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陈国荣;郑荣远;方周溪;谢淑萍;王拥军
患者男,10岁,学生.发现腹壁肿块1周入院.患者1周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现腹壁有一肿块,约鹅蛋大小,质地偏硬,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无破溃,无发热、恶心、呕吐及腹泻.入院前5个月曾因左腰部肿块行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肉芽肿性病变伴碎屑样坏死及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体检:左中腹腹直肌处扪及约1.5 cm×1 cm×1 cm肿块,质地偏硬,有轻压痛,肿块边界清,表面光滑,腹直肌紧张时肿块更加突出.实验室检查:EOS计数0.35×10/L(正常0.04~0.03×10/L),中性0.61,淋巴0.26,嗜酸0.13.血清学肺吸虫抗体阳性. 病理检查送检灰棕色不规则组织2.2 cm×2 cm×1 cm,切面棕黄灰色,致密性.另一暗黑色组织0.7 cm×0.2 cm×0.1 cm.镜下见灰棕色组织为嗜酸性肉芽肿伴碎屑样
作者:李小静;张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的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形态特点.方法:应用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对1例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的去分化脂肪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块位于后腹膜,直径17 cm, 包膜不完整,切面灰白色.肿瘤中大量梭形细胞排列成多个脑膜瘤样漩涡,有明显的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和出血,邻近漩涡处见成熟的骨小梁形成;肿瘤内见分化良好的硬化性脂肪肉瘤区域,同时伴有黏液性纤维肉瘤区域,漩涡与硬化性脂肪肉瘤区域、硬化性脂肪肉瘤与黏液性纤维肉瘤区域二者之间界限清楚,呈突然转变之势.结论:去分化脂肪肉瘤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形成是十分罕见的,脑膜上皮样漩涡的组织可能来源于类似周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的间叶细胞.
作者:朱延波;杨践;肖家诚;储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NET)/尤因肉瘤的(EWS)的诊断、鉴别诊断.方法:41例病人按传统病理学分为3类,并用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检测CD99、NSE、S-100蛋白、Syn、Vim、LCA、Des、Myo抗体的表达.结果:(1)41例病人有27例PNET,8例EWS和6例Askin瘤.(2)免疫表型:CD99有87.8%强阳性表达,NSE 53.7%,S-100蛋白22%,Syn 4.9%,vim 41.5%,统计结果显示CD 99强阳性表达与NSE、S-100蛋白、Syn、Vim强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3)PNET、EWS、Askin瘤对各种抗体的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PNET、EWS、Askin瘤属同一肿瘤家族.(2)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可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张智弘;范钦和;徐天蓉;郑肇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阴营养不良增生型、硬化苔藓型表皮细胞和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等细胞膜结构与凝集素受体结合表达特征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慢性外阴营养不良表皮增生型、苔藓硬化型及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3种状态下的细胞进行了8种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分析、比较.结果:外阴营养不良增生型表皮各层细胞细胞膜与刀豆凝集素(ConA)、扁豆凝集素(LCA)、花生凝集素(PNA)、蓖麻凝集素(RCA-1)和大豆凝集素(SBA)结合强度弱,其表皮细胞细胞核膜与ConA、PNA和麦胚凝集素(WGA)有中等强度结合.外阴营养不良硬化苔藓型表皮各层细胞细胞膜与ConA 、RCA-1、SBA和WGA结合强度弱,而与LCA不结合,其12例中的8例与荆豆凝集素(UEA-1)发生较弱的结合.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癌细胞与8种凝集素均结合,其12例中的7例其癌细胞膜与双花扁豆凝集素(DBA)弱结合,癌细胞膜与UEA-1强结合,但癌巢中央细胞团不与UEA-1结合,癌细胞细胞核膜与ConA、LCA、RCA-1呈强结合.结论:凝集素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诊断、鉴别诊断外阴营养不良增生型、硬化苔藓型和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新的指标.具有恶变潜能的增生型外阴营养不良与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两者细胞核膜凝集素标记有相似之处,提示在外阴组织的癌变过程中,细胞核膜凝集素标记的异常表达是一个早期标识,糖基和糖蛋白代谢的异常可能是细胞发生癌变早期的表现之一.
作者:庄兴俊;高志田;曹嫒;常德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癌基因和抗癌基因蛋白产物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异常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c-myc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9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c-myc和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68.8%和81.3%.结果表明p53、c-myc 和bcl-2异常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和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53、c-myc和bcl-2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膀胱癌变过程中,有多种癌基因的变化.
作者:曹军;柳建军;苏劲;林虹;吴冬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病理诊断中具有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较为常见,一般指同一种肿瘤组织中,可见二个胚层或二种组织成分,或同属一个胚层或一种组织成分伴不同方向、不同程度分化.双向分化肿瘤可以分为上皮-间叶、上皮-上皮、间叶-间叶、神经-非神经等组织分化[1].上皮-间叶组织分化的恶性肿瘤形态学上主要表现为肉瘤样癌或癌肉瘤,上皮性癌成分可以为鳞癌、腺癌、移行细胞癌、未分化癌,间叶性肉瘤成分常为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横纹肌肉瘤,还可为骨肉瘤、软骨肉瘤等,两种成分可;26:1260 Blue、黏液卡红染色呈阳性.免疫表型:梭形细胞vimentin、S-100蛋白、Leu-7阳性,部分梭形细胞EMA、keratin、CEA阳性,上皮细胞keratin、EMA、CEA阳性,部分上皮细胞vimentin阳性.电镜下具有双相分化的特征,上皮样细胞形成腺样结构,表面有较短的微绒毛,胞质内可见黏液颗粒,也可有张力原纤维,梭形细胞似纤维母细胞,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均有基膜样物质.免疫表型及电镜均说明滑膜肉瘤具有癌和肉瘤的双相特征,在人体滑膜肉瘤中,细胞株的各项检查中已证实为具有双相分化的癌肉瘤[3],因此有人将滑膜肉瘤称之为软组织的癌肉瘤.大约90%的滑膜肉瘤与t (x:18) (p11.2:q11.2)的染色体易位有关;此种异常在双相型和单相型两者中均存在.诊断时肿瘤以单项上皮细胞分化时应与转移性腺癌相鉴别,肿瘤以单项梭形细胞为主时应与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等相鉴别.
作者:赖日权;陈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对677例子宫平滑肌肿瘤重新观察肿瘤细胞密度、异型性、核分裂象、瘤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浸润性边缘,作出诊断.结果:普通平滑肌瘤654例,特殊组织类型平滑肌瘤21例(富于细胞型7例,畸异型4例, 不典型性9例,核分裂活跃型1例),恶性潜能未定型平滑肌肿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普通子宫平滑肌瘤核分裂与月经周期显著相关.4例特殊组织类型平滑肌瘤可见肿瘤血管内生长.随访表明特殊组织类型平滑肌瘤为良性经过.结论:特殊组织类型子宫平滑肌瘤虽因形态有异,而易致误诊,但其生物学行为均属良性.
作者:周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吉林市化工与非化工区膀胱癌的不同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0例化工区与73例非化工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HPV、p53、p16、MDR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HPV感染阳性表达化工区20%,非化工区61.6%,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阳性表达化工区24%,非化工区50%,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在分级方面Ⅰ级与Ⅱ、Ⅲ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MDR在分级方面Ⅰ、Ⅱ级与Ⅲ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p53、MDR阳性表达化工与非化工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化工区,HPV感染可能是膀胱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化工区,环境等理化因素刺激引起p16基因突变或缺失可能是该地区发病的主要机制.
作者:张玉华;林卫国;陈萍;韩颖;朴颖实;刁文卓;张伟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 法,以鼠抗VEGF、兔抗FⅧRAg、UEA-1抗体标记52例食管癌和5例正常食管黏膜,观察其在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中的表达及MVD情况.结果:癌组织VEGF阳性28例(53.9%),MVD 平均为51.3±14.8.VEGF蛋白表达和MVD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与癌组织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提示VEGF与癌组织血管发生密切相关, VEGF蛋白表达和MVD 可作为判断食管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吴名耀;吴贤英;李乔山;郑瑞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形态、病因因素、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即子宫内膜样癌,第二类中具代表性的为子宫浆液性癌(或称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简称USC).子宫内膜样癌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增殖有关,临床上总伴有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相当于Bohkman Ⅰ型子宫内膜癌;USC发生于老年妇女萎缩的子宫内膜,较少有典型的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或糖尿病,无高雌激素症,是非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相当于Bohkman Ⅱ型子宫内膜癌[1~3].USC虽然在子宫内膜癌中不到10%[2],但比子宫内膜样癌侵袭性强,预后差.为了提高对USC特别是它的前期病变的认识,本文将近年来临床病理研究的进展介绍如下.1 子宫浆液性癌
作者:周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病史简介患者男,9岁.平素身体健康,某日睡觉前突然尖叫,脸色发黄,口唇青紫.随即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2 尸体解剖尸长143 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表无外伤.两眼角膜微混浊,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0.5 cm,结膜未见出血点.鼻腔及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溢出.下唇内侧粘膜挫伤2 .2 cm×0.5 cm.颈部未见勒缢掐痕.胸腹背部及会阴部未见异常.左膝关节内侧一陈旧皮肤瘢痕.头皮下无出血,颅骨无骨折,颅内无出血及占位性病变.颈前皮下肌肉未见出血 ,舌骨、甲状软骨无骨折.胸腹腔无积血积液.前纵隔见一肿块,9 cm×6 cm×3.5 cm, 境界清楚,切面鱼肉
作者:宋红;夏元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例1:患者男, 37岁.发现左颈部肿物2年,逐渐增大,无疼痛.临床诊断左颈部肿物性质待查,于1996年5月24日行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颈内动脉外侧,有包膜,周围血供较丰富.病理检查:肿物3 cm×2 cm×2 cm,呈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红、质中.镜下见肿物有纤维包膜,从包膜发出纤维条索(小梁)将肿物分隔成小叶和细胞巢(呈器官样结构).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核圆,染色深,位于细胞中央,无核分裂象. 病理诊断:左颈部化学感受器瘤.
作者:郑雪梅;李捷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病理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外单位会诊的切片或细胞学涂片,虽然已做了HE染色,但无法确诊而需要做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辅助诊断.在没有原蜡块或只有已染色过的有阳性细胞涂片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将HE褪色后,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1 材料和方法
作者:师宜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例1:女性,26岁,因月经过多1年余就诊.妇科检查:子宫前位,略大,双侧附件阴性.B超提示宫腔内赘生物.临床诊断:子宫黏膜下平滑肌瘤.
作者:陈晓端;赵承洛;周彩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肿瘤的发生与多个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异常有关.发现和研究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了解其产物在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将有助于阐明癌变机制,及寻找肿瘤药物治疗的靶点.近,由Li和Steck等[1,2]发现的一个肿瘤抑制基因PTEN/MMAC1/TEP1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一个新热点.1 PTEN/MMAC1/TEP1基因的发现及命名1997年3月,美国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从原发性乳腺癌、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克隆得到位于10q23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分别命名为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PTEN)基因及多种进展期癌中突变(mutated in multiple advanced cancer1, MMAC1)基因[1,2].同年4月,另一小组在研究细胞内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时分离克隆到一种新的酪氨酸磷酸酶,该酶在人的上皮细胞中有丰富的表达,TGF-β可使其表达下调,因而将其命名为TGF-β调节的上皮细胞富含的磷酸酶(TGF-βregulated and epithelial cell-enriched phosphatase, TEP1),其基因定位于10q23,并证明TEP1与PTEN/MMAC1编码的蛋白质相同[3].
作者:彭惠;杨光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组织常规制片,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标记、光镜观察.结果:6例SMZL以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无全身淋巴结肿大,仅1例外围血和骨髓内查出异形淋巴细胞.病理形态显示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细胞呈现CCL细胞型3例,MBC型2例,淋巴浆细胞型1例.6例均经免疫组化证实.结论:SMZL与MALT型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SMZL与其它B细胞起源的淋巴瘤临床治疗和预后亦不相同.
作者:刘英娜;徐天蓉;范钦和;郑肇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例1, 男性,69岁.自觉胃胀3天伴返酸、嗳气.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近大弯侧见一0.3 cm×0.3 cm×0.3 cm丘状隆起,表面充血、颗粒状,质地软.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息肉. 例2:女性,61岁.胃部不适半月伴上腹部疼痛.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近小弯侧见一2.0 cm×1.5 cm×1.5 cm类圆形隆起,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软.胃镜诊断:十二指肠胰腺异位. 病理检查 2例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标本中,黏膜固有层均可见胃幽门腺及胃体腺(图1).胃体腺呈灶状分布,可见典型的具有嗜碱性胞质的主细胞及胞质含有嗜酸性颗粒的壁细胞(图2). 图1 (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可见嗜酸性胞质的胃壁细胞及嗜碱性胞质的胃主细胞.HE×100 图2 腺体中可见典型的类圆形或三角形、胞质嗜酸性、胞核居中的胃壁细胞.HE×1000 讨论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常与其他肠道发育异常疾病(Meckel憩室)并发,而十二指肠单纯性胃黏膜异位则较为少见.十二指肠黏膜异位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胚胎内胚层分化异常(个体发育不良)引起的.患者多进入中老年期后出现临床症状,行胃镜检查时发现.临床上,患者常因异位胃黏膜分泌的胃液较多,改变了十二指肠的碱性环境,引起
作者:李金范;贾国凤;杨微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29岁.月经周期延长伴经量增多1年.盆腔检查:发现子宫增大如孕40天.B超示:子宫颈管内4.6 cm×4.5 cm×3.8 cm低回声,血流丰富.宫腔镜检查见一赘生物填塞于宫颈管,6 cm×5 cm×4 cm大小,质软而脆,其根部较粗,位于宫腔左前壁,考虑为黏膜下平滑肌瘤,予以电切割术. 例2,患者女,46岁.绝经2年,发现白带增多半年.盆腔检查:宫颈中糜,子宫如孕4个月大小,表面高低不平,质硬,活动差.B超示:子宫肌壁回声不均,探及多个低回声区.临床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冷冻切片报告为子宫肉瘤,遂予双侧附件切除及阴道上1/4切除术.
作者:石海燕;陈晓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颈不典型微腺性增生(MG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3例宫颈不典型MGH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结果: 病人年龄22~35岁,3例中1例为足月孕, 1例已婚孕并有口服避孕药史.病人无明显症状而于查体时发现宫颈息肉样物, 大径不超过2 cm.组织学特点为上皮细胞增生呈实性片状和网状结构,细胞胞质嗜酸性、透明状或粘液样,少数呈印戒样,中度核异型,核分裂象0~1个/10 HPF.可找到灶性典型的MGH.免疫组化染色CEA阴性.2例分别于1年和2年后情况良好.结论:宫颈不典型MGH是储备细胞增生向腺体分化不充分的形态表现,有必要熟悉此特殊类型及其相关病变,避免误诊和漏诊.
作者:仇晓菲;王彦洁;赵凤云;马鸿达;林建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AP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综合分析其临床表现,并进行光镜观察.结果:患者年龄27~65岁,平均43.1岁.主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和(或)不孕症为主诉.除1例部位不详外,2例发生在宫底,2例宫体下段,1例位于宫颈管内.光镜下表现为腺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并伴有一定异型性,1例出现鳞化灶;肿瘤间质可见增生的平滑肌组织,1例局部出现内膜间质的分化,1例部分区域间质水肿明显.1例镜下见肿物一部分为透明细胞癌,另一部分呈APA改变,两者之间有过渡.随访3个月~11年,除继发透明细胞癌的老年患者术后16个月死亡外,其余均无复发.结论: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应注意与高分化宫内膜样癌、宫内膜息肉、腺肌瘤等鉴别.其临床经过良好,但非典型性显著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有继发内膜癌的可能性.
作者:刘爱军;王美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