己的研究,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免疫组化以及电镜在其诊断上的意义、治疗原则和预后综述如下。

    作者:仲召阳;吴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先天性胸骨后疝伴内脏全反位尸检1例

    患儿,男,出生后2 h。第1胎,足月顺产。哭声低,心率100次,呼吸32次。2 h后,患儿突然出现烦躁,面色青紫,全身发绀,心率减至40次,出现潮式呼吸、双吸气,继之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患儿父母均为磷肥厂工人。非近亲结婚。体检正常。染色体未发现异常(核型:父46,XY;母46,XX)。双方均无家族病史。母亲在妊娠期内未患病毒性肝炎及其它疾病,未接触放射线照射。

    作者:蒋绍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四环素荧光标记不脱钙骨甲酯包埋法

    1 材料和方法1.1 四环素荧光标记 标本来自犬股骨头内松质骨,于第1、4周及7周全周7天饲给四环素粉剂,每天25 mg/kg。第9周末取材,75%乙醇固定3天~1年。组织块大小0.5~1.0 cm,厚0.3~0.5 cm。1.2 试剂 (1)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3)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4)洗涤剂:5%氢氧化钠,(5)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6)吸水剂:氯化钙,无水硫酸钠或无水硫酸铜,(7)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辛)酯2(DBP或DOP),(8)梯度乙醇。

    作者:徐小良;王坤正;吕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软组织平滑肌肉瘤中肿瘤抑制基因p15、p16的表达

    目的:探讨p15、p16蛋白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LMS)及平滑肌瘤(LM)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LMS及20例LM标本的p15、p16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在LMS,p15、p16的阴性率分别为18.42% 及42.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15在LM的阴性率为60%,高于LMS。38例LMS p15和p16总异常率为52.6%,其中Ⅰ级LMS异常率显著高于Ⅱ、Ⅲ级。随访15例LMS,复发死亡组p15和p16异常率达75%,高于无复发组。 结论:在LMS p16表达缺失比p15缺失更为常见,p15的缺失在LM比在LMS常见。LM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p15及p16共同失活有关。

    作者:彭惠;杨光华;郭立新;步宏;胥健敏;张世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Lennert淋巴瘤是否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的亚型?

    Lennert淋巴瘤以上皮样细胞均匀分布于整个淋巴结为特征,故1952年Lennert建议将淋巴上皮样淋巴瘤归为霍奇金氏病的一个亚型。后来,人们认识到它是一种T细胞淋巴瘤。20世纪80~90年代又发现增生的细胞CD4阳性,认为它起源于辅助T细胞,该病诊断的重复性差,故欧美修改淋巴瘤分类(REAL分类)中未将其划为一独立类型,即周围T淋巴上皮样细胞型。该肿瘤还被认为是CD4+辅助T细胞肿瘤。因相对较少的肿瘤细胞混杂在大量上皮样细胞中,而且,上皮样细胞也见于霍奇金病和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故常规HE切片很难诊断。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二期梅毒疹中吞噬细胞形态的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机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过程。在其组织病理炎症反应中,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1〕。但在局部发挥吞噬和免疫反应并有效地杀伤病原微生物的炎性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这两种吞噬细胞〔2〕。为了探讨它们在一、二期梅毒病变的皮肤组织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电镜下对其组织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作者:张晓东;脱朝伟;王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系膜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

    患者女,33岁,右上腹隐痛不适3年,1个月前自己扪及中上腹肿块。全身情况好,无发热,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无肿大。常规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B超示中上腹5 cm×7 cm肿块。CT示肠系膜淋巴源性肿瘤。剖腹探查,见肠系膜根部肿块。

    作者:苏平;郝冀玲;李俸媛;刘卫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整合素α4β1及其配体与大鼠肝肿瘤周边肥大细胞募集的关系

    目的:研究整合素α4β1(VLA-4)及其配体VCAM-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ar-1)和FN(fibronectin)与肝肿瘤周边肥大细胞(mast cell, MC)募集的关系。方法:根据肝肿瘤周边肥大细胞数量,将18只雄性Wistar大鼠移植肝肿瘤模型进行分组,8只正常雄性Wistar大鼠作对照。用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整合素VLA-4分子的表达水平,同时用免疫组化研究肿瘤周边肝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表面VCAM-1和肿瘤周边FN的表达。结果:不同肝肿瘤大鼠肿瘤周边浸润肥大细胞数量有明显差异。各组大鼠腹腔MC表达整合素VLA-4分子均呈阳性,肿瘤周边肥大细胞浸润较多组,其整合素α4β1表达水平也较高。肿瘤周边血管内皮和窦内皮细胞表达VCAM-1阳性。肿瘤周边沉积大量呈阳性表达的FN与肥大细胞紧密相联。结论:整合素α4β1及其配体VCAM-1和FN在肝肿瘤周边肥大细胞募集中起重要作用;整合素α4β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周边MC数呈平行关系。

    作者:张志勇;阮幼冰;武忠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形成性气管病1例

    患者男,54岁。反复咳嗽、咳痰6年余,加重伴咯血1月。既往均以上感治疗好转。曾在当地水泥厂及矿场当电焊工或爆破员3~5年。临床检查:漏斗胸,肋间隙明显增宽。胸片及MRI检查均考虑为中心型肺癌,故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下肺气管内有一1 cm×0.8 cm×0.8 cm质硬、界清肿物,部分肺内支气管壁内见多个芝麻、米粒大质硬肿物,行右下肺叶切除术及气管内肿物单纯切除术,将切除组织全部送病检。

    作者:胡碧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具有滤泡生长方式的淋巴瘤

    Baehr与Rosenthal〔1〕在1927年描述了一种所谓的恶性淋巴滤泡增生性疾病,提示淋巴滤泡与某些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关联。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具有滤泡生长方式的淋巴瘤都被认为是滤泡性淋巴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发现不少类型的淋巴瘤都可具有滤泡生长方式,包括滤泡性淋巴瘤(FL)、粘膜相关型淋巴瘤(MALT-ML)、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LNMZL)、脾脏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套细胞淋巴瘤(MCL)、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及具有显著反应性滤泡增生的T细胞淋巴瘤等。这一组淋巴瘤在组织学上都可具有滤泡性或结节性生长模式,极易相互混淆,现将其组织学与分子遗传学特点分述如下。

    作者:徐天蓉;李百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