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波;杨践;肖家诚;储谦
目的:研究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组织常规制片,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标记、光镜观察.结果:6例SMZL以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无全身淋巴结肿大,仅1例外围血和骨髓内查出异形淋巴细胞.病理形态显示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细胞呈现CCL细胞型3例,MBC型2例,淋巴浆细胞型1例.6例均经免疫组化证实.结论:SMZL与MALT型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SMZL与其它B细胞起源的淋巴瘤临床治疗和预后亦不相同.
作者:刘英娜;徐天蓉;范钦和;郑肇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例1, 男性,69岁.自觉胃胀3天伴返酸、嗳气.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近大弯侧见一0.3 cm×0.3 cm×0.3 cm丘状隆起,表面充血、颗粒状,质地软.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息肉. 例2:女性,61岁.胃部不适半月伴上腹部疼痛.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近小弯侧见一2.0 cm×1.5 cm×1.5 cm类圆形隆起,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软.胃镜诊断:十二指肠胰腺异位. 病理检查 2例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标本中,黏膜固有层均可见胃幽门腺及胃体腺(图1).胃体腺呈灶状分布,可见典型的具有嗜碱性胞质的主细胞及胞质含有嗜酸性颗粒的壁细胞(图2). 图1 (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可见嗜酸性胞质的胃壁细胞及嗜碱性胞质的胃主细胞.HE×100 图2 腺体中可见典型的类圆形或三角形、胞质嗜酸性、胞核居中的胃壁细胞.HE×1000 讨论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常与其他肠道发育异常疾病(Meckel憩室)并发,而十二指肠单纯性胃黏膜异位则较为少见.十二指肠黏膜异位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胚胎内胚层分化异常(个体发育不良)引起的.患者多进入中老年期后出现临床症状,行胃镜检查时发现.临床上,患者常因异位胃黏膜分泌的胃液较多,改变了十二指肠的碱性环境,引起
作者:李金范;贾国凤;杨微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例PSTT中HPL、HCG及PCNA表达,并与胎盘部位过度反应及绒毛膜癌比较.结果:HPL染色8例PSTT均为阳性,阳性细胞指数为62.25%±10.95%,高于绒毛膜癌的11.13%±9.26%和EPS的40.30%±23.90%(P<0.01, P<0.05);6例PSTT细胞HCG染色阳性(75%),阳性细胞指数为10.87%±8.31%, EPS为2.50%±4.40%, 绒毛膜癌为53.00%±22.10%;PSTT增殖细胞指数为31.25%±8.86%,EPS为10.37%±5.28%,绒毛膜癌为71.10%±5.12%.PSTT的HCG和增殖细胞指数与EPS和绒毛膜癌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PL、HCG及PCNA对PST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需结合临床与常规病理形态.
作者:惠京;韩英杰;徐东坡;赵凤云;刘增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中CD44s和CD44v6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31例宫颈鳞标本中CD44s和CD44v6蛋白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原发灶中CD44s阳性表达率为61.3%(19/31).CD44v6阳性表达率为93.5%(29/31),CD44v6阳性率高于CD44s.CD44s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分类无关(P>0.05).CD44v6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但与浸润程度及分期有关(P<0.05).结论:CD44v6基因蛋白与宫颈鳞癌的侵袭、转移相关,可作为预测肿瘤进展和预后的一种有用指标.
作者:郑肇巽;张炜明;徐天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DNA拓扑异构酶在卵巢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石蜡包埋的71例卵巢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切片中DNA拓扑异构酶Ⅱ(DNA topoisomerase Ⅱ, TOPOⅡ)表达和细胞增殖指数(Ki-67 labeling index, Ki-67 LI)和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 AI).结果:TOPOⅡ高表达为36.6%(26/71),与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 Ki-67 LI高表达为43.7%(31/71),与FIGO分期差异有显著性(P<0.001);AI高表达为25.6%(18/71),与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AI与TOPOⅡ表达有相关(P<0.01).结论: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TOPOⅡ和Ki-67 LI水平,对卵巢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癌化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实用意义.
作者:施作霖;戴丽玉;王云英;黄颖;李燕辉;吴章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66岁.右上腹痛2月余.查体:右上腹有10 cm长线形瘢痕,轻度压痛.B超示:右上腹囊实性占位,11 cm×9 cm×9 cm,边界清晰,有完整壁回声,并有乳头状低强回声突入腔内.术中见囊性包块位于结肠肝曲上方,包块下极为结肠肝曲部肠管壁,无法分离,故行包块加相连的结肠段切除.既往史:2年前曾做胆囊切除. 病理检查眼观:囊性包块连同一段结肠标本一件,囊性包块9 cm×8 cm×8 cm,结肠长8 cm,直径5 cm,肠腔面
作者:罗克枢;陈玉琼;马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吉林市化工与非化工区膀胱癌的不同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0例化工区与73例非化工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HPV、p53、p16、MDR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HPV感染阳性表达化工区20%,非化工区61.6%,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阳性表达化工区24%,非化工区50%,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在分级方面Ⅰ级与Ⅱ、Ⅲ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MDR在分级方面Ⅰ、Ⅱ级与Ⅲ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p53、MDR阳性表达化工与非化工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化工区,HPV感染可能是膀胱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化工区,环境等理化因素刺激引起p16基因突变或缺失可能是该地区发病的主要机制.
作者:张玉华;林卫国;陈萍;韩颖;朴颖实;刁文卓;张伟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45岁,间歇性咳嗽、咳痰半年伴痰中血丝1月余.多为黏白痰,听诊右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口罗音.实验室检查:WBC:7.0×109/L,N 0.60,L 0.35, M 0.05,ESR 10 mm/1 h.痰检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痰涂片细胞学检查未见肿瘤细胞.胸片示右肺中叶占位.临床诊断:右肺癌.行肺叶切除术. 病理检查送检肺中叶标本8.0 cm×5.0 cm×2.5 cm,表面光滑,切面见一3.0 cm×3.0 cm灰白、灰黄色区域,境
作者:裴文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法建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方法:54只日本大耳兔分为3组,分别给予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n=24)、单纯高脂饮食对照(n=24)和正常饮食对照(n=6),在实施空气干燥后的第3天、1周、2周、4周分别处死动物,观察颈动脉病变的光镜、电镜特征.结果:空气干燥法加高脂饮食组出现较典型的AS病变,包括内皮细胞再生,内膜增厚和新生血管的出现、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脂质吞噬沉积、弹力纤维和胶原基质的生成等.实验组2周、4周时内膜增生明显,而单纯高脂饮食对照组的颈动脉和空气干燥组的对侧颈动脉未发现明显的AS病变.结论: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法可以形成典型的颈AS病变.
作者:张磊;陈国荣;郑荣远;方周溪;谢淑萍;王拥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病理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外单位会诊的切片或细胞学涂片,虽然已做了HE染色,但无法确诊而需要做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辅助诊断.在没有原蜡块或只有已染色过的有阳性细胞涂片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将HE褪色后,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1 材料和方法
作者:师宜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PTEN基因是1997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PTEN蛋白的主要功能结构区位于N端,由1 209个核苷酸编码的403个氨基酸组成一条多肽链.它在122~133位的氨基酸序列符合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及双特异性磷酸酶催化区的核心序列,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1].PTEN的N端还具有与细胞Auxilin蛋白和张力蛋白同源的序列,前者与突触小泡的运输有关,后者为一种细胞骨架蛋白,在细胞聚集黏着时,与肌动蛋白细丝形成复合体.此复合体包含很多物质,如灶性黏连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生长因子受体和整合素(integrins)等,其中整合素不仅与细胞生长调节有关,也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血管发生有关.由此推测PTEN基因的功能可能也与灶性黏连复合体有关,通过调节其中某个或多个物质的生物学功能的环节,达到肿瘤抑制作用[2].
作者:王知力;郭双平;王文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颈不典型微腺性增生(MG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3例宫颈不典型MGH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结果: 病人年龄22~35岁,3例中1例为足月孕, 1例已婚孕并有口服避孕药史.病人无明显症状而于查体时发现宫颈息肉样物, 大径不超过2 cm.组织学特点为上皮细胞增生呈实性片状和网状结构,细胞胞质嗜酸性、透明状或粘液样,少数呈印戒样,中度核异型,核分裂象0~1个/10 HPF.可找到灶性典型的MGH.免疫组化染色CEA阴性.2例分别于1年和2年后情况良好.结论:宫颈不典型MGH是储备细胞增生向腺体分化不充分的形态表现,有必要熟悉此特殊类型及其相关病变,避免误诊和漏诊.
作者:仇晓菲;王彦洁;赵凤云;马鸿达;林建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例1:患者男, 37岁.发现左颈部肿物2年,逐渐增大,无疼痛.临床诊断左颈部肿物性质待查,于1996年5月24日行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颈内动脉外侧,有包膜,周围血供较丰富.病理检查:肿物3 cm×2 cm×2 cm,呈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红、质中.镜下见肿物有纤维包膜,从包膜发出纤维条索(小梁)将肿物分隔成小叶和细胞巢(呈器官样结构).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核圆,染色深,位于细胞中央,无核分裂象. 病理诊断:左颈部化学感受器瘤.
作者:郑雪梅;李捷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癌基因和抗癌基因蛋白产物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异常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c-myc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9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c-myc和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68.8%和81.3%.结果表明p53、c-myc 和bcl-2异常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和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53、c-myc和bcl-2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膀胱癌变过程中,有多种癌基因的变化.
作者:曹军;柳建军;苏劲;林虹;吴冬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经小鼠胎盘垂直传播致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病理改变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方法:在8~12周龄Balb/c雌雄小鼠腹腔内接种HCMV后,交配,待孕鼠临产时剖腹取出10份胎鼠双侧大脑皮质,用光镜和透射电射观察了神经元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同时进行了病毒分离。结果:光镜下可见胎鼠脑微血管扩张充血,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残存的神经元缺血性改变,间质水肿;可见到软化灶及受染神经元核内及胞质内HCMV特征性嗜碱性和嗜酸性包涵体,电镜下可见受染神经元核仁消失,胞质内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等重要细胞器结构严重破坏呈空泡状或溶解;并找到人类疱疹病毒样颗粒。病毒分离阳性。在同时设置的正常对照组则无上述阳性发现。结论:HCMV能通过小鼠胎盘感染子代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并导致神经元结构破坏死亡.
作者:胡闻;王明丽;陈柯;唐久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AP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综合分析其临床表现,并进行光镜观察.结果:患者年龄27~65岁,平均43.1岁.主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和(或)不孕症为主诉.除1例部位不详外,2例发生在宫底,2例宫体下段,1例位于宫颈管内.光镜下表现为腺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并伴有一定异型性,1例出现鳞化灶;肿瘤间质可见增生的平滑肌组织,1例局部出现内膜间质的分化,1例部分区域间质水肿明显.1例镜下见肿物一部分为透明细胞癌,另一部分呈APA改变,两者之间有过渡.随访3个月~11年,除继发透明细胞癌的老年患者术后16个月死亡外,其余均无复发.结论: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应注意与高分化宫内膜样癌、宫内膜息肉、腺肌瘤等鉴别.其临床经过良好,但非典型性显著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有继发内膜癌的可能性.
作者:刘爱军;王美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34岁,未育,因闭经、腹部包块1个月入院.患者自月经来潮后初始尚正常,近几年来开始出现月经紊乱,近半年来出现闭经,腹部包块.男性化特征不明显,余无明显不适.B超示右卵巢混合性肿物.手术见右侧卵巢14 cm×10 cm×8 cm的囊性肿物,可触及部分实性区域,左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行右侧卵巢肿物切除术. 病理检查肿物一个,约12 cm×9 cm×7 cm,表面光滑,灰白色.切面大部为囊性,内为清亮液体,壁薄.中央可见一直径6.5cm实性区突入囊腔,表面光滑,切面呈桔黄色,质软,未见明显出血坏死.镜检:肿物囊壁内衬单层柱状上皮,呈浆液性囊腺瘤样改变.桔黄色实性区域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一种为圆形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弱嗜酸性,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核较小,位于中央,呈带状或巢状排列,酷似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和束状带.另一种细胞较小,呈圆形、多边形,胞质淡染,核小,居于中央,间质可见丰富的薄壁血管,部分区域可见灶性出血坏死(图1).特染:苏丹Ⅲ染色强阳性(图2),PAS染色阴性.
作者:郭瑞峰;张先庆;陈健;杜双存;梁化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1岁.因右下腹痛4天而急诊手术.手术所见:阑尾轻度充血,结肠肝曲有一15cm×10cm大小的肿物,质硬,与胃体远端黏连. 病理检查结肠一段长25 cm,周径10 cm,距一侧切缘10 cm处有2个结节,大小分别为2 cm×2 cm×2 cm,6 cm×6 cm×6 cm.位于肠黏膜下.结肠与胃壁间有一15
作者:冯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子宫肌壁间囊肿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来源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PAS、Alcian蓝染色及ER、PR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先天性子宫肌壁间囊肿的诊断依据Serrick诊断标准.通过囊肿位置、上皮形态特征及组织化学特性可区分囊肿来源于副中肾管或中肾管.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结论:先天性子宫囊肿罕见,易误诊.囊肿位置和上皮形态特征是区分组织来源的主要依据.
作者:石海燕;陈晓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盆腔非肿瘤性囊肿的相关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手术指征.方法:对487例手术切除标本中直径≥3 cm、病理诊断为盆腔非肿瘤性囊肿病例进行组织学类型与临床特征及囊肿直径的分析,对其中68例非生理性囊肿(非功能性囊肿)进行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盆腔非肿瘤性囊肿伴有性激素相关症状的81例(16.6%),合并子宫肌瘤等雌激素相关疾病的132例(27%);囊肿直径≥6 cm 175例(35.9%);合并囊肿扭转、破裂35例(7.2%);ER 38例(58%)、PR 40例(41%)表达阳性.结论:性激素对盆腔非肿瘤性囊肿起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囊肿在病因未消除、影响因素持续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会继续增大、不变或缩小缓慢,在对B超检查明确为良性病变者可延长随访时间.
作者:陈晓端;沈克勤;赵承洛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